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0八頁:
疏【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詳見入楞伽諸經。】
這是說唯識,唯識是講佛法的理論,非常的重要。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我們常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道理。在各種宗派裡面,如果我們給它歸納一下,可以說有三個宗派,它的性質都是屬於共同的科目。第一是律宗,顯密任何一宗都要持戒律,依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佛教共同科目必須要修學的。第二是唯識,唯識是講理論。不但《彌陀經》不能違背唯識的道理,禅宗、密宗也不能違背,唯識也可以說是共同科目。第三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淨土宗。淨土是所有宗派最後的歸宿,所以它也是共同科目。禅宗自古以來那些祖師大德們,到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在台灣,諸位同修知道廣欽法師是參禅的,可是到晚年專門念佛,也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近我們看到的一個榜樣。所以這三宗不僅是必修,也是共同科目。
這兩種無我,前面將大意說過了。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才能超越三界,證阿羅漢果,這是永脫輪回,但是不能見性。如果要明心見性,要進一步破法執,就是法也無我,一切萬法裡頭也無我。「我」怎麼講法?「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經裡面講「我」講了七、八種定義。確實一切諸法也是因緣生法,許多條件湊合起來的。因緣生法,換句話說,它就沒有一個主體,不能說哪個是主。知道『法無我』之後才能明心見性,禅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才能見得到。
念佛求生淨土也離不開這個道理,要是做到人無我,才證得本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有兩種:事一心、理一心。這個時候只證得事一心不亂,往生淨土的品位也高,生方便有余淨土。如果證得理一心不亂,這是已經破了法無我,明心見性了,生淨土地位就更高,他生在實報莊嚴土。《華嚴經》上所稱的法身大士,就是指這個地位的人。如果以這個標准來看,我們一生想求生淨土達到這個標准,實實在在不容易,這是真的。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沒法子成就,所以古德斷然言之,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在此地,沒有辦法破二無我。
可是念佛達不到這個目的也不要緊,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只要有堅固的信念,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個條件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可是生到西方淨土品位不高,生凡聖同居土。品位雖然不高,要曉得西方世界環境太好了,那個世界沒有三惡道,不但沒有三惡道,修羅道也沒有,只有人天兩道。換句話說,這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決定不墮三惡道了。另外一個好處,那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壽量跟阿彌陀佛也相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他也是無量壽。壽命長,最大的好處是修行決定成功。
我們這個世界壽命太短,能夠使用的時間非常有限。縱然活一百歲,晚上睡覺就去了八個鐘點,換句話說,少了三分之一!還得扣前面二十歲不懂事,八十歲以後年歲太老,已經沒有體力來修行了。再扣掉穿衣吃飯、應酬,你一生能用上五年的時間就了不起。光陰實在太短了!功夫才得力,壽命到了,這是無可奈何,又得等來世!所以生生世世修行,到今天我們還是這個樣子。
明白這個事實,你就曉得,咱們決定不能等來生。為什麼?來生的情況可能還不如今生。要下決心,這一生一定要生淨土,這一生要把這個事情辦到。也許有人問:我想是這麼想,這真能辦得到嗎?我想有這個疑問的人很多。諸位要是仔細的把淨土三經念熟,你這個懷疑就沒有了。佛給我們說的話句句真實,佛沒有妄語。《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就是不虛,決不是虛偽的;「如語者」,跟事實完全相符合,不增不減,說得恰到好處,這是如語;「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都是勸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話,佛沒有妄語。因此,我們真正相信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有成就。這是說到人無我跟法無我,做不到也能成就,那只有這個念佛法門。除念佛法門之外,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做到人無我跟法無我,才算是成就。
疏【悉空悉遣,所謂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頓教之旨也。】
這一段是講「義理深廣」,講頓教這一段。頓教的宗旨確實是如此,它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念佛怎麼能算是頓教?依照頓教的宗旨來說,確實念佛不能算是頓教,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見思煩惱沒斷,兩種無我都存在。它頓是一生成功,不要等到第二生。
疏【今言念佛,則所稱佛號屬名,所對佛身屬相,憶念彼佛屬妄想,縱使淨念相繼,入三摩地,亦屬正智如如。】
全落在五法裡面。
疏【而復分別是佛,屬識情。】
你有分別心,你第六識。
疏【能念所念,屬人法。】
能念的是人,所念的是法。
疏【尚未遣有我,況無我亦遣耶。】
『有我』都沒有擺掉,你怎麼能做到無我?頓教是連無我也不要了,他是講「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他統統捨掉了,確實是一塵不染。六祖大師那是頓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八識二無我,他統統都沒有了。從這些角度來看,念佛怎能說是頓教?
