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經主要是斷疑生信,破除我們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開始到最後面,一直講這個問題,後面講菩薩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陀說有我者,是名有我。並不是真實有我;為什麼佛陀不直接說這個相是假的呢?最重要的是破四相,我們通常認為這個相是空的或者說不取相,我們就把這個相毀掉;說取相,就認為這個相是真的。我們或者取相或者毀相,就不知道現前的相它具備二法,無住之體不能離開這個有住的相,要生起無住之心,所以心跟相本來是一如的,無住體。所以呢,佛陀講這個相:不捨不取,這個叫實相。我們往往把這個四相呢,要不就是捨要不就是取,捨取的這個心還是叫四相,你見的這個相能生四相,你捨的時候還在四相,有捨取的這個心,還是四相;也就是說三種四相,都會在我們心中建立出來;所以呢,不取相不取非相,不取法相,我們不能夠用心來會這個四相,你看啊“若心取相,若取法相”心取相就是我們現前的當下,“若取法相”就是你心裡面建立的這個“所”;首先是能取相,所取法;能相、所相和法相空啊,故不可取相,佛說“不可取相”的心也不可以要;所以呢這個相還是俱生,不可思議的思維。

  那麼說這個前面講三界,大乘小乘,發無上菩提心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和凡夫和阿羅漢,因為他心中有很多的疑惑,是為了斷除他這個懷疑的心,斷除他這個四相來講。眾生的四相在未成道之前,他本身是具足的,也就是說他在執著著。過去的妄生才有眾生的存在,如果沒有過去的妄生,你怎麼會有胎卵濕化呢?怎麼會有三界呢?怎麼會有六道輪回呢?因這個四相已經建立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在四相未斷之前,小乘和大乘發了菩提心的人,聞這個佛,見到佛,都會生種種疑惑;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斷相啊。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好,持戒修福也好,眾生執著於相;跟阿羅漢講,苦空無常無我,寂靜涅槃;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些都證到果位的人,還都執著於法。對相的執著都是凡夫,像我們這些人就是;對法的執著,像四聖法、十二因緣法、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阿含經等,這一切法都是阿羅漢的法執,因為有法執在那個地方,是故他有魔相生起。而大凡夫他還不存在這個修法,為什麼?他沒證阿羅漢,他也沒證到法空,他也沒證到心空啊,他就從相上下手,它就著相,著什麼相呢?釋迦牟尼佛的相好莊嚴,修福得福,持戒得福;講持戒又對戒生執著,怕犯戒;做某一個善事將來得某一個果報,這就是眾生相,眾生的因果。為什麼要去持戒呢?想作人或者升天;為什麼要修福呢?我要修五福,肯定比人家強。見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莊嚴,生歡喜心,見相心生,是故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俱足,從色聲香味觸法來講住色相,五陰魔自然生起,色相統攝了聲香味觸法;從布施來講,布施法統攝六度,一般人布施因為不聞般若,它就容易求個什麼,結果著相。

  所以呢眾生執相,羅漢執法,這二個都會四相生起,還有菩薩這些都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但還是有二種執著,一是我要成佛,一是我要度眾生。二相俱足自然而然的生起四相,像這些人有四相也會四相生起,不管是講什麼非法非非法,都會執著於一邊,都會生相,都生四相,只要生起四相,就是凡夫;就與般若相悖;違背了般若,違背了你自己的自性、真性、佛性;違背你直心建道場,有很大的障礙。

  前面首先講了大乘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中間說了不可取相,現在直接說佛的果德,釋迦牟尼佛以如來之果德,來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它這裡面有三個問。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明了無有定法。前面是問“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有所得否?如來有沒有得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體呢?如來說過法嗎?

