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8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前面金剛經首先講的問題,但是這個地方與前面有不一樣的地方。

  前面一段:“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經義不可思議,就是講如來之實相義;果報亦不可思議,即眾生究竟之覺。須菩提又問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為什麼要問這樣的話呢?我們學佛,本身就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我們心中有不安的地方,心不知道怎麼樣的住,不知道怎麼樣的才能降服我們的這個妄心。

  無相裡面建立無念?還是無念裡面建立無相?

  前面講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為什麼會不安心呢?是因為心沒有降服住。什麼東西擾亂了我們的心呢?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相。我們無始以來六道輪回生死,就執著於身相,執著於外面的妄相。因為不知道離相故,心中必有妄生。有妄生,心就伏不住,就變成妄住。如果你不降服其心,必有妄住的顯現。如果你降服了心,就必有無相住。無相則無念,無念則無相。大家心想,無相與無念有什麼區別呢?修無相又修無念的話,此人成等正覺。在無相裡面建立無念才是究竟的。從無念裡面建立無相,還是有方便的。真正達到無念的狀態,在無念裡面建立種種相,才有種種差別。但是呢,我們直接通達無相,然後再通達於無念,那是究竟的覺。就是先悟後修。

  念中四相

  我們現在眾生呢,往往先要去修,然後在悟,終始沒有明了。你不知道無相,你不知道離相,我們只知道一個離念。念阿彌陀佛,確實有時候達到清淨的狀態,達到無念的狀態,那也是清淨了一點。因為你不了知無相故,其實你不了解無念裡面只能夠攝取一些方便。但是念得很清淨,但是不了知無相,就是心沒有悟,沒有悟到諸法實相。而念裡有住,有法住,有法住就是妄住,有妄住還是有相。因為菩薩有微細智執,微細的四相,若你不離念的話,四相俱生心。就是我有所證之智,我有能證之智是我相,所證之真如是人相,有能悟所證的心是眾生相。有能所證的心相續,視它如命,一般修行人往往抓住它的,反而變成了壽者相。在上面住了還不知道。比如說我要出離生死猶如自己的生命一樣,非常堅固,我們看著像是有修行的樣,事實上,他思維自己能證能悟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眾生。能悟所悟,能悟能證,這個念未斷故,就是相續,相續的心在心中像自己的命一樣,這個叫壽者見。所證能悟這個叫做眾生見。就是所謂的我要成佛,這個真如。認為有一個我所證之真如,尋找真如要證到真如,有個真如可證,那叫做人見。所悟之智,認為我悟道了,還是我見。像這樣的人呢,還是在四相之中,不名為菩薩。有四相者,即非菩薩。

  雲何應住為什麼不是雲何應住?離念比離相更重要嗎?

  所以,修行啊,真正與般若智慧相應的那一剎那,還是要聞到法。我們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前面講的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有什麼不一樣呢?前面講的是“應雲何住”,這個地方是“雲何應住”,有什麼區別呢?“應雲何住”是令我們的心,有一個離心的狀態。“雲何應住”就不一樣了。“應住”這個心就是如是心,“應”是如是的意思。“應雲何住”是尋找的心;“雲何應住”是如是的心,比較細的,“雲何”就是怎麼樣的安住如是的心來住呢?舉例來講,“應雲何住”,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的心應該怎麼樣的住,怎麼樣的降服其心?那個時候,你這個初惑還沒有斷呢,你還沒有開悟呢,還沒有明了法,相上還沒有明呢,雖然已經離了相了,已經明悟了此相離相了,那我們應以怎麼樣的心來住離相的體上面去呢?還有這個心念在那個地方。有這個念就證明他還沒有離念,還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問佛,就代表著須菩提還是在因地上面,還是沒有真正的明了。雖然已經悟到了離相的體,但是還沒有證到離念的體。念除掉了,才是真正的跟金剛經相應。如果我還有一個住無為,我有一個無住習慣,還有一個無住的相,都是凡夫,還是在四相之中。

  “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釋迦牟尼佛說,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我應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後面就不是這樣講了。

  何謂當生如是心?度眾生為何屬於情見?學佛者為何熱衷於度眾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這個“當生如是心”就是雲何應住。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不是得滅度者,是實滅度者。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並不是三藐三菩提心者。為什麼呢?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心就是念,有發心還是在念裡面。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無上正等正覺,跟“如是”相應,如是心,如如不動,就是無取無捨。什麼叫“是”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叫“如”呢?就是如來實相,就是無取無捨,實相裡面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本來真如。“如是”者就是真如體,“如”如來的意思,就是如如不動,無取無捨,無攀緣相,叫離名說相,就是沒有攀緣的體,就是宇宙的實相。“是”者是眾生的覺,與“如”相應的那一剎那究竟的覺。覺什麼呢?覺“如是”,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有少法可得,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實在是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須菩提問。後面佛再告訴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是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兩句話的意義就很大了,離心見,離心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什麼叫“當生”?“當”者,當是我的意思,眾生當生如是心,什麼如是心呢?就是實相相應,真如相應,跟如來相應。後面講: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應,是破法見,就是破法的知見,滅度於眾生。我應滅度眾生,我要度眾生啊,那是狂見。經典上講,如果認為我要度眾生,實有眾生得滅度者,為狂見,是貢高我慢者,是好高骛遠者。就是說,如果你真的要一天到晚度眾生度眾生,此人是為狂,不是真實的。真正了解真如,為什麼在經典一再強調,我們要謙虛呢?常常要認為別人家來度我,不是我度別人。印光大師講,我見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是佛菩薩,就我一個人是凡夫,聖人是這樣的思量。開悟的人怎麼講呢?實在是沒有我。沒有我誰在度眾生啊?淨土法門不講開悟,只講我是凡夫,看見別人都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這是淨土宗的謙虛的意思。

