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深義(禅修版)(6)
寫於 2009-03-20 ??聯系作者:空海(惟傳法師) 一相無相 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沱洹能作是念,我得須沱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沱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須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這個 “我”是指須菩提)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這一節經文滿深的,從文字上面解讀是沒辦法真正了解,有學員說:【金剛經】在以前早就會背誦了,但是無法真正體會裡面的深義,何況說要做到?!只要大家有正確的理解,就可以做到。
初期的大乘系統,雖然有“菩薩”的名稱,但是絕對沒有排斥【阿含經】,而且也絕對沒有排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到了中期、後期出來,因為分裂得越演、越爭越烈,後來才批判的,早期的大乘經典絕對沒有在批判阿羅漢,【金剛經】裡面一樣有講到證果方面,而且是講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並沒有否定證果,但是要讓大家體會到裡面更深的意義。【金剛經】所敘述的深義是什麼?“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須陀洹”就是初果,“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證到三果,“阿羅漢”就是證到四果,所謂“四雙八輩”就是證到這四種果位的聖人。
一個證到初果“須沱洹果”的人,會有“我得須陀洹果否?”“我已經得到‘須沱洹果’了,我已經證初果!”會有這一種觀念、念頭嗎?須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不會的!真正證到“須沱洹”果的人,不會有“我得‘須沱洹’果”的觀念,為什麼? “須沱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包括各種果位,都會提到證到這樣果位的人,是不是會有這樣的念頭呢?現在區分成兩個層次來講,一個是沒有這樣的觀念、念頭,另外,還有再界定“入流,而無所入”。一個人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就像說:你得道啦!開悟啦!成佛啦!這一種“得”、這一種“證”,不要以你現有的理解力,以為是實際得到東西的一種得失來理解他們。當然,在還沒有正式“得”之前,你會用這樣的理解,然後想說修行是要去得到、證到初果,然後想要得到什麼、要得到什麼……。當然初步的善法欲是要有,但是當你真正證到初果,不會說“喔!某某人印證我證到初果……”拿了一張證書,到處跟人家炫耀“耶!你看喔!我證到初果了,我證到初果 ……”這樣誇張的說法,以及如此的心態。
“喔!某某人印證我證到初果,某某人已經印證到我證到二果啦!”可以到處跟人家講“我已經證到二果,我已經證道了!你們看我修行已經很有成就啦!……”如果還有證到初果、證到二果的心態向人家炫耀,表示這裡面還有很強的我慢,想透過修行讓你更有成就感。所以,世間學問可以頒證書給你,國小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博士畢業,都可以頒證書給你,但是解脫道上面,對不起!沒辦法頒證書給你,只要一頒證書出來,很容易讓你增長我慢,一方面也容易引起更多的是非、見诤。因此,整個解脫道過程是“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是不斷淨化、淨化我們的身心。
所謂證什麼果、得什麼果,這個“證”、這個“得”,只是一個權說,以事實上來講,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依照我們的貪、嗔、癡、我慢十個結,斷除了多少、降伏了多少、淡薄了多少來界定。如果以世間法來講,你放掉了多少?你本來是抓取很多、抓取很多,抓取很多繩索來捆綁自己,真正的“得”、“得道”,真正的證果是說你放掉了多少?是你放越多,不是得越多。你證的果位越高,事實上是你放掉的越多,你的我執、我慢越少,你的身心越柔軟。所以,不是得到什麼,事實上是你放掉什麼、解開了什麼,本來是以十道又高又又厚的城牆,建造一座紫禁城,在小小的皇宮裡面做你的皇帝夢,但是關到後來還是很苦、很苦啊!那些皇帝實在是很苦,表面上看著他們好像穿得富麗堂皇、好像很權威,但是事實上他們內心世界真的都很苦啊!一個是生命不保,一個是常常關在那裡面。
