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28)

  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執著才有量有邊,不執著當然無量無邊。你心中假設有你的思想,「有」就是有界限,這樣就不大。既然是「有」,這個「有」就是「你跟我」的障礙。比如有人買了地,就築起圍牆,不然就種樹,劃地自限,說:「這塊地是我的。」「沒有」就是最大,憑什麼最大?不執著。一個沒有學佛法的人,說不定會跟你說:「學《金剛經》會有無量的功德?我才不相信呢!」為什麼誦這本經有無量功德?從「不執著」講給他聽,他就懂了,沒有學佛的都能夠接受這個概念。

  【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請問,你是什麼人?最上乘人?還是上根人?還是大智人?還是小根小智人?很多人看到這段經文就說:「我不是這種根器的人。」你這樣說不對。經文你沒有看詳細,請你把《金剛經》的原文看詳細一點:「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關鍵在「發」字,這個發是「發心」,為願意發心學習的人說的。你們只說你小根小器,不合這本經,你這樣講就不對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你這樣解讀,就辜負佛的好意。我常跟你講,不論我們是什麼人,比如你去公司上班,只要你跟老板說:「我雖然不懂、不會,沒有做過,但是我願意用我的生命好好地來學習。」老板會不會用你這個人?我二十八歲前都是做行銷的工作,二十八歲後,有一天,我去應征教育訓練中心的主管。我想:「我以前都做行銷,這次我直接來應征主管,教人家怎麼做生意。」結果,他一開口說跟我講:「對不起,我們要有經驗的。」你知道我怎麼跟那個主管講嗎?我說:「請問主管,哪一件事情你第一次做有經驗?比如說副總,你過去有做過副總嗎?你一定要有第一次。你在做副總之前,有沒有做過副總?」你們知道這個邏輯不能夠成立,但去應征的人都傻傻的,不知道怎麼回應。沒有經驗?你當然沒有經驗!這件事情你沒有做過,你就沒有經驗,一定要有人給你機會,才會有經驗,每個人的第一次都是沒有經驗的。結果那個主管就說:「你講得是有道理,給你講到我很想錄取你,你來教人做生意,一定很好。」一樣的道理,《金剛經》很深?你不要談這個問題,你決心要學,它就讓你學起來;沒有決心,你當然不會。你要發心學習,不就得了嗎?!這樣,經典會不會看了?要越看越有信心,你應該發心學習這樣的最上乘法,就是頓教法門。你要下定決定,自己要真正有決心,這樣你就是不簡單的人。沒有人跟你說你是什麼人,但你卻可以決定你要做什麼人。舉個例子,「我決定要做一個道德很高尚的人。」可以啊!你也可以決定做一個道德很淪喪的人。沒有人跟你講:「你注定做一個卑鄙無恥的人。」沒有人講:「你就是注定來當聖人的。」一切由你決定,就是因為你決定,才會有機會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自己決定要不要作佛,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我跟你講正確的概念,你自己的腦袋反駁我的概念,你這樣就是小根小智的人,因為你這樣說就是否認你自己,否認自己等於否認別人,否認別人也等於否認自己,這樣的心態就是小根小智的人,也就是說你被你的概念綁住了,你不願意去突破,所以是小格局。我們人的潛意識有一個很糟糕的觀念,就是「疑」,這就是我們六個根本煩惱當中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的「疑」,有「疑心」就不會有信,所以要斷疑生信,你的疑要斷。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天龍〕,古時候的人認為,下雨是海龍王在管。事實上會不會下雨就是因緣,因緣到了自然就會下雨,這是因緣法則,但是六祖大師也是隨順唐朝時的概念。這個龍王讓天下雨,下在閻浮堤,就是我們這個世界,這裡指的是下大雨,代表「頓教法門」的意思,他現在講的是一個大法;雨下得很大,包括城鎮、村落,全部都被沖走,就好像這些樹葉小草一樣;這一段的概念就是說小乘人不能夠承受大乘法,所以全部被沖走。舉個例子,我們做父母的,雖然你的觀念很正確,但是你不能夠強迫你的孩子接受;你的出發點是為他好,但在他的感覺,你是在逼迫他,他是有壓力的,要麼他乖乖地聽你的話,但是他從此就自閉了;要麼他就叛逆,跟你吵起來;要麼就離家出走;要麼就自殺…報章雜志不是都在報導這種事情嗎?你講的是對,但是按照他現在的因緣條件,他不受用,所以你講的好話,反而變成壞話,傷害了他。不是你學了佛法,你跟別人講,他就會受用,你要按照他的程度講給他聽,不然你會害了他;我們不要斷人家慧命,我們就是要續佛慧命。你看,講話就像一把刀,它可以善用,也可以殺人。因為小乘人根器不夠扎實,一遇到大雨就被沖走了,表明他的格局太小了。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這個〔大海〕就是大乘人的意思,大乘人的格局很大,所以縱使下七天七夜的大雨,還是不會漫出來,所以叫〔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金剛經》在心裡,《金剛經》就是你的心;《金剛經》是鏡子,你照鏡子,就是看到自己。你把《金剛經》打開,就是看到自己的心,這樣就代表你會看經,這樣的人,就很容易心開悟解。他能夠真正明白它的道理,他就能夠開悟。一個開悟的人,徹底明白我們的自性早已具足般若妙智,完全不會懷疑,以後就按照智慧來觀照。〔不假文字〕,不明白道理的人,都在借助文字,或抓著文字不放。《金剛經》就是手指頭,它不是月亮;月亮在哪裡?在心裡;你剛開始,先抓著手指頭,但抓著手指頭不放的人不會開悟。比如說我們看到天空有一道彩虹,我們說:「你看!」他一定順著你手指的方向,才看到彩虹;但是他不是要看手指頭,而是要看天上的彩虹。你讀經典,讀一年兩年三年,你還在看手指頭,這樣看不對。你說:「我也想看月亮,但是我看不到。」你自己不知道嗎?你現在在折磨的心也是月亮,只是這個月亮被烏雲遮蔽而已。喜歡研究經典的人為什麼叫知識份子?知識份子就喜歡說:「它在講什麼?」他喜歡研究學問。修行人不是這個樣子。「這一段,無論它怎麼講,他是暗示我應該從這裡下手。」真正能夠見性的人, 他懂了,不假文字,意思就是說他不需要照書背,不需要動不動說《金剛經》哪一段說什麼,《楞嚴經》哪一段說什麼。就好像剛才那個禅師講「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三句話,佛經裡面沒有這樣寫,那是因為他開悟見性,他用他自己的語言文字表現的境界,他不需要借助別人說過的名詞,但是他並不是排斥文字,你不要誤會。你真的懂,你講一句不是佛經的話給我聽,一般人就是講不出來,你只要離開佛經,講智慧的東西講不出來,這代表你中毒了,過去執著煩惱,現在煩惱加佛法,負擔越來越重。六祖大師遇到印宗法師,六祖才講幾句話,印宗就覺得他言簡理當,不需要假借文字。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人家問你說:「佛法在講什麼?」你就說:「佛法就是在學習自我了解,就是要我們認識自己,這就是佛法講的重點。接著,也讓我們教別人去了解他自己。我們一切的痛苦都來自於不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痛苦不就沒有了嗎?」以上我所講的這一段話,哪一本佛經有寫?!但是你這樣講,每個人都聽得懂,你為什麼不這樣講?這樣你知道〔不假文字〕的妙用了嗎?!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譬如雨水,]相。[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用。[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體。