  我應滅度眾生與我要度眾生的區別

  我應滅度眾生,是“如是”心裡面生出來的。並不是說,我要滅度眾生,是在如是的體裡面,“我應”是破對法的執著,對法的知見,叫眾生。因為眾生有真如可見,叫人見,有我所證智,叫做我見。你有“我”能悟、所證、能度的這個體,能悟、所證都是眾生見了,何況你還能度呢?那不是離佛越來越遠嗎?能悟之心是智,所證之真如是人,人眾生就已經出來了。能悟、能證這兩個體,叫做眾生。然後在裡面相續,叫做壽者。四相俱生,有這個四心出來,度眾生屬於是情見,完全是一個凡夫概念。這種心態呢,不但破不了我見,法見也破不了,就是我執、法執破不掉。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沉迷於六道輪回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執與法執啊!人我見都沒有除,是徹底的凡夫。如果能破除人我見,變成法執。人我空就是阿羅漢,人我不空就是凡夫。所以,阿羅漢有法我見,眾生有人我見,有人我就是徹底的凡夫。

  我們現在聽金剛經,徹底的把你的心安住在這個悟的境裡面,證悟佛法,就是微細的來破我們心中的細惑煩惱。就是說,我們要生“如是”心,就是我解脫之意。當生如是心,是如是因。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是代表法。怎麼樣的修行呢?當生如是心。什麼叫如是心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這個眾生並不是我看到的眾生。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跟如是心相應,就是如來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無相。就是我們講的,離言說相,離名說相,離心緣相。離名說相即如來,離言說相即究竟覺,離心緣相即真如。三心,三心是不是很難修呢?如果真正會於此心,那真正的是安樂啊!實相的現前,本身就是真如的顯現。但是我們有一個我執在那個地方,不知道全部的真如、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這個究竟覺。而究竟覺就是實相。然後山河大地,這個實相裡面,就本身就是我們的如是心,破我執和法執。

  前面是說: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有“得”滅度者,能所未空。有“我得滅度”了,我可以成佛了,得滅度者這個“得”字代表著“能”未空、“所”未空,所以有得的心。這裡講,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個體沒有“得”,就能所俱空。能跟所空的時候,就是你的真如之相就顯現出來,看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圓滿相,實在是沒有眾生可度。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這個我相,是念裡面的我相。有所得,應生如是心,這個相反的說。

  金剛經信解行證,首先要相信它,相信這個教,相信如來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心,叫做破我見。我應滅度一切眾生,這個“應”字,就是但,應就是如是,如是就是應。很多人把這個應字好像說我應該的“應”字。當生如是心,這個“如是”是真如實體,是究竟覺。這個“如是”就是講我們的心一定要上通下達,上通,通於實相,下達究竟覺,通是通於真如的體,究竟覺,如,則是法界之義,真實體,是,則究竟覺。我應滅度一切眾生,就是破我念,破我見,滅度一切眾生就是眾生知見,滅度一切眾生已,就是說,你應該以如是心,滅度一切眾生,“已”就是沒有眾生了。

  後面講,“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我們眾生老是認為有眾生得滅度者,這個念頭老是生出來。“當滅度者”和“實滅度者”,“實”就是實相,就是沒有眾生,實相裡面哪有眾生呢?倒過來講,你不生“如是”心,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你不是以如是心,不是實相,不是真如,跟實相相應的那個心,“我當度一切眾生”,把這個如是心扔掉,這個“當滅度一切眾生”不是如是心,滅度一切眾生是“我”裡面出來,“我當滅度眾生”那就麻煩了。“滅度一切眾生已”,你認為眾生已經沒有了,但是還有“你”念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會悟到這個道理啊,也會離相啊,但是離相沒有離念。為什麼呢?“應生如是心”裡面沒有一個我。“我應”是“如是心”,就是我應該是以如是的心,就是你一定要安住在如是的實相裡面,那就沒有我了。如果你把這個“如是心”不要,“我當滅度一切眾生”,你也悟到一些離相的道理啊,滅度一切眾生你也不執著啊,但是你認為你在度眾生,有眾生得滅度者,因為你沒有如是心顯現出來,沒有全部的顯現出來,所以你在這個世間不是如如不動,還有眾生得滅度者這個體。“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在是沒有你自己度眾生的這個體,這個念頭都不應該生起,度眾生是度我們的妄念而已啊,是我們的迷和覺啊,覺者即佛,迷者即是凡夫,一覺全覺。

