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7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修道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生出退心。一個是環境的惡劣。比如天氣太熱或太冷,或很吵很鬧,這種環境使我們的心比較狂亂,我們內心中不斷的起妄念。這個妄念不斷的隨著外面的環境在跳動的時候,會有孤獨煩惱焦慮不安的體顯現,對法上面就不會生起信心。對般若也沒有一個痕跡在心裡,因為外面的環境把他染著了,染著了我們的真心,所以真心就變成妄心。以妄心來找真心,能不能找得到呢?是找不到的。妄的本來就是妄的,如果以妄心來尋找,就越妄。所以我們只有以清靜心來會於慧命,只有清靜心才能會於實相,只有把你心停止下來,可能會找到你的真心和你的慧命。如果你心不斷的在妄裡面找,以妄找妄,永遠是虛妄。很多人以為說我發菩提心,以妄心去尋找一個什麼東西,這樣的心往往是找不到你的菩提心的,找不到真實的菩提心。即使你心中有一些覺相,想求解脫的心,但是就像社會上人一樣,他難道不想求解脫嗎?但是這些人為什麼不能解脫呢?因為他以妄心去找了,以妄心找永遠是妄心,怎麼樣才能找到真實菩提心呢?向清靜心靠攏。也就是說我們的環境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為什麼制定出家人“樹下一坐”呢,“常住靜處”呢?就是要我們找到一個好的環境。 第二個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堅固的執著。堅固的執著心,雖然是有些善法的顯現,比如有人對拜佛特別的執著,有人對拜忏特別執著,有人對某一件事情產生一種執著,雖然是善法,但是這個執著的心,法是善的,但是你執著的那個堅固心沒有放下來。這種執著的堅固心按照因果上判的話,是阿修羅道。堅固就是斗爭,不管你是修行不修行,只要你堅固的執著我的妄識,都是阿修羅的心。乃至於善法,只要你堅固執著,一定在阿修羅道。在天道是柔軟心,在人道是散心,是隨意散亂。只要你有一個堅固的執著,修任何行,這個堅固的心,不是堅固的法,法沒有堅固體,法的本體是空性,通達於我們的聞性,聞性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個法上通達於真如,內通達於我們的覺性,就是我們的聞的體,是無住之體。所以法的本體是無住的,因為法本體是無住,但是堅固執著於法,這個堅固的執著是什麼?跟法沒有關系,完全是妄。很多人修行,以為自己的那個妄念的執著很重要,不知道法的重要性。明了般若的話,把我執捨掉。很多人修行障礙在哪裡呢?要不就執著於法懈怠,要不就執著於心而堅固,要兩邊都非常融洽中道,此人一定是很殊勝的。但是我們一般人,要不就落在我們堅固的執著體上面去了。就像很多的女眾修行堅固的執著自己的意識裡面的堅固體。有人很懈怠,他說法本來就是自性是清靜的,是無住的,我不執著就可以了嘛,他懈怠的心就生出來了。要不就懈怠要不就堅固,他就沒有辦法融入中道,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障礙,非常微妙的體。所以講般若就是一種中道的思想,不在有不在空,對法上面有堅固的信心,對識上面是徹底的放棄。不管他走到哪個地方,他都充滿了歡喜和信心,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他總是不犯過失,但是你又看他好像又沒有修行,這是般若的力量。如果沒有般若的力量,要不就走在放逸的一面去了,要不就走在堅固執著的那一面去了。如果以中道思想,以般若之力,不是人來衡量他了,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跟般若相應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前面講到:“聞是經者,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五百世後來的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這是須菩提說。“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到這個地方已經講了第三次了。他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是須菩提聞到此經所得到的利益,而把這種利益來告訴眾生。他講末法時代的眾生聞到這部經典,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 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陀在世時,須菩提聞到此般若經,不足為難。因為見佛他已生起對佛的這種信心。第二他無生,戒生起。因為須菩提俱足戒啊,因為無生即戒,須菩提叫“空生”,空生就是戒。無住之心就是真戒,清靜心就是真戒,清靜法身究竟之戒。持戒對須菩提來講非常的容易,因為見佛就福德俱足,無上的信心都會生出來的,對釋迦牟尼佛有無上信心故。他自己又是空生第一,得慧眼,自然見到實相。但是在五百世後眾生沒有慧眼。因為眾生五百世後有求福求戒者,能得聞是經,一念生淨信者,淨信就是無住之心。所以眾生持戒修福以無住之心,此人就是不可思議,為第一稀有功德。 什麼叫無我相呢?無我相的相對就是我相。我者,五蘊生起。五蘊為身,色受想行識叫五蘊。我們這個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就是色,色就是外面的緣,由四大組成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根。我們有眼見到外面的色,眼跟色合在一塊,叫識,這個識在沒有進入智之前,叫做因。因就是從聞性見到色,用什麼見到的呢?