  所以須菩提立即就說:“如我所解如來之意,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裡面非常的細膩,文字上很淺,大家一看好象都明白;其實裡面有很深的含意;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把它解開。如果你用很淺的意思來表達,可能犯了很大的錯誤;文淺義深;義是超越言辭,它是用言辭來斷思斷議,金剛經的文字是斷你的思考,是斷你的議論,斷你的言辭;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是文字,事實上裡面它有一個不可說的文字在裡面。就像你的媽媽,和你的兒子,那您站的位置是什麼?在媽媽面前你是兒子,在孩子面前你是爸爸,那到底你是爸爸還是兒子呢?沒有定意。你能定得下來嗎?你斷定他是爸爸,那不變成住見嗎?佛陀所講,他不直接說你是爸爸,還是兒子,不直接說你就是絕對的佛,你就是菩提,這樣說是錯誤的;也不能說你是眾生,說你是絕對的眾生也是錯誤的。

  所以它這個言詞裡面很重視眾生的思維,怕我們有定解;如果你要是定解了某個東西,我們眾生就是佛,你就變成貢高空執;你說我們就是眾生,又變成情執,所以說情也好,狂也好,都是錯誤的。你說你中道,中道在哪裡呢?你中道還離開這個相嗎?你離開這個體另外找中道,你入空,當下直指人心,你一切都不管了,可不可以呢?這是又進入另外一種斷見,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斷見裡面去了,所以我們眾生要不到色界,要不到無色界,要不就到非想非非想天裡面去了;想天,非想天,非非想天,我們很容易在這個體裡面打轉;不能夠出來。

  所以呢佛陀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三界,說易非常易,一念悟當體即是;說不易的話非常難,如果你依文來知解,肯定是有問題的,你一句一句的解那就有問題。這一句裡面,它有一個總的概念,就像爸爸兒子和孫子,爸爸兒子和孫子放在一塊是個圓解,才能解釋這個東西是什麼。如果你缺少了一個兒子,那麼說你就是一個兒子的定解;同理爸爸孫子亦然;如果你選擇一個體來解,比如從四相裡面,

  第一“何以故,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無法相及無非法相,這個是正解,是它的體;

  第二“若眾生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是對於眾生在取相來講;

  第三“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句話意思是,第一眾生本來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二眾生因為執著於相了,所以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心取相了,才有我人眾生壽者,第三取法相或取非法相了,才有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於是義故,他這三個是同體之說。你不能把這句話拆開來了,一個是從果位上講,一個是從眾生因位上講,一個是從破相上講。這個地方也是這樣的,第一是講相,第二個是講法,第三從果位上講,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是“如來有所得嗎?”,“須菩提,於意雲何?”。因為前面講相,後面講得失的問題。

  釋迦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說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為什麼不說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為什麼不說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眾生都會有疑問。什麼疑問呢?

  如果說是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是現在的化身佛,我們看得到的,能看到的這個體,它有來去啊,如果有所來去得失,釋迦滅的時候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會失去呢?

  如果說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是每個眾生的自性佛,每個眾生都有佛性,它是同一類的,同一體的,佛得不就是我得了嗎?又是錯誤的。

  如果說是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謂人天之師表,是尊者,尊者是有大智慧,有尊者不就會有見的分別嗎?所以不能說是世尊,也不能說是釋迦牟尼佛,也不能獨立的說佛性;是故說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故名如來;

  所以如來得?如來怎麼會得呢?有所得心?不能講世尊,不能說釋迦得,不能說佛得。世尊才能得眾生會懷疑以為只世尊才有資格,我們得不到;如果是我們自性,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生住想,什麼住想呢?我們眾生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有得想有不得想,二者皆錯;釋迦得亦如想。是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無所來就是不得,無所去就是得;所以如來得於不得,二相之間,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來無去,無得無失,沒有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沒有個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我們眾生有一種執著,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所說法耶?”有沒有他說法呢?有所說嗎?這裡“有所說法耶”這個“耶”字什麼意思呢?它屬於一種雙重的意思,得否?不得否?說否?沒說否?它沒有一個肯定的詞。如果要肯定的說肯定是有毛病;有所說法嗎?不是有住嗎?無所說法嗎?不是還是住無說嗎?還是有說還是沒說呢?所以前面加二個字“如來”,這一加上就很好解了,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因為他無所來,沒有一個來的體,就無有說法;他無所去,沒有去的體,就叫說;說就是不說,不說就是說。也就是如來他說的這個法實在是沒有說,沒有說的這個法,實際上就是說;說亦無說,無說亦說;所以說也不可住也。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無所住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住的體是無得故;不是得故,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不可住故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得即為有住,有住不名如來;(因無所得故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無住之心,是無住之體;無住是我們眾生的根本。