  你看這個東西生和滅,我們眾生在裡面煩惱,我們在生滅裡面不煩惱就可以了,它是很正常的,就是說,來從哪個地方來,去回到哪個地方去,你就是如如不動就好了,此來無來,此去無去,原來還是那個體,所以無來無去。只要你在當下體裡面,沒有什麼眾生可度,也沒有什麼佛可成,因為全體即是,你就安住不動了,一切眾生亦如是。假如我跟你講法,好像是在度你,其實我看到的實在是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無非跟你講無度之體,就是原來如是,你沒有一個生滅,也沒有一個識生,就是我講法沒有一個法可說,也沒有一個法不說,說而不說,不說而說,眾生滅而不滅,無非是告訴眾生你覺悟了,你覺悟的時候當體即空,還是此還是彼,你就當下就自在了,無為身。就是說,你現在就徹底的無事,在這個山河大地上自由自在的,在這個世界上面是非常地開心快樂,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是很自在的。為什麼呢?因為一草一木無非真如啊,鳥雀叫的聲音,大地的變化,春夏秋冬都是鳥語花香,這些都是法語啊,這一切變化都在真如裡面,都是真如體,實在就是你自己,這是一切眾生的本體,不需要發任何我要度眾生啊大悲心啊,你就這樣的心安住了,你跟別人講還是講這個道理,你不就是講真如嗎?你還講什麼呢?就當下安住啊,你還有什麼東西呢?在這個當下體裡面,你獲得了這種法。

  你不要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另外有菩提可得,你現在當下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心。有心就有念,當下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叫做如是心。而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沒有眾生了,就是自己安住在這個真如體上面,眾生迷了,我就告訴他,告訴的實在是沒有眾生去滅,眾生到哪個地方去?原來就告訴眾生當下的這個真實體,本來無事啊,唯心自擾。這個世界本來是沒有事情的,是自己擾自己。妄一生起來了,自己擾自己,在山河大地虛空上面實在是沒有任何事情,是自己妄心在動,是種種妄念在動,實際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事,黃花小草山河都是你的真如體。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是你的當下,沒有講心。有心就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就有四相俱生。俱生是心,境生是初,把你的相看到的時候,你心中生分別,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微細的分別,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俱生煩惱,就是你自己在找煩惱。你發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外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發什麼心呢?就是我應該生起此金剛的信心,這個才是真正的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是當下體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當下就安住就好了,動什麼念頭呢?所以呢,出家人無事僧,為荷擔如來家業,你一旦明了了,就沒有事了。有事是因為你心中有事啊,你心中有事情你就有事,本來無事,唯心自擾。你心若滅時,你心歇時,諸境如如,你心只要歇下來,這個大千世界是如如不動啊。妄境本無,唯心自擾。這個世界本來是閒的,但是唯有自己心在擾亂自己,使這個世界好像不閒了,忙忙碌碌在搞什麼東西。若心不生,妄心不生,諸境如如,一切境界是如如,如如就是覺啊,真如啊。為什麼自擾自己呢?所以,徹底的把這個我跟法分開來。如果你另外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我見必生我相,那就麻煩了,不叫菩薩了,則非菩薩,則就是說你會失去菩薩。

  應雲何住,雲何降服其心。降服其心就如是住,離念住,離相住。離念就無住,離相更無住了,離相就無我住,離念相自圓滿,離相則念不一定圓滿。離念才是跟真如相應,這個叫做住,無住之住,無相之相。降服什麼其心呢?覺者,你明了了,心自降服,沒有心。你有住就有心在。你老是住在這邊,住在我的意識上面。眾生不管你講得天花亂墜,只要你有心就有妄想,有妄想就有住。我們修來修去無非離心,只要離開這個心就對了。都是這個妄心作怪。不管你講般若也好,講天花亂墜,如果不離開這個妄心,不了知這個不真實的心,你說你禅定也好,你講得再好,只要你有心在,你就是妄的。我們千辛萬苦的修行,修什麼?就是離心。只要你離開心就對了。我們沒有離心之前,首先覺悟,知道離心體。覺悟都不願意通達,還修什麼呢?我們先明了這條路,然後再去修,講金剛經是覺路,般若之門啊,成佛之道啊。如果你對這個金剛經不感興趣,覺的路沒有,般若之門沒有,你怎麼入呢,怎麼修呢?根本沒有辦法修行。你必須要把金剛經搞懂,才有入門之處。那只是一個入門處啊,那並不是成佛了。只要一入門,當體即佛。真如裡面沒有什麼佛可成,沒有我了就是佛,你就是一直這樣安住著,究竟慢慢圓滿。抓住這一念是佛的時候,永遠不再動。為什麼禅宗叫做特別法?斷除一切文字、言辭,這個叫做特別之法,就是抓住如如不動,這個體裡面,一直安住著。然後你自己往那邊會,你就會去向那個地方。如果你這個都沒有抓住,你一切修行都離此實相,都是妄見的體。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真的懂這個道理,你不覺得你在這個世界上非常的自在嗎?你悟到金剛經本身就是自在體啊,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事了,哪有什麼事你講?真正的無事之身。何為僧人?無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不贊成出家人做事?要出家人常常守住本心。這個本心是什麼?就是真如實相,守住無念而念。希望我們這裡大家個個能悟到此意。