不是用眼睛見到的,是你無住之心見到的。因為無住之自性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當初一念見到諸法之時。這法本來是真的,但是因為相對立產生中間這個意識的識,這個識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我們在看到色的那一剎那,色的影子就顯現出來,我們抓住個影子就起妄念,就追隨那個影子去了,不知道色是一切色,音是一切音。此眼就是外面的色,此色就是你的眼,叫根塵一體,也叫根塵脫落。 我們為什麼會相對呢?這個相對叫做識,這個識叫因,妄的體。事實上我們是不是相對的呢?我們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外面的色就是我的眼,我的眼就是外面的色,色是眼之相,眼是色的體,叫做體相一如。眾生之根就是根的體。大家知道色的體是什麼?就是根。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色。所以耳朵也是一樣。音根是什麼?音的體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耳根。耳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聲音。因為根是無相的,色就是無相的。因為我們的眼根實在是沒有相。因為沒有相就沒有住。因為沒有住色就無住。我們的耳根無住、無體,就是這個根沒有一個獨立的根存在,它就空,所以外面的音也是空的。所以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意是一體。但是我們現在對立了。 為什麼會對立呢?就是中間有妄識存在。這個妄識是什麼呢?就是你本來是一體的,水裡面起波,然後你抓住波產生一個影子,就是虛妄的境。水裡面的波是不斷的變化的,但是你執著於過去現在未來的這個波,這個波實在是不可得啊,哪有這個波存在呢?沒有波存在,波是不住的,但是我們執著它了。因為根和塵是一體故,是體相一如體,體就是法身,相就是報身。我們現在這個識執著了,叫妄見,是妄生,妄生執著了就變成果報;不執著了,叫做變化即化身,化身過去了就沒有。波通達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體,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因為執著了就成形。所為形者還是你的妄,一破全部就破掉了,一明即悟,一空到底,一悟就盡現在過去未來。 所以般若之法並非是知,而是明,知就是知道了有一個般若可得,明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無非般若,不問悟者不悟。不管你是悟的人還是沒有悟的人,般若在你當下,它不是說悟到了有個般若,般若的體就是我們當下,盡現在過去未來,一悟三世,一空到底,一明即了。以為有個般若可得,那就麻煩了,所謂般若者即非般若,以為有個般若可得是為妄見。這個“我”從哪裡出來呢?就是你看到牆壁對立的時候,認為兩者是對立的這個“我”,叫作我見、我相,我相由我見而生起。我見是菩薩的,斷菩薩的細惑煩惱了。相上面是眾生的粗惑煩惱。 金剛經裡面講二相。一個是眾生之粗相,二是菩薩的細相。講到“見”的時候,一定是講到細相,是破我見。那我們現在眾生還談不到見,在相上面就迷了,因為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相上面是對立的,所以為粗惑煩惱。這是粗煩惱,還不是菩薩的煩惱。如果你能夠了知這個粗煩惱,還不斷的要斷這個“我”的煩惱,能悟之心、所悟之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悟到了這個色相一體,是由我見而生,這是講到菩薩的地方。那你現在知道這個粗的本身就是錯誤的。作為一個發菩提心的眾生,要想成佛的眾生,必須要悟般若之性。不管是淨土法門也好,你還是學禅宗也好,學密宗也好,這個般若不通達,在淨土法門落於邊地疑城,在禅宗裡面你還是脫不了六道輪回的生死,在密宗裡面講你還要生到十方法界裡面去,進入不到真實的一真法界,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不相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實在是無法可得啊。了知現前的相對體就是我見的時候,那你現在動心的時候是什麼心呢?因為這裡面是“解”啊。前面講“聞”是講宇宙的實相;“解”是會於心,叫聞到,觸發,要碰撞到我們的心靈。要是“知”者,你就學到一肚子本事,知道這個東西了。如果你要是“解”,就會於意,叫深解意趣、涕淚悲泣,前面講“得聞是經,信解受持”,這個信解,要會意才為解,解一定要跟心碰撞,那一剎那了知實相,深得自在。 什麼叫無住之相呢?什麼叫無住之心呢?無住之相現無相之體,是無住之心,無住之心的相就是法界之相。所以法界這個相跟我們無住是一體的,這裡面是本來沒有我的,不是說你現在講有我就有我,它本來是沒有我的。很多人說:我要證到無我!不是證到無我,本來無我,我們除妄即是。不要證到無我境界,把妄除掉了,我就現前了。雲散掉了,什麼都會顯現出來。雲不散,你要在裡面去證到一個無我,那不是妄上加妄嗎?只要除妄即真。了知現在我的對立就是妄見,我現在能看到你就是妄見,知道這是妄,那大地即無寸塵了。因為此相是無住之相,此體是無相之體,身心不二故,這個時候在這個世界上面,哪有眾生可得呢?大千世界是什麼?空,遍法界;無住,清靜之法身;大地平整,虛空廣闊,心地無住,世界平整,無有高下,你就看不到世間的山河大地了,大地平整了。 第二個,山河大地即虛空,這一切相是什麼呢?這些相是平等之相。此相即心,此心即相,心相是一個東西,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這時你走到外面去,到任何一個地方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因為此相此心沒有對立了。