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經一論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釋尊說法的時間與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故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茲分別介紹如次。

  一、《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現存五種原譯本,雖有詳略開合的差異,然內容大體相同。

  1.本經的緣起

  本經乃釋尊在王捨城外靈鹫山中宣說。爾時參與法會的有一萬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與會的大比丘悉是教團的中堅人物。又有普賢、文殊、彌勒、賢護等無量無邊菩薩,皆來集會。釋迦佛見到弟子們根機成熟,能夠荷擔出世大法,便放光現瑞,悅豫清淨。尊者阿難見到佛現出從未曾見的希有瑞相,便從座起,長跪合掌,恭敬禀問:“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願為宣說。”世尊對阿難的啟問,非常贊歎:“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興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啟問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將淨宗念佛大法問出來了,未來的含靈眾生,皆因念佛法門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經的序分,通過世尊與當機者阿難的一段對白,構成本經的緣起。

  2.本經內容

  本經內容詳贍,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鹹稱淨宗第一經。茲將本經主要內容略標為四:

  (1)因地發願,圓成淨土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的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五十三尊古佛應化之後,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眾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願超卓。取願作佛,並令一切眾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攝淨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狀。思維五劫,稱性發起四十八大願。後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成立西方極樂世界,自致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啟結大願積功累德的,故與吾輩娑婆眾生深有法緣。

  (2)西方勝境,最勝道場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諸如寶地平直、河流妙聲、樓觀講堂、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光出佛,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淨土進德修業,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淨土的往生者,舉手抬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淨土諸往生者,諸根寂靜,慧照明了,不聞惡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證果。西方極樂世界誠為法界最勝安隱處,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3)三輩因行果報,總示淨業綱宗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於是,釋尊便開示往生淨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眾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淺深,致令有三輩往生的不同。諸如往生時的景況有殊,或真佛來接引,或化佛來接引,往生後的功德證入亦有差異。另有一類往生邊地疑城者。十方眾生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後悔退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於夢中令其見到。此人感悟,復續持名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亦得見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淨業修持之綱宗。

  (4)娑婆濁惡,令知厭離

  與西方淨土嚴淨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歷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YIN妄酒,於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為五痛,於未來世墮三途之苦報名五燒。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指陳眾生致苦得樂之原由,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並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淨土。“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佛說無量壽經》),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經還記載:參與法會的四眾弟子,在兩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釋尊懸記,末法最後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愍末法眾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後住世一百年,對刀兵劫的劇苦眾生作最後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3.本經的宗趣

  宗是綱宗要旨,即依據經之體性所立的修行要徑。趣是歸趣,即綱宗行門結穴歸根之所。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執持名號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故本經之宗的核心內涵即是信願行,常謂淨土三資糧。

  本經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十方眾生信願持名,蒙阿彌陀佛願力攝受,帶業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一經往生,便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圓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證位不退,即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以上從三方面概括介紹《無量壽經》的基本內容與宗趣,後文還有詳述,茲不贅。

  二、《佛說阿彌陀經》

  本經是一部最為普及的大乘經典。天下叢林寺院,晚課必念此經。宗門教下四眾弟子,無一不歸心淨土。是知念佛法門實乃濟度九界眾生之神寶,圓頓上乘之妙法。本經言簡意赅,無問自說,什公迻譯,古今流通。

  1.本經內容

  釋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參與法會的有長老捨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釋尊向智慧第一的捨利弗說示: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接著略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啟信,諸如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雨華、化禽風樹、飯食經行、壽命無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為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六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如教信願持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所示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歡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緣。

  2.本經宗趣

  《阿彌陀經》的宗趣,亦有著深廣多層面的界說,於中可分為總宗趣與別宗趣兩個層面。總宗趣是:以依正清淨為宗,以信願往生為趣。釋迦本師無問自說本經,首先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清淨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悉由阿彌陀佛願心德業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釋迦本師以大慈悲宣演極樂淨土依正莊嚴,意在激揚生死凡夫冥頑之心,俾令生起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吾輩生死凡夫迷昧本心,無明妄動,捨父逃逸,客走他鄉,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覺出離之心。哀哉眾生!猶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遼闊,大海之浩淼。吾人受業力幻身的拘礙,只能認知目前同分共業所感的根身器界,對地外文明,乃至法界無量佛剎的存在狀況,夢都無由夢到。是故吾人對所處的生存苦樂真相,無法洞悉,嬉戲於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諸佛如來等視眾生,猶如一子,驚入火宅之門,拯救群萌速離輪回險難至無憂惱處,是知一大事因緣即是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