  般若門開,就不需要我跟在你後面了,你跟著般若走就可以了。如果般若門沒有打開,那就要靠師父來度了。迷者師度,悟者自度。如果你悟到了金剛經,全是自度了,沒有師度,為什麼呢?般若跟你心相應了,沒有我了,跟般若走是絕對沒錯的。沒有般若,只好師父慢慢來度你,種種方法手段,做佛事啊,搞得轟轟烈烈的,認為這樣的叫做弘法利生,這絕對是打妄語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釋迦牟尼佛實在要說的是般若大乘教義。在這末法時代,除了般若之外,還有什麼方法令我們得成佛呢?經典上講,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有無量劫的苦行,捨身捨肉,但是聞般若的話,釋迦牟尼佛直接說在末法後世的眾生,聞此金剛經相當於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得無生法忍後燃燈佛前於無量劫供養諸佛無有空過的這個體。而末法時代離此般若,我們到外面去一走即邪,只要你離般若就是有相,只要你一到相裡面去就便成執著,這個世界非常可怕的,九十六種外道都現在我們的面前。一出門看到的全是外道,所以我們心就變成是那個樣子的。離此般若就沒有機會得度。

  即使你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講阿彌陀佛那是般若之體啊,現在外面有幾個人講般若之無量壽經啊?我們講的淨土法門絕對是跟般若相應,淨土法門就是開顯般若,華嚴經也是開顯般若,法華經也是開顯般若,有幾個人真正的把般若開顯出來呢?沒有真正的把無量壽經的般若開顯出來,他認為跟金剛經是兩回事。有人說師父你講金剛經,金剛經跟淨土法門相差好大,意思說兩者有沖突,我說怎麼可能呢?絕對不可能的。如果你真正會無量壽經,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先是有光明無量,我要入到光明裡面去,都是有我見,雖然相是離相的,但還有我念在。到最後面呢,光是你身體,生命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無量壽,你的身體就是無量光,那就是無念了,無念無相,離念離相,就是真如了,就是金剛經了。除此般若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成佛呢?

  我講的是成佛啊,就是趣向菩提心,趣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體,如果你不想成佛,想得個人天福報,那就沒有話說了。或者你喜歡在此世界搞搞一些熱鬧啊,唱歌跳舞啊,爭名奪利啊,這些東西誰不會搞啊?從媽媽肚子出來就會搞了。現在不但父母在教育,社會在教育,現在教孩子怎麼樣的防止於別人,怎麼去爭名奪利。小孩子上學的時候,你考了一百分我給你一個什麼東西,要考上什麼學校我會給你一個電腦,用這樣的名利心去教育孩子,哪有什麼仁義道德呢?如果我再去教你這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呢?從這個火坑又跳到這個火坑,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不想用這個東西來調換,在我這個地方絕對沒有,我們只講般若,從這十年以來,只講般若,不講別的東西。如果要對般若感興趣者,在這個地方一定能坐得住。如果對般若不感興趣,就無話可說了。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能聽法都是應該是不錯的人。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別的東西,就是談般若。所以不斷的熏習般若之體。我們心要離念,跟實相才能相應。

  後面講,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們平時看金剛經,肯定沒看到這一點,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此心為念,實在沒有法,直接的透露出他的本懷,當體即是。有法肯定有一個心念出來,沒有法就沒有念。後面講,我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佛不於我授記,釋迦牟尼。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不講你不是菩薩,則非菩薩,就是你不能向菩薩那個地方相應,同真實法相應。我們還有一些假菩薩,比如我們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也是叫發菩提心。我們要利益眾生,要幫助別人,這也叫菩薩心。則非菩薩,就是告訴你,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四相,你就有法執,你會落到六道輪回,不能出離生死。在華嚴經裡面,一信即佛,華嚴經的信位就是佛,但是還是有次第。這個信位裡面,其實就是金剛經,一信即佛,那他為什麼不成佛呢?因為有習氣故。

  比腧來講,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我們看到在利益眾生,我也要利益眾生要幫助別人,這也叫菩薩行,則非菩薩,就是告訴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有法執,有法執,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有六道輪回,不能出離生死;在華嚴經裡面一信就是佛,華嚴經裡面信位就是佛,這個信位裡面其實就是金剛經,那他為什麼不成佛呢?因為有習氣故;我們眾生都有習氣,有習氣不離習氣,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知道毗盧遮那佛就是我們的法身,但是他無始以來的習氣在,有這個習氣故,他安住習氣,他沒有把這個習氣滅掉,所以呢似乎有一地二地三地五地,一二三四五六不過是眾生的習氣而已。我們每個眾生都有習氣,有習氣住那就從一地到三地,到八地菩薩還有變異生死,不是遠離生死啊。