你知妄即捨,不要信它了,不要管它了,直觀自性,知體即相,體相一如,到任何地方你都安住在那個般若之心的體裡面,不離相,不離體。為什麼呢?離相找體是妄見,離體尋相也是妄見。為什麼叫如來呢?無取無捨,無取眾生之妄見,無捨究竟之法相。這外面的法相就是眾生的真,無住之相,是不會捨;眾生之妄不會去取。不取不捨,這個叫如來。如果你有不取不捨的這個心,會如來究竟之覺,就是無為體,你沒有我了,哪有為呢?無為之體無緣之相,你沒有我了,無為了,法界相當體是,就無緣了,就沒有攀緣之體了。 沒有攀緣之體即如來,能有無為之覺即佛,兩個體是相對共生,叫真如。真就是無為之體,相如如不動,真跟究竟覺相應,叫離心緣相。離心叫無住,緣是法界沒有攀緣之體,叫無緣之相。無緣就是無攀緣,法界沒有一個攀緣之體,以此心安住在這個世間,就跟真實真如相應故,跟如來相應故,跟你自己究竟覺相應故,所以叫無我相。把前面經典搞懂了,聞是經典者,信解受持,落於心,此人無我相;如果你落入於心,變成所知,般若我得到了,我知道了,但不能一悟全悟,一悟到底,一悟三世,你這個般若不能落於心,就不能建立觀照,實相就不能現前,真如就不能現前,是因為你沒有跟如來相應,就是沒有覺,就是凡夫,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立即就顯現出來。所以你靜下心來觀照。 聞經有什麼好處?聞法很重要,得聞是經,“得”,設我得佛,“得”是代表法的顯現。如來成就就是眾生之得,沒有阿彌陀佛的成就哪有眾生之得呢?沒有佛的成就,哪有今天得如是般若之經呢?“得”是代表法的成就故,眾生機的成就故。機不能與法相應,哪能成就得呢?“聞”,落於心故。“經”就是相應體,叫作契,契機契理,契理合於般若之意,契機於眾生本心相應故。所以,此心此法合一就等於是經。否則,只有法沒有機,那法就不會顯現出來了,還叫經嗎?我們也看不到了,這就不叫經了,就變成一張紙了,所以會我們的心才叫經,經者會心會於法與體相應。聞到此經入於心故,才能信解受持。有信有解,“信”,信心清靜則生實相,什麼叫信心清靜呢?無住之心,無相之相,體相一如,是為覺性。這個“信”,叫信心清靜。這個才能為“解”。如果你嘴巴上信,那叫迷信,你沒有觸發自己的內心,沒感受到。 那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信呢?業障障礙了我們,一個五濁惡世所障礙,這個五濁惡世對我們的心靈實在是傷害很重啊,如果在這個五濁惡世你不能夠超越的話,很難解脫,此世界障礙非常非常的重啊,遇到任何一個環境都會障礙我們的心在跳動;第二個,內心堅固不放,末法時代眾生斗爭堅固,阿修羅的心很重啊。因為這兩個心就會障礙你。作為聞般若之人,對法上有信心的人,我們聞到了明了了知道我們的障礙在哪裡了,願意聞到這個法就代表你一份善根,了知於實相就是你自己障礙的東西,一個是我堅固的執著,第二個是五濁惡世有種種障礙,我們內心有兩種障礙,內有障礙,外有障礙,內外夾攻,所以心非常的怯懦,對般若就很難信受。你明了了,你就會戰勝它,首先要明了它,如果不明了,就像瞎子亂摸了。 如果你知道了這個道理,聞到般若如佛出世。為什麼呢?須菩提聞是般若,與般若能相應故,有佛陀在世的加持。如果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還有眾生聞是經能受持者,此人為第一稀有。 何為人相呢?“我”現在看到這個牆壁,這個叫我相。本來我和牆壁是一體,我是聞性中出來,並不是肉體中看到它的,而聞性在哪裡呢?聞性無生,是故色無生故,我的聞性和色是究竟於一體故,但是我們因為跟它對立了,是中間有識的妄體,那個叫做“我”。我後面生出二執,有我法二執,認為有個我在有個法在,其實沒有我也沒有法。認為有個我法,這兩個東西成就了我的這個“識”。就是說,我看到牆壁,中間有個識,是二種成就,叫對立成人,就是兩個東西像人字形撐在那個地方,缺少一邊另一邊就沒有了。就像拍掌出聲音,這個聲音叫做我見,就生出有我有你,叫做人見。人是對立為人,這個是兩邊的,一個從頭來講,一個從尾巴來講,一個是對上來講就是我,對下面來講就是人。有我必有人,你有妄見“我”生出來了,你必有對立。因為我們的識是妄的,識的本體是妄的,那什麼對立呢?就是我跟你對立,我的眼根和你這個對立,眼根是聞性,是無住體。色是無住之相,所以無住跟無住中間那個識徹底的沒有的,識沒有,有沒有對立呢?就沒有對立了,識根本就不存在。那什麼對立呢?就是我跟你這個相上對立。以相對相,就是相跟相對立了。其實相是不是對立的呢?相實在是一體的,此色與我身是什麼關系呢?色聲香味觸法,你那個地方有色,這個地方沒有色嗎?這個地方有聲音難道這個地方沒有聲音嗎?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大同一體。 因為我們固執,有這個身體就執著於這個法,維護身體故,覺得我跟你不一樣叫做人見。有人見就有眾生見,什麼叫眾生見呢?就是種種差別,你是好是壞,你是善是惡。什麼叫眾生?眾生是為分別,分別的體叫做眾生,沒有分別就不叫眾生,平等性哪有眾生之見呢?平等性是沒有眾生的,眾生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有取和捨,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做善做惡,這都叫做眾生之見。有眾生之見就有計量,現在過去跟未來,就有壽者之見。人我眾生壽者,根本就是在“我”那個地方。“我”不生,四相不生。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相是非相,所以人、眾生、壽者就是非相。只要我相不是相的時候,人眾生壽者都不存在了。並不是我們認為的,我相要斷啊,然後眾生相又來斷啊,然後壽者相再來斷啊,人我眾生壽者慢慢的斷,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經典上講:一結解則一切結解。