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印泉法師: 《金剛經》法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釋印泉法師於2011年6 月11日—12日在馬來西亞人生佛學中心講解《金剛經》法語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所有宗教之共同教誨,唯獨佛教,還加上“自淨其意”。佛教的重點在於自淨其意,可從《金剛經》的經文獲得驗證。

  --心不清淨,就看不到真相;只有明心,才能見性。

  ---因為知見不正確,而產生迷惑,導致墮落;培養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遠離苦難和墮落。

  ---廁所雖然骯髒,貪嗔癡比廁所更骯髒。放下貪嗔癡,才能讓我們往上提升,不再六道輪回。

  ---世間的知識教育,有其局限,比不上佛陀的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才是根本,才是最究竟圓滿的。

  ---佛法是從“布施”和“放下”開始,沒有“捨”,是不可能有“得”的。

  ---凡夫心量小,做任何事,都想到報酬,不像佛菩薩,不計報酬,就會不覺疲厭,所以成果能夠究竟圓滿。因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有大智慧。

  ---彌勒菩薩笑臉迎人,是教我們生平等心,現歡喜相。

  ---福報從服務眾生而來,因此不能自私自利,要為對方考慮,大家是一體的,般若裡面是沒有對立的。真心本性裡面,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大家都是一體的。

  ---學佛是把心量打開,般若智慧就自然生起。

  ---學佛之後,不是永遠跟著釋迦牟尼佛的後面走,而是要和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把自性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拿出來,我們和佛沒有兩樣,佛所講的,我們都有,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學佛是關心自己的生生世世,這才是真“關心”。

  ---學佛是要把我們的傲慢心放下,否則容易為魔所侵,成為魔弟子 。 佛弟子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

  ---學佛之後,如果變成傲慢,所學只是知識,而非智慧。普賢菩薩教導佛弟子要“禮敬諸佛”,而非“貢高我慢”,因此,佛弟子一定不能有傲慢心,否則,我們便是“常隨魔學”,而非“常隨佛學”。

  ---學佛要從“經典”入手,佛不住世的末法時期,佛弟子要依“法寶”。馬六甲能有《經教教育學會》之設立,非常難得,這是馬六甲,甚至是馬來西亞的福報。因此,“經教教育學會”一定要繼續走下去,推動佛陀所說的經典,以續佛慧命。

  ---推動經教,是了不起的事情,現在讀誦大乘經典的人少了,所以我們要推動。有些人學佛會生退轉心,是因為不讀經典所致。比如不讀《華嚴經》,就不知道佛家的富貴。

  ---有很多人學佛,還是落在迷信,是因為沒有接受經典教育,所以,馬六甲能有《經教教育學會》非常殊勝,通過推動經教,助人開智慧。

  ---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經教教育學會》把佛陀的經典介紹給大家,非常殊勝。

  ---聽經聞法,是在培養我們的願力,有了願力,我們就能在生死的關頭,由自己做主,不需要看閻羅王的臉色。倘若業力過重,就要看閻王的臉色。目前雖然醫藥發達,卻只能幫助別人健康,減少痛苦,不能延長壽命。如果醫生能夠延長人的壽命,閻王就要看醫生的臉色了。

  ---學佛就是要把業力轉為願力,平日可以小事隨緣,但是,面對生死關頭,我們要自己做主。臨終時手忙腳亂,一定去到三惡道。

  ---念佛而成就的祖師大德,包括蓮池大師,在年輕時,都學習經教,過後才念佛。如果只需要一句佛號,佛陀何必說法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典。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只有多研究經典,才能老實念佛,因此,我們不要錯聽大善知識的話。

  ---我們應當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隨喜別人所學的法門,而不要落入謗佛謗法謗僧。不學其他法門可以,但是不要排斥,以免造業。有人因此造業也不知道,真是冤枉。

  ---狹隘的心,與菩提心不能相應。念阿彌陀佛,如果心量不大,不能包容其他法門,念佛也不能往生。我們要隨喜贊歎佛陀所說的每一部經典和每一個法門,而不要排斥其他經典和法門,這是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論那部經典,都是導歸極樂,我們不要斷章取義。