  面對沉迷顛倒的眾生,釋尊由悲智開出以苦折伏與以樂攝受二種度門,描述西方淨土至極真善美慧樂的狀況,顯現出一種全新而理想的參照坐標。狹劣眾生聽聞之,眼界心量豁然洞開。啊!竟能有這麼一個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遠不及極樂世界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真是曠劫未聞,驚心動魄。吾人聽聞之後,自然會透過西方淨土這面稜鏡,反觀吾人所處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恆久混跡泥途,今日方始嫌惡污穢;乍聞極樂世界清淨妙嚴,深心仰慕願往。釋尊度化眾生極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議。眾生耽戀娑婆,佛則極言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用以折伏其飛蛾赴火式的妄欲,沖激其深重頑迷,令起厭離穢土之心;眾生全然不知淨土,佛則極言淨土勝妙之樂以攝受其趨樂避苦之心。於是,吾人在佛光庇護中,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維與價值參照系。以淨土之極樂,回觀娑婆之劇苦,厭離自然深切,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炎燒,遙觀安養之清涼,欣樂法爾誠摯,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欣心生,其信願持名,歸投彌陀願海,如決江河,沛然莫御。釋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極。

  由是,本經的宗旨與歸趣兼備交資而成就往生淨業。以極樂世界依正清淨來資啟信願,以信願持名得遂往生,以資親證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綱宗與歸趣相即互資,亦皆不出自心。

  蓮祖將本經總宗趣概述為依正清淨(宗),信願往生(趣),並進而具體輾轉推尋本經更為深廣的宗旨歸趣。慧心妙運,於中衍生出五對別宗趣。何者為五:(1)教義一對;(2)事理一對;(3)境行一對;(4)行寂一對;(5)寂用一對。此五對宗趣范疇,內具深切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對領會《阿彌陀經》深層次、多方位的意趣啟迪甚大。茲分述如下:

  (1)教義一對

  本經以言教為宗,俾令通達義理為趣。《阿彌陀經》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開發曉谕淨土寶藏,欲令眾生領會由彌陀願心流現的安泰淨境,信之願之,得生彼國。淨業行人隨文解義,消歸自性,生信啟願,蒙彌陀光明照攝,得獲橫超生死之大利,不是僅僅流連觀賞語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對

  以指方立相為宗,藉托事相顯示理體為趣。言崇尚此極樂依正清淨莊嚴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等事相,其意雲何?正是為了通過事相诠顯事中所具之至理,不僅僅是描摹事相,滯留行跡而已。

  (3)境行一對

  以名號真境為宗,令起執持之觀行為趣。名號真境即是所觀之理,名號即是法界,即是當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觀之智即是當人稱念之心,靈靈不昧。言崇尚此名號真境,其意雲何?令知離我心性別無名號淨土,離此名號淨土別無心性。彌陀自性,淨土唯心。正欲即此名號以為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其歸趣,不徒為僅僅曉達此理而已。

  (4)行寂一對

  以行持為宗,令契證空寂體性為趣。言崇尚此專稱佛名的行持,其意雲何?良由心體雖本自空寂,然多劫無明染習厚重,隨逐五欲六塵,起惑造業,輪轉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彌陀名號之摩尼寶珠,澄濁還清,轉迷為覺,縱令勉強抑制妄心,終非定慧等持。今執持名號,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於一心,則回歸空寂之性體,不僅僅是滯留在有為造作層次,虛妄分別執著而已。

  (5)寂用一對

  以空寂為宗,令發妙用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雲何?良由眾生無始劫來,妄想執著,纏縛不休,如油入面,解脫無期。今仰仗萬德洪名,顯發自性,洗濯塵垢,顯明清白。信願持名,感通彌陀願力加持,往生極樂世界,得無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觀察十方一切苦惱眾生,因順機緣,示現種種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種種善巧方便,導引眾生信願求生淨土,離生死苦,得究竟樂。大作夢中佛事,度脫幻化眾生,妙用恆沙,不徒為耽著空寂之體,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經總宗趣與五對別宗趣,極論本經內具的邃理宏功,俾令眾生發起真信切願,成辦往生大事。有人懷疑《阿彌陀經》文義粗淺,教義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執事而迷理,事理一對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執理而廢事,境行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懷疑念佛有為住相,行寂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懷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漢,寂用一對宗趣足以破之。一總五別的宗趣界說,亦只是應病發藥。若總說《阿彌陀經》深廣宗趣,窮劫難盡。此一總五別的宗趣同樣可視為《無量壽經》的宗趣,二經同部故。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本經境相勝妙,義理淵深,理事圓融。《觀經》為利根與鈍機二類眾生,平分勝劣兩門。利根者修前十二觀,鹹三輩往生。鈍機者唯修十三觀(雜想觀)亦分三輩九品。指雜垢心即是阿彌陀佛不思議身土。又特開散善三福九品,指歸稱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眾生之慈航。茲簡介如次。

