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31)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修多羅],統稱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大小二乘,]表面上分的。[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佛所說的法分成十二大類,比如有的部分專門說道理,有的講譬喻,有的說因緣…,就是一切經的意思。[皆因人置,]因人設置。經就是語言、文字,文字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有聲的文字。我說一段話給你聽,或拿一本書給你看,是不是一樣?你針對他,該說什麼話,就說什麼,你針對他,該看什麼樣的書,就拿什麼樣的書給他看,這叫做智慧。你有時候可以看書,有時候可以聽人家講話,有時候你可以送人家話,有時候你可以送人家書,它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有聲一個無聲。書店賣那麼多書,為什麼每個人進來買的書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如果連自己人生的需求都不知道,你怎麼知道眾生的需求?你怎麼好意思說要度眾生?!其實你個人最重要,你這一輩子到底要當什麼樣的人最重要,但是你放任自己不管,一天到晚熱心公益,專心在管別人。學東西要先把心靜下來,好好地思考,學起來才會快。否則,這樣學沒有用,這是我跟你講的真話。我每次做任何的決定,都會好好地思考過,用三天好好地思考才決定。比如當初成立公司之前要思考,決定轉變形態要思考,決定要出家會思考。好好地思考嘛!想清楚,不要聽別人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否則你一定會後悔,我們常常做後悔的事。「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你現在不把握,以後有沒有機會就不知道了。

  這些經典是針對眾生的需要,才講出這樣的話,你千萬不要說哪一本經典最好,這是偏見。你應該聽過有人講哪一本佛經最好吧!如果是對自己的入室弟子,可以這樣講,這樣是鼓勵他們;但是不可以公開講,公開講就有包括其他的人了。比如說,你們喜歡《六祖壇經》,門關起來我可以跟你講《六祖壇經》很好,但我不可以跟別人說《六祖壇經》在佛經中最好。有的人常常因為他學那個法門,所以他覺得他的法門最好,或是學哪部經典就比較好。我跟你講,都是因為人的關系,適合他,你就為他講,不適合他,你就不必為他講。

  當初達摩祖師來中國,只傳一部《楞伽經》,它比較偏向唯識。後來傳給二祖慧可,二祖再傳給三祖僧燦,三祖再傳給四祖道信,四祖再傳給五祖弘忍。到五祖,很奇怪,他卻傳《金剛經》給六祖惠能,照理他應該繼續傳《楞伽經》給惠能。一般人的解釋都說:「因為《楞伽經》的佛學名相很多,到最後弟子都把它當作學問在探討研究,反而遠離了見性的部份,所以到了五祖,他才改傳《金剛經》給六祖惠能。」這樣的解釋有一點勉強,為什麼到五祖時才知道?這個是大部分人的說法。你再好好地看《六祖壇經》,你就知道為什麼五祖要為六祖講《金剛經》。六祖還沒有到黃梅去拜見五祖時,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就開悟了。六祖跟《金剛經》的因緣很深,他去找五祖,難道五祖要為他開示《華嚴經》、《楞嚴經》或《楞伽經》?需要這樣嗎?還是五祖只會《金剛經》?有可能嗎?六祖來之前,就已經受《金剛經》的啟示,所以五祖現在直接用《金剛經》為他說法,他便大徹大悟,就是那麼單純。這本經適合六祖惠能,當然當老師的就為他講解,讓他「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他不需要講另外一本經,六祖就大徹大悟了,就是一代的宗師了。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因智慧性,方能建立;]所有的經典都是因人而立,這是所有經典的由來。[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世間假設沒有煩惱的人,根本不需要佛法;如果沒有病人,就不需要醫生和藥,所以經文中有一句話「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心即妄心。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萬法本自人興,]法不會講話,要由人來闡揚。[一切經書因人說有。]這些經書都是針對人而說、而建立的。你一定要懂佛講經的概念,你明白了就不會告訴人家哪一本最好,或哪一宗最殊勝,也不會問修哪一種最快。會問的沒有正見,有正見的不會這樣問。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為小人]指小根器。[智為大人;]大根器。為什麼不是只有一本?因為每個人程度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病不一樣,感冒和頭疼不一樣。我記得小時候被問得啞口無言:「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經典?」儒家是四書五經,最多十三經。佛家大藏經很多,就是因為眾生有愚有智;經典一定沒有講錯,在《法華經》裡講「初善、中善、後善」,只是因為有的講得比較淺,有的比較深,有的比較權巧,有的比較究竟…,差異在這裡而已。

  【愚者問於智人,】譬如說,我們沒有開悟,都是愚人,但你肯問不就得了嗎?但是愚人不會問。同學經常說:「不是不問,而是不知道要問什麼?」一般人的問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不會問,第二不肯問,第三亂問;你是屬於哪種問?哪一種比較累?對我來講,亂問是最累的。舉個例子,你注意觀察過律師和記者嗎?他們很會問,一定不會亂問。你認為「問」需要學習嗎?「聽」需要學習嗎?學校沒有教你「問話」,也沒有教你「聽話」這門課,有很多的東西是學校沒辦法教你的,你自己要去學,因為它會影響你的人生。如果你不會問,也不會聽,你考試第一名有什麼用?任何學問一定有人懂,只要你在圖書館找得到的學問,就證明一定有人懂。但你就是覺得不要緊,那你就看著辦吧!就像有些人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佛,不學佛他也可以好好地活著啊,他就是不明白佛法的重要性。