  我們在這個世間,後面會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要悟到般若,你就是賢你就是聖,如果你沒有聞到般若,那你就有住,有住就有為,不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了,只有你在無為,聞到般若通達無為的時候,那你就是聖賢位,為什麼呢?因為般若無住啊,無住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的這個體裡面,已經攝取了所有的眾生,並且不住;因為攝取了眾生有來,無所來它就無住,無住的體就是有來的體,證明我們現在的這個體,又是無住的本體,又是住的體,住和無住都是名言而已,還是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會到這個道理,與般若相應的一剎那,你現在的當下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那一剎那,你就是以無所得故,你就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呢,無住之體即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即無得,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呢?當體即是;空有不二;你當體的有就是無住之空,無住之空就是你現在的有,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模一樣的;色空受就空,受空想行識皆空;那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只要你這個色空,一空全空,燈滅所有光沒,一切自然。所以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照見五蘊皆空;”我相一破,一切皆破。在椤嚴經中講“一節解百結即解”,“一根破一切根皆破”,我們不需要去找那麼多的名相,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不需要搞那麼些很多很多的學問,你一下子了解了這個體的時候,所有的結都打開了,你想想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當下寂空了,寂照雙用,福德智慧自然具足,戒律福報全部現前,當體即是,你的持戒已經具足了,你的福德已經俱足了,福德跟持戒是什麼?是你的般若體,為什麼持戒修福者聞此般若者,皆當能生信呢?持戒修福,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人,所以講到這個地方,就越講越細,越講越與我們有關系。越講我們的心就越單純,前面講還比較粗略大概,越到後來越是微細綿密;