疏【彼教所空所遣,此皆有之。】
所遣就是所捨的。我們念佛的人一樣也不空,一樣也沒有離開。
疏【以其有念,故難非頓。】
他來問難,說我們這個不是頓教。
疏【正謂無念者,良繇一心不亂,則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安求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然則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
這個說得非常之高,這真的是頓教。前面他看我們什麼都有,他是看錯了。其實他並沒有看錯,祖師答的也沒有答錯。祖師答的是什麼?是理一心不亂,那怎麼不頓呢?我們今天連功夫成片都沒做到!所以要曉得這個法門,為什麼大師把它判作「頓」,又判作「分圓」,就是一部分是圓。
念佛功夫來說,當然是以理一心不亂為最高的目標;做不到,再降一等,再取其次,就是事一心;事一心再做不到,再降一等,那叫功夫成片。這樣才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這個法門的特色。佛實在在是勉勵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理一心不亂。能不能做得到?說實在的話,在理論上講,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事上來說,有些人不肯做,那就沒法子。怎麼叫不肯做?他不肯放下,他不肯捨。
今天下午,有幾位初學的同修到這裡來看我,問我佛法,他們總以為佛法是非常深奧的哲學。我告訴他:不然,佛法很容易進去,一點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放不下!第一個要把世間名聞利養放下,你肯不肯?你肯,就入門了;不肯,佛給你說法也枉然,你也沒辦法入門。這個問題是在自己!它跟哲學不一樣,哲學,愚癡一點、根性鈍的人,他是真不能入!佛法不然,佛法沒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像六祖都能入得進來。六祖憑什麼?憑清淨心,一切法他都不掛在心裡。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就入進來了。他不認識字,聽人家念經,念經的人沒有開悟,而他聽了開悟。為什麼?念經的人沒放下,他雖然會念,他不開悟。聽經的人放下了,雖不會念,他開悟了,就這麼個道理。不但世間法要放下,出世間法也要放下,為什麼?出世間法放不下,心裡面有拉拉雜雜的那麼多佛菩薩名號,那麼多經典,那都是障礙,你還是不能明心見性。你那個心不清淨,不是被世間法染污,就是被佛法染污,頓教是一塵不染。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辯解,這個講得很有道理。理一心不亂確實是一塵不染,跟頓教教義完全相符合。所以念佛法門純粹是頓教所攝。不但蓮池大師這樣給我們開導,就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大師,也把這個經判作頓教。他還舉例子,這個經裡面說:若一日至若七日。七日成功,那就是頓。七日成什麼功?成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心決定不再迷惑,真正是覺而不迷了。七天能辦到,那是理一心不亂。這是頓教所攝的。我們講一生成佛,那是圓教的意思。所以這個經是頓極,也是圓極。
這個地方句句講的是理,我們明了就好,不能學。為什麼不能學?學不到!譬如經上說,「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那我用什麼心念?有心也不行,無心也不行,亦有亦無也不行,非有非無還是不行。這用什麼心念?現在我們老老實實就用有心念就好!境界沒到這個程度,這就用有心念。古德告訴我們:「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這是講少!決定不能著空。著有,我們能帶業往生,能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中上品都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就很不錯了。
等我們功夫到了這個階層,再向上提升,提升求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定,就是我們常講的念佛三昧。見思煩惱不再起現行,人無我做到了,那是念佛三昧成功了。這個境界達到了,再向上提升就是法無我,證法無我,才是此地「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那才真正入這個境界,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換句話說,決定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不要在這裡面打妄想,老老實實把這句佛號念好,念到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這就叫功夫成片。
