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南懷瑾: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章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被輕賤的前因後果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佑發財;我說佛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只有放下。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麼壞事都到他身上。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那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佛在別的經典裡答覆過這個問題。有人問過佛說,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麼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要去收帳的。

  講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為看不見的原故。其實很容易看,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為有個法子傳你。你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點,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現在生,明天就是來生。

  我們很多同學常常跑來跟我開玩笑,老師啊!我前生究竟是什麼變的?我又沒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見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報,「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它承認生命是永恆的,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中國文化易經也講因果,可是易經的因果,與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說,與代表道家的老莊學說,個個都談到因果的道理。金剛經的這一節,特別提出來,假使有人讀念這個經典,結果為別人輕賤,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說現在的時代,最落伍的是學佛的人。隨便搞一個玩意都好,怎麼去學佛?好像一學佛,這個人在社會上已經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極點,處處被人家輕賤、看不起。佛說你要知道,以因果報應來講,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應該墮於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換句話說,將功折罪,抵那個罪。因為現在做好人、做好事,把過去生的業報減輕了,消滅了,而另外得一個果報;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要成佛。

  我們聽了佛這個話,只好對他老人家說,你老人家說的是對啦!但是我是不敢啦!只好客氣一點。你要曉得,世間的福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要想大徹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禅宗的頓悟觀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學禅,而且每個年輕人學禅,都等在那裡開悟。還有個同學說,已經坐了一個月了,怎麼還沒有開悟?我說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剛經現在告訴你,你看懂了吧!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所以永嘉禅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我們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所以金剛經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大徹大悟。下面佛自己舉一個例子:

  誠敬努力的人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經過,回憶過去無量無數時劫,曾跟隨那由他諸佛修持。那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開悟時的老師是然燈佛;中國後來有一本小說封神榜中,就有一個然燈古佛。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發心學佛,可是他中間經過的善知識、名師,共有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的佛,每一個佛前面他都去學,而且供養過。什麼叫供養呢?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孝順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他說他都供養承事,他曾經都替他們做過事,做過弟子;他只要碰見一位善知識,自己絕對不敢放逸,沒有空過的。換句話說,總要學一點回來的。他講的這幾句話,就是說自己的求學精神,勤勞而精進,謙虛而向學。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他說,其實當時啊!沒有一個人給他講過般若金剛經的道理。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說出來這個道理,說假使有一個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盤、電腦,算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拿著這本經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他是這樣鼓勵我們。

  不可思議的果報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他告訴須菩提說,未來世上,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說啊!我都不敢講出來,我怕講出來以後,有人聽了會狂亂發瘋,甚至於對佛法都不相信了;覺得牛吹得那麼大,沒有這回事。所以佛說,不敢說,說了有人會不相信的,會懷疑的,會發瘋的。

  佛是真的沒有說啊!但是他補充了一句,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你不要以為金剛經文字看懂了,就以為懂了金剛經,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當知是經義」,義是道理,這個理不可思議,不是你的知識范圍所能想像的。因此,這個經的果報,功德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第十六品偈頌

  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但了無心當下休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范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范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面,沒有辦法回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麼地方了。岸是什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歎,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上一篇:南懷瑾: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章
下一篇:南懷瑾: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