  你看金剛經越講就越深,越講你的心就慢慢慢慢的沒有了,就無住之體現前了;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句話就是釋迦牟尼佛啟發須菩提對所有的眾生說,因為眾生心中有疑啊,眾生看到如來成道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如來說法49年啊,這個是說還是不說呢?釋迦牟尼佛的打坐成道,是證呢?還是不證呢?所以我們眾生馬上就生疑惑,釋迦牟尼佛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呢,正是開顯眾生心中的疑,我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想成等正覺,但是呢現在不知道,前面法已經破了,但是心中還有很多的習氣,很多的名言,很多的相,微細的相還沒有破,眾生都已經現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了知眾生的心,破他們心中的疑,這句話問出來,正好是什麼意思呢?正好是發起眾生,破眾生的疑惑而生信故;大家有沒有疑?我們眾生不會隨便的發起這個疑的心,過去禅宗講,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要生起疑心,你不斷疑你這個心,你現在不著相了嗎?不可能的事情。我看到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難道你不生信嗎?當然釋迦牟尼佛不在世,常福在說法,怎麼大家都在常福這裡聽法呢?常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常福在說法耶?要是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常福肯定是邊見;常福要是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常福就是凡夫;如果常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沒有得,就是說我有你沒有;如果是我的自性中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你的自性中也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我有所說法,那有我執;你看到我有說法,你有我見。不在我這個地方思考,在你心中思考啊,你看常福有所說法耶?如果常福有所說法的話,那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常福沒有說法嗎?你又是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到底說法沒說法呢?這裡面是雙重的說法,因為常福不是如來啊,我們就思維如來,如來是什麼呢?無所來無所去的體,你這樣思維一下,反反復復的思維一下,講這些東西,就是你心裡面會到,要開悟,知道吧;要明了,悟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說:世尊得耶說耶?釋迦牟尼佛得耶說耶?我得耶?而是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世尊拿果位的真實,如來的法身來說這句話,後面會詳細的講到如來的體,所以呢,這裡面發起眾生的疑,建立眾生心中的疑惑,破疑惑的這種等待,內心中想破得的這個等待,如果眾生要是不去猜疑的話,眾生他就抓住那個東西不放。佛第一個要開顯眾生本來的自性,開顯眾生本來的覺,開顯眾生和佛本來無二無別的無上道,第二個令眾生發心不著於相故,不著於我人眾生壽者的這個體。因為眾生啊他很樂意著相啊,釋迦牟尼佛講法,是非常的細心的,非常的微密,不是說:“你們自性中都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當下承擔就可以成佛了,”不是這樣的,他還是要令我們真實的修行,依相而無住,一切處而無住之心。不是說我們口上說一下,就變成一個我們的世智聰辯,是言辭的辯論;就是思量方面下功夫,議論上面下功夫,而不是在自性實體上面當下建立實相。如來要現我們的實相,現我們的真如,現我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的真實體,所以問得不好眾生就會有錯覺。是故他問的時候非常的巧妙,以最淺的言辭,通達於甚深的妙意,我們通過對這個言辭的思維,就可以通向我們的自性。所以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這個“耶”字真是不可思議,耶就是雙重語,這裡面有三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是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這種疑問的本身就是我見,四種我相,眾生同時破掉;這一句話問出來的時候,三相俱破:得破,不得也破,我見的得和不得亦俱破。這個耶字具足三意,說法亦是。“如來有所說法耶?”有說法――錯,無說法――錯,你心中有“有說法無說法”還是錯。這句話一定要搞懂,要記下來,要認真思維。你思維後就不會著相了,你就不會用有為法來修行了,也不會用斷定的言辭,你把沒有定法的名詞放到你大腦裡邊之後,你就對一切法自然開解。比如說:他錯?他對?還有錯對的體嗎?就像你罵我,是對?是錯!是錯?也是錯!你心中在動念認為他“是對是錯”還是個錯!這個時候無為法就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超越言辭、當下解脫。為什麼呢?因為無有定法啊,你定了還是錯;他是對還是定法,你心中對啊錯啊的胡思亂想還是你的定法,那不是有問題了嗎?是不是,大家開悟了沒有?所以不可以對來辨別於眾生,不可以錯來辨別於眾生,也不可以用言辭和辯論來辨別於眾生!徹底的用心來會,這個時候沒有定法的時候,說對亦錯,說錯亦對,對錯無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沒有言辭沒有辯論,當下就解脫。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開悟啊,懂得這個意思真是不可思議。所以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直接告訴我們:無有定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就是如來可說!因為沒有定法,如來天天說,天天沒說;因為沒有定法,所以說即無說,無說即說;如來說法也好,不說也好,這裡面沒有一個他的說法,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他的說法。他說法我們執著而不知。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對上來講是佛所證,“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他為什麼不這樣講呢?釋迦牟尼佛問他“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世尊是從果位上來;須菩提說“如我解佛所說義”,從因位上來講。世尊常常這樣給眾生說法,他們二個人,一個是佛一個是眾生。義是什麼呢?就是中道思想。義並不是一般的意,佛說義就是無有定法,什麼叫無有定法呢?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常常所說義字,“如我所解佛所說義”解者,眾生為解,我現在給你講,你會解嗎?解到什麼呢?諸法如義。什麼叫諸法不如義呢?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肯定性的,如來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肯定性的,得和不得是你心中的計量,他也是自己定的,有定之相,有你的定相,決定之相,因為這個相叫諸法不如義故,如我解佛所說義,也就是諸法不如義。至於須菩提他已經會於佛心,會於釋迦牟尼佛的本意。那我們如果要會到本義,你也會這樣說:“如我解佛所說義,”只能有眾生來解如來之義。前面講“以此為實”,就是以此義為你的真實行,除此意之外,都叫偏行。此義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肯定性質的。它不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無有定法根本不能相應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叫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我自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叫“立名”無量壽。換句話說,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無量壽佛,是一樣的。無量壽佛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可思議的,同佛心是相應的。如果你思維跟這個了義不相應,自然有得有失,有心的計量,有可思議的心。

  在這一段裡面,講如來本了義法,我相信金剛經就全部通達。釋迦牟尼佛講任何法裡面都有了義攝三不了義,一個得,一個失,一個你心裡計量的得失,就這三心。三心就是偏向於我執、人執、眾生執和壽者執,三心俱足,有這三心就是我們眾生意。眾生意跟諸佛如了義不相應。所以如果你解如來真實義,你四相俱破。

  有沒有一個真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沒有的。什麼叫無有定法呢?就是不可取,不可捨,可取可捨都是妄念,可取是執著,可捨還是執著,有可取可捨之心還是執著,所以叫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是菩提,也不是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大家想一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哪裡?