形容這座紫禁城是最豪華的監獄,每個眾生只要還沒有解脫之前,就是用十道像紫禁城這樣的城牆圍起來,“自我”在裡面要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因此你會覺得苦悶、會有不安。佛陀說:真正要得到解脫自在,就是把這十道牆一一拆除、拆除,不是法界隔離你,而是自我以十道城牆封閉起來、隔離在裡面,今天要得到解脫自在、要證果,就看你願不願意把這些城牆拆掉?如果你願意,姑且如佛陀所講的,把城牆拆掉嘛!放下嘛!放掉嘛!不要抓取嘛!把那些身見破除掉。如果你願意,就會越來越快樂自在。所以,逐步去做,覺得這樣不錯,就會嘗試把城牆拆開,因為你本來以為鞏固十道城牆,在裡面才安全,但是不知道說此安全感反而讓你快窒息,現在是因為你很苦啊!你的苦吃夠了,就會想要拆,當你的苦吃不夠,就是有人想要幫你拆城牆,你會跟他拚命耶!如果你的決心、魄力不夠,我是不敢幫你拆城牆。
當你真的苦吃夠了,說:“我快窒息了!我好苦啊!我苦不堪言……”好!好!好!這樣有救了,來!我有時候會用直升機,或是用熱氣球把你吊起來,讓你看到:耶!外面世界很美!你是關在小小的城牆裡面,當你看到之後,覺得是真的,於是說“ 好、好、好!我願意拆!願意拆!”當你的苦吃夠了,這時候要提升你的視野,為什麼?讓你從一直困守在小小的紫禁城裡面,能夠提升上來看看,外面視野、世界真的很廣啊!外面世界的風光明媚啊!哇!外面空氣很好啊!因此就是苦、集、滅、道的“滅谛”,“滅谛 ”就是先讓你看到說“耶!真的有解脫自在的世界啊!”這時候你才願意腳踏實地來修行,就是要讓你看到你的苦吃夠了,你才會要提升起來,讓你看到說“嗯!只要把這些城牆拆掉之後,真的可以來到解脫自在”。
這時候你就願意老實修行,腳踏實地面對自己,然後裡外配合,把城牆一道一道的拆除,每當你拆掉一道城牆,你的活動范圍、空間,是不是就擴大啦?就會有越來越輕松、越來越自在的感覺。當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心胸會越來越寬大,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安祥自在。如果越修越拘謹、越苦悶,表示你的觀念、知見、方向是錯誤的。你的城牆現在有十道,當你拆掉三道,活動范圍就比原來的大很多了,叫作證到初果;當你拆掉五道城牆,就來到證到三果,第四道跟第五道的拆除過程,就是證二果。如果你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願意把最外面的五道城牆都全部拆除掉,就會真正究竟解脫、涅槃彼岸的世界,就是四果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是把那些城牆都拆除掉,但是“喔!我得道啦!我得到自由!我得到解脫自在!”當你去跟人家講說:“啊!我得道啦!我得道啦!”“得道”本來是一個形容,因為我們來到解脫自在,事實上是我們放下種種的抓取,放下種種的身見、框框、包袱,到最後為什麼會無所得呢?為什麼說無所得呢?因為法界本來就沒有拘束你,法界本來給你的就是無限,無邊無際的大自然讓你自由的奔跑,是你自己用城牆把它圍堵起來。當有一天你真的全部撤除掉之後,這時候我們可以權說:“喔!我得到自由啦!我得到道啦!”但是你會知道說這些本來就存在,我開悟、我大徹大悟,不增什麼嘛!也不減什麼嘛!所以說“無所得”,法界本來就給你自由自在、無邊無際的大舞台,本來你就有啊!因此本自具足啊!本來就有啊!只是說你顛倒夢想,卻不知道而已。現在當你了解之後,你只是回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因此你會來到說 “喔!真的是無所得的境界”,你是放下、放下、放下,到最後就是來到解脫自在。
得到“須沱洹果”的人是怎麼樣呢?“須沱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 ”證到初果的人,我們認為他是“入流”,“入流”的含意是很深,你從一般眾生、凡夫的情況,慢慢透過修行,然後:喔!來到見法,這時候你的智慧打開,於是進入了四雙八輩的聖者之流,叫作“入流”,這是一個說法。更重要是本來你的身心是很封閉、很僵硬的,你的心是硬梆梆的、很僵硬,慢慢有了慚愧心、感恩的心、慈悲心,你的身心越來越柔軟,加上慢慢聞思之後,進入實修、實證,各方面的貪、嗔、癡、我慢,漸漸的淡薄,過去的觀念知見也漸漸都歸零,身心漸漸柔軟,透過禅修之後,身心放松、放松之後,體悟到無常法流,而且也溶入無常法流裡面,叫作“入流”,更具體一點就是叫作“見法”,一般對無常法印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印象,一種觀念、一種解析而已,沒有真正品嘗到。