  1.本經的緣起

  本經的緣起頗有戲劇性。王捨城阿阇世太子,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離間唆使,囚禁父親頻婆娑羅王,斷絕飲食。國太夫人韋提希深恐夫王餓死,乃用小麥粉和酥蜜,塗滿身上,於寶冠璎珞中盛滿蒲萄漿,秘密帶給夫王食用。阿阇世太子知情後,心生惡怒,執劍欲殺其母。時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顏直谏:“慎莫害母!”阿阇世太子驚恐之余,未敢殺母,但將母親幽禁在深宮。

  韋提希夫人悲恸欲絕,從幽禁處遙拜釋尊,哀請釋尊遣目連與阿難前來救助。釋尊在靈鹫山即時了知韋提希心之所念,便親自帶著大目犍連與阿難從空而來,現身在韋提希前。韋提希號泣禀佛:厭惡這個穢濁的世界,願往生到沒有憂惱的佛國。爾時,釋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頂,化為金色的光台(猶如屏幕)。十方無量諸佛國土皆在光台中顯現。韋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見,從無量的佛剎中,選取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歸境,並懇請釋尊開示往生彼土的方法,由是釋尊便敷演出這部經典。王宮說法終了,釋尊便返回靈鹫山,尊者阿難又將此王宮佛所說法向靈鹫山的諸比丘、菩薩眾復講一遍。如是本經便有王宮會與耆阇會前後兩次的說法,可稱一經二會。

  2.本經內容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定散二善、淨業三福與十六妙觀。

  淨業三福是淨業修持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三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善);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落日狀如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處,修日觀送想西方);(2)水觀(次第觀水、冰、琉璃,顯自性湛然);(3)地觀(觀淨土地下與地面莊嚴);

  (4)樹觀(觀七寶林樹);(5)寶池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三聖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於極樂世界蓮華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凡夫上輩三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凡夫中輩三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三品往生觀)。

  其中第八像觀,約心觀佛,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理則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極顯阿彌陀佛與吾輩眾生同體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內在關聯。妙因妙果,功德難思。

  《觀經》闡述圓頓究竟之理事,圓發三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顯阿彌陀佛之悲智神力。經雲:“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十六觀中,分為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觀。定善十三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又稱“隨他意”之說)。散善三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為未來世一切罪濁凡夫而開設(又稱“隨自意”之說)。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三觀為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沒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經宗趣

  本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經二宗,其他大乘經典大多一經一宗。諸如《 維摩诘經 》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大品般若經 》以定慧為宗。觀佛三昧主要指稱前十三觀,念佛三昧主要指稱後三觀散善九品往生。一經二宗實則最後歸結一宗。誠如善導大師所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本經以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趣。定善十三觀為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說,妙觀成就即得往生。淨業三福與散善三觀乃釋尊為末法眾生慈悲宣說,最稱佛的度世本懷。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簡易穩妥,又至圓至頓。並以此付囑阿難,為未來世凡夫眾生而流通。

  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卷《華嚴經》的別行經,置於末後,總成八十一卷《華嚴經》。此卷經全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者證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普賢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西域相傳雲:普賢行願贊(偈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贊。賢首大師贊譽本卷經“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茲將本經內容與宗趣介紹如次。

  1.本經內容

  本經主要內容,略標有三:

  (1)欲入如來性海,應修十大行願

  《華嚴經》展示毗盧遮那如來無限深廣的性德境界。《 入法界品 》三十九卷中,普賢菩薩廣贊佛德,末後結雲:“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沖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經中,普賢菩薩首先告訴大眾,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種行願,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勝功效(每願內涵,容待後面淨業助行章詳述)。十大行願為因行,如來境界為果覺,修因證果,同構對應。