  阿羅漢叫正覺之心,菩薩叫無上正覺之心,佛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到底在哪裡呢?在金剛經裡面是直指,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就是說,說有即空,說空即有,空有不二的這個體。舉例來講,般若不聞可不可以?不可以的。持戒不修可不可以?不可以的。修福不要可不可以?不可以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啊。既然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不可取也不可捨,不可取是無住,不可捨是一切法,在一切法裡面不可取,在一切不可取裡面立一切法。也就是說,有空之間,對眾生來講是有相的,這是須菩提說啊,並不是佛說啊,怕眾生偏執啊。所以如來說,有法可說否?但是如來這一切德,他以無住之心,法身已證;無住之用如來已得。從體上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法身就是無住體;從相上講,報身,也就是一切德,遍莊嚴故。而一切莊嚴裡面有無盡的諸佛安住著,在利益眾生。體裡面有無量相,像華嚴境界,地位上的菩薩,乃至於極樂世界七寶莊嚴。在化身來講,世尊在此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相都是如來所得的體。說得而無得,法身無得故,說得無相故,報身無相,說得無用,以眾生為用。所以法身、報身、化身是一個無相體,一個清靜體,一個妙用體。

  這三相是一體。如來果德上面是這樣的,但是眾生就偏相,以為了解法身以為解脫了就不要報身,在報身裡面以為解脫就不立化身,很多婆婆們都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回來度眾生了,都怕回來,不安立化身;在法身裡面認為報身是假的,福德、功德也不要了。所以對此世界會產生偏執。法身、報身、化身是不可以拆離,如果拆離就生我見。菩薩有眾生可度,有諸佛可成。阿羅漢安住清靜可得。眾生是以化身而住,就是以這個“有”住,就是生滅而住。菩薩以報身住。佛是在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呢,眾生是佛之眾生,菩薩是佛之菩薩,羅漢是佛之羅漢,對佛來講都是無為體,以無為而有差別。所以眾生往往有偏執,有菩薩、羅漢、眾生三體。這三個體怎麼來的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從這個“耶”裡面出來的。眾生錯解了,眾生不解如來義,故生三心相。一個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俱足有見,就像菩薩,上要成佛,下化眾生。一個是如來“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羅漢住的地方,不得是斷見,就進入阿羅漢清靜體。一個是如來“得”與“不得”菩提都是眾生妄心裡面出來的妄想,計量,言辭,完全是一個眾生煩惱心。證明這個三心取相都是有我、人、眾生、壽者,所以菩薩是微細四相,阿羅漢是中四相,我們這些人叫粗四相。此四相有什麼差別呢?全是一相。但是呢有住粗,有住細,粗細同體。你細了,很密密的在那個地方。你粗了,就大概的在那個地方。就像阿羅漢看到一條牛,就是一個大相,一個大牛;佛菩薩可以清晰的看到毛發毛孔;眾生看到牛,要不就看到腳,要不就看到尾巴,看不到全部。就像這個房子,菩薩可以看到整個的房子,佛能清晰的看清楚裡面的一切東西;但是眾生只能看到一邊,要不就看這邊,要不就看那邊,要不看底下,要不看上面,看不清楚。其實是一個體,但是呢看到的粗細不一樣,所以眾生認為自己跟菩薩有分別,好像菩薩是菩薩、我是我、羅漢是羅漢,不知道三相是一。如果要有三相可分的話,那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獨立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如果沒有得失和計量的話,如果有計量就不是,如果沒有計量那應該跟眾生是同體的。我們有計量,分出三相,但是應該知道,細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中粗的時候你就是羅漢,大粗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的凡夫,所以三相俱足。因為三相俱足,粗細相俱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俱足,皆是凡夫,還屬於是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是沒有的,沒有眾生。所以我們聞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還有所修啊,也就是說,要我們安住在這個法上面建立無住之心,得戒圓滿故,無住就是戒,清靜故。不捨當下,是福。如果你以無住之心,此福大也;有住之心,此福就小。有住就有相,有相你福報就有相;如果你無住,你這個相就無住,無住相叫無相,無相即報身,無住即法身,無得失即化身。無住你念念之間就在化,你每天都在化,所以我們這個三心俱足。所以我們持戒修福的體裡面建立相出來。

