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壇經講記(22)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大家來學佛就是想要學到智慧,智慧跟知識是不一樣的,絕大部分的人學佛都是學到知識,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學到智慧。知識是學習而來的,是透過看書、聽講而來的,如果你只是自己拼命地看佛經,以為會開啟智慧,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問題是很多知識份子都是這樣,剛開始看時他會覺得蠻有心得的,一段時間之後,他會遇到瓶頸,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但是脾氣、毛病、個性…並沒有變,他的智慧沒有增長,增長的只不過是知識、偏見和傲慢。為什麼?當你解跟行沒有並進的話,你的理解會變成一種偏見,當你的腦袋放的知識、名相越多的話,你會漸漸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會漸漸看不起別人,看不起沒有學佛的人,看不起走道場的信徒,甚至會看不起出家人。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難道他想這樣嗎?他也不想這樣,那他為什麼不知不覺會變成這樣?因為他不明白智慧不是讀來的,也不是學來的。那智慧從哪裡來?第一智慧是做來的,第二智慧是悟來的,第三智慧是從自性生起的。 我們先談第一個概念,智慧是「做」來的。我們說修行,你想修,那你就要行。古時候有一個神偷,從年輕時代就很有名,他偷了一輩子,等到有一天要退休了,他要傳承他的絕技給他的兒子,問題,他一輩子都沒有跟他兒子說偷東西要注意什麼,也沒有講理論跟方法是什麼,直到要傳承的那一天,他說:「孩子,我將我的絕技傳承給你,只要一個晚上你就會了。」然後他就帶他兒子到一個大戶人家,他對他兒子說:「你趁人家三更半夜熟睡的時候就進去偷。」他兒子說:「只有我一個人進去嗎?」他說:「你進去偷,我在門口把風。」他兒子就進去了。等他兒子進去後不久,神偷說大聲喊:「有賊啊!」他兒子想:「老爸想和我斷絕父子關系嗎?」情急之下,他就躲在女主人房間的衣櫥裡面。那家人大大小小的長工、園丁,到處找人都找不到,因為他是躲在女主人的衣櫥裡。等到家丁拿著油燈巡到女主人的房間,當衣櫥一打開,那個兒子把油燈猛地一吹熄,就在那一剎那,很機警地逃出來了。他兒子第一個動作就是沖回家跟他爸算帳。他爸跟他說:「孩子,你不用生氣,我畢生的絕學,你已經學會了。」從這個故事就知道,這是做來的,別人沒有辦法教你,你要自己去做。 一樣的概念,什麼叫禅,什麼叫智慧,什麼叫自性,這沒有辦法跟你講。有一個年輕人,跟一個老師學習,但他老師什麼都不教他,有一天老師帶他到一座橋邊,兩個人走到橋上,老師忽然將他從橋上往下推,他便一下子掉到溪水裡了。學生很生氣,游上來後氣沖沖地跑到橋頭上,對他老師說:「老師你怎麼了?你什麼都沒有教我,卻一把把我從橋頭上推下去!」他老師就跟他講說:「你先不要生氣,我問你一個問題,當我推你下去的那一剎那,你有沒有欲望?」說:「沒有。」「當我把你推下去的那一剎那,你有沒有妄想?」他說:「好像也來不及妄想,好像什麼也沒有想。」老師說:「怎麼沒有想?我明明聽到你被推下去的那個瞬間,還在喊『啊!』,如果連那個『啊!』都沒有,你就悟道了。」對於很多概念,你要去做,然後不斷地去深入,去領悟。當你有所領悟,也不要太高興,因為很多層面可能你還不知道。如果沒有人給你點破,你也不明白。但是憑什麼人家要給你點破?你沒有去做,別人根本沒有能力跟你點破,是因為你在做,我才可以幫你點破。比如說王健民的投手教練,一定是王健民在那裡投,教練才跟他說哪裡投不好,如果他沒有投,教練一定說:「你先投投看,我觀察了再告訴你。」一樣的概念,你今天在學佛,你什麼都沒有做,就想問人家;或者你認為你在做,但是你根本沒有在做。比如說在山上,我跟同學說:「麻煩一下,下課我們來種一棵樹。」你去倉庫拿一把鋤頭,就跟我講:「師父,我已經把樹種好了。」你才去拿把鋤頭而已,怎麼能說樹已經種好了?拿了鋤頭還要去挖土,挖了土還要種那棵樹,等你樹種完了,才問我,你種樹的過程到底哪裡需要修正? 同樣的,修行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問題。比如說有的人念了幾天佛就說:「我念佛,阿彌陀佛也不來,連善財童子也不來,什麼感覺都沒有。」