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壇經講記(36)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但淨本心,】我們常說「擒賊先擒王」,這個王就是你的心,事實上都是你的心在作用。我們常掉入一個陷阱,你一直想辦法要讓自己的心清淨。當然有很多人這樣教你,不是不對,這樣是漸修。比如你心很亂,你透過持咒、念經、數息讓你的心靜下來,但心是無常的,怎麼靜?你現在心很煩、很亂,透過一種方式讓你的心靜下來,從亂到靜,這是無常。同樣的道理,靜了之後還會再亂,因為它同樣是無常。這樣的修行就像拉鋸戰,這樣修不是不對,這叫漸修。就好像說,你現在沒有錢也不快樂,你就是要有一點錢才會快樂,這樣就注定你現在不會快樂;你要等到有錢才會快樂,你這樣蠻累的。你什麼時候才能夠體悟到「我現在快樂,我過程快樂,結果也是快樂。」這樣才是圓滿嘛!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如果你把它解釋成歷練還可以,但很多人把苦跟痛苦連在一起。當你被人看不起時就想:「不要緊,我忍耐,有一天你就會知道!」這叫瞋恨。有一天成功了,他就說:「你看我成功了!」然後就往生了,悲哀!也就是他的成功真的很無知,這樣的人從古至今一大堆,但有人不知道這樣的道理,還歌功頌德。你要知道六祖大師說的真正的意思,〔但淨本心〕,指的是你心的真相是清淨的,這就符合前面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現在是叫你去明白。《壇經》的下手處是叫你悟,慚修的下手處是叫你修,漸修是先修後悟,頓悟是悟後起修,你要把這個次第弄清楚,這兩個都對。悟是悟什麼?悟是要悟那個本來。你現在講的,心清不清淨,就是心的作用,不是本來面目。你現在胡思亂想,就是心的作用。你要分清「體、相、用」,光是這三個字你可以貫穿很多道理。你不需要在「作用」打轉,你只要明白它的真相,自然就會清淨,就像六祖所講的「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就是說,當你可以悟到那個清淨,任何念頭就變成清淨。當你沒有悟到那個清淨,任何的念頭你不要去求個靜,因為那個靜是無常的,短暫的,你求不來。縱使你求來,它也會消失,它不是真實的,這樣的概念,真正明白的人不多。一般人談修行方法,就是亂的時候怎麼讓自己定,煩的時候怎麼讓自己靜,就是停留在一種對治法。我剛才已經講過,你的心情本來就是變來變去,就這麼簡單,你只要接受它就好。有同學問我:「誦經或念佛之後念頭會起來,怎麼辦?」有些同學是把心拉回來,我說:「不用把它拉回來。」為什麼?來讓它來,去讓它去,讓它來去自如,因為來去本來就正常,因為無常是真理。你有這樣的正見,自然「來去」就會漸漸沒有影響力。一剛開始不是透過訓練,而是正見的問題,這種正見的核心,一般人真的不容易抓住。《壇經》裡所講的正見就是本質,就是在談這個道理,《無相頌》就講得很清楚,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夠:「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禅的東西不啰嗦。〔六識〕就是你的認識,你透過身體的感官系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來認識六塵,〔六塵〕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誰在主導呢?就是本心。所以,本心清淨,你看出去的世界就一切清淨,事實上它就是這個樣子。悟不到本心清淨,這個世界怎麼看都是起伏不定,都隨著你的心情和個人的偏見來決定。不相信你去看,你每天去公園散步,公園沒有變,但你的心情會變。當你在戀愛中,看見落葉都對你微笑,你若是失戀,花開都枯萎,隨著你的心情看這個世間,所以才說「見仁見智」,因為妄心在作祟,每個人心情不同,看的世界就不一樣。離開這個核心,你要從你的意識,或從你的感官系統或外面的現象去下手,了不可得。今天最難的就在這個問題,難在我們就是沒有辦法看到那個清淨的心。清淨是什麼意思?你的腦袋還是會憑空想像。你說:「像我上課一樣,清淨就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叫做理論,並不代表你懂清淨。或比如,「這開水很清澈。」這只是一個譬喻,清淨不一定是這個意思。你聽課也好,看佛經也好,清淨是什麼,只是你憑空想像的,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契入「空」,任何東西都談不上「清淨」。你要好好地悟「空」這個字,這個字你也不需要查佛學字典,你查了也沒有用,好像各有各的定義。