  不說菩提可證,單說持戒修福。佛陀講,若有法可得即為謗佛,有可證有可得的話你就為謗佛,徹底的把我們證菩提的心給斷了。但是他沒有捨去持戒修福,證明說我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全在我們因地,此因地之外再找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本就不存在。證明我們持戒修福的體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離開此體就沒有可得。就是說,你這一念悟,這個體裡面還有另外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完全是謗佛了,所以不可以偏執,要諸法如義。

  如來所說法,有能體、所體。被所體,前面講的布施的三輪體空,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無住之心就是般若,布施就是行,布施能成就一切法故。菩薩不住法而行布施。前面講,一切法皆是非法,就是無住之意。如果你認識到無住,無住並不是說斷這個法;相不違背我們的自性,不障礙我們的自性,如果有住就障礙我們的自性。菩提的本體是障礙不了的,因為當下之相就是菩提,你當下的體就是菩提。因為你有住就生相,你無住就是菩提。如果離開此無住體,就是我見;無住之相就是佛。此佛此相,無非此一念所成就,而菩提不離無住,無住就是戒,清靜故,此清靜體不離此佛故,就是相莊嚴故。此相此體得到,就是無量的化身就現前,就是此用故。就是得度,得度的體是什麼呢?首先降伏其心,就是這三心,了解此相無住體。此相無相故,此相就是佛大身,此佛與我無對體是一不是二,無住就是此相,此相即是無住,所以無住為心,此住為體,此相為相,相體一如,它是不二的。此相體裡面和這個無住的體,它並不是我們心裡面發出來的,不是我們的認識,是它當體即是。此相此體,叫體相一如,是不二的。一切眾生都在這個體相之中。此相此體建立了,你無住之心也就顯現出來了,沒有我的顯現,沒有我相了。因為沒有我相故,用就現前,就降伏其心,也就是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這樣的降伏其心,這樣的無住。此福廣大故,此體廣大故,自性和法界就顯現出來,這個德的果報自然現前,三十二相現前。

  無住之體顯現出來的時候,此相自大,三十二相自現前,但是一定是無住因根本因而發起的。要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想福廣大,要想這一念能圓一切菩薩功德,能安住十方諸佛,只有無住之心而得。如果你有住,四相俱足,什麼都得不到了。所以呢,我們一定要在此當下,就是說,佛陀是這樣的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如是心也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此心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心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不是講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心就有妄執,發菩提心還是有妄執。為什麼呢?發菩提後面加了一個心字,這個“心”還是妄執,此心是你意,是你的妄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你的真如實相,就是你無住之根本,所以認識到這個就是不可思議。所以一切法,法外無法,法外面沒有一個佛可成,不要離開當下的這個法另外有佛可成,無住就是如來,相就是佛身。無住之相就是報身,無住之體就是法身,而我們現前無住的這個法界,和眾生身體是不二,我們的聲音跟宇宙的聲音是不二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色聲香味觸法裡,色聲香味觸法,就在無住體裡面。那無住體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就修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體。也就是說,你常常靜坐下來,或者見一切相不生三心,不生得心,不生失心,不生計得失之心。就是不以得失之心,思和議,不要思考,不要議論;我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個思,我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一個思,有思就有議。如果無住了,那你就無思。無住就是此相,你就無念,就沒有另外的一個念頭,當體即是。你所有的思考也就斷了,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為般若波羅蜜。不可以執名言,不可以執文字。六祖大師講,會讀經人能轉經書;不會讀經的人被經所轉,如果你轉法,你就是佛、世尊、天人師,就是大丈夫;如果你被經所轉,被法所轉,那你就是一個徹底的大凡夫。以這樣的心才能夠會到如來的本義。所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其實很簡單,無住生心,做一切事情無住,生無住之心就對了。就是說,做善、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一切處,都應該是無住之心。無住之心有大信心故。一念生淨信者,如來實知實見。所以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獨立的呢?是共有的呢?告訴你,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和眾生的共有是無二無別。