坐禅也一樣,他說:「我已經坐了這麼久,什麼感覺都沒有,我什麼也沒有悟到。」你這樣就錯了。你剛開始應該相信善知識教你的方法,如果你相信他,你應該去做一段長時間,之後,當你請教別人,別人才可以給你指點。你們一般都問我知識上的問題,問瑣碎的問題,沒有人問我修行的問題。 第二個智慧是來自「悟」。從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剎那,當你眼睛一睜開,當你的腳踩上大地,當你走路去上化妝室…,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絕大部分只有兩種感覺,不是今天很忙,很多事要處理;就是今天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這兩種感覺都是迷。奇怪,為什麼你的感覺一輩子都是這樣?!不是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就是對人生很迷惘。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當你問別人,別人也跟你一樣,你就以為這樣很正常。 當你每天早上醒來的那一剎那,你可不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生命的狀態?你周遭的一切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嗎?佛經有個譬喻,一個開悟見性的人,看這個世界,好像看手中的一個果子那麼清楚。比如說假設今天這裡有三十個人,大部分人只管自己專心上課;或者可以感覺到坐你旁邊的人,有沒有專心在上課;能力更好的人,可以感覺到後面的人在打瞌睡…。你可以感覺到身邊的人到底在做什麼嗎?你說:「怎麼有可能?」用腦袋當然沒有可能,因為用腦袋,你的眼睛看不到後面,因為眼睛有很多的死角;用耳朵,又受到頻率的限制;但是你用「心」,可以突破人類的感官系統,也就是六根,你可以很清楚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我現在講的是理論,實際上你是要透過修證的,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生命的狀態,現在到底是什麼情形?你要「活在當下」得自己去體悟,你要老老實實停留在此時此刻,不要進入你的腦袋去搜尋資料,腦袋是自我意識形態,它會打妄想,會有偏見,會產生自己的看法。如果你的腦袋可以讓你開悟解脫,你早就開悟解脫了,你為什麼還要一再進入你的腦袋呢?你要勇敢地屏棄你的腦袋,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時,你生命的狀態就在此時此刻,你才能越看越清楚,這個你要去體悟。 我記得剛出家的時候,我師父就拿一本出家人必備的書—《華嚴經》的《淨行品》,上面記載上化妝室要生起什麼念頭,下床、吃東西時要生起什麼念頭…,那時候覺得:「怎麼那麼啰嗦?!」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慢慢體悟到,這樣才能夠活在當下。我們做事通常粗心大意,不習慣活在當下,而是活在腦袋,活在習氣中。舉個例子,當別人罵我們時,我們就會生氣,但是當你心中沒有「自尊心」的概念時,你的自尊心就不會受傷害。《壇經》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現在的狀態是「本來有一切物」,我們為了要保有那一切物,所以才會被傷害,可是你不明白,還拼著塵勞地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想搬進你的內在,我們沒有辦法體悟到「本來無一物」的狀態。你沒有這種狀態,一定不會見性;你心中不是只有一物,而是有太多的東西。 第三,〔般若〕〔智慧〕從「自性」生。你要生起智慧,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要見性。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這段話請你牢記在心中,假設你時時刻刻按照這句話,你的智慧自然會開啟。有去道場的同學,每個月有沒有很期待來上這天的課?其他二十九天你都在做什麼?我們開始來談這個問題。什麼叫〔一切處〕,〔一切時〕?就是時空,你要打破時空的概念。很多的概念大家應該都聽過,應該有這樣的認知。