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在寂靜中接愛智慧與宇宙能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活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我們都很忙,忙得沒有一點讓自己靜下來的時間,而豈不知,靜是一種充電,只有在靜中我們才能補充我們的精神、精力、智慧與能量。要讓自己更有智慧和精力,學習讓自己寂靜下來吧!在寂靜中接愛智慧與宇宙能量,古聖先賢們早就發現寂靜的巨大能量,《大學》有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笃,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太上《清靜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諸葛孔明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佛門說:“由戒而定,定能生慧。”靜使佛家達到四禅八定的境界,開慧、開悟;靜使道家修己入靜,以成金丹大道;靜,使儒家獲得睿智,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階梯;

  一定要讓你自己有足夠的獨立空間。保持寧靜的心態和一種寂靜的狀態,並免受其他事物的打擾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放松心神,使我們內在的精神從外界的各種繁雜事物中脫身,然後以一個樂於受教的心態來接受那無上智慧與宇宙能量的連接。他會使我們精力充沛,給予我們啟發,並整理我們的思維。每天都有一段這樣的靜默的時間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擁有這種靜默時刻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在你的桌子上小憩幾分鐘,在你的辦公室裡凝神,或者當你在公共汽車或火車上的時候,也可以保持這種靜默。

  如果在你靜默的時候沒有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你也不要因此氣餒。因為奇妙的事情往往都是發生在靜默之後,而不是靜默過程中。不要依靠自己的思想,而要讓無限的那位在替你思考。一開始,當那些思想要來臨的時候,它們可能不是特別清晰和准確。但是,你只需聆聽。當思如泉湧的時候,它們會進行自我淨化。一段時間之後你就能獲得那智慧,它會在你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這無上智慧也能造就山清水秀、平靜祥和的景象,它引導著積極回應它的學生們,對於那在寂靜中聆聽它智慧的人,它總是給予他們機會。當人沒有這智慧做顧問和向導時,他就會被危險所壓倒,付出了辛苦卻最終徒勞無功。

  假如你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收獲,你也要確信:那些收獲已經存在於你的潛意識裡了,當你有需要時,它們就會自動轉化為主動意識。在靜默中,你會變得更加有靈感,更易受啟迪。這樣,在生命的路上,你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活實驗者或含混度日的人。在靜默中,你的經驗會是跟你的本性和內心開放程度相關的,在靜默中,你會表現出你的本性。一些人可能生發出很多奇思妙想和完整的計劃另一些人可能會有一種感覺或沖動去做--或者不做--他們在沉思中所得到的東西。

  保持靜默的目的和意義是讓人跟智慧寶庫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人在其中根據自身的具體需求來尋找合適的養料。這個過程很像為電池充電。因此,當你覺得不夠有智慧和精力,覺得不太會處世之道時,你就需要重新回歸靜默當中,在其中充實自己。這樣做會為你重新注入能量,當你再回到現實世界時,你會發現自己充滿了活力。然後,你就會在勝利的道路上繼續向前邁進!

  曾有過--但卻只有很少的人真正找到了那條通往"神聖之杯"的道路。那是一條神秘的路,它的入口是模糊不清的。散漫之人、毫無進取心之流、內心有所旁骛之類的人,一定會錯過那個入口。而時常靜默的人卻能夠及時發現它,他們因此而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剃刀之所以有如此強的穿透力,是因為它有鋒利的刀刃。剃刀在穿透物質時不費吹灰之力。高度集中的精神也是尖銳鋒利、無往不勝的,它總能在棘手的問題中找到解決之道,它總能使不可能的事情迎刃而解。很多處於窘境的商業人士們曾將莫大的失敗轉化為巨大的成功。他們每天總會用幾分鐘的時間在辦公室裡凝神沉思,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可以讓他與宇宙法則相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將這個引力法則付諸實踐,這種吸引就像花蜜吸引著蜜蜂一樣。

  靜默是修習主宰精神的最高學府。在這裡,所有明智的人都能找到他們所尋求的智慧,在這裡,人類最偉大的導師將要親自引導那些獻身於尋找它的人們。真正的靜默能將隱藏的光芒彰顯出來,就像百合花開時,那隱藏在百合花蕾裡的光芒被彰顯出來時一樣。因此,隱藏在人心內的智慧也將通過自我信賴並在深沉的靜默中彰顯出來,開出美麗的花朵。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

 

上一篇:常慧法師的神奇經歷
下一篇:淨空法師:忏罪,就用這一句佛號,淨念相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