如果真正按照我們所提供的禅修方式,一步一腳印的這樣上來,你的身心柔軟、放松,自然就能夠慢慢溶入法界的無常法流裡面,鳥叫聲也是一個法流穿流而過,現在外面的鳥叫,以及那些蟬它們在鳴叫的聲音,都是一個法流,都是即生即滅、即知即滅,一直在流動,一直在穿流而過,外面的風、空氣也是一樣,都是一直在流過、流過、流過,一方面都在跟我們宣說無常法音、無常的法流。如果敏感度、明覺度不夠,身心不夠柔軟,沒有清醒明覺活在當下,也沒辦法溶入。如果你的心跑到過去,或是跑到遙遠的未來,更沒辦法溶入,因為你的心不在這裡,唯有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又很柔軟、放松,這時候因為你很柔軟,就能夠跟流體的頻率相通,就會起共鳴、起共振,就可以體會到:嗯!溶入了無常法流,這是“入流”的真正意義。
所謂進入“聖者之流”,入“四雙八輩”聖者之流,都只是一些名相的權說,真正實際的體證就是要溶入無常法流裡面,為什麼一個來到入流的人是“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含意又很深啦!為什麼說“入流而無所入”?為什麼“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真正證到初果的證量,心境淨化到斷哪三個結?證初果是要破除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個結,為什麼會破除“疑結”?是來自於自己的親證,真正體悟到無常法印,佛陀沒有欺騙我們,空海沒有欺騙我們,真的!隨時隨處都可以體悟到,可以溶入無常法流,體證到活生生的法,於是“疑結” 就會破除掉,其次是“戒禁取結”會破除。
因為智慧漸漸地打開,知道什麼叫作“提綱挈領”、掌握重點核心,所謂“但得本,不愁末”,沒有掌握到根本核心,一直在支流末節外圍裡面,繞個沒完沒了;如果掌握到佛法的核心,開啟智慧、解脫自在的核心,“但愁本”就 “不愁末”,有智慧去處理、面對各種歷緣對境。所以,有的學員前來小參,或是平常找我談及一些苦悶情況,我通常不會在細節上面解答應如何處理,都是讓你退回到應該要有怎樣的智慧與心態,告訴你一些大原則,至於細節方面,要看情況去處理,那是活生生的,不是告訴你一個死板的答案,是告訴你如何掌握大原則,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該提或是要放,看你的情況去處理,可提、可放。但是,不管要提或是要放,都是從慈悲出發,我只是點出一個大原則。
當你真正開啟智慧,就知道哪些戒律對我們的修行是有正面益助,哪些戒律未必需要,哪些戒條在某個階段是需要,到達一個階段未必需要… …,就會有智慧去分辨,而持手正確的戒律。正確的戒律是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於我們身心的寧靜而邁向解脫。如果所持的戒律讓你拉拉扯扯,常常造成你的困擾、不安,牽掛“我這樣有犯戒嗎?這樣有沒有啊?”就會忙個沒完沒了,包括說“到底我過午要不要吃飯呢?照戒律講是不能吃飯,但是我明明肚子很餓啊!”“我到底要不要拿到錢呢?戒條上面明明說不可以碰到錢啊!但是我現在要出國搭飛機,現在不能沒有錢啊!”然後你就說“我就帶一個人在身邊,他拿錢就好!然後他幫我付機票,就沒有拿到錢 ……”。
然而你只是把身體的范圍再擴大而已,他也算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本來一張機票就可以了,現在還要變成兩張機票。所以,我們不是否定戒律的重要,戒律是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於讓我們身心的寧靜,然後邁向解脫,要掌握住原則核心,就不會被一些不切實際或是不符合現況的戒條所束縛,就像時代在變遷,法律條文要不要修改?你要跟隨著時代的腳步,時空環境不同,戒條就要有智慧、有彈性去調整,不要變成一個死板板的戒條。本來戒律是要幫助你解脫,結果在還沒有解脫之前,竟然被戒律綁死了,因此真的要有智慧。如果在戒律方面,沒有正確智慧去處理、去面對,一直被戒律捆綁,連證初果都沒辦法到達,因為你會在戒條、戒相上面,忙個沒完沒了,你會很忙、很忙。請你來聽聞“阿含解脫道”,請你來禅修,就說“我對於戒律還沒有搞清楚啦!我沒時間……”真是忙個沒完沒了!