  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思維般若之意,生怕給大家講錯了。如果你稍微偏一點,大家就偏執了。這個言辭的淡,言辭的淺,但是呢意思深,深到超言辭超議論,徹底的超越我們的心。禅宗叫教外別傳,徹底離開教,依教而顯真如。雖然有教,裡面含有無教之體。有教之相是無教之體,你要悟到那個體,然後你再來講法,那就是佛在說。因為我悟到這個體,是如來所顯,它是真實相,並非我說。釋迦牟尼佛說是如來說,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說。以世尊說也是錯,以佛心說也是錯,他以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的體,跟眾生心是相應的。太當下了,不離戒福這個體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如來體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我們現在的如來。如果離此相另外找,到西方找阿彌陀如來,那就不叫如來了。如果非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找如來,那你就麻煩了。因為你有這個遠方可得啊,你這個相跟如來不相應啊。所以你跟持戒修福的這個體不相應,跟眾生心不能相應,跟我們當下不能相應啊。那個如來肯定就犯了毛病。金剛經是直指,它這個修是如來所證之修,如來所證即是我所證,如來證而無證,是故我無證;如來所修無修,是故我無修;無修之修,無證之證,是個當下直指,沒有什麼次第,直接的,所以皆不可取。我們應該把金剛經背下來,好好的思維一下。

  不可取,不可說。不可說是口,不可取是思,叫做不可議不可論,論為說,叫議。不可取是心,心為思,可取叫思。不可思不可議,叫不可思議。什麼叫不可思議?無量義。什麼叫無量義?它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壽佛,無量,就是不可思議。佛跟佛在一塊,叫不可思議。不是我們說的不可思議就是不見了,這個是錯誤的。不要想了,還是可思議;想,還是可思議;想與不想,都是可思議。不可思議是不可議,不可思,不能用自己的心思不可以用口來辯。用心來會,不可思議自現前。因為每個眾生本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你會如來義,不可思議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不可說不可取,就是不可思不可議。

  分別心是什麼呢?分別心就是生滅心,生滅心就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十方諸佛,就是毗盧遮那佛,都在這個體裡面。有為之相裡面有無住之心,他的報身就是圓滿的。報身能建立化生度眾生,我們這個化身就在他報身裡面,報身就在法身裡面。所以呢我們有執,就是要度眾生。我們沒有執著的時候呢,就是眾生已經度盡。本來沒有眾生,生滅無生,生滅的本體是無生的,哪有什麼眾生可度?但是我們妄執,執指為月。一空全空,一旦空了所有的眾生本來就是妄,一解脫全部解脫。

  所以菩薩哪有可得呢?眾生在行大悲心的時候就是菩薩。證量上不一樣,有八地菩薩、七地菩薩……這是他證量上的神通不一樣,但是還屬於是眾生之類,或做大梵天王,菩薩不可能離開三界的。離開了三界就離開了眾生,還叫菩薩嗎?因為大悲心在三界之中啊離開了眾生哪還叫菩薩呢?離開了眾生因找不到佛果。離開了諸佛還叫菩薩嗎?因為大悲心就是佛身啊。而眾生的大悲心就是佛的身。佛身裡面必有佛心。佛心在哪裡呢?在眾生這個大悲體裡面。這個菩薩是究竟無所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不可能離開這個相,在這個相體了知無住就是諸佛,所以呢,下度眾生,大悲心是;上成佛道,無住即是。所以呢,佛已自顯,佛已自成,眾生已自度,大悲心圓滿故。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佛裡面光禿禿的,真正的顯現在我們當下的體裡面,不可思議的這個體。真正你悟到了,在外面找不到佛了,當體即是。那是不可思議,不可取,不可說,我們一取就麻煩了。不可說。釋迦牟尼佛把如來這個心意給它解出來。不可取就是我們的心的住,心有住叫取。不可說,我們自己說,對別人說,自己心裡想,也叫說,心裡有想即住。一念錯全部就皆錯。