末後這句略略的說說。『所謂五者』是五法,『三者』是三自性,『八者』是八識,『二者』是二無我,都是總結前面的,真正到一心不亂,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了,所以說『不異一念不生』。由此可知,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跟頓教所講的「一念不生」是同一個境界,說法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所以,念佛也是念到一念不生。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描繪「離四句,絕百非」。他的佛念不念?念。他沒有執著有個能念的我,也不執著有個所念的法,能所兩邊都不執著,能所雙忘,不著有;句句佛號相繼不斷,他不著空,這就叫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是功夫真正到了家才有這種境界。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分圓】
玄義【分屬圓教者。】
『分』是部分。
玄義【圓之為義,為四法界中,前三通於諸教,後一獨擅乎圓。今此經者,圓全攝此。】
圓教是完全包括了這部經。
玄義【此分攝圓,得圓少分,分屬圓故。】
就本經來講,它有一部分是圓教的教義。
疏【四法界者。】
『四法界』是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所說的。他把法界分成四種,實際上就是從四個角度來觀察,它是一體的。一體從四個方面來看,才能看到它的真實。
疏【一、事法界。】
『事』就是從事相上來看。事相是「緣起無邊」,小,我們觀察一個人,觀察自己,我們的身心;大,看整個宇宙,因緣生法,無量無邊的因緣。佛教我們要有智慧,要有深遠的眼光,不能只看現前,只看這一段,那你就會對許許多多的事情發生誤會,發生錯解。俗話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絕對不是佛菩薩給你定的,也不是閻羅王給你定的,佛給我們講:業力定的。連打仗死的,也沒有冤枉死的。
我初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對我的幫助很大。在那個時候,民國三十八、九年的時候,我們台灣經書不容易找到,書店也買不到,也沒有人印。朱老居士到台灣之後,他做了一樁最大的功德,就是發起印經。他自己向一些朋友募捐,創辦台灣印經處。台灣印佛經他是第一家,我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七十歲了,他也是活了很大的年歲,九十六歲往生的。他告訴我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是他親身經歷的,那不是假的。他本身是個學科學的,他是學財政的,他從來不相信鬼神這個事情,當然佛法就更不容易接受了。他的岳父章太炎,是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
章太炎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岳大帝的判官。那個判官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秘書長,地位很高的,東岳大帝底下那就是他了。每天晚上都要去上班,有兩個小鬼抬轎子請他上轎。天一黑的時候,人家休息的時候,他要去上班。他上班的時候就跟死了一樣,在床上躺著動也不動,他是上班去了。到第二早晨雞叫的時候,他就下班了,就送回來了。見到陰間許許多多的事情,朋友常問他:昨天晚上辦了什麼案子,遇到什麼人?
他看到鬼的壽命比人長,他見到唐朝時候的人、宋朝時候的人,曾經讀過這些人的文章,見面的時候感覺得特別的親切。鬼道那個社會跟人道差不多,也有外國鬼。他說在裡面,語言好像都是通的,沒有障礙,也要工作,也有待遇。朱老居士在他的著作裡面,這些事情都很詳細的寫出來。因為他是活人,晚上到陰間去辦事,所以他的薪水拿了沒用處,也就等於說是盡義務。東岳大帝管五個省,五個省裡面的人生死輪回他都管。他那個時候聽這些事情是姑妄聽之,他還是不能起信。在早年他見得很多,信心始終生不起來,換句話說,不是自己親自見到的,這很難相信。
他說在辛亥春天的時候,他們家鄉有一個舉人,這個舉人是個獨生子,家境也能過得去,中舉之後就沒有作官。在家裡面自己種田,奉養他的父母。這人很孝順,結了婚有一個小孩。他在中午睡午覺的時候,忽然有人叫門,他就起來了,實際上他只是作夢,起來去開門。有一個人騎一匹馬來,拿了一個帖子,來問他:我們大將軍要請這個人。他一看,這名字是他,沒錯。他說:我一生對於官場上的人從來沒有交往,你們大將軍是誰我也不認識,可能有同名同姓的,也許這個帖子送錯了。這個人也滿不講理,他說:既然名字相同,你就跟我去一趟好了。就強迫他,叫他上馬。
他騎到馬上之後,就覺得這匹馬不是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飛的樣子,耳邊都有風聲。沒多久,馬停下來了,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好像在商量什麼重要的大事一樣。大將軍還沒有升帳,他就向別人打聽:大將軍是誰?人家告訴他:岳飛。他這下慌了,他說不得了,這我死了是不是?岳飛是宋朝時候的人,他來找我,那我不已經死了嗎?這不行,我決定不能去。他說:我父母年歲很大,兒子還很小,我沒辦法離開他們。
過了一會兒就升帳,找他什麼?准備要北伐,還是討伐清兵去北伐。那時金人就是滿清,滿清就是金人的後裔。他們要去討伐金兵,請他做秘書一類的工作,他是個文人,請他來工作。他看到岳飛對他非常有禮貌,就跟他講:上面有父母,妻子也很年輕,小孩很小,在家裡面是獨生子,沒有兄弟,覺得很困難。岳飛就告訴他:這個沒關系,我們距離出發的時候還有四個月,我可以送你回去,你好好的把家裡安頓安頓,到時候我再派人來接你。日子約定好,時辰約定好。他想了一想,能夠跟岳飛覺得也很光榮,也不錯。好,他就答應了。岳飛就派小鬼把他送回來。