  ---心量狹隘,有能力而不去幫助人,念佛也不能往生。

  ---曾在馬國的五六十個道場講經弘法,發現馬國佛教團體的理事都能互相謙讓,不去爭奪職位的高低,這是非常值得贊歎的。

  ---沒有遇到佛法,我們也和其他人一樣,搞名聞利養,搞貪嗔癡,在六道輪回。

  ---每天忙忙碌碌,車來車往,其中所為,只是名和利而已。了解了真相,我們就會知道,學佛修行,才是最好的。

  ---佛教道場一定要常常舉辦講經弘法活動,以及常常舉辦“佛七”,這些活動是在培養和熏習正知正見。如果聽聞正知正見的時間少,肯定敵不過邪知邪見。

  ---所謂“多一間寺院,就少一間監獄”,一位高僧能保一方平安,一個道場若能推動正法,災難也就自然免除。

  ---世間法是會變的,而佛法卻永遠不變,因為真理與智慧是永恆的。出世間的第一大福報是明心見性,而讀誦大乘經典,就是為此打基礎。

  ---世間法和知識,不時要更新和淘汰,因此學得很累,而佛法卻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學佛很快樂。

  ---世間法是用腦過度,而佛法則是用心不用腦,因此能生歡喜心,所以學佛不要做非心的奴隸。

  ---平常心是道,平平常常才是真;可惜我們的心,卻常常處於不平常。

  ---心清淨、善良,災難就會減少。由於我們的心充滿貪嗔癡,不停地向地球發出不良的訊息,地球發出來的回報,一定是不好的。

  ---心不平靜,就容易被境界所轉。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要如如不動。

  ---應當讓心轉境,而非任由外面的境界,牽轉我們的心。

  ---要用智慧,而非用情緒或情感解決問題。學智慧,要有清淨心,而學知識,卻不需要清淨心。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而知識卻有其局限性。

  ---智慧能斷煩惱,而知識卻不能,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

  ---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是“火宅”,不值得留戀,但是,我們因為麻木了,不知道火宅的痛苦。因為生生世世都把“假”的看成“真”,把“真”的迷失了,所以才會在六道輪回。

  ---世道越來越壞,越來越讓我們感受到佛陀所說的“五濁惡世”。之前只聽到肉類中毒,如今,空氣污染,蔬菜也中毒,因此,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

  ---六道輪回從“我執”中來,放下我執,六道也就沒有了。學佛就是要年年淡化我相,因此,學佛就是放下自己。

  ---學佛不論多久,都要保持初發心,永遠都要“佛在眼前”,而非“佛化雲煙”。因此,對於佛陀所說的,堅信不疑非常重要,深信佛陀所說的真相,就不會生起退轉心。

  ---要有恭敬心,真誠心和好學心,如此學佛,才能得利。學佛修行一定要老實,不能求快,否則很容易被魔與怨親債主抓住把柄,沒法成就。

  ---學佛的人,這一生只是盡義務,不享受權利;我們要看來生,來生得大利,成佛成道,那才是最重要的。

  ---佛本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的福報最大,佛都不眷戀,而要選擇出家修行成佛。我們何必還要做轉輪聖王呢?

  ---學佛要背塵合覺,而非背覺合塵,如果跟著感覺走,肯定六道輪回。

  ---除了業障重,因為恭敬心和真誠心不夠,所以我們聽法也不能開悟。我們比不上古人,古人聽了就信,而我們,聽了還有懷疑,所以難有成就。倘若沒有恭敬心,學佛只是學佛學常識而已,無法了脫生死。

  ---佛學是內學,修行是修自己,打敗自己,而不是管別人,打敗別人。整個佛法,也是在消業障,消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學佛之後,凡夫只有我一個,別人都是佛菩薩,就如普賢菩薩的教誨,我們要“禮敬諸佛”。

  ---佛菩薩所到之處,令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佛菩薩沒有搞對立,沒有自己絲毫的意思,而凡夫的意見則很多,包括我貪我見我慢我癡。