  (2)讀誦本經,利益殊勝

  若人以深信心,於此經文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當獲殊勝法益。一者世間利益:速滅五無間業,消除現世身心病苦與無數劫一切惡業,遠離魔障,得佛菩薩稱贊,諸多人天禮敬供養,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間法益: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捨離,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化導眾生,直至究竟成佛。讀誦本經的力用如此殊勝,一則是《華嚴》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則緣於普賢菩薩大悲願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淨土

  普賢十大行願行門廣大,功德無量,得三世諸佛的稱歎。普賢菩薩為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不僅自己願生淨土,並且以十大行願無邊勝福回向法界眾生,“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極樂世界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法,乃《 華嚴 》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

  以上從三方面略示本經主要內容。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將在後文詳作討論,茲僅粗陳概況。

  2.本經宗趣

  本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法界緣起即所入,普賢行願為能入。

  本經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疾速成佛為趣。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 華嚴 》一經歸宗結頂之法。普賢菩薩以修持十大願王的功德,不求生華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極樂世界,義味深遠,略標有五:一者阿彌陀佛悲願深重,偏重接引娑婆眾生故;二者欲使眾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極樂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而華藏世界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極樂不離華藏故;四者盧捨那佛即是阿彌陀佛故;五者菩薩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眾,直至成佛。故偈雲:“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華嚴 》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後歸宗於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

  五、《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章中,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這二大圓通特別地排在最後,未按常規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抽出放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圓通中,勢至的根大(見)圓通抽出放在倒數第二。這二大圓通特別地選出放在最後,表明觀音耳根圓通契合娑婆眾生的根機(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而勢至念佛圓通則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竟了生脫死之勝異方便,彌契十方眾生的根機。所以楞嚴選佛場上,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為表裡顯密,相得益彰。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為淨宗根本經典,實屬手眼不凡。

  1.本經內容

  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三昧的祖師,堪稱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為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今於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本經義理甚深,略標有三:

  (1)心佛眾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恆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眾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骛忘其親友,比喻佛念眾生而眾生不念佛。佛以大悲願力,常念眾生,游化娑婆,乃令眾生若逢或見。眾生不念佛,佛雖現在眾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捨離,比喻眾生念佛,如同佛念眾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後,均能常隨佛學,如影之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眾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眾生不念佛,佛念眾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念無始無明妄動,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因病投藥,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仍從病根上下手,旋回眾生顛倒的憶念,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不走世間憶念五欲六塵的路子,而以至誠的出世本懷憶佛念佛,達到就路還家,母子會合的目的,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2)念佛綱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修證,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外不擇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專注佛號,不令六根攀緣六塵。識一精既攝,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攝住歸一,心地漸臻清淨。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

  (3)香光莊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根機利者,用功精純,現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見佛;根機鈍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願持名之力,於臨命終時,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華開見佛,契證自性如來。

  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衣服,實無有香氣,若蒙栴檀香久久熏染,則不期然染上香氣。又如一塊普通鐵,放置在大磁場中,久久漸成磁鐵。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轉垢為淨,鍛凡成聖,誠為不可思議之力用。

  2.本經宗趣

  本經以憶佛念佛為宗,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發起我等憶佛念佛之行。吾人在佛光照攝中,至誠懇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功精勤,契入念佛三昧,即可現生見佛;如或不能,亦可帶業往生彼土,華開見佛。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必定能見到阿彌陀佛。

  經文向吾人傳達出這樣的消息,一專為憶,一專為忘,阿彌陀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以證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倚門望子,垂手深淵,救拔我等之恩德,昊天罔及。吾輩浪子,在身心憔悴時,忽聞故鄉慈母的書信,當撩衣便行,憶佛念佛,回歸故鄉。

  六、《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本論簡稱《往生論》,或稱《淨土論》,天親菩薩依據以《無量壽經》為主的眾多淨宗經典義理為宗要,加以歸納攝要說明,屬於宗經論。本論由兩部分組成:一、總說分,即五言偈頌是;二、解義分,即後面長行文是。

  1.本論內容

  本論文約義豐,備陳淨業修行方法,果德相狀,以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功德,理事圓融,淨土與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補益。茲概述主要內容如次。

  (1)五念行門與五功德門

  天親菩薩首先發願往生安樂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繼而闡述往生西方淨土,應修五念門(五因):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二者贊歎門(口業贊歎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畢竟往生彼國),四者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極樂國,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門中,前四種屬於入門(進入西方淨土之門),第五回向門屬於出門(由極樂國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眾生)。