就是說,我們六根能解一根,所有根都解開來了。你只要把我見解掉了,把我相解掉了,四相俱無。如果我相不除,四相即生。所以四相本來是一個妄的體。我相是什麼呢?我相就是五蘊之身,就是有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你的這個聞性跟外面產生對立的這個識。世界只有二相,一個叫相,一個叫識。識能生諸法,相能生三界,一切諸法由識而生。三界是境,識叫諸法,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三界都是自己心造出來的,心就是三界,三界就是心。我們看到的這個色,也可以說是琉璃,可以看到是火坑,這是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個界與心是一不是二,叫心。 我們有識就生出法出來了,就有三界之虛妄。沒有這個意識哪有諸法的顯現呢?我們三界是從先有我相裡面顯現出來,我就是五蘊,當初一念迷,這個“識”就是諸法,生出境,這個境叫三界,三界的本體是究竟之心。三界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用識,識造業才會出現三界之境。識怎麼造,境就怎麼顯。如果識無住,則界就無住;如果識有住,你就住在識裡面,就有三界心;如果你不住識,三界亡,你跟界同為一體,界就是你的心,那就進入一真法界了,大千世界大光明藏了。你心中之寶藏就顯現出來。如果你住在這個意識裡面去了,以識為本了,則三界顯,境界就會現出來。這個境叫有住之境,三界是有住之體,有住之心顯現出三界之相。所以三界是有住,是六道輪回的體。 只要住在識裡面,有識就有色,色裡面有識的顯現,意識顯色就產生受,受是接受、感受、觸摸的意思。眼睛見色,你就會說這個是黃色的、白色的、好的、壞的,分別出來,叫受用,苦啊樂啊,這叫做受。鼻子聞味也叫做受,嘴巴吃的東西也叫做受,諸受是苦啊。什麼叫苦知道嗎?苦並不是說我拿棍子打你,那個苦是粗的苦,真正微細的苦,就是一剎那時間識生起之時,那個識就叫做苦。在識裡面受的時候,三界生起的時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只要在我見法而住於識的時候,你苦就出來了,那個叫做苦。執著於識就執著於妄,就是執著於虛假的東西,你就會苦。你有苦,你必然要求樂,認為有苦的顯現,虛妄啊,你抓住虛妄不真實的東西當然苦啊。就像一個人突然掉到一個虛空裡面去了,兩個手抓啊抓啊,那個叫做求解脫,抓一個算一個。抓到好的東西你就得好報,抓到一個不好的東西你就得到一個壞報,是你在一入“識”的那一剎那,一個求解脫的心。眼睛見色抓住色,耳朵聽音就抓住音,就變成相對。在這個色裡面起好念起壞念,對治於好的對治於不好的,只要抓住就可以了,想求解脫故,人本身就俱備了這個體,求解脫是本來每個眾生俱足的。但是在這個假裡面,“識”裡面求解脫,眼睛看到色相,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然後起分別故,然後對好的產生一個執著,你以為那個解脫是真解脫嗎?都不是真正的解脫。那個是感官的解脫,以感官的解脫那就錯誤了,我們不應該求感官了。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上的快樂都是苦的體現,千萬不要求感官上的快樂。 在識裡面,我們每個眾生都在求感官的解脫。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一根閉則一切根閉,你把一個根閉起來以後,所有的根都自然閉起來了。一根精則一切精,有一個東西精華了,精到一定的時候,所有的根都會精的。但是我們現在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我們要知道外面都是虛妄的,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攀緣。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非是一根都攝六根故。有人念佛的時候都攝住了,好像自己清靜了,他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跟他是相應的,只求感官眼根耳根的快樂清靜,卻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都在互用,因為你沒有祈求這個互用,所以你出來以後還照樣的耳鼻舌身意還照樣在外面去攀求去了。就是說,你念佛是在念佛,把你當時安一下清靜,出來以後又萬緣生起,因為你沒有發心。都攝一根的目的,就是要都攝我們六根,你不要在根根上下功夫,一根下功夫則六根自伏,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我降伏一根是為了降伏六根,不是降伏一根。 一根清靜則一切根清靜。但是眾生的習氣很重。比如覺得一個手表非常漂亮,眼睛看到色非常的喜歡,這個是不清靜之心,在這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清靜了,六根已經攝住了,但是你在這邊念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你那個表好看,一回房間又抓住表看。那你這樣念,你沒有這個心是想把六根互攝,你沒有這個願望,就不了知此相應故。我們首先要了知,在你看到這個時鐘的時候呢,你應該知道這是妄見,但是我為什麼還是那麼喜歡呢?我不斷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看看,咦,好像淡泊了一點,我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定的時候,一看,咦,我好像不是那麼執著了,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發現對它一點都不執著了,這就對了。