送回來以後,他這一覺就醒過來了。醒過來就告訴他父母,說這麼一樁事情。家裡人講:你這是作夢,哪裡是真的!他就告訴家裡人,這個不是夢。他說:夢中的境界不會那麼清楚,就跟清醒境界完全一樣,這個恐怕不是夢,一定要認真做准備。快到約定的時間,就通知親戚朋友到他家裡來,給他餞行,他年紀輕輕又沒害病,看他怎麼死法。朱老居士也去了,去看這個怪事情。當天家裡擺了酒席,吃完飯之後,他向大家辭行。洗了澡換了新衣服,到房間床上躺在那個地方,他的爸爸也在,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沒有一會兒,他就給他父親說:接我的人已經來了,在門口。他爸爸就罵,這個意思是不准了。結果還是他自己想通了,就勸他爸爸:還是讓我走好了,否則的話,所謂是敬酒不吃吃罰酒,還是要去的,你罵也沒有用處的。他爸爸很生氣,說:好,你就走!說了這句話之後,他就斷氣了。這是一同意馬上就走了。這是朱老居士親自見到的。他說好像是兩三個月之後,就是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所以他說這世間還沒有亂,鬼神已經先亂了,鬼神那邊已經在打仗了。鬼神打贏了,我們才會打勝仗;鬼神要是打輸,我們會打不贏的。
他說在抗戰之前,一二八事變,在上海。在這個戰役三個月之前,那個時候朱老居士做蘇州某家銀行的總經理。他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那個地位不高,是送公文的。在陰間裡面,蘇州城隍等於省主席一樣,是江蘇省的都城隍,管一個省的。上海在陰間裡面算一個縣,歸都城隍管。上海那邊送來一批生死薄,他就是管這個東西的傳送。他偷偷的翻開來看一看,看的時候很迷惑,因為名字都四個字、五個字的,不像中國人的名字。第二天跟朱鏡宙老居士幾個朋友在一塊吃飯說,他說:昨天晚上上海城隍送來一批生死薄,裡頭很多名字都是四個字、五個字的,很奇怪。大家聽了之後都不懂,我們中國人復姓四個字的是有,少數,絕對不會說復姓的一下死那麼多,不可能的事情,怎麼猜也猜不出來,這個事情就過了。三個月之後,上海戰爭一爆發,才恍然大悟,日本人在那裡死的名字。所以說該死的人,三個月生死薄已經送給都城隍了。所以朱老居士講,這個世間所謂冤枉死的,是我們人間看到的,實際上沒有。真正是冤冤相報!他有前世的因。這個事情如果我們冷靜來觀察,現前都能看得到。真正要救世人,救社會,除了佛法沒有第二個法子。
因緣果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佛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系有四種因緣:報恩的、報怨的(報仇的)、討債的、還債的。如果這個關系很深,就變成一家人;關系疏遠一點就是親戚朋友。沒有這個關系,你一生也遇不到,遇到了也是真正的陌生人,他給你點點頭,前生都有因緣,決不是偶然的。為什麼他看別人順眼,偏偏看你不順眼?你們前生決定有過過節,只是淺深而已。真正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心就平了。對待一切人大慈大悲,有恩於我的人,這是志同道合,希望他一生能成佛;有怨於我的人,希望把這個怨結化解,幫助他學佛。所以明了佛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不明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苦,無盡的苦!真正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要曉得,四法界是無盡的緣起、無量的因緣,決定不是單純的。
疏【二、理法界。】
『理』是講本體,就是講本性。從事法界來看,那是差別的現象,相有無窮無盡;從理法界來看,這一切萬象是一個本體。像《華嚴經》給我們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唯心所現」,心能現相;「唯識所變」,這個形相裡面的變化,千變萬化,識在做主。我們作夢,夢裡面也夢到山河大地,也夢到一些善人、惡人。夢的時間比較短,醒過來之後,我們仔細想一想,夢境從哪裡來的?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平常我們要問,心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曉得,心沒有形相。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那個夢中的境界就是心的相狀,就是那個心的當時的相狀。相是虛妄的,它是所變的,能變的心是真的,真妄不二,能變的跟所變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整個的真心變成了妄境,整個的妄境原來就是真心,「全真即妄,全妄即真」。