我只送給各位一句話,「空」是一個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是要透過不執著,透過不執著,你才有機會跟空相應。相應了不就知道了嗎?任何的解釋都是沒有意義的。明白道理的人,都是這樣修,這樣悟而已,不明白道理的人,借助各種法門到處摸索。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用自己的智慧,達到一種解脫的境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這就是錯解如來真實義的人,他以為「無念」就是什麼都不想,不明白法義的人,反而被法所綁。我們今天學佛法,首先不是悟,首先先不要被綁。我們今天為什麼學佛法?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痛苦煩惱,所以你首先不要增加你的負擔。你沒有減少你的痛苦、煩惱,反而被佛法所綁,這樣學沒有用。剛開始學佛法,不求你悟,只要你學了不要被這個東西綁,不要越學越痛苦。我舉個例子,我們還沒有學佛法之前,就像個病人,因為病了去看醫生,想讓自己的病情減輕,不要越看越嚴重。請問,你來這邊看病門診幾次了?你們都是做全天的健康檢查,病有沒有比較好?有改善就好。現在是吃《六祖壇經》這一包藥,包起來,送給你;打開來,裡面沒有藥,明白了就叫中道。真的有拿給你,真的有講給你聽,你聽到什麼?聽到「本來無一物」,聽到「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說。」你要善於譬喻,你就知道佛法真是妙不可言。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從六祖大師講的這段話,可以看出他很推崇無念。什麼叫〔無念〕?套一句《金剛經》的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會無所障礙,「生其心」,生起智慧的心、慈悲的心、清淨的心,念念清淨。一個人只要達到〔無念〕的境界,就與「空」相應,既然與「空」相應,就〔萬法盡通〕。既然沒有障礙,就通,我們就是因為有障礙,所以才不通。什麼障礙我們自己?當然不是別人,是自己,是自己的知見。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就是能夠見到真相,一個開悟見性的人看這個世界的人、事、時、地、物就是不一樣,看起來他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但他的心境就是跟你不一樣。在哲學裡面很喜歡談真、善、美的境界,開悟的人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真」,他能夠看到真相。「善」,他能夠體悟到至善。「美」,他能夠體會到美的境界,各有各的妙用,真的是很美好。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佛〕就是覺的意思,他自然能夠達到那個層次。有時候《壇經》談佛字,不一定要把它擺在成佛或釋迦牟尼佛的概念。有的人,不認同《壇經》的理由,在於六祖講得太快了,因為按照大乘經典,有很多層次,六祖講的好像一悟就成佛了。你不要誤會六祖,〔佛〕就當作「覺」的意思,覺了之後,每個人的體悟就不一樣。有些禅師一生悟很多次,就代表悟的層次不一樣,悟到什麼境界沒有人知道。兩個人開悟,他們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才有初果、二果、三果、聲聞的問題。只要你願意,你一定能夠突破。突破到什麼程度?學無止境。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頓教法門就是直接了當,直接談你的心,談那個核心。但這樣的法門,一般社會大眾有幾個看法,第一種,六祖大師是千古的奇才,你學不得;第二種,末法的眾生資質愚鈍,不像從前的人;第三種,六祖大師這個法門是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們是中下根,甚至沒有根。我現在要講的不是我的看法,是佛的看法,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佛說「諸法平等」,佛說「法無高下」,佛說眾生「人人皆可成佛」,縱使「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是《法華經》講的;學佛沒有信心的人,要去看《法華經》。做一件簡單的事,他都會成佛,又何況他專心去修行,難道不會開悟嗎?