  那天,一個學生打完太極拳,就聽他太極拳的老師在批判佛法,講得學生不知道怎麼回應。他就問我:「師父,我太極拳的老師,太極拳打得很好 ,但他一直在批判佛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你明天早上去打拳,打完之後,你去跟你老師聊天,說:「老師,我聽人說太極拳是三腳貓的功夫呢!」你老師一定會問:「什麼人說的?」你就說:「一個不會打拳、不懂太極拳的人跟我說的,他一直跟別人說太極拳是三腳貓的功夫。」不會打拳的人居然批評太極拳?隔天早上跟他老師講這些話,他老師果然中計,氣得要命。他就問:「老師,你也不懂佛法,卻說學佛是迷信;那老師你覺得…。」有的人犯了錯他自己不知道,你舉個例子,他就知道錯在哪裡了;社會上這樣的人很多,要教化人家就要會用譬喻。

  至於你不懂的事就要請問人家,你真的要問,不願意問是你自己失去機會,你再不肯問,你真的是愚人。如果你真的想問,你就好好地思考一下再問。你說:「師父,我承認我是愚人,我也願意去請教別人,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智者啊?」只要比你懂一點點的,就可以當你的老師,而且「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當你的老師,你願意問別人,你就容易懂。如果說你不知道的話,至少人家還是出家人,當然,出家人不見得比你懂,但他必然有他的體悟才會出家,所以你可以問問看。當然善知識在家、出家都有,你自己去觀察。

  【智者與愚人說法,】〔智者〕為什麼為〔愚人〕說?因為愚者問於智人;此問故彼說,此不問彼不說,鐘不敲不響,你問了,人家自然就會跟你說,這就是一種求法、學習的態度。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愚人〕開悟之後還不是跟〔智人〕一樣?你為什麼不問呢?我們常說「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這個概念很重要。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這個概念在《六祖壇經》經常出現。佛在哪裡?在你心中,你就是佛;世間的人都是佛,無處不是佛。問題是你不悟,所以你是眾生,問題是眾生也不悟,所以眾生還是眾生。什麼是佛?佛就像一個金礦,就像石油,就像寶石;這些黃金、石油、寶石都埋在地底下,當它們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有等於沒有。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因為溫室效應,南北極的冰層漸漸在融化,俄國和美國注意到,想開發資源。我們的佛性也是一樣,你有沒有佛性?有,但你還不是佛,是眾生,因為你的佛性沒有開發出來。你不開發你內在這尊自性佛,你往外去求佛拜佛見那尊佛,這樣怎麼對?!你要往內去開發這尊佛。

  念佛有會念和不會念,不會念就是念他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就是他佛。會念就是自他不二,從理上來說,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叫「理」,你現在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不需要等往生。你現在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淨土。那「事」上,有極樂世界,你不要講沒有;事實上,你往生之後,必然會化身到極樂世界,那裡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理」、「事」同時存在。阿彌陀佛是誰呢?阿彌陀佛是你變的;你是誰變的?是阿彌陀佛變的。到底是誰變誰?法性本來就在一起,你怎麼可以說誰變誰?誰變誰就是對立。「一真法界」,不是二真法界。我做個譬喻,我們的佛性就是大海,從大海中可以展現分出很多的支流;《六祖壇經》講「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味…」,入法界就是入大海,你的法性跟阿彌陀佛的法性是一模一樣,是自他不二。既然如此,法性就是「一」,不是「二」的分別對待。不可以問是誰變誰,這樣又失去了正見。

  我再分享一個概念,現在有念佛的同學舉手,當你念「阿彌陀佛」時心在想什麼?有妄想?還要不要念佛?要念?念時還有沒有在想?有?怎麼辦?繼續念?聽起來是對。但有個核心要講一下。念佛的目的,要讓你心變佛心,念佛假設不懂將凡夫的心變佛心,念佛就會大大地失去作用。變佛心,就回歸內心了,否則,就是凡夫的心,以凡夫的心在念佛,沒有什麼力道。什麼叫佛心呢?六祖前面講「心量廣大,有如虛空。」《六祖壇經》講「心量廣大,遍周法界。」你看到六祖講的這兩句話,應該懂了吧!你看看你的心,有沒有這麼大?它有個范圍,只局限在你的家。你的心一定有個范圍,雖然它是無形無相的,這樣的心叫凡夫的心,你的心被你綁住了。怎麼叫開悟?你的心跟六祖講的一樣,「遍一切法界」,那你是個開悟見性的人。你的心雖然很抽象,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凡夫的心,它沒有辦法遍法界。只要不符合正道的人,他就沒有辦法開悟。為什麼?他的心一定是自私的、自利的、有障礙的,所以他的心在一個范圍裡面,打不開。你的心量一直擴大,我就恭喜你,你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好。

  比如說,這個人的思考為什麼那麼活潑?代表他的空間比較大,空間越來越大,那活動就越來越大。你如果自私沒有辦法修行,你吝啬也沒有辦法修行,只要有你的概念將你的心綁小,這些都在障礙你,你沒有辦法跟法界相應。你的心要打開,你不要那麼吝啬,你不要那麼自私,從這裡打開。接著,你再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無量的空間,無量壽就是無量的時間,無量的時空就是遍法界;你這樣才相應,否則就是不相應;所以你念佛時,心要打開。一般人感覺我們的心在裡面,但當有一天,你感覺心不只是在這裡,心的涵蓋面很廣,那我就恭喜你,你這樣就對了。所以你用一句佛號來消融你那顆格局很小的局限的心,把那些執著消融,這樣心量才能夠跟法界相應,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願意從你的心地入手,你開悟之後,就能夠應用你的佛性,佛性就可以展現出來,這時候你就是佛;佛就是「覺」的意思,你的覺性就會相當地強。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2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0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