  這段文字就是「體、相、用」。雨水是一種現象,不是從天上來,是從海龍王來,所以叫「用」。但是善於妙用的人,下這個雨,可以利益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的眾生,都可以因為天降甘霖而受益。這個水表面上是這樣下、這樣流,但它流到哪裡去?還不是回歸為一體?!你自性的展現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那個大海是你的本體,不管怎麼展現,還是回歸本體,所以叫「體、相、用」。「體、相、用」跟三句論法可以結合,佛經常常有這樣的三種概念,可以結合,能夠妙用。但是你不要死板板去解釋那些名相,這樣你不會用。有些人看了佛學字典,也是不會用,你不信去查佛學字典,越看越不懂,我看很多人都是這樣,這樣代表你不明白它真正的道理。

  【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我們自性智慧也像天上的雨水,也像龍王產生它的妙用一樣。真懂,你就可以好好地善用。什麼叫善用?什麼叫妙用?所謂善用就是善待自己和善待一切眾生。亂用是什麼?就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希望大家今天能夠收獲滿滿地回去,不是聽到這課才滿,而是你的自性本來就滿。希望你們能夠把握住每一次機會,這樣你隨時都有契入的可能。多少修行人喜歡研討《六祖壇經》,讀書人亦然,但很少人按照它的方式修行,它是頓悟法門。你們不要在《六祖壇經》裡找方法,如果你想來學方法就是漸修,四念處、念佛、讀誦…都是方法,《六祖壇經》不講這些,包括六祖大師都不贊成人家坐在那裡打坐。那他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9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27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