白天上班,你到公司,晚上下班,你就回家,平常你也去道場,或是偶爾去戶外走走,偶爾去市場買菜…。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是哪裡?家裡,難怪你一天到晚窩在家裡,我故意這樣問,你的回答也是實話,你的腦袋,你個人的好惡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不得自在,因為你沒有辦法「遍一切處」。你不但喜歡待在家裡,也喜歡跟聊得來的知己好友相處,深入探討後,會發現你是習慣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在這裡你不會有恐懼,你內在有很深層的恐懼,所以你不會悟道;要悟道的人要大死一番,才有機會悟道。你的恐懼感根深蒂固,使你一直躲在安全的地方,你要躲多久?活著的時候想躲在安全的地方,往生後也想躲在安全的地方,我知道你不敢投胎當牛當馬,不敢為眾生做牛馬,當然,我們沒有那個境界之前,最好在極樂世界相逢啦!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真的沒有。那你問:「罪大惡極的人不相信有地獄,果然沒有地獄嗎?」你不要被他騙,這個世界上有人不信鬼神,也不信因果,他說他不信是騙人,你看,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有沒有鬼神?!他不知道他在騙他自己。我們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表意識,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潛意識。 但是你說「我信」也是騙人,我們沒有真的信,如果你真的信,你一定開悟。不信的人沒有真的不信,信的人也沒有真的信,這叫做凡夫。我們的心沒有很純,我們的心總是夾雜,這就是一種「妄」。所有的地方都應該是你修行的好地方,不論你在做什麼事情。有一個人在拜佛,另一個人在掃地,請問,誰比較恭敬?都一樣?那等一會兒容許我去睡覺嗎?我坐在這裡你會對我恭敬,我去睡覺你會對我恭敬嗎?如果你孩子很有愛心幫助別人,你要不要恭敬?你孩子很用心地去偷東西,你要不要恭敬?答案還要再拉回來,是拜佛比較恭敬還是掃地?不可以講兩者一樣,這是現象,現象本來就有分別;至於要不要恭敬決定在那個人的心,也就是說這個人在拜佛時,心是不是恭敬?!有些人把拜佛變成一種形式,好像不拜就怪怪的;很多人在拜佛時,內心還是有所求的,佛弟子也在求,有求是必應,但是你不會開悟。《心經》裡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才會悟,不然悟不了。那答案已經出現了,不管你在什麼地方,不管你在公司、菜市場,在人世紅塵當中,由你這個人的「心」決定,你的心清淨,當下「直心是道場」,這是很清楚的概念。很多同學都知道這個概念,但要時時刻刻把持住這樣的正念,不簡單,環境的因素太復雜。今天有沒有開冷氣?有;冷氣關掉你就知道,「師父,你講得真好,可是真熱!」我今天講得好的目的就是不讓你熱。你說:「我感覺真好,就是做不到啦!」你講那句話不是等於白講嗎?當你否定了自己,間接也否定了對方。你以往去道場時,難免會品頭論足,還會說:「這個道場有沒有道風,我一看就知道。」曾經有一個人到我們山上,一進去就對我說:「哦,師父,你這兒有修啊!」我說:「你怎麼知道有修?」他說:「我覺得這裡很干淨。」我說:「你去棒球場,比賽以前也很干淨。」有沒有修,不是看這個地方干不干淨。有一個人到老子家拜訪,一進去就看到他家裡有一只老鼠,碗也沒有洗,那個人掉頭要走,還罵老子一頓;老子被他罵了十五分鐘,只是笑笑,那個人回去後睡不著覺,想著:「為什麼我罵了他,他還笑笑?」他覺得自己徹底被老子打敗了。我有個習慣,一般人只要去找我,我就會泡茶給他喝,而且他坐多久我就會陪他坐多久,因為我都不用回家啊,因為我本來就沒有離開家。主人沒有來去,只有客人有來去,所以叫做「客塵」,所以你不要到處住旅館,你要開旅館,你要知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第二個概念〔一切時中〕—時間。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請問,你有沒有說過「人生如夢」這句話,你認同這句話嗎?認同?!請問,你晚上有沒有做過夢?那夢是不是你心變現的?這個茶杯是不是你心變現的?我這個人是不是你心變現的?你怎麼不把我變得英俊一點(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是你變的?