  什麼叫變異生死呢?雖然你不去地獄餓鬼畜生,但你還會有變—異,就是從這個身體變成哪個身體,你可以到別的道去投胎;但是不會墮落到六道輪回,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有隔世之迷,一旦你隔了,還需要別人家提醒你,象阿羅漢必需要有佛來提醒,象七地以下的菩薩,菩薩就能度;我們發心高一點,得度的機會就早一點;如果你要放低一點,你得度的機會就遲一點;你不發菩提心的話,從這個地獄到哪個地獄,從這個餓鬼道到哪個餓鬼道,從這個畜生道到哪個畜生道,這個地球壞了,到哪個地球繼續受苦,那就麻煩了;眾生一旦到六道輪回就是這個樣子;阿羅漢住在時空裡面,他不會到六道輪回,只有佛能度他;因為他沒有相,沒有相的地方,只有佛能到,菩薩也度不了他;菩薩住在相裡面,解脫的眾生菩薩是不管的。

  到了華嚴境界,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一旦聞到華嚴叫大性眾生,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一聞金剛經即是發心菩薩,你已經發了心了,你就能夠出離生死了;阿羅漢聞到金剛經,就生起大乘的善心,任何一個眾生只要聞到金剛經,就能夠入佛位,聞到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椤嚴經,無量壽經也是;都可以入佛位;但如果聞而不悟,所有的佛法都是令眾生悟。

  開悟和念佛的關系,何謂開悟?大悟小悟?開悟之念的意義?

  為什麼不要悟呢?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我不要悟,釋迦牟尼佛是開迷顯悟啊,他講法的目的就是要開我們的悟啊,哪為什麼我們不接受悟?非要說我不為開悟呢?你說印光大師要不要悟?印光大師是悟了以後認識到自己的習氣很重,稱為自己是凡夫,他是在習氣哪邊講,在地藏菩薩來講,我們稱一念地藏菩薩,生生世世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對我的一念覺性是相應的,但是呢所有眾生在此世界起心動念無非造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是對我們的妄念來講的,我們妄念不生的時候,你就是地藏,但是呢妄念生起的時候,不能說這個覺性沒有,為什麼稱念地藏菩薩不墮到地獄餓鬼畜生呢?這裡面是對於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說自己是業障凡夫;但是他悟到自己是業障凡夫。末法時代眾生的習氣很重,並不是說我不悟了,悟了以後認為自己的習氣很重,你可以說我習氣很重,我是凡夫;但是“悟”一定要;一定要悟;聞無量壽經你也要悟啊;你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你不悟念阿彌陀佛干什麼?因為你悟了,要出離生死,你才念阿彌陀佛啊;念阿彌陀佛為了出離生死,都是悟的體。

  為什麼要有強烈的“我想開悟”的願望?開悟之念的功德?

  所以呢,經典都是開迷顯悟的,並不是說我不要開悟了,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不開悟?釋迦牟尼佛出世因緣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干麼?首先開佛知見----行權方便,悟佛知見----令眾生聞法思維實相,,入佛知見----令眾生入佛法性,你不開悟是錯誤的;我們一定是為了要求開悟來學佛的;有這種理念出來之後,我們學佛啊……有這種“我想開悟”念頭出來,都不可思議;你說“我要開悟”這個強烈的念頭生出來後,你不斷的聞法,他就不一樣了;你說“我無所謂有,我就聽了一句忘記了”,你沒有這個心,完全是二種狀態;我講金剛經我也想開悟啊,是不是?因為我要悟我才講金剛經啊,我越講越悟,越講越深呢?你越聽也越深也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想開悟,那就無所謂了,講就講吧,凡正我聽了就是了,如果你發心“我一定要開悟,我寧肯墮地獄也不離開我要開悟的心”然後你不斷的思維不斷的觀察,你明了這個時候就是個“無事生”;你有這個心出來,我們一定要開悟,千萬不要把開悟當成神密的狀態,開悟的人大悟要三次小悟要三百次,大悟最起碼要三次,你就一生中你開了幾個悟呢?

  你根本就沒有發這個心,那就麻煩了,是不是;你認為我一個悟也不要開,你將會失去最大的利益;就象“我要墮地獄,我管它去,我就下地獄好了”你這一個念頭,根本就沒有出路;在家人開悟,明了金剛經可以證三果,出家人可以證四果,在家人可以現量得三果,一去不來;你悟了金剛經就是大乘善心啊,就是大乘菩薩,你就是大乘,就是佛;為什麼講“一持菩薩戒,即是佛”了你一旦受了菩薩戒,你就是佛;雖然你還有習氣在,但還是同佛無二了;悟了這個道理就不一樣了,就象你持戒即是無我,什麼叫菩薩戒呢?一念持戒即是佛,我持五戒,沒有“我”持五戒,我持菩薩戒的這個戒的體是從我佛性可生,從哪個地方生出來呢?從毗盧遮那佛生;菩薩戒不是講的很清楚嗎:毗盧遮那佛授一切眾生戒嗎;為此世界一切眾生說此金剛光明寶戒,持此一戒,金剛光明寶戒,眾生我執,以為這個戒是我在持,不知道你持戒即是佛心,是光明之象,一旦會到離相離念,什麼叫離相,此戒相是光明之象,不是我,離相;但是呢?認為我在接受光明之相,還有個念在,而我也沒有了,此相就是此身,念也沒有了,離念離相就是毗盧遮那佛,不離開此地就是毗盧遮那佛,光明照耀,寂而照。什麼叫寂呢?沒有我了,什麼叫照呢,諸法實相,寂照現前,寂照雙用,就是福慧雙修,慧者就是照,智者就是定,定生萬法,一切法生出來一照即空,不管什麼法在你面前,吃飯穿衣睡覺,一照,光明一照,全是善法;全是心中光明啊;吃飯也是毗盧遮那佛,睡覺也是毗盧遮那佛,走路也是毗盧遮那佛,一切善法是如來光明照,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體是無我寂滅體,這個大千世界無非是毗盧遮那佛而已,如是持戒的話,當下你就安住了,為什麼呢?不離此相即是真如啊;不離此不取不捨,不取是不取眾生心中的妄,取是取眾生心中如來本真,取真捨妄,即是如來;就是毗盧遮那佛。此法是不可思議教法。