  ---學佛是從減少欲望開始,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鈔票永遠少一張,屋子永遠少一間。學佛也是從知足開始,當下就知足,不是等到有了一百萬才知足。

  ---學佛,要先發出離心,再發菩提心。如果對於娑婆世界還有眷戀和抱怨,不僅無法生起出離心,更難發出菩提心。

  ---發菩提心,需要長遠心和長時間。世間人獲博士學位,至少需要廿年,而學佛得道,需要更長的時間熏修,不是短時間就能得道的。

  ---學佛一定要端正態度,如果學佛沒有受用,一定是心態出問題,就如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學佛之後,我相淡薄一點,人相對立少一點,為眾生服務,而眾生也包括我在內。集體好,個體肯定跟著好。

  ---學佛是“解”難“行”易,“解”有力量,“行”就自然有力量。我們要先“信”,接著求“解”,然後去“行”,如此學佛才能受用和得利。如果只是“解”而不“信”,是不能幫助我們了脫生死的。

  ---佛度有緣人,所謂“有緣”,就是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說的都是“真實語”;如果不信佛所說的,佛就很難度化。

  ---學佛是真了解自己,若不學佛,所謂的“了解自己”,都是扭曲的。

  ---學佛要能讓別人見到你有好的轉變,不能只是嘴上說而已,遇事要能如如不動,不生煩惱,不容易生氣,平時要能看破放下。

  ---學佛之後,如果“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如果“能說又能行”,乃國之寶也。

  ---學佛一定要修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學佛不得利,一定是沒修好六度波羅蜜。

  ---不學佛,因為不了解 事實真相,就一定會繼續造業,沒完沒了地搞生生滅滅,在六道輪回。

  ---不學佛的人,以為“名聞利養”都是正常的,而學佛修行的人,放下“名聞利養”,卻被視為不正常,真是顛倒真相。

  ---學佛才知道世間是虛妄的,才知道人生真的是一場夢。

  ---學佛之後,知道如何用清淨心,過日常的生活,心無所求,隨緣去做,就會自然減少“求不得苦”。

  ---學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滿足於人天福報,要往上提升,求生西方淨土,那才是最究竟圓滿的。

  ---學佛之後要明白,不能帶走的(包括名聞利養),我們一定要放下,能帶走(佛法),我們一定要用功精進。

  ---來到佛堂學佛,不是為了求平安求健康,而是為了學佛做佛,就像六祖慧能一樣。如果要求健康和平安,世間的醫生和善知識,都可以教我們,我們不必麻煩佛菩薩。

  ---學佛之後,明白人道與天道都還不夠好,還有更好的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就像我們不要做這個國家的公民,要移居到其他國家的道理是一樣的。

  ---學佛不清淨到極處,念佛也不能成就,以輪回心學佛,得到的只是人天福報而已。

  ---現在是末法時代,法弱魔起,我們能來學佛,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善根福德有信心。

  ---佛法可比喻為太陽,太陽出來時,一定先照高山,接著平原,之後才是低谷。所謂的高山,就是善根福德深厚者。

  ---初學佛者,不要先介紹他們讀《金剛經》,以免他們以為佛法只講“ 空性”。

  ---學佛要有成就,就要老實依教奉行,要放下。學佛還有煩惱,是因為還有分別執著的心,分別執著減少,煩惱也跟著減輕。

  ---別人送煩惱給我們,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如此煩惱肯定減輕。

  ---我們還是凡夫,還沒開悟,一定要對佛陀所說的,依教奉行,就像一兩歲的孩子,一定會相信父母所說的一樣。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佛弟子也應向佛陀看齊,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做事要歡歡喜喜,不計報酬,如此修行是不會吃虧的。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每部經典,都能幫助眾生成就,因此都是第一。作為佛弟子,我們就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和經典,絕對不能自贊毀他,落得謗佛謗法謗僧的下場;因此,我們要學會隨喜贊歎別人所學的法門和經典,千萬不要有門戶之見。