但是如果你沒有心,我的形象還是在啊!花草樹木沒有心,我欣賞花草樹木,花草樹木並不知道,它還是它,我還是我,我們的形象依舊在。我問你這個,就像前面講的「風動幡動,六祖講仁者心動。」那個公案,不論有沒有心動,風還是風,幡還是幡,只不過因為心動,產生的感受不同。如果我跟你講夢是你變的,沒有學佛的人也會承認,但是你跟他說台灣玉山是他變的,他就不能夠認同,這個概念很難講。以佛經的理論,玉山、喜瑪拉雅山,甚至地球都可以是你變的,但絕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接受。 唯識學經常在講這個部分,譬如說:看到火車來了,要不要閃?當然要閃火車啊!你執著它存在,所以就會撞到;那現實跟理論就不能夠印證了嗎?。佛經裡講「火不能燒,水不能淹」,但我們遇到火就燒到,因為我們認為它是火,認為我們有肉體,就燒到了;觀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他。同樣的,這是一堵牆,你為什麼不能穿過去?因為對於你的腦袋來說,它是牆,你的腦袋認為你是身體,所以你不能過去。在佛經裡「穿牆過」是小事情。我現在告訴你答案,理論是這樣說的,但是我們沒有修證到那個程度,所以你不要懷疑那個理論。我們會懷疑,是你的自性在懷疑,還是腦袋在懷疑?腦袋!你的腦袋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和理論,因為和它相抵觸。佛為什麼要將一乘說三乘呢?明明跟二乘人講無常,為什麼臨涅槃時講真常?因為要按照各人的程度來說。 你現在要明白一個概念,因我們現在講的是〔時〕,〔時〕是什麼?「人生如夢」這句話不是指你晚上在做夢,它有沒有包括白天?白天跟晚上合起來才叫「人生如夢」對不對?你潛意識裡可以認同晚上做夢,但白天你不能夠認同,你不覺得我們內心充滿矛盾嗎?!你現在白天坐在這裡上課,你卻不能夠認同你現在在做夢,你現在跟晚上的夢是一樣的。你為什麼可以認同晚上的夢呢?因為你已經從夢中醒來了;你為什麼不能夠認同白天你一樣在做白日夢呢?因為你還沒有從白天醒來;如果你從白天醒來,那你就開悟了,這才叫做人生如夢嘛!請問,你在夢中有沒有曾經夢過恐龍?你醒來時發現恐龍是你心變現的;假設你也認同我們現在在做夢,那玉山不也是我變現的嗎?我要怎麼夢我就怎麼夢。你今天之所以不敢承認,難道是因為那個東西的大跟小嗎?因為茶杯比較小,你敢說是你變的,而玉山很大,你便不敢說。我們一般人不能夠認同或不相信白天在做夢,如果你徹底認同「人生如夢」,佛經裡講的就不難懂,《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都是你變現的,你就不會懷疑。到底是你變我,還是我變你?佛經裡好像沒有說;「禅」為什麼叫做「教外別傳」?教就是經教,教外就是離開經典裡面的文字,只談一個「以心傳心」,當你答不出來的時候,不是你腦袋裡沒有那個概念,就是經上沒有提過那件事。你要這樣一直訓練,不要一直依賴它。那你問我這個問題:「是你變我,還是我變你?」我的回答是:「我心中沒有這個概念。」你不要死記我上課時的回答,你當下就要體悟。我回答的用意是什麼?剛才那個問題,是我故意問你的,「我心中沒有這個概念。」你那個問題就已經不是問題了。所以無論什麼時間,時時你都可以悟,上課你也可以悟,你能體悟你就拿去,拿什麼去?無來無去。 〔一切時〕是什麼意思?不論白天,不論晚上;不論你現在是身體健康,還是生病;不論你是窮困,還是富貴;不論你現在是一個人,還是身邊有很多人…你的心不要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到你,你就可以摸魚,你就可以滿足你自己的欲望。我們心中事實上是有個賊,小偷在心裡面,隨時都准備偷東西。這個概念不是簡單的幾個概念,你自己在那裡講口頭禅,你講:「事實上可以察覺到每個人都是雙重性格。」不對,是多重性格!時間一改變,你這個人就變;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信任的是自己。我記得十年前,剛開始就跟學生講學佛要發菩提心,十年後還要講,沒有辦法發就是沒有辦法發,講到最後只好隨便他啦!你們的潛意識還是認為做不到,把「不可能」跟「可能」的概念拿掉,因為這個概念會障礙你。再來,你個人的根器,你是上根利智或下根器,把這個概念拿掉,我只看你心中的佛,不看你心中的根器。你心中的根器還不是你創造的?!不然誰創造的?!所以,只要是障礙你的概念,你自己把它拿掉可以嗎?把檔案消除,不然你們會中毒。