  一定要大心發起

  雖然你還沒有成佛,但是你大心發起,與真如相應,你即是佛,你大心已經出來了,這個心是般若之門;是成佛之路;有此心在,佛就永遠跟著你,經典上講“生生世世不離諸佛”,只有此念才是永遠不離開佛啊;我們不是要發心嗎?生生世世不離佛,不離供養啊,也就是不離眾生,你怎麼樣生生世世不離諸佛不離供養呢?於金剛經相應才能得到啊。你與金剛經不相應怎麼得到呢?你到邊地疑城怎麼供養諸佛呢?

  眾生迷故入六道輪回、九法界,極樂世界也是對迷的眾生講的

  我們往生都到中品或下品去,都見不到佛;那在此世界不是一樣的嗎?只是不墮落而已。所以極樂世界有九品,此世界有六道,密宗裡面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開顯的十法界是對於迷來講的,一真法界是對於覺來講的,開顯六道是對於眾生的迷來講的,開顯離六道,離言說相,所有離開六道,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法性;你悟了就是真如法性,六道只是個假象而已,如果你不明了就在六道之中。所以呢不講什麼極樂世界,也不講什麼十法界;六道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道;六道在淨土法門就是六品,上三品都是見佛的,而見佛就大乘中乘小乘的這個體,無非是如來施於眾生入第一義谛法而已,我們修淨土法門,修禅的,修密的,事實上呢它肯定有迷有悟,有覺的,我們不管是到淨土宗,還是到禅宗,還是到密宗,你一定要有“求無上菩提心”,象金剛經一樣,屬於大乘善行,象無量壽經直接說,如果不了解四十八願,就落到胎生了,金剛經你不懂,你一定落到六道;密宗裡面不知道一真法界,你肯定落到十法界。十法界是眾生心,六是也是眾生心,九品還是眾生心;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九品,九品是對於眾生來講的,對於九法界來講的,下面的六道是眾生的心,眾生的心就是安住體,上三品是大乘的體,就是自利利他的體,我們不管到哪一道去,不管修淨土修禅宗還是修密宗,同樣的道理,根本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呢我們學佛法不要一直分別,一定要跟般若相應,無量壽經一定要聽懂。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這句話是問須菩提,也就是問所有的眾生,有法可得嗎?後面直接就回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前面講如來無取無捨的體,那麼說有法他就有取有捨,有取有捨怎麼會叫如來呢?有取有捨不明如來,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有取有捨。是故後面須菩提講“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無所捨無所取,無所攀緣,無所執,無有住之心,無所攀緣相,就沒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解佛所說義。

  其實這一句話就解釋它的本義,現在須菩提已經悟到了如來體了,最前面講的這些話,我已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須菩提一聽到釋迦牟尼佛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生如是心”,就是真如之心,他一破我見,破法見,破相,相一破念一破,他就悟到了。釋迦牟尼佛又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上要成佛道,下要度眾生,上無佛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也就是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面又講“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聽了以後呢,自然會心開意解,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也講過“如來於法有所得不?”這個地方講“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前面講跟後面講他就不一樣了;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答,“於法實無所得”,那是對於眾生的無生法忍來講的,因為眾生一切法無所得故,因為於法無所得,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還有念呢?八地菩薩就是無生法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的知見,他不是在菩薩體上面,他是在佛的體上面,無上正等正覺,於法無所得,於法有所得不?於法無所得;無所得的那個得就是菩薩,菩薩無所得,因為無所得還有念,無所得的念,有這個念的話,還是叫沒有離念,只是離相而已,前面講離相,講“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在妙法蓮華經裡面,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燃燈佛是如來方便之說,燃燈佛是燃我們的慧命,又可以叫做定光佛啊,五十三佛可普光佛叫法身佛,燃燈者,燃一切眾生的慧命處。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實在是沒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只是方便示現而已;有法可得,如來本來就是無來無去,無取無捨,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佛在燃燈佛所,沒有法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明說無有法就是無生,無有法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相,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就是法界的實體,無取無捨的真如體;此真如體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佛這叫究竟覺,前面講如來體,講實相,後面講佛於燃燈佛所,不是說如來於燃燈佛所,如來在燃燈佛所只有佛才能說,須菩提呢“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就是究竟覺的意思,究竟覺與實相相應故,究竟覺在哪裡呢?實相就是,法界就是;如來即真如,真如即如來。如來即無為,無為即如來。無為是究竟覺,眾生本體就是無為,就是涅槃的妙性;你有無為的念,你跟如來相對立了,就不叫無為了,為什麼呢?我們眾生認為我是無為,相是有為,相上無為跟我的有為是二回事;或者認為有個獨立的無為存在,認為相上的無為(就是說涅槃的妙心啊)不在相的體裡面,認為外面還有一個獨立的無為存在;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無為即相,相即無為;如果我的妙心就是無為體,全體不就是我嗎?無為就是沒有法,實在沒有我,所謂沒有對立,因為沒有對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一個我,有一個獨立的無為體,也沒有一個我離相的念,沒有一個無為之念,沒有一個無相之念,因為我這個無為就是相,相就是無為。我這個相是如來體,就是真如;一真如法界,真如法界體,所這個世界就是大真如體;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以“這樣的心”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際上是無法可得,也證明說當體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須菩提說“得”對於“住”及“降伏其心”來講的,“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老是有個“得”的念,實際上是沒有的,“實無”,“如是如是”,一個如是:如是法;一個如是:如是心;如是心者如是法者,所以如是如是。如是是如來性德,如來之性德之稱,如來之圓明之稱;圓明性空啊,如來之性德就是講無為,如來之圓明就明講相,此相此心是一體的,故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字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神秘現象,也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菩提有個寶貝出來,實在是沒有啊。