  有種煩惱叫尋思煩惱、四不定煩惱。尋思煩惱就是自己在思維、在想,產生一個不定煩惱,不定煩惱就是業未定。就是你在想一件事情,但是還沒有決定,你到底是做呢還是不做呢,若你常定不下來,只能靠你臨命終時那一剎那去定。如果你不斷的思維,今天聽這個法這樣思維,明天聽那個法那樣思維,老是有不定在顯現,心中沒有定解,常常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抉擇,你執著於這個金剛經真實的般若的話,就像我現在跟你講,你現在不定下來,你的思維裡面或者定或者不定,都叫尋思煩惱和不定煩惱。持戒裡面有不定罪,就是還沒有定下來你到底犯了什麼罪。比如你到外面去把一個人殺掉了,但是你內心中是慈悲心呢還是嗔恨心呢?自己有罪還是沒罪呢?你心中想到底是犯了還是沒犯的這個罪?比如我們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取呢還是不取,你思量的時候一取就定果,無論你得與不得或得與不得都不住,都是罪,你思量裡面一旦定下來了你的罪就定了。這是個微妙的體啊,所以一般人不會隨意的動這個決定意,他要絞心腦力的把它想通,因為他決定以後就立罪福啊。我們眾生往往不知道罪在哪個地方。比如在五戒裡面就有這樣的思維,喝酒,從相上講,我想喝這個酒,或者我想你喝這個酒,然後把手伸過去拿這個酒杯子,只要你沒有挨上去,罪不定,一挨上去就完了,就定罪。所以我們有些思維在不定的時候,一旦你定下來了,罪福就成立,還在尋思之中,你覺悟了就沒有關系。一旦這個罪建立了,你想把它滅掉,很困難,就像人走火入魔一樣,一旦走火入魔就麻煩了。比如你不斷的做一個小偷,你將來就是一個大偷,因為你那個小罪,時間長了以後就變成大罪。平時沒有顯現,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積累,越變越大。因為你一旦定了以後,不可能馬上就變了,你還有很長時間的熏習啊。越來越堅固,到後來你想改變它很困難。比如我喜歡吃糖,後來我要斷掉很困難,如果你吃白粉就知道,就算你戒掉,你稍微吃一口馬上就回復,很快的。定業罪一旦定下來,想改變很困難!就像瓶打破了,很難再把它拼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生活中不要輕易地就把這個瓶打破了。我們修行就像一塊白布一樣,不要隨便的在上面搞污跡,一旦有了這個污跡,洗就非常難洗干淨,所以我們要把握住自己,不要隨意的讓自己犯過失。否則這個東西在你心中會產生現量的。你現在隱藏在很深的地方,顯現不出來,但是你對這個佛又沒有定解,那你這個罪在裡面是不斷的翻滾的。因為人在恍恍惚惚的這個過程之中,那個東西是提前顯現出來的。比如一個乞丐討飯,他知道某一個人給他飯吃,他一定會到他家裡去討飯吃,因為他的意識裡面有那個人有飯吃,如果別人家有飯他就不會到他家去,但是如果別處討不到他立即就會想到他家。所以人很多的藏在內心中的過失,這種罪啊,在你心中,如果你在恍恍惚惚沒有定解的時候那個東西是提前出來的。如果你對法上面有決定的知見,與金剛經般若相應了,你心中生出強大的定解,後來很多的過失不會現前。就像一個太陽一個月亮,要找亮點一定會找太陽的。月亮就是我們的過失,但是太陽太亮了,所以你在這裡選擇的時候你一定會選擇太陽,所以那個過失就很容易銷毀。所以我們聞法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對法上面不感興趣,就等於你這個太陽沒有立出來啊。你恍恍惚惚的有錯誤的知見,有捨和取在,不可取的你變成取的體了,在相上抓,或者在空上打轉轉。

  非法非非法。非法就是心,就不可住;非非法,不能離開法而有另外的無住之體。說法不可住,不可以不住;不可以離開法另外一個非法可得。佛說法不可說不可取,所說法是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斷見;非非法是有見。非法非非法是一個同體之說,兩種解釋。所說法是一,非法非非法是二,它是以二相解一義。你不能分開來說,非法放在一邊,非非法又是一個體,執有執空,眾生就是這樣的。人就怕在黑暗之處啊,人在陰暗的地方全是執著,人在光明的地方大家都不執著了。我們要像關公一樣,夜裡帶著劉備的妻子在暗處不生妄想,君妻不欺啊,君子就是君子啊,不會說啊我可以偷偷的去愛她一下不可以嗎?他沒有這個偷心。但是我們這個偷心不死就很麻煩了。在這邊嘴巴上說,啊這個很好;在背後呢,很多那些污垢的東西,很多不清靜的東西在內心中爆發出來,有跟空互相有沖突,在菩薩戒裡叫亦自欺狂,亦欺狂他人。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6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