  ---佛所講的,不是世間一般絕頂聰明的人所能講的。

  ---佛教被一些人誤會,佛是不吃虧的,吃虧的是誤會和誹謗佛的人,真理永遠是真理。

  ---經雲:一切法得成於忍,佛法的忍,是看破放下,和世間的忍,是不同的,並非所謂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所謂“一門深入”,是指“行”門,“解”要多門。讀了《金剛經》,不讀其他經,並非“一門深入”。

  ---我們還是凡夫,學佛是要用佛法對治世間法,放下世間法;成佛之後,連佛法也要放下,因為那是本性自有的。

  ---有首歌叫“跟著感覺走”,其實就是跟著“貪嗔癡”走,肯定會墮落三惡道。因為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還沒有正確的知見,那些感覺都是“貪嗔癡”。

  ---世間的一切,包括貪嗔癡,其實都是在勾引我們,誘惑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停止這些誘惑,一定墮落三惡道。

  ---要敢吃虧,吃虧是福;不吃虧,愛占便宜的,現在都已經蹲監獄了。

  ---做了好事,不要居功,連“做好事”的念頭,也不能有;佛菩薩幫助眾生,因不著相,所以不生疲厭,這就是所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菩薩修行不著相,因此所得福德比我們凡夫多。凡夫是著相布施,因此福德不如菩薩。

  ---著相一定不能見性,所以不要迷在生生滅滅的心。我們所要找的真心,其實就在我們每天所用的心裡面,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心”善,“行”就自然跟著善。倘若所作所為,讓別人受苦,比如吃眾生肉,就不是善了。造了惡,又要吉祥如意,怎麼可能呢?

  ---心善,能讓我們相貌莊嚴,因此,我們要多行善,心就自然清淨,相貌也跟著莊嚴,而不需要去花錢整容與美容,美容與整容都是靠不住的。

  ---捐款做善事,還不如在佛門作義工,做慈善還是會在六道輪回,但是,我們可以隨喜贊歎;幫助眾生出六道,這種事情沒人做,佛在做,我們也跟著佛做。

  ---自私絕對不能自利,如果自私能自利,因果就沒有了。如果某人自私,還能榮華富貴,那是他前世修來的福報還沒享完。

  ---不斷惡修善,哪能開悟?要做很多善事,把業障消掉,才能開悟。了凡四訓教導我們,要做一萬件善事,才能改變命運,而學佛開悟,則要做更多善事。功夫到了,水到渠成,佛菩薩一定會加持。 下手處在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斷惡修善,福至心靈,看佛經,就容易明白理解。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所以是“散男子,散女人”,而非經典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

  ---所謂“不生不滅”,是指自性裡面,惡法不生,善法不滅。

  ---所謂“離”相,是離心中的相,而非把身子抽離。閉關是用一段時間,讓心靜下來,和外界保持距離和隔絕,然後才出來。

  ---要恆順人生的變化相,這些變化相,都不是真實的,不論是少年,成年或老年。我們不用擔心老了之後怎麼辦,由於這些變化相都不真實,所以無須去擔心。

  ---享福了福,受苦了苦,所以年少時要修福惜福,老了才能享福,反之,年少時只知享福和消福,年老了就受苦。

  ---佛家的富貴,是人間帝王所比不上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要放棄皇位出家修行。佛門的富貴是永恆不變的,而世間的榮華富貴,卻是有時間性的。

  ---讀了《金剛經》,我們就會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清楚的認識。因此,我們處事時,一定不能“迷”相,一定要知道“離”相。

  ---讀了《金剛經》,我們才明白,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人事,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消業障。

  ---《金剛經》第二品的“應雲何住”(意即:應該怎麼住?),和第十七品的“雲何應住”(為什麼要這樣住?),兩者的意思是有分別的。

  ---《金剛經》裡的”化無所化”品,是說“教化,卻沒有被教化的相”。

  ---《金剛經》裡的“天眼”,是指“四禅八定”;慧眼是指小千世界,法眼是指中千世界,佛眼是指大千世界。除了佛眼,其他眼,都是有業障的,而肉眼的業障最重。

  ---《金剛經》說,一切法不可得,我們可以用它,但是不要去占有它。

  ---《金剛經》雲:若以色(物質)見我(見性),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開悟)。