  如來藏的真意,如何打開全部的如來藏?

  我們手中有如來寶藏,可不認得,這種講法對不對呢?只是讓眾生開悟的一個方便,實際上金剛經裡沒有這樣說;沒有一個神秘的如來藏,其實呢如來藏就在我們當下,如果你“實無有法”就是如來藏,實無有法----你本體就是----沒有我的如來藏就在你的當下;它不是神秘的不是藏起來的,所以呢,我們講顯真顯真,什麼叫顯真,顯真就是大米撥開,全部是白色的,什麼叫密宗呢?就是把米蓋起來,然後包起來,然後告訴你說啊,此中有米;這就是所謂密法;心遮蓋了就有密,心不遮蓋就沒有密;你心迷了,法就離你很遠,西方極樂世界,心迷了,叫秘密;一旦你心開了,哪有密呢?全部是顯,如來法身獨露啊;全部顯現出來了;

  什麼東西拼命找永遠找不到,用心會當下即是?密宗之密何在?

  為什麼我們漢傳佛教跟密宗不一樣的,密宗裡面他屬於邊地啊,邊地的人比較迷啊,喜歡迷信呢?西藏哪個地方的人啊心比較閉塞的,缺乏智慧,只有用密法來攝受他們,讓他們慢慢的開顯。在大陸這部漢傳佛教,現在我們這些人都是很有智慧的,一開顯出來非常快速的,如果你不開顯出來,照樣在“密(迷)宗”裡面;你不管怎麼做,你都離不開“密”啊,因為密就在你當下的體裡面,裡面有無盡的“密”;但是如果你開顯出來了,就變成顯了。顯者,顯如來寶藏。不開顯,稱為“密”;開顯了你的“密(迷)”稱為“覺”,若你用心思維去尋找的時候,那就永遠找不到了,但是你回來的時候,當下就是。以心會,就在當下,如果不用心會去找的時候,密在天邊;六祖大師講“密不可宣,唯心能會”宣出來就不叫密了,只有你用心來會就可以了;所以我現在講的是什麼呢?如果你沒有悟,還是叫“密”;只有你用心會,你用心會到,我知不知道呢?永遠不知道;我這樣的講無非開你的覺而已;悟不悟是你的事,會不會是你的心,講不講是我的事,我會不會到跟你沒有關系,會不會到是你,你會到的東西我永遠不知道;這個就是“密”,知道吧;不知道的東西永遠不知道,只有你心知道。如果你口說出來都屬於“邪說”都屬於是“相說”,在你顯出來的哪個體啊,只能夠增加“我的迷”,所以呢講經是為了開顯我們的如來藏,其實它根本就沒有遮蓋的,如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法就有執,實無有法可得;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若有法,就有執啊,有執就有念有相,有境有心,就是徹底的凡夫;你有心有相,心就有攀緣,有攀緣你就有為,有為跟無為是相對的,你這個攀緣跟無緣是相對的;它是反義的;如果無緣就無攀緣;如果你無為,有為就斷;所以我們現在的修行就是在矛盾狀態當中:這邊講無緣,不攀緣;哪邊又拼命的攀緣,一念攀緣跟如來就不能相應啊;無緣是當下啊,如來者無緣體啊,無緣體就是不取不捨,不取妄念取真如實相,實相即是無住,是眾生之本體的無住之心啊,有取眾生之相,相是無相啊,此相本來是無,無為心中生,所以呢無相無不相,無為無不為;無不為在相中,無為在心中,心無住即無為;無相無不相,不相是無住,相是有住,無相無不相,無為無不為,是不是;那麼說這個體裡面,如果你有為,你有法你肯定有住啊,“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法是如來,那不完全是矛盾嗎?

  授記的真意?如何現量得佛授記?