認為“我現在是結夏安居期間,怎麼可以去聽課?!怎麼可以去禅修?!如果在結夏安居期間去禅修,就是“破夏”了,我就破功啦!……”到底是得到實質意義的成長重要,還是跟別人比較戒臘多少重要呢?大家要有智慧啊!當你真正扣住佛法的解脫核心、具有智慧,就會去持戒律的核心、精神,就能夠掌握到戒律的原則。所以,證到初果,“戒禁取結”就會破除。
至於“身見結”方面,本來我們都是自我主義、人本主義、本位主義,從“自我”一直出發,展現我是、我能,建構很高的一些成就感,但是對於一個有智慧眼的人來看,都是眾生在構築夢幻世界,所有自我的成就,到最後都會“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所有成就到最後都會“一場夢一場空”,不管累積再多的財富,當你兩眼一閉,一毛錢也帶不走,很有孝順子孫會開出一張一千萬、一億的支票,然後放在你的棺木裡面,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叮咛請他們多燒幾百萬張開一千億的支票。所以,大家真的要醒過來啊!要醒過來啊!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對事情的種種抓取就會放下,然後慢慢逐步聽聞正法、邁向解脫道,一步一腳印禅修實修,過去很厲害的自我、身見就會破除。
大家要有慚愧心,以宇宙天文觀讓大家照見,原來“自我”竟然是井底青蛙,只要你有“自我”就會有苦,當你有一天真正體會到了,苦吃夠了!這時候就覺得自己真正願意放下自我,才願意腳踏實地參加禅修,不管天氣再怎麼炎熱,都願意在這裡坐;不管腿再怎麼酸痛,都願意來熬過,這時候的道心就會出來。當你慢慢體悟到法、親證之後,因為同時在這個過程,身心會越來越柔軟,各種抓取、各種見解、各種執著,就會漸漸柔軟。當你真正體證到法印,當你有正確的聞思,法喜就會一直不斷出來,讓你的道心更堅強,然後又有真正去見法。當你體悟到法,這時候你是真的身心柔軟,一方面身心柔軟才能夠入無常法流;當你入無常法流的當下,事實上是來到忘我的世界,此時“身見”都放掉了,放下啦!所以,假如證初果穩定,“身見結”就會破除。
“入流而無所入”,所謂“無所入”,請各位把自己想像成一條海中的魚,本來就是事實啦!但是因為大家不容易體會到,現在要做一個比喻、擬似的境界,再去體悟、就可以了解:就好像海中的一條魚,海就是整個法界,海中的這一條魚,你是要找大海在哪裡,而大海在哪裡呢?涅槃彼岸在哪裡呢?你在找大海在哪裡,因為你一出生,就跟大海是一體,因為你是跟它一體,因此這一條魚不知道自己在大海裡面。佛陀了悟到這些,原來眾生所要找的大海,原來你就在裡面,只是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被“自我”的金鐘罩封閉住而已。所以,協助你這一條魚打開金鐘罩,然後溶入大海裡面,讓它體會到:“喔!原來海闊天空、解脫自在”此時那一條魚會說“喔!我開悟了,我得道了,我溶入大海啦!”但是“入流而無所入”我們可以權說你溶入大海,但是“無所入”,因為你本來就在裡面。
當你有正確聞思,然後實修實證,溶入無常法流,你本來就在法界的流體、流動裡面,只是以前因為敏覺度不夠、無明嘛!然後用金鐘罩封閉起來,沒有覺察到而已,今天當你體會到無常法流之時,哇!真的就是跟法界一起脈動,這時候我們說“耶!你入流”,但是你知道這本來就是存在的事實,就會知道“入流而無所入”。