所以〔一切處〕,〔一切時〕,你是可以做到的。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念念〕即「念」,〔不愚〕即「佛」,〔念念不愚〕就是「念佛」。大部分的人,以為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但是,願意突破的人,你還是要跟他講:「所謂念佛就是要念念不愚,念念覺悟,這叫真念佛。」就看他願不願意接受這個觀念。一個人假設還想突破,你就跟他講,假設不願意,那這樣就好了。我舉個例子,是高中畢業比較有成就,還是大學畢業比較有成就?不一定!假設他只願意讀到高中,我們就鼓勵他:「學歷不是重點,自己清楚自己的志向才是重點。」假設他願意讀到大學,你就不可以跟他講:「不要讀那麼高啦,高中就好了。」事實上佛法很簡單,你只要按照父母跟孩子講話的角度,你就很容易懂佛法;如果你是個明理的父母,就隨順孩子的想法及程度來開導他,他想學,我就讓他學;他不想學,我也可以認同,支援他、鼓勵他繼續到社會大學去學吧!只要願意學,只要學對,走哪一條路都可以。 一樣的道理,他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好,你就好好地念,你以後也是可以成就的。」他如果要從心地功夫下手:「可以,你也可以成就的。」都可以成就,這點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是我們跟任何人講話,尤其是在教育子女,每個人都是法師,沒有人不是法師,法師不是指出家人,為人說法就叫做法師,所以,你們應該常常是你們子女、朋友的法師,你們要亦師亦友亦父母,這樣你就很容易去明白這種概念。 再來談「什麼叫做智慧?」就是說你不可以掉入空間和時間的陷阱,不可以因為在公司上班有薪水,就比較願意付出,下班因為沒有薪水就不願意付出。同樣的,我們常常看到「在道場一種人,回家是另一種人。」或「當志工一種人,回家又是另一種人。」,很多志工回家還跟人吵架,有時候你只要好好地看看你自己,你就會看不下去。你這個人太復雜,你這樣怎麼會快樂?人之所以會快樂,就是要從一而終,「對任何人我都是這種狀態。」「在任何時空我依舊是如此。」你就很輕松,很單純,不需要一天到晚「白天見人說人話,晚上見鬼就說鬼話。」是人還是鬼也不知道,所以我說真是復雜。你的覺性要生起來,家裡是道場,公司是道場,道場本身也是道場。所以應該念念覺悟,念念恭敬,對所有的人都尊敬。 時間是什麼意思呢?它不是單純指二十四小時,它是指時間的階段性,比如說人生有成敗興衰,那個也是時間的階段性,你沒有看到嗎?你不可以說:「我身體健康時有正念,但是生病時失去了正念。」應該是:「健康時我懂佛法,我生病了依舊懂佛法。」不會「因為我病了,我開始亂了。」你亂什麼?你這麼害怕生病嗎?就像有一個人害怕呼吸空氣一樣。為什麼這麼講呢?呼吸空氣是很正常的,生病也是很正常的,那死掉呢?更正常。你不管健康或不健康,你的心態要一樣;不管得意或失意,觀念要一樣;你要從早上到晚上,接著從人生的每個階段去明白,就像你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到「利見大人」,一直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你人生的階段你都明白了,就可以安住了。為什麼?因為本來就諸行無常,只是你要去徹底明白。 你不要小看時間和空間,時空就可以包括一切了,在這個時空當中,念念都不會迷失,憑什麼呢?憑你真的懂,真懂不會迷失;不懂一定迷失。權勢可以讓一個人腐敗,名利可以讓一個人失去節操。所以你要真的懂,你要常常這麼訓練,要訓練「一百塊如夢幻泡影,一千萬如夢幻泡影…」你沒有透過這樣的訓練,你遇到境界就迷失了,這就是真正的智慧。你說:「我現在沒有見性呢!我能夠產生真正的般若智慧嗎?」縱使我們現在的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但你在接近般若智慧的時候,你最起碼要有個正念,因為這個正念不會讓你犯錯,你不要失念,失去那個正念。先學這個概念,久了智慧就出來了。什麼叫〔般若行〕?就是智慧的展現。
|
|
|
|
|
|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3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1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