  那當然燃燈佛就不與我授記了,我們無始以來不遇佛授記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法”。眾生本來就是如來,實相裡面如來,有法即有執,有執即不能授記;大家想一想,為什麼給如來授記呢?眾生本來就是如來,他沒有得過也沒有失過,因為你有住,你生相,有相就有我執有法執,就有念有相,所以燃燈佛(就不與你授記)……燃燈佛當然沒有眾生之見了;難道世尊還有眾生之見嗎?不與你授記?世尊與如來佛心相應故,因為如來與如來是相應體,所謂授記是個方便言詞,授記是授記實相,實相與實相心心相印,才叫授記。

  何謂傳法?

  過去不傳法嗎?什麼叫傳法呢?一念心相應故;傳法者傳心啊,你以為真的拿一張紙就傳法啊,現在傳法是在傳一張紙,過去傳法那是在傳心,傳如來“妙心”啊;如來妙心就是你悟到的哪一剎那,你明了的哪一剎那,所以呢?“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是與法不相應故啊;但是呢,燃燈佛與如來是相應的,可我不與如來相應,想授也授不了啊;如來盡未來際在授記,他天天在給眾生授記,但是你不相應你授不到啊;你一旦相應,如來就給你授記;也就是金剛經本身在給你授記;就是我在講法的過程當中,燃燈佛悄然把你心量打開,他是盡未來際與如來授記;心心相印就是授記;你心不相應,就不授記;所以呢?這個授記的體就是心相印;你要悟到了,明了了,你就有十方諸佛給你授記,給你灌頂,給你加持,知道吧;如果你沒有悟到,你跟他就很遠很遠,你在妄的體裡面,但是你的真如體照樣在。一貫即通呢,你要貫通了你自然就通了,就象你血管裡面有東西賭塞著,他本來就是通的,只要你把障礙搞掉,他自通;通的體是他的本來,沒有通是你的執著,只要你障礙除掉了,自然通達。自然通叫如來授記,你不通者你就有障礙,實際上我們是不是沒有通呢?就象我們有家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我們如來家,如來家有無盡的大財富;但是我們迷了,好象自己變成貧窮了;實際上你有一百萬在哪個地方,但是呢你守著貧窮之心,你貧窮的心妄念在做怪;所以呢不能夠思到法味,如果你有法可得,則不能得到“授記”。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即是如來,“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實無有法即是如來。如來者,無取無捨的當下體啊,實無有法就是離念離相,有念還是有法嗎,只要有念生就是有法;無念的體,所以以“無念為宗”啊,無念無宗無相無體,無相叫做離相,無念是離念,無相為體,無念就跟他相應了;無有念法界就是你,你就是法界,無有法就是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得到了,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得心故,是故佛於燃燈佛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離釋迦牟尼之名,得釋迦牟尼之意

  釋迦牟尼,釋迦者“能仁”“寂默”之意,不住涅槃是叫能仁,不離生死是謂寂默;釋迦牟尼授記釋迦牟尼,什麼叫釋迦牟尼呢?大家想一想?我給你起個名字叫釋迦牟尼佛,你將來做佛叫釋迦牟尼佛,此名此相是一,離名說相叫如來,離言說相叫釋迦牟尼,我給你說“釋迦牟尼”叫言詞,離言說相,是謂釋迦牟尼;如果你要是以言說相,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你不知道他的含義,什麼叫釋迦牟尼呢?不離生死,不斷生死不入涅槃,什麼叫不入涅槃,能仁是不入涅槃;什麼是寂默呢?不離生死;不離生死就是生滅相,不入涅槃,生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滅。離開生滅沒有涅槃可得;釋迦就是能仁,能仁是不入涅槃,不入涅槃是因為寂默,能仁即是寂默,寂默即是能仁。寂默是能仁之體,能仁是寂默之相,此相此體不二故,寂默是相。此相是法界,生滅就是眾生呢?眾生生滅,他當然了,釋迦牟尼沒有眾生之見了,生滅是如來能仁之相啊,釋迦是眾生之體啊,法相之體啊,相之體即是相,是一如的;是不二的;所以呢能仁寂默,持名叫離言,釋迦牟尼是叫言詞,我們要離言說相是謂真釋迦牟尼佛,如果你要是有言說相,我們拜的釋迦牟尼佛,那就錯了;能仁寂默,如果你聞到金剛經,也是能仁寂默啊,為什麼呢?你的無為體就是能仁,你在法界裡面就是“能仁”啊,能者,德相啊;仁者是他的“德”,是他的悲,悲與眾生心相應,能者是他德量,德相應,寂者:空的意思,黙是照的意思,寂照是涅槃之體,能仁是慈悲之體,能是代表他的智,仁是愛心,悲心,慈悲;慈而悲,寂而照,是叫釋迦牟尼,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悟到金剛經,一無為就是“能仁”,就是“寂默”啊;法界就是“能仁”啊,所以誰不是“能仁”誰不是“寂默”呢?誰不是釋迦牟尼呢?所以呢離言說相,大家就知道了,如果不離言說相以為釋迦牟尼佛是個人呢?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知道這個意思吧,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82
下一篇:淨界法師: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傷害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