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不在修福中求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梁武帝一聽就覺得很難過,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他從已經翻譯的經典裡面摘選各種各樣的經典匯集成《梁皇寶忏》,讓大家能夠忏悔自己的罪業。他曾三次捨身出家,最後動用了所有政府的官員拿著國庫的錢,到廟裡把他贖出去。他還曾經下過幾道聖旨,要求在漢地,他統治的南朝地域,所有的佛教徒一年三個月禁殺、不准屠戮,要求僧人吃素,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在皇宮內吃素。
漢地佛教的吃素傳統可以說是由梁武帝建立並推廣開的。
他做了這麼多的事,達摩大師卻輕描淡寫一句話,完全否定了,“實無功德”。
梁武帝也懂得佛法呀,他馬上就問,那“對朕者是誰?”誰坐在我面前,誰在跟我說話呢?達摩大師更厲害,回答說:“不識”。兩個字,我不認識,不知道。梁武帝一聽,話不投機,拂袖而去。
達摩大師一看,因緣不成熟,騎了頭驢就往江北少林寺。他剛剛騎驢走,志公禅師來了。志公禅師就是寶志和尚,梁武帝的國師和好朋友。梁武帝把他和達摩大師的對答跟志公禅師說了,志公禅師說:哎呀,真是聖人啊,達摩大師已達無我之境。
“對朕者誰”,他“不識”,他已經達到無我之境了。
梁武帝一聽,當面跟聖人錯過,馬上派兵來追,追到一座山時,達摩大師看到追兵將至,就催促驢子快跑。驢的身體剛過,尾巴還沒過,山就合攏,把尾巴夾住了,於是那個山就叫夾驢山,據說現在還有這個山。他騎的那個驢便是斷尾巴的。達摩大師到了長江邊上,後面追兵趕來,他顯了一下神通——一葦渡江,憑一枝葦葉渡過長江,到少林寺後山,面壁九年。
很多人確實是會產生這樣很深的疑惑,尤其是今天,不少人會問:我又布施,又印經,又放生,又念佛,又參加各式各樣的法會,甚至參與社會上的一些慈善事業,我有何功德呀?用六祖的話來說,並無功德。為什麼這樣說呢?在後面講。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六祖真的是了不起,他能一下子抓到問題的根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看這些問題,看這些修行人的困惑所在之處,也是直搗黃龍,不及余物,總是在最根本的問題上闡述。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你“造寺”也好,“度僧”也好,“布施”也好,“設齋”也好,那只能叫“求福”。
“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福德跟功德是兩回事。功德在哪裡求呢?“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中求。
修福是一個有為法、有形的法。有為、有限量、有數目的東西,可不可以跟心的本體比量呢?再用多少有限的東西去疊加,去平方,三次方,多次方,N次方,到無窮盡的方,它仍然是有數的、有量的。心的本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不受這些有為法的制約。因此以求福德心去做,那真是像仰天射箭,永遠也著不了邊,所以說功德“不在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