  此五念門漸次修行,能令淨業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門(五果)。何者為五功德門?一者近門(初到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近於無上正等正覺),二者大會眾門(既生淨土,即是阿彌陀佛法眷,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門(登極樂華麗之堂,安心於法界真如),四者屋門(登堂入室,得清淨處,受用種種法樂),五者園林游戲門(不違本願,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以上五功德門中,前四種成就入門功德(自利),第五門成就出門功德(利他),先入而後出,由自度而度人,法爾如是。

  五念門(與之相關的五功德門)是淨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聖心,吾人宜應頂戴遵奉。

  (2)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入一法句

  本論在闡述第四觀察門時,依據《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詳陳所應觀察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凡十七種),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凡八種),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凡四種)(詳見第五編)。此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即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大願的願心莊嚴成就。是故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淨土不思議功德即是體會阿彌陀佛不思議的果地功德,亦是觀照自性功德。

  天親菩薩從緣起性空,廣略相入的圓教理念申言:以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為代表的西方淨土無盡莊嚴功德(廣),略說可以入於一法句。一法句即清淨一心;清淨一心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實相真如。真實智慧是淨心之相用(生滅門——無量光),無為法身是淨心之理體(真如門——無量壽)。一心二門,生滅門是廣,真如門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異。所謂廣者,即方便法身,隨緣起用,能生萬法;所謂略者,即法性法身,清淨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故緣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門,緣起性空,便證得無為法身,具有真實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進而論之,阿彌陀佛名號即是一心二門,無量壽即無為法身,無量光即真實智慧,故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執持一清淨句,萬德洪名含攝一切清淨功德與莊嚴。阿彌陀佛名號乃實相身,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密髓,與九法界眾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由阿彌陀佛一切為度眾生的悲願故,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為饒益九界眾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時,當下即成就佛身淨土,心作心是,直截了當,至極圓頓。吾人應於斯深加體會。

  (3)違菩提門與順菩提門

  本論提示修行五念法門的綱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淨業行人修行五念門,悲智具足,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遠離與悲、智、願三種大乘菩提心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

  何為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何為順菩提門?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欲得畢竟常樂,唯有往生西方淨土。若不發願與諸眾生同生安樂國,便是違背大乘菩提門。

  (4)緣佛願力,速證菩提

  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諸大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得以成就。令十方眾生速往淨土,令淨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願之綱宗。諸如十念皆生我國願,表明十方眾生,信願持名,緣佛願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回之事。由不再輪轉三界之緣故,所以能得速疾成道。正定必至涅槃願,诠顯生到安養佛國,得彌陀願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趨大乘佛果,中間無有退轉、滯抑,以及取證偏真涅槃之陷阱,所以得速。菩薩一生補處願,表證淨土人天中,即下凡帶業往生者,一生彼國,緣佛願力,圓證三不退,於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生必補佛職,非凡非聖,即凡即聖,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願例證可知:淨宗圓超速證的勝妙,全賴阿彌陀佛願力為增上緣,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通途法門的自力相是:如人畏懼惡道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能修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稱豎出法門。淨宗法門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驢不上,然搭上轉輪聖王的輪寶而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又名橫超法門。吾輩眾生,由俱生我執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輕慢他力。須知生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悉是煩惑厚重、福薄慧淺之人。此時欲於當生了辦生死大事,捨淨土他力果覺法門,將何以堪?!吾等淨業行人,聞阿彌陀佛大願船可乘,應當生慶幸難遭之想,當仁不讓,賈勇爭先,歸投彌陀願海,直入極樂故鄉。他年淨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娑婆世界這一期的業報身,乃是生命升華的跳板。往生淨土便是轉凡成聖,佛果非遙。吾人切勿封拙懷迷,畫地自牢,唐喪往生之大利。

  從上述四點證知,天親菩薩將淨宗心要徹底圓彰,和盤托出,深契聖心。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又進一步將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加以敷陳,使淨土奧義如中天杲日,普輝東土。

  2.本論宗趣

  本論以修五念門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淨土為趣。

  上面概述了淨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亦只是勾勒出淨宗理念與方法的大致輪廓,詳細內容將在下面各章次第展開。淨業行人應精熟五經一論,以五經一論的理念、思維方式、精神境界全面滲透到吾人的心行與生活中去,俾令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淨宗行人。

 

上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根本經典選取的過程
下一篇:善導大師弘法的二則傳奇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