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法寶壇經注解·頓漸品第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2)。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趙唬骸溉曷斆鞫嘀牽?蔀槲岬講芟?牱āH粲興?劊?M心記取,還為吾說。」

  (1)佛智也。

  (2)唐神秀自則天召入歷四朝,號國師。

  志輾A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占闖龆Y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3)。」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3)間諜也。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4),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5)。』」

  (4)當時秀大師門下,皆偏於住心觀靜之病,故六祖以藥除其病,非除其法也。

  (5)此言當修心性,而非在臭皮囊上強立功課,此南方頓宗所立。學人不應以此毀謗漸宗,神秀之法亦是五祖大師教授,皆得印可,各為一方師。如達摩大師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說,豈不正是坐禪之方便。

  志趙侔菰唬骸�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趙唬骸感愦髱熣f:『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6)。』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6)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一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7),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趙唬骸附涠ɑ壑緩弦環N,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8)。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9),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10),心地無癡自性慧(11),心地無亂自性定(12),不增不減自金剛(13),身去身來本三昧(14)。』」章勝剩?谥x,乃呈一偈:「五蘊幻身(15),幻何究竟(16)?迴趣真如,法還不淨(17)。」師然之。

  (7)應機說法也

  (8)著相之說也。

  (9)萬法唯心,離自性外,無戒定慧。

  (10)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11)起信論: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12)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

  (13)自性本無增減,故成佛亦無增,居凡亦無減。其體精堅明淨,百鍊不消,故以金剛為喻。

  (14)一切行住坐臥,來去自由,無不本於三昧,三昧者禪定也。

  (15)此身即五蘊所幻化而成也。五蘊又作五陰。

  (16)圓覺經: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17)真如中清淨圓明,本無一法可得,若迴趣真如自性,則自性中本來無非無癡無亂,斯即自性之戒定慧。若離自性而別求戒定慧法,則此法為不淨矣,故金剛經曰,法尚應捨。

  復語趙唬骸溉陰熃涠ɑ郏瑒裥「?僑耍晃峤涠ɑ郏瑒翊蟾?僑恕H粑蜃孕裕?嗖渙�菩提涅槃�?嗖渙⒔饷撝?姡粺o一法可得(18),方能建立萬法(19),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20);去來自由,無滯無礙(21)。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22),是名見性。」

  (18)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9)三乘教綱,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20)立乃建立法門之事也。此言見性之人立菩提涅槃亦可,不立亦可。立解脫知見亦可,不立亦可。立一切萬法亦可,不立亦可也。

  (21)言生死可得自在。

  (22)游戲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

  志趙賳?熢唬骸溉绾問遣渙⒘x?」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23),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24)?自性自悟,頓悟頓修(25),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斬Y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23)般若性空故。

  (24)本無一法可建立。

  (25)此為上上根人所說。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剌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僕,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溍粒?姾蛻形??_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26)。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27),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28),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26)涅槃經:不遷名常,安穩名樂,自在名我,無我名淨。涅槃有四德:一、常德,涅槃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是名為常。又隨緣化用而常不絕,名之為常。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而永安,名之為樂。又哂米栽冢?鶠檫m心,名之為樂。三、我德,我解有二種,一者就體,自實名我。二者就用,自在名我。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緣而處,未嘗有污,名之為淨。

  (27)六祖謂志徹汝以有斷滅者為無常,及確定而死板者為常。豈知常可言無常,無常可言常,且自性本非常非無常乎。

  (28)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涅槃經最後,故雲最後微言。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雲:「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29);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30);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31)。」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29)凡夫二乘若執守以為無常,而佛欲破其執,則說以為有常。凡夫二乘若執守以為有常,而佛欲破其執,則又說以為無常。凡夫二乘若執守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而佛欲破其執,則又說以為非常非無常。

  (30)永嘉證道歌,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31)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法可得。傳心法要: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雲,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32)?若有本則合識主(33),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34)。」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32)根本既明,枝葉自茂。本者即本有靈覺之性也。

  (33)主人公,即自性也。

  (34)草率之義。

  師以柱杖打三下,雲:「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35)。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35)常常看自己有不是處,便是進步。聖人常自省自觀已過,凡夫見只見他人過。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36);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37)。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36)未悟之前應參禮善知識,尋求修行路。

  (37)若已開悟見性,善自護持修行。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38)。」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39),也只成個知解宗徒(40)。」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41)。

  (38)此物本是離名絕相,無解無說,乃清淨本覺。

  (39)把茆蓋頭者,言取茆作草庵,蓋在頭上,以蔽風雨也。

  (40)黃檗雲: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

  (41)荷澤禪師,於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42),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43)。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42)雖立真如之名,名即無名,無名之名,故曰假名。

  (43)實性,又名實相。實相即一切眾生本有靈覺之心也,此心自無量劫來,至於今日,本自清淨,本自圓滿,本自具足,本自靈妙,廓若太虛,明如皎月,與他三世諸佛同體無異。

 

上一篇:六祖法寶壇經注解·護法品第九
下一篇:六祖法寶壇經注解·機緣品第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