你要在夢中問一問,哪個是自己?你們想想,夢中哪一個不是自己?夢裡當然也有自己本人,是自己。你的親愛之人還是你自己,自己變的!冤家對頭依舊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連山河大地、虛空都是自己。夢中容易醒悟!我們今天這個現實的人生就是一個大的夢境。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心所現,也是我們唯識所變。諸佛與大菩薩們證得這個境界,就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人,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慈愛,「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愛別人。為什麼?因為我們一體的。
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才說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十萬億佛國土的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還是心性變的。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離開我們心性,還是心性當中所現之物。所以古德才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兩句話是從兩方面來講的,「生則決定生」從事法界說的,「去則實不去」從理法界說的,所以這兩句決定沒有矛盾。體上如如不動,沒有來去,相上有來有去。可是要曉得,相和體是一不是二。你把它分作兩樁事情來看,那你就迷了,得不到真相;你要是曉得這兩者是一不是二,真相才大白。
疏【三、事理無礙法界。】
這是講圓融無礙,理與事是圓融的,理與事當中沒有障礙。
疏【四、事事無礙法界。】
小、始、終、頓,前面這三種法界,就是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這個理論都能貫通,唯獨沒有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只有圓教才有,純圓,那就是大徹大悟。真正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他就事事無礙了。沒有入這個境界,總是有障礙的。譬如我們今天學佛,中國佛教徒吃素的,你要一吃肉,哎喲,這還得了,這是犯了天大的罪業,這就障礙了。障礙從哪裡生的?前面講過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你有這個東西,所以你就有障礙。到了事事無礙,純圓的境界,什麼障礙也沒有了。
可是境界不到,不能學;境界不到,學了必定造罪業。我們在哪個階層要守哪個階層的規矩,念小學一定要守小學生的校規,念中學要守中學生的校規。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超越;圓教是徹底超越了。所以事事無礙的法界,在一切佛經裡面只有《華嚴經》是屬於事事無礙,尤其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真是大自在的無障礙法界。我們曉得這個理論,曉得這樁事,可是在眼前決定做不到。那些人都是理一心不亂以後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以後的那種修學。
「事事謂主伴重重,相即相入」。佛在《華嚴經》上舉例給我們說大小無礙,大,須彌山,須彌山可以放在芥菜子裡面,我們做不到,芥菜子很小。他說須彌山沒縮小,芥菜子也沒有放大,大可以入小,小可以入大。我們今天曉得,小入大沒有問題;大入小,這問題就來了。舉出這個例子,說明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決定不是我們現前能做得到的。
疏【唯華嚴一經有之。】
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華嚴經》實在講是非常好的一部經典,應當要讀。古人有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知道學佛的好處。不讀《華嚴》,實在講,對佛法的門路你也認識不清楚,你也找不到一條修行的門路。我自己學佛對於念佛法門有這麼堅定的信心,從《華嚴》當中找到的。《華嚴》說了二千多個法門,而文殊普賢、善財童子都是修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恍然大悟,淨土法門在所有法門當中,《華嚴經》上把它排在第一位。
五十三參就是以善財童子做一個榜樣,告訴我們修念佛法門應該怎麼修法。善財童子修的念佛法門,是事事無礙的修法。五十三參,他哪裡都去,真的什麼障礙都沒有。學佛的人他去參訪,不學佛的人他也參訪,甚至於外道他也參訪;善人他參訪、惡人他也參訪,一律平等看待。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用五十三個菩薩來代表我們社會當中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不礙修大乘法,沒有障礙。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行業,你學佛一生當中都能成就。而且與你自己行業決定沒有沖突,這個了不得!殺豬宰牛的,天天可以殺豬宰牛,他一樣成佛;你要是不會的,那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會的時候,你干這個還會成佛,他這個就是修行,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才純圓,真正是圓教!