為了降伏此根,對治你這個執著故。如果你根本就沒有對治的這個體,根本不想降伏六根,在這邊念阿彌陀佛,在那邊照樣六根去互攀,證明你的修行不是為了都攝六根,你只是想得到一份內心的清淨;事實上你的六根還在攀緣。 有人講我躲起來修行,可不可以?沒有用的;首先你要知實相,如果實相你不知道,你修行百萬年,一出來照樣迷;這個實相你一定要知道,不知道這個實相,你遇境即迷。比如五百世夫妻在一塊的時候,如果不了知夫妻之間的空性,不能斷除這個煩惱,不觀察到這個空性,既是他修了二十年三十年,一出來後踫到自己五百世的夫妻,一踫到就緣上了;因為你平時根本就沒有觀察到;不了知此實相故,你這個修行不是對治於這個體,這樣你一見到以後呢?這個業障現前,立即就合到一塊去了,沒辦法斷的。 所以我們自己要觀察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非常的奇妙,眼耳鼻舌身意就把一切諸法攝取,我們修行說易非常易,說難非常難,如果說難在大千世界找非常難,因為你向外求,外面的色多廣啊,外面的聲音多廣啊,好吃的好事,什麼都有,你能夠把握這個,不能把握那個,你能夠解決煩惱的東西,不能夠解決清淨的東西;你能夠解決別人罵你的問題,解決不了別人講你好話的問題;因為你向外求啊;外面的諸法無窮無盡,色聲香味觸法,能夠對於逆境,不能對於順境,能夠應付好,不能應付壞;能對於無記不能對於有記;外面的法是重重無盡的,眼睛看色色無盡,耳朵聽聲音聲音無盡,色聲香味觸法是重重無盡;如果你向內找:眼見色即妄故,色眼不二故,好壞善惡是非長短無記有記不二,對你來說都只是“眼對”而已;眼對,這個色與眼睛對的那個當下,你了知實相,此相是我體,此體是我相,相體一如,這個時候一切法就解決了,真正修行有功夫在邊上,並不是跑得很遠;把你功夫修到成片的時候,你再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這個功夫你沒有到,你向外面找,不是越找越苦嗎?有般若智慧的力量他有什麼好處呢?就像大塊的石頭,放在一個山尖上面,你推呀推呀推不動,但是用巧妙的方法,把石頭一撬,锛的一下就下去了;為什麼不用巧便之力呢?般若它有巧便之力啊,能夠通達於智慧。 用很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為什麼我們修行這麼難呢?就是不知道巧便啊,一個非常容易巧妙方便的方法;般若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通達於真實。只要實相現前,立即解決問題。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一切相我們都不要管它,如眼跟色的關系,耳朵跟聲音的關系,鼻子跟香味的關系。我過去常常講,第一天修眼,第二天修耳,第三天修鼻子,第四天修嘴巴,第五天修身體,第六天修意,第七天修法,他不會違背相和體的,此相我在清淨柔軟故;此體為心,此體此相一如,你在這裡面,眼耳鼻舌身意重復的修重復的修,每天來修,你看看怎麼樣?首先我今天耳鼻舌身意全部不管,專程修眼睛;你修上一天下來,第二天我專程修耳,你修上一天下來。第三天,……如果你覺得一天不夠,我修上二天,七天然後循環;七天中我專門修眼,一直觀照著,你看看。其實一根都攝六根,一根通而六根皆通;因為你了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無二故,這個時候你色相在那個地方,你一根通則六根俱通啊,如果想七根俱足,你就每天專修一根,或者七天專修一根;你七七四十九天下來你看看什麼感覺?是無得無失,當體即得,因為你這樣的觀察跟真如相應,跟如來相應,無所來無所去,無所來是無住,單獨的心不存在;無所捨法不離,不離法,不捨妄,當體即真如。真如相應即究竟之覺,當體即是啊。還有什麼煩惱呢?是不是,所以你這樣的修下去,這樣的修,一定會令你解脫。為什麼呢?與真如相應故,與如來相應故,與究竟覺相應。不管你現在過去未來,它一空徹底,一悟三世啊,一明即了,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你不能了,有五蘊之身對立(就是魔),魔裡面修行,跟魔打成一片,魔就喜歡你這個樣子,你在五蘊裡面,那魔還不高興嗎?我們為什麼現在是人道呢?叫得。識是我們五蘊之報;想是我們五蘊之緣,行是五蘊之因;我們動這個念頭的時候,識妄生的時候,身就生滅起來了,有生有滅就有住,有住就有緣起,有緣起即能造因,有因即有果。我們悟到了以後是什麼樣子的呢?此我空故即清淨法身,此法平等得無上莊嚴,意能攝清淨無住之心,能攝諸法莊嚴,無為就是清淨平等叫覺,就是身相。身相即無為無不為。大千世界是無為,無為無不為,無為是無住之心,一切世界無為無不為。無為是無住,無不為是法界。色是對立,沒有我相了,則意就斷了,識就斷了,識沒有就獲得清淨之體,就是法身,就是佛的意思。佛就是清淨解脫自解脫。抓住清淨不入法故,那就是四果阿羅漢;如果此法裡面建立無住之心,不離法是菩薩的境界。菩薩在法裡面解脫,阿羅漢在清淨裡面解脫。菩薩清淨無為和阿羅漢的清淨無為,一樣是清淨無為,都叫無生法忍。但菩薩無生法忍和阿羅漢清淨無生法忍是不同的。菩薩是法裡面的無生法忍,法無生跟心無生是二回事,法裡無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轉色一切色不住,你了知看見色的對立不存在了,沒有我了,色就是我,我就是色,那個就叫做空無住之體。所謂空不離相叫法,法遍一切處,此心就在法裡面,哪個法不是心呢?沒有分別之相,能現萬相,全是一心。如來者無來亦無去,此相此心是一體的,無來亦無去,心無住故,法無住。什麼叫無來呢?無來就是無住,法之體是無住之體,無住即無去,無去就是大千世界,東南西北全是一心,你看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心,無來無去。