為什麼“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呢?所謂“不入”就是不會黏著、不會執著,一般眾生在沒有修行以前,一般人在滾滾紅塵裡面,你的“六根”與“六塵”,“六根”就是我們的身心,“六塵”就是外面所有的境界,每天歷緣所接觸的各種境界,都叫作“六塵”,一般眾生在 “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都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走,你就“住 ”在那裡、黏著在那裡,這裡所講的“不入”,就是透過修行之後,來到跟境界是有距離的,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為什麼能夠來到這樣的功夫呢?一般眾生被境界牽著走,當你每天醒來之後,就在行住坐臥,在做這一些事情,現在假設在家裡做家事,你的耳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們都隨時開放的,隨時在接受訊息。
比如當你把早餐准備好了,然後端到餐桌上,先生卻責罵你今天多睡了三十分鐘,“這麼慢准備,我會遲到耶!會被扣薪水耶!你為什麼睡得這麼晚?!這麼偷懶,你去聽什麼法!聽得那麼晚,還這麼晚起床……”他這樣罵你,結果你的“耳根 ”聽到這些,本來昨天晚上聽聞空海所講的法滿法喜,做夢都還在回想那些法味很高興!結果早上睡過頭啦!起來還是滿高興,因為法喜還在,但是一被你先生責罵,就破功了!你的耳根去聽到不可意的聲音,結果一顆心就被境界拉去了,從原來很快樂的境界,然後就被不可意的境界,把你系縛住、綁住了。所以,你吃那一餐飯會吃得悶悶不樂,認為“我這麼用功在聽聞法,你沒有給我鼓勵,也沒有弄早餐給我吃,我都沒有責怪你了,我只是慢一點,你就在發牢騷、抱怨……”當先生去上班之後,你整天就會覺得“氣死我了!… …”這樣值得嗎?你的心境很難快樂,結果在那裡苦啊!苦啊!……
後來又覺得“不跟他計較啦!還是聽聽空海的錄音帶、VCD比較好啦!”於是播放來看,慢慢聽聞他所講的課程內容,又開始微笑啦!當空海VCD聲音進來,你的身、你的心呢?又跟著轉變了。所以,我們的心都是隨著「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產生“六識”,“六識”就是我們每天的心理變化,隨著「六根”與“六塵 ”接觸之後,所攀牽的緣,內心就會產生各種反應。聽到好的,我們就很快樂;聽到不好的,我們就很沮喪、很生氣… …,我們的心就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早晚課時,你都是在誦【金剛經】,常常誦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當經本一合起、放下,別人一句不可意境過來,你馬上就生氣,這樣就是黏著了!又被境界拉去了!你又“住”在那裡,一般眾生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
如果具有證初果證量的人,因為他會經過要溶入“空”裡面的過程,來到“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禅修的過程也是由點、線、面,慢慢擴大到“空”,原本還沒有修行、還沒有聞法以前,你是“雞仔腸、鳥仔肚 ”,心量是很狹窄的,不知道自己的框框很多,要符合你的要求范圍框框,通常是很狹窄、框限很多,就像在籃球場,如果不限制投球的籃框,隨便投都很高興、很快樂,只要達到運動的效果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規定投進框框才算?!結果讓我運動了滿頭大汗,卻又常常是投不進去,因為投十個籃球卻才投進一球;我做十件事情,才有一件符合你的意思,這樣很累啊!因為你的框框很小,如果不要有框框,我隨便投,你都高興、都欣賞、都快樂,多好!這樣你快樂、我也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嗔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滿意?