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們有個普遍觀念,是厭離娑婆,向往極樂。因為娑婆世界很苦,有生老病死等種種苦,所以想脫離。可是要想離苦,必需明白苦是由哪裡來的。所謂苦集滅道四谛法,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先明白苦是怎樣產生的,才能去解決。
苦是感覺和領受的意思。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進入思想意識,然後通過第六意識“分別”後在由第七“末那識”執我,而感覺到自己的苦痛。比如有人罵我,耳朵聽到後,就會意識到是在罵我,心裡馬上感覺到不舒服。產生嗔恨而覺到苦,這就是苦的感知和領受過程。我們知道苦是因執著我而起的,如果罵的不是我,我們肯定不覺得那麼痛苦。所以修行要先修我空,金剛經雲:“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我相”空了,其他三相也就不分別了。所謂空不是不想就能做到,而是從不分別不執著達到的。要想不分別必先斷妄念,沒有忘念起來也就不會去分別了。參禅的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修心就是在斷妄念,斷妄念即是滅妄想,也是離苦。因為苦是由妄想分別而產生的,這是滅苦的方法,也是修心的方法。人們知道了世間的苦,想盡一切辦法去脫離,於是找到了宗教,因為宗教是通過信仰和精神寄托來解決人類精神痛苦的。各宗教都是用信仰和寄托去離苦得樂的,這不是究竟的解決方法。大乘經典裡經常談到,遠離痛苦要有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不是讓我們出離生活和世間,而是讓我們出離貪嗔癡的枷鎖。如果沒有了貪嗔癡就不會起煩惱,菩提心也就容易生起了。有的學佛者把淨土宗的真實意義理解錯了,以為修淨土是為了早日離開娑婆世界,把離開社會當做出離心了,真正的出離心是出離貪嗔癡,五欲。
六祖說:“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出現於世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不是讓人們離開社會另去找一個解脫之道。苦是從思想中產生的,還得從思想上去解脫。社會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離開現實的生活不能馬上改變我們的思想。遠離社會群體只能讓我們的思想更狹隘,生活的更艱難。我們每個人投生到這個世界來,首先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呵護,同時也在社會的關愛中成長。也擔負起了長大後奉獻和回報社會的責任,如果這時我們想遠離這個世界,那就是在逃避現實,在這個世界的每個眾生都在有意或無意的為社會做貢獻。我們學佛者發菩提心的具體表現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奉獻社會,這是往生淨土的資糧。因為往生淨土的緣是,憶佛念佛,發願,發菩提心,聚集資糧。經典裡明示求生淨土是臨命終時求生,而人們往往把求往生領會成是現在要做的事。這樣就把佛法誤解為離世脫俗的消極思想了,佛法讓我們離的是貪嗔癡的世界,脫得是妄想、名聞、利養、自私自利的俗。修淨土現在做的是發願,臨命終求往生,發菩提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行菩薩道也是聚集資糧。行菩薩道不是空想,是現實生活中的奉獻。內心充滿了慈悲,行為上去利益社會和眾生,才是身體利行的菩薩道,
何不把我們時時刻刻賴以為生的社會莊嚴成佛淨土呢?有了現實的淨土又何愁臨終,緣不到西方淨土呢?所謂:生則要生,去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