所以此地即彼地,彼地即此地,它是不二的;所謂來者即是無來,無來即是來。 維摩诘居士講:我今天來給你看病,我來就是不來,不來我就來,是故我來了。大家想一想,這裡面有三相:第一是佛相,不來的是清淨體,佛與佛會之;第二是眾生相,我們現在看到有來有去,那是眾生的心;第三是菩薩相,報身無來無去,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它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他來的這個相和不來的這個相,是不二的。在我們唯物觀點可以看得到,大千世界無非是光,我呼吸的空氣和你呼吸的空氣難道有二嗎?我呼出來你吸進去,你呼出來我吸進去,難道這個呼吸是二個嗎?我們認為我在呼吸和你呼吸好像是二個,四大是一體的,我的地大就是你的地大,水火風大亦如是。比如電風扇吹出來的風,這個風是有是無呢?風無非是空氣的流動,這個風有沒有存在呢?流動叫空氣,不流動也叫空氣;風在哪裡呢?無非是動與不動。哪個空氣哪個地方沒有呢?像火,火燒出來,緣起有火苗。火是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呢?此火有與無是不二的,從哪個地方來到哪個地方去,所以晶體在一切處。用唯物觀點來講,這個世界無非是分子原子,分子原子有一道一道的光,如果用顯微鏡看這個世界,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都是一道一道的光而已,這個光裡面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呢?哪有什麼我呢?眾生以為有我,其實我跟你之間實在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地火風水都是一樣的。我身上的溫度與你身上的溫度是從那裡來的呢?溫度是從裡面出來的,還是從外面出來的呢?磨擦出火,由緣起,有溫度,溫度隨時磨擦隨時產生,是不是磨擦那個地方有火存在呢?火是溫度,溫度沒有哪個地方沒有。證明我身上的溫度與你身上的溫度是一體的,證明我們地火風水的人相是一體的,這個大千世界本來就是一體的。因為我們總認為有我人分別,所以我們轉相,轉無我故轉清淨法身,相莊嚴是一切法界相。菩薩看到一切相,我們就看不到;菩薩看到的相,就像我們顯微鏡看到的一樣,無非一道一道光而已;菩薩看世界總是平等無二的,沒有什麼來回去的體。菩薩看報身,眾生看生滅,佛陀看無住。佛究竟佛是理,理是無住,跟無住相應的;即無量壽,一切壽是一體的,叫無量諸佛;相叫無量菩薩,無量菩薩能親近報身;眾生只能見到化身。我們看到有來有去,是眾生之見,如來來與不來是不二的。如果你真正無住,你把這個妄去掉的時候,你看到這個色相,他色即是你心,你心即是他色;原來這個色就是我色,原來這個無住心就是我本心,如來跟你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釋迦牟尼佛,既然沒有去,就無來無去,是故如來。法報化身是一體的,都是一相。我們現在看到的有相,和菩薩看到的莊嚴,遍法界之相,眾生看到的三十二相,分別之相,佛陀看到的理,菩薩看到的事,眾生看到的用,都是一體的。如果你悟了,無我相,就是五分法身。轉色你沒有對立了,你就沒有分別的色,那就平等,無住之心就顯現出來了叫清淨法身;無盡莊嚴就出來了叫報身,就是法,報身解脫就是莊嚴解脫;第三個身就是清淨的意思,清淨無為解脫。無為體是什麼?就是受,過去的受是苦受是樂受,現在的受是平等受。法上叫清淨,清淨的體裡面就有平等,平等受就是受;過去是分別是意識對立裡面的好壞善惡,及黃色、白色的種種分別,一切受是我心是平等受。平等受就是菩薩,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可成,菩薩相。轉身為清淨無為的解脫,由平等生出二心,法平等、心平等;你意馬上解脫就是化身解脫。第四個就是想解脫,我們想就是動念頭,就是分別,那個時候你沒有我了,就沒有分別了,相是無住之相,心是無為之心,相是無緣之相,沒有一個對立的緣相,因為你無住了,哪有緣相呢?一切相是我相,無處不在安心之中,哪有緣起呢?哪有攀緣之體呢? 一切相是無緣之相,無緣之相和無為之心,這裡面就無有分別;而無有分別就是“想”,過去是分別想現在變成無分別想。想後面就是行為。你無我無對立了,我人眾生壽者都沒有了,沒有我見,就無住了;無我住就不生二立,就不生人想,沒有人想就沒有對立了;沒有對立就沒有眾生想,沒有美丑好壞善惡是非之分別了。沒有眾生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過程中,想就斷掉了。行上面就是無礙了;過去的行就是取和捨,現在無取無捨,無取當體即是;無取即無住,無捨即當下;無取無捨就叫行為。這個叫做解脫啊! 最後一個是“識”,轉我們的意識。現在我們在實踐中有“解脫知見”,聞般若的力量,會令我們有解脫知見。這個識轉成智,過去的識就是看到聽到的感官,現在沒有了,完全是一體的觀察,你的感官已經捨掉了,你從裡面得到法的受用了;法上的解脫徹底地跟自己的慧眼相應了,跟法眼相應了,跟真正的善眼相應了,跟柔軟心大悲心都相應了,所以就轉識成智。智包括後得智和根本智。根本智是自解脫,於一切處無住無染,是自解脫;後得智是他解脫,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執著,是他解脫。對自來講沒有什麼眾生,對他來講,能令一切眾生進入般若智慧。眾生一講法就了知他安住在某一個法上,但是在你自解脫心中沒有任何障礙。你錯,我心裡很清楚,錯是他解脫;沒錯,沒錯是自解脫。說他錯,內心實在沒有錯,為什麼呢?從自解脫上講,沒有錯的體,但是為度眾生故,了知你現在講話的時候,這裡面你會有很大的過失。比如你講法與般若不相應,有了問題。 再如你拿刀砍父母時如砍虛空一樣,虛空沒有任何感覺,你的問題對佛陀來講是沒有任何問題;但對於利他,你入苦之時,就是諸佛菩薩生悲之時,在你講錯的時候,佛菩薩悲心即起。