《四十華嚴》裡面講的甘露火王,一天到晚殺人,他成佛了。被他殺的那些人個個都得救了,他真有這個本事!殺你,是幫你超生,是救你!他給善財童子講,他是以大慈悲心,用這個方法來救度世人,大慈大悲,決定沒有瞋恚,心地決定是清涼自在的。我們在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初見的時候都感覺到恐怖,都很想退心不願意去見他,最後天神來告訴他事實真相,跟他說明那是一位大善知識,那是大菩薩,我們肉眼凡夫決定看不出來。所以《華嚴》是應當要深入,要細細去研究。我們今天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行業,不要改變身分,不要改變行業,也能成菩薩道,也能成佛作祖。所以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究竟圓滿的佛法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
疏【名為別教一乘,以事理無礙,同頓同終;事事無礙,不同彼二,揀乎同教一乘,故名為別。】
這是說出《華嚴經》的性質。
疏【非藏通別圓之別也。】
這個別教是說的這個意思,還在藏通別圓那個圓之上。
疏【今謂分攝乎圓者。】
講到這部《阿彌陀經》。
疏【以華嚴全圓,今得少分,略說有十。】
『得少分』,它有少分的圓的意思,與《華嚴經》講的十玄門非常接近。底下略說,舉出十個例子。
疏【一、華嚴器界塵毛,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
這是說明《華嚴經》裡面無情說法。『器』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世界,我們今天說的是植物、礦物,這是器世界。《華嚴經》植物、礦物都說法,都表法。『塵毛』,塵是微塵,毛是汗毛。『形無形』,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這些物質統統都會『演出妙法』,都會表演,都會說法。
疏【此則水鳥樹林,鹹宣根力覺道諸法門故。】
『此』,就是指本經。這跟《華嚴》相同。《彌陀經》給我們說出來,西方七寶池中八功德水,這些眾鳥行樹也會說法,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這是舉幾個例子,也是把一切法全部包括了,整個佛法也是六塵說法。
疏【二、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
『微塵』是極小,小中能現大,能現『十方法界』依正莊嚴。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們擺個電視機,全世界的活動我們都能從螢幕上看到,這是我們用這個比喻。可是我們電視機螢幕很大,否則的話看不清楚。經上講,一個汗毛裡,一微塵當中,它就能現這個境界,而且看得比我們看電視還要真切、還要詳細,面面都能周遍的見到,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疏【此則如大本雲。】
《彌陀經》上沒有,《無量壽經》上有,《無量壽經》分量比較多,講得詳細。
疏【於寶樹中,見十方佛剎,猶如鏡像故。】
大本經講七重行樹,行樹上就像電視螢幕一樣,你在樹間游玩的時候,就能見到十方諸佛在那裡說法,十方世界眾生因緣果報一覽無遺,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看到。「亦含無量」,這個意思跟《華嚴》同。
疏【三、華嚴不動寂場,遍周法界,故雲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
『如本無差別』就是『不動寂場』,場就是心地,寂是清淨寂滅。當我們心裡面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不動寂場。一念不生的時候,這是真心完全顯露。我們今天說:我什麼都不想了,我心也定下來了。是不是這個境界?不是的。為什麼不是?真正清淨寂滅的時候,這個心地是一片光明。我們縱然心很清淨了,外頭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換句話說,是被無明蓋覆住。一心一定破無明;如果說自己已經得一心,無明還沒有破,那不是真正的一心。所以修禅定,有一種叫「無想定」,佛法講這是外道,這個不是佛弟子所修的。無想定修成,果報在第四禅的無想天。定是修成了,什麼都不知道,與佛法禅定的意義不相應。佛法這個定是「寂寂惺惺」,寂寂是定,一念不生;惺惺是一切明了,沒有一樣不曉得。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鏡子能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不動寂場,那才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心不亂是知道現在、過去、未來,都知道,這是真正一心。所以,不能把境界錯認了。『無等無量』,這是講世界,無量世界、無等世界就是『遍周法界』的意思。本經裡面所講:
疏【此則如大本雲: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十方故。】
阿彌陀佛確實從來沒有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在盡虛空遍法界阿彌陀佛無處不現身,什麼地方有感,阿彌陀佛在那裡就現身,佛就有應,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來了沒有?不能說他沒有來,也不能說他有來。古人在這個境界裡舉一個比喻,「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有沒有來?月亮沒來。沒來,水裡是真有月亮。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沒動,十方世界統統都有阿彌陀佛。眾生有感,就好比那個地方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會現月影,感應道交。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來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化身佛來接引你,不可以說化身不是真佛。實在講,到這個境界,無假亦無真,真假都用不上。這就是「不動周遍」這個意思相同。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