  ---學習《金剛經》,是要學習彰顯我們的佛性;《圓覺經》說,一切眾生都是佛。

  ---學了《金剛經》,我們才會珍惜淨土法門,老實念佛。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就是著相迷相的人。

  ---佛所說的一切經,包括《金剛經》,據說有五百種解說,但是,含義只有一個,所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比如導游介紹馬六甲,有者從青雲亭說起,有者從馬六甲蘇丹說起,有者從鄭和來到馬六甲開始說起,有者從漢都亞說起,都是在介紹馬六甲,也都不離開馬六甲。

  ---煩惱生起時,要離開一切諸相,是名諸佛。凡夫因為著相,所以有煩惱,如果離相,就不會生起煩惱了。因此,六根對六塵,要離相,不能著相和黏相。

  ---貪生怕死,就是煩惱,生死煩惱或欲望煩惱,都會令我們墮落三惡道。

  ---讀經之後,如果能夠受持,依教奉行,今生就能得利;如果讀後,不明白意思,不能受持,要等到來生才能得利益。個人遇緣不同,所以讀經的受用也不一樣。

  ---用功幾十年,開悟剎那間;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由於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育,所以才有貪官污吏,生時被關入監獄,死後墮落。其實,貪官污吏也都有高智商,也都不缺錢,只是因為貪的習氣,動了貪念,才會造業。如果他們知道因果,他們一定不敢貪。要知道,臨財勿苟,不該得到的錢,會帶來災禍和疾病,因此不能強求。

  ---清朝乾隆皇帝的大臣和申,因為貪污而在四十多歲時被送入大牢,貪污來的錢財,也被充公,何苦呢?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裡的“我”,是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大家都有份的。

  ---夢境是心變現的,我們能怪夢境嗎? 要怪自己的心,學佛之道,沒有其他,求其放心而已。

  ---為什麼同樣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不能成功,那是“因”在作祟,有“因”者能夠成功,無“因”者,則沒法成功,因果就是這樣。

  ---佛度有緣人,有緣人就是要出三界的人。

  ---佛陀不要我們在人天道成功,佛要我們出離三界。佛也隨喜我們留在三惡道,是要我們消業障。

  ---佛教不同於一般的宗教,而是宗教的宗教,因為佛是天人師。

  ---經雲:我相,人相,眾生相(指:空間),壽者(指:時間)相,一合相,意即:組成的相。

  ---經雲:不生法相,意即:不要執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學佛也不能有法執,一定要圓融通達。執著只能得到一部分,而非全部。

  ---學佛要不即不離,不要執著,也不要離開。我們要離人間相,人間相不可得。

  ---佛教我們放下虛妄的東西,因為這些假的東西,都是不可得的;真的東西,我們就不要放下。

  ---佛所說的法,都是對治眾生的毛病,當我們明心見性,成佛得道時,就要放下佛法。就像醫生所開的不同藥方,都是對治不同病人的病情一樣,等病好了,也就不需要再吃藥了。

  ---通過讀經,減少我們的煩惱,轉煩惱成菩提,如此讀經,才有功德。

  ---懷孕的母親,正確的胎教是讓胎兒接受良好的訊息,不該看不該聽的,就不要去看去聽。

  ---在人世間,進不進監獄,是由自己做主;而來生是成佛或墮落三惡道,同樣是由自己做主。

  ---放下“患得患失”,就是放下煩惱,心就自然清淨。

  ---我們會被外面的境界所轉,是因為妄心在起作用,所以會生煩惱。真心是不會有煩惱的。

  ---度化別人,要先看自己的能力,我們如果能力不足,勉強去度化,反而會被對方所轉去。

  ---心可以發,緣沒有到,就沒法度眾生,所以需要等待。

 

上一篇:惟傳法師: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
下一篇:白雲禅師:金剛經集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