你如是問,我如是解答;我如是用般若心來解答你這個問題;用什麼樣的般若來解答呢?像釋迦牟尼佛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全是般若。為什麼,此相是眾生相,此體是諸佛體,因為諸佛不捨相故,因為是般若之相,不捨體故,是般若之體,般若之體是佛法報化身;相,此相是眾生之相,眾生看到的是有來有去的眾生相,我們看似是有相,佛陀是會於般若之體,所以佛陀走路之時與眾生走路之時有沒有一樣呢?絕對不是一樣的。他是般若之體,常在定中,跟眾生是不二,是不捨不取,行如來之法,但是眾生看到有取有捨。 所以你問的時候他會講二法,哪二法呢?法有二處,一個是無住之心,一個是無住之法。如來給您講無住之法,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酒,給你講五戒,你聽了以後,哇,如來為什麼叫我“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酒”呢?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酒這些善法跟什麼相應呢?跟布施是相應的,跟行是相應的,跟般若是相應的。因為般若能通達自私自利的心,殺盜YIN妄酒與般若不相應,與無住心不相應,這些都是妄生起的,沒有妄的體,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酒才與般若相應;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酒就是布施,布施即是捨我之意。但是眾生就想,我不殺生能得多少多少福報啊,這個福報是你無住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不殺生你就能得到福報; 那你福報來自於何方呢?來自於般若,來自於無住之心;什麼叫無住之心呢,本來無生之體,就是我們的聞性,就是我們心中本來具有的體,跟這個相應故,才有福德可顯。如果你心中沒有自性,沒有不生不滅的佛性,你再不殺生也沒有用呢?就像石頭,燈滅了就滅掉了,怎麼還有再來的果報呢?生果報是因為跟我們無住之心相應的,所以做任何善法得有住之果報,無住得無住之果報;無住是遍法界體,有住是善惡之體,善惡是來自於何方呢?來自於無住體,像水波一樣,所以呢你不殺盜YIN妄酒,本來是無住與般若是相應的。但是眾生有執,眾生有執佛不管的,他只管般若,不殺盜YIN妄酒即是般若之相,但是你還沒有悟,是故講般若無非是你捨去有住之心。他有沒有說你不要去無住啊,另外有無住可得?講般若的體無非是顯我法生,顯我無住之心啊!無住心生起的時候,自然對一切殺盜YIN妄酒無住了。所以無住之心與無住之相是相應的。 如來說法沒有虛談,說相說理,不違背真如,不違背究竟之覺。但是我們眾生以為說:佛陀講不殺生,是有住呢還是無住呢?如來沒有說有住或無住,如來說這個就是般若之法,你不知道般若的本,沒有聞到般若經,不了知,因為眾生的機緣未成就,所以如來就先說。比如我們大雄寶殿後面的那棵樹,這個樹長得很高,為什麼那個樹會長得歪歪的呢?這個樹枒子生出來後,那個樹會向那邊歪;他為什麼不往這邊歪呢?隨順故,法爾自然故;隨順眾生意。如來為什麼先講不殺盜YIN妄酒呢,因為眾生心開始還不能與般若相應;所以如來不說,二十年後才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眾生與哪個相應如來就說哪個法。講般若經是須菩提問出來的,“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阿羅漢代表人天,這裡沒講菩薩,因菩薩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菩薩可得,當然不講菩薩了。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薩,是故阿羅漢與人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怎麼樣做真菩薩呢?就應該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眾生如是住了,就能得菩薩之體。菩薩也好眾生也好,阿羅漢也好,轉無我相這個體要現前,聞到是法者,末法時代眾生聞到金剛經都能得到解脫,只要你願意信解受持。我相後面就是識,識轉成智,在後得智(利他)來講,如果你聞到般若,即是諸佛。有因地上的諸佛,果地上的諸佛。果地上的諸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大空性,像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之佛。還有因地上的佛,就是53位法身大士,從一念菩提心始,那就是佛了,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那個正覺不是究竟的,還有次第。他安住無住就是佛,跟這個無住體相應的體,就是無量諸佛,就是53尊佛。53尊佛都是因地上的佛,因地上有無量的化身佛,這個佛是在眾生心地裡面。 如果大家跟般若相應,自然會心開意解了,我們要聞到心裡面去,當然如果我們跟般若沒緣,也可以做得別的,講戒律、搞經忏、做佛事啊,為什麼做這些?後得智啊。講般若,那是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會於根本;因為根本智裡面它本身就有後得智的體,後得智他有現量上的證。你像我們根本智肯定能夠得到;後得智要修無量劫,根本智一剎那啊。你聞到般若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你就是成等正覺了。後得智要了知眾生心啊,眾生能否跟般若相應我們不知道。 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知道,比如你不需要講般若,可以講持戒,講五戒。