因為我們拿著框框要規定別人,“來!你要把籃球投進框框裡面,你所做的要符合我的意思……”我們都是這樣,當你的框框越狹窄,別人就越不容易滿足你的所需、滿足你的欲求,因此別人很苦、你也很苦。今天你願意把框框慢慢拆除,心量願意慢慢的擴大、擴大,你的心量越寬大,貪、嗔自然會漸漸減少,於是你的包容量就會越來越大。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又實際體會到我們心量逐漸的擴大、擴大,從修行的一個點、線、面、空,當你體悟到“空”的奧妙, “空”的偉大,“空”不斷在跟我們敘說真理實相,“空”所展現出來的特征、特性,這時候你的心量就會來到與“空”相應,你會見賢思齊,體悟到大自然的法界大師太偉大、太奧妙了,他們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而且是以身作則。
無邊無際的虛空,包容眾生一切的貪、嗔、癡,包容各種宗教宗派之間的見诤、我慢,你能不能有這樣的胸襟?如果能夠來到這樣的胸襟,就會來到 “入空戲論滅”、“入空見诤滅”。一個人的修行越來越高,心境越來越提升,心量就會不斷的擴大。不錯!通常在禅修時期,境界都是很好、很容易擴大,但是當你回到滾滾紅塵,就沒辦法維持像在禅修期間的心靈品質,但是一定會比你在還沒禅修之前要大很多,會有更寬大的胸襟來善待家人、善待親戚朋友、善待同事,因為你的肚量比較大,比較有“空”啦!當你遇到各種不可意境,就有距離處理這件事情,別人罵你一句話,以前是依著你的習性,馬上罵回去、馬上起嗔,現在呢?不會啦!因為你有“空”啦!可以包容眾生。當你有 “空”可以包容眾生的貪、嗔、癡,就不會被眾生的境界牽引著走,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叫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不入”不可意境的“聲塵”,其他的以此推理。
不錯!現場有很多人都在點頭,也有很多人在微笑,由於【金剛經】是實修實證的境界,沒有來到這樣的境界,真的不容易體悟,不要停留在語言名相上,也不是說“喔!我誦經扣、扣、扣、扣、扣”然後念過就算了,“我是讀大乘的【金剛經】,我是大乘人喔!… …”不是這樣啦!真正要把心量打開、擴展,當你證到初果,心量就已經很寬大、很寬大,其他的大家可以依此類推。
證到二果的人,也不會說“我得到‘斯陀含果’,我證到二果……”而是貪、嗔、癡漸漸的淡薄,只要證到初果之後,很自然就會往解脫道、往究竟法、往究竟彼岸一直邁進,當你的心量打開,會發現:喔!真的!以前的愛計較,實在讓自己受苦,也讓別人受苦。當你的心量擴展,具有寬廣的度量,常常面帶微笑,你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當你具有這樣的體會,還會退回去以前的心量狹窄嗎?漸漸會來到“不退轉位”,不是去訂制一個蓮花座,坐在上面說這個位置是你訂的,別人不可以來坐,叫作你的位子。“不退轉位”就是真正親證到法、真正親證無常,到哪裡都可以體證無常,不會說:“耶!我昨天有體證到無常,但是今天忘了! ”有的人會擔心自己現在這樣修、修……,“當我臨命終之時,不曉得自己能不能把握呢? ”你每天過得很有把握、很快樂,當你死的時候也會很快樂啦!你每天過得很潇灑自在,當你死的時候也是很潇灑自在啦!你每天過得擔憂、很擔心,愁眉苦臉、怕東怕西,當你死的時候也會很恐慌。因此,真正的生命就只有在當下、現在,如何讓我們真正快樂、開心、自在?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這是最重要的,只要這一點能夠掌握,它就具足永恆啊!含意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