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五 答智常 法本無四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五答智常 法本無四乘

  [經文]

  僧志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星雲大師譯文]

  智常比丘,信州貴溪人。童年時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見性。有一天,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那裡來?想要求得什麼嗎?

  智常答說:學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參禮大通和尚,承蒙他開示見性成佛的奧義,只是心中還有一些疑惑不能解決,因此從遙遠的地方前來參禮,祈求和尚慈悲為我開示。

  [經文]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①,請問如何是某甲本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注】

  ① 丈室 禅寺中住持的居室。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他都說了些什麼?你試著舉出一些例子說說看。

  智常說:我到了那裡,大約住了三個月,都不曾得到他的開示教誨,我因為求法心切的緣故,有一天晚上,我單獨進入方丈室,請他開示:什麼是我的本來心性呢?

  他說:你見過虛空嗎?

  我回答說:見過。

  他又問:你所見的虛空有沒有相貌呢?

  我回答說:虛空沒有形體,那有什麼相貌可言呢?

  他說:你的本性就如同虛空,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作正見;沒有一物可知,這就叫作真知。沒有青黃長短等色法的區別。但見得本源清淨無染,覺體圓融澄明,這就叫作見性成佛,也叫作如來知見。

  學僧雖然聽了這個說法,還是不能解決內心的狐疑,所以懇求和尚開示。

  [經文]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今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①常顯現。

  【注】

  ① 靈光 眾生本具的佛性,清淨無染,靈靈昭昭,常放光明。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那位和尚所說,還存有知見在,所以不能使你全然明白。

  我現在給你一首偈語:

  不見一法猶心存無見,就好像浮雲遮蔽日光。

  不知一法猶執守空知,依然像太虛中閃電。

  這個知見是瞬起暫現,然而卻如此錯認知見,那裡曾了解隨緣方便?

  你應當要能一念知非,好讓自性靈光經常顯現。

  [經文]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星雲大師譯文]

  智常聽了這首偈語以後,心裡豁然開朗。於是也說了一偈:

  無來由的生起知見,執著外相覓求正覺,只要存有悟的念頭,那能出離昔時迷惑?

  自性中覺悟的源體,仍隨知見徒然遷流。若非進入祖師丈室,依舊茫然執著兩端。

  [經文]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⑴,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注】

  ⑴ 四乘 惠能六祖認為佛法本一家,萬法總歸一,諸法無高下,迷悟全由人。六祖依人心差別而分四乘:一、小乘聽聞能信,勤誦佛經,但不明義理;二、中乘,信且能解,明白經義;三、大乘,信解且行,求得體證;四、最上乘,直指本心本性,即心即佛,心佛一如,萬法無二,無證無得。

  [星雲大師譯文]

  有一天,智常問六祖說:佛陀說三乘教法,又說有最上乘,弟子不了解,願求和尚教導。

  六祖說:你應觀照自己的本心,不要執著心性外的法相。佛法並沒有四乘之分,而是人心各有不同:從目見耳聞下轉誦經典的人是小乘行者;悟解佛法義理的人是中乘行者;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行者;萬法完全通達,萬法具足完備,一切不染不著,遠離一切法相,無一法可得,這就叫作最上乘的行者。

  乘是行的意思,不是在口頭上爭論就能得到。你應該自己依法修行,不必問我。無論在什麼時候,你自己的佛性都是來去無蹤,圓通無礙的。

  智常禮謝六祖的開示,從此侍奉六祖,一直到六祖示寂。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六祖大師如何論“如來知見”和“四乘法義”?

  所謂“如來的知見”,就是如來的所知所見,如《金剛經》說:“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佛陀的心,已經轉八識成大圓鏡智了,所以,眾生的一切妄想、分別、差別等等,在佛陀的心中一時俱現。因為,佛陀的知見跟凡夫不同,凡夫有時候以假為真,以幻為有,有時候偏見,對於一切的法、人、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凡夫與諸佛如來的知見,就有層次上的分別

  首先談到凡夫的知見,那就是正見。所謂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來的正見,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世間上,你可以什麼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果業報,不能不信有善有惡,不能不信一切法無常苦空,不能不信有一個“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這是學佛最起碼應有的認識,這就是凡夫的正見。

  其次,再高深一層,認識緣起,這是二乘人的知見。所謂緣起,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存在,都是彼此相互關系的存在。泥土沒有水份,就會成為沙漠;高山沒有樹木、花草、水份,也會坍方。所以,世間萬物的存在,那怕是一只小鳥,一只昆蟲,它也要樹木、花草、泥土做食物。一個人的存在,需要士農工商供給食衣住行之所需,甚至人的身體,也是四大因緣和合所成。骨頭是堅硬性的地大,眼淚、鼻涕、大小便利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是溫暖性的火大,呼吸是流動性的風大。這四種條件的組合,才能讓我們存在,如果四大分離,人就不能存在。所以,你懂得因緣,在宇宙世間上做人,你要成就眾生,成就好的因緣,不要心存破壞、嫉妒,你打倒別人,自己也不能獨存。所以,認識了因緣,就認識了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認識宇宙人生彼此相互的關系,這就是二乘人的知見。

  再高深一層,菩薩的知見是“空”。凡夫一聽到“空”,就心生畏懼,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其實空才能有,房子如果不空,如何住人?如果沒有空地,如何起高樓呢?宇宙如果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存在?所以,空才能有,虛空很大才能擁有萬物。甚至我們人的身體,做衣服的時候,要做一個口袋,有口袋的空間,才能放東西。出門了,拿個皮箱,要有皮箱的空間,才能放東西。眼、耳、鼻、口、毛孔,如果沒有空間,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擁有,更是存在的意思。認識了空,才能認識宇宙萬有本來的面目,空不破壞有,空是建設宇宙萬有的要素,這是菩薩的知見。

  什麼是如來的知見呢?般若就是佛陀的知見。佛陀當初出生於王宮,是為悉達多太子,後來成佛了,怎麼會成佛?因為他證悟了般若。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宇宙之中的一切佛,都是從般若所產生的,有般若智慧,就有宇宙萬有。般若,是唯有佛與佛才能體證的境界,這是佛的知見。所以,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就是因為如來有般若智慧,有如來的知見之故。

  六祖大師也談到四乘的法義,也就是我們知見上所要認識的。平常說大乘、小乘,這叫做二乘;聲聞、緣覺,也叫二乘。這裡講到的四乘,是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當你研究佛學的時候,只是見聞轉誦,就叫做小乘;悟法解義,這就是中乘;依法修行,實踐佛法,這就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就叫做最上乘。

  不過,一切的法雖然分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在四乘裡,如果我們是小乘,只是見聞覺知,當然,六祖大師希望我們要悟法解義。覺悟了以後,也還不夠,還要再依法修行,才是大乘佛種。有了大乘佛種以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還要再“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不捨一法,不離一法,不執不取,離諸法相,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六祖大師所希望我們實踐參禅悟道的最上乘。

  這四乘法義,也如同學生求學一樣,先讀小學,然後初中、高中、大學。雖有層次,但要層層升級,不能停頓,到最後,人人都能證悟最上禅,有了最上的禅定,也就有了最上乘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師講“四乘法義”,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以佛的知見來入最上的禅定,證悟最上乘的佛法。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六 答志道 無上大涅槃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四 答志通 三身四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