如果通達般若認為講五戒跟般若不相應,那不是有問題嗎?眾生講戒,菩薩講六度,諸佛講般若,如果不講戒律,不講六度,末法眾生斗爭堅固,剛強難化,你不持戒哪能成就布施呢?你不持戒哪來六度,六度都是利他的,持戒六度一定是跟布施相應的,布施跟捨相應,捨跟般若相應,一聞般若即能通達。釋迦牟尼佛講三個法:般若、持戒布施、忍辱(就是戒體)。你不能忍就不得戒,忍到無生法忍就得八地菩薩的戒體。如果你聽懂了我這句的話,你應該有個什麼樣的感應呢?第一個般若很重要,第二個般若並不在於空,完全是有裡空。以後你到外面去,般若通達以後,你內心中做大菩薩時候,你跟眾生講戒,人家反對你,沒有關系的;你放生啊做善事啊,人家說你執著不執著啊,沒關緊要的;你通達般若之後一切事情同般若都是相應的,所以此法跟心是相應的,所以千萬不要顧慮別人,修行是為自己修,千萬不要為別人修。你就這樣做好了,菩薩戒講得很清楚嗎:有相與無相莫作分別想,不要尋思我這個是有分別無分別,千萬不要分別想;這個心很重要,了解這個體生大信心故。到這個體的時候,因為你內心起這種觀照。般若心對上通於法,對下會於自性故,我們心跟法相應的一剎那,就是究竟覺,就是真如。你一聽這個法不能開顯,那你自性就不能開顯,你的自性跟法不能相應,那你的究竟覺就不能相應;那你跟成佛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上會於如來之法,下會於我們的自性,中間就是個“聞”,聞法非常的重要,不斷的聞,上通下達。上通下達是謂聞,叫思,思不是思想的意思,是觀照的意思;觀照與實相相應,聞者與實相相應,實相就是我的自性;聞是法,如來講的法與我們實相相應叫思。沒有一個實相可得,沒有一個聞的法可得,無非是我們自性一心故。 所以聞到這個法,落於心,實相就現前。那有另外的實相可得呢?那有個聞的法可取呢?無法可說,實相非相,懂得這個意思嗎?對上來講沒有法可得,因此法就是講我自性,自性與法不二故,沒有另個一個法可得;如來說法,無法可說。第二個心與實相相應故,所謂實相即非實相,上通下達,無非講自性故。聞到這個般若法它應該是這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四禅八定都屬於後得智;這一切相如如不動;在這個大千世界如如不動都叫後得智。令眾生建立五戒,安立無為之法,建立泥洹之道。泥洹就是寂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無住體。修五善除五惡,此相是人道的相,他為什麼不講十善呢?十善是天道之相。我們人道,在無量壽經中講:去五惡五痛五燒,以人相無住進入泥洹之道,故五戒就能夠得到解脫。是故此相此心,以無住之心去修的話,就是進入泥洹了。 所以我們以人道解脫,就以人道解脫。我們要知道令眾生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為什麼呢?般若不離法故,無住。什麼叫五戒呢?殺盜YIN妄酒,就是身口意,身口意攝住故,攝住了身,就是攝取了清淨法身;攝住了口就是攝住了大千世界;攝住了意就是在一切處無礙了,意能攝無量化生,意給攝住了,這個分別妄執沒有了,就進入真如境界。所以心能攝法,我們意裡面一切法是我言詞,一切心是我清淨體,無非是一覺念嗎?一覺念能含攝清淨甚深處。大海之底,叫平等心啊;一切萬法在海裡海上走,平地之上所有的虛空,空有也好,都在善裡面,而這個善呢代表一切法。法為口,心為地;這個地也是心攝;我這一覺念能攝清淨心故,能攝無量諸法故,這一念是什麼,徹底的超越了那個妄的體。如果你在外面這樣的走路,大家用這樣的心去做一做看一看,會有什麼感受。所以我們講般若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不要想去東拉西扯的,時時刻刻要想到修行的問題;不要想著別的東西,你想別的東西對你這個又有什麼好處呢?你就是修任何一個法門,跟般若不相應,我告訴你都是妄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 我相一破,轉色受想行識為法報化、解脫與解脫知見,這五種法身。大家想一想,只要你把我見破掉了,五分法身就會現前;但五分法身有次第,叫分證。你聞到此體,就是名字即佛。能生思維者,就是觀照即佛。能現量上面不斷的去相應,你得相似即佛。然後得到佛你的心清淨了,一切色不住了,得分證,不斷的法上相應,法上一相應,分證菩提與這個法相應,於一切處,你不斷的不斷的與幻化相應,一切處如幻如化,與幻化相應就是得報身莊嚴。再不斷地清淨,你內心中能含攝法報化之故,化身就會現前,就會出現種種神通。再不斷的修下去,解脫現前,八種解脫,三生四智;慢慢相應,到最後面解脫知見,令一切眾生無有障礙;隨意講法,亦得解脫。你到任何地方去度眾生,可以令眾生解脫;為什麼呢?講一切善法,你心中了知解脫之體啊,你可以非常快速的令眾生解脫啊。 釋迦牟尼佛講般若之法,這裡面有大根性的人,一念就超越了。像六祖大師一念即悟,當下承當,即心是佛,立即就承當下來了。既是不能承擔也會於佛心;你就像金子一樣,你掉到火裡面也不會燒化啊,你就像那個清涼水一樣,到了火坑裡面也會變成蓮花。即是你不能得清淨的解脫,但是你想得到金子的這個心也是不可思議的;掉大火裡也變成蓮花把你托走喲;所以般若之法現前的時候,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要了知得到般若之門的重要性。要不斷地思維,聞般若這個體,一定要上通下達;建立思維,建立觀照。上不通與法不相應故,就變成知見;下不達不能與實相相應故,虛妄的心生出來了。妄心還在那個地方,那講般若等於給這個鐘講話一樣,毫無意義。南摩阿彌陀佛。
|
|
|
|
|
|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71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69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