但你這樣講,別人不見得會接受你的看法,所以他要有〔同見〕,他的知見要能夠認同,這樣的人,你可以為他談頓教法門,否則,不要講這個法門,因為怕會害了他,或是跟他起爭執,或者造成他誹謗,也許他認為自己沒有辦法,他表面上說:「你根器好,你修,我不行。」但他的潛意識是說:「你不要傻啦!」他說:「我根器沒有那麼好。」意思是你的根器也沒有那麼好。聽人說話,你要聽他心裡的話,但你又何必去炫耀你在學什麼,這樣擾亂別人的心也不對。你不要到處去跟別人講:「你知道嗎,我在學頓悟法門,很快呢!就好像兩岸直航,不用繞來繞去。」你自己的體悟也不用這樣講。我們平時可以旁敲側擊,在聊天時就可以知道對方的知見。或許你認為:我又不認識他,怎麼跟他聊?其實你只要跟他聊幾句話,在一問一答之中,快則五分鐘,慢則半個小時,就可以知道他的程度了。 有知見也要修行,所以叫〔同見同行〕,然後能夠〔發願受持〕。很多人害怕發願,但這個〔發願〕講的是你的心,你願意流通和受持這個頓教。六祖講這樣的人,〔如事佛故〕,在大乘經裡講這個人「早植德本」,或「曾供養百千萬億佛」,你受持這個法門,跟你在服侍佛的道理是一樣的。〔終身而不退者」,指你這一輩子不會退轉,不會懷疑。〔定入聖位〕六祖大師講話要負責任,但他敢講,他很肯定地說這樣的人一定會超凡入聖,事實上他也以他的成就證明給你看了,若我們是當時六祖的弟子,說不定還會半信半疑,但事情是要通過時間考驗的,現在已經經過一千多年了,尤其他後面的示現,以及他現在的肉身。肉身菩薩最完整的,莫過於六祖,連紅衛兵也不敢破壞他的肉身,很多東西真的很不可思議。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我們不可以吝法,不可以知道而不說。這個人可以說,你不說,這叫失信於人;這個人不可以說,你卻說,這叫失信於法。你們可不可以說?你們自己找上門來的,當然可以說,沒有這個因緣就不會入此門。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我們都知道佛法有三個系統: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就是西藏、尼泊爾那邊;南傳佛教指泰國、緬甸、斯裡蘭卡一帶;漢傳佛教就是我們中國,包括台灣跟大陸。請問,這三系,哪一個系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藏傳佛教。為什麼?因為達賴喇嘛的關系。如果談事,是因為政治,牽涉到政治的東西影響力最廣。如果不是這個關系,他們也許還是會隱居在與世隔絕的喜馬拉雅山,這是達賴喇嘛自己講的。但是,哪一個系統最接近佛陀時代?南傳佛教。你看他們的修行和理論,最接近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哪個系統境界最高?漢傳佛教。你們既然要分了,就要分清楚,這得對內行的人說,不然爭得沒完沒了。你只要去了解西藏和南傳佛教的修行方式,再把中國禅宗的祖師擺在一起,境界的高低你一看就知道。問題是中國禅師境界最高,但最難學,因為最抽象,最難掌握。藏傳或南傳的,他們有個體系、次第、系統,很清楚,或有人指導,或經過哪一關之後才能夠有哪一關。禅的東西沒有這麼講,表面上證悟是有高低的,但悟沒有定法。所以有的東西你不可以聽我講,你要去看看,然後親自去體會,越了解你會越贊歎中國的那些禅師。如果釋迦牟尼佛看到中國的那些禅師,應當會贊歎把禅法發揮得那麼淋漓盡致,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說:「佛陀的時代有講禅法,為什麼他所表現的跟南傳的一模一樣?」也就是說當時,佛陀的弟子真正懂這種道理的莫過於捨利弗、須菩提,不是他沒有講,他這樣的言行比較少,因為懂的人少。大部分人就是要有形有相,有個方法,有個步驟,一般人比較好學,有次第的東西,就是有時間差,就是要拖很久。只要是沒有次第的東西,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不是懂,就是不懂,只有這兩個,所以有人說:「這樣修很危險。」你要是這樣認為,縱使你這一輩子沒有開悟,也不用緊張,你下輩子一樣是修行人,你要珍惜此生,因為這個正見會跟你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生命的狀態並不是只有今生,它是生生不息,生生不已的狀態,它是在無常當中無限的延伸,你說它是常不對,說它是無常也不對,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在這個無常的概念當中,它可以生生不息,一直地變化。那你開悟做什麼,成佛做什麼,去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還不是要繼續生活!只是你的能力更好,你的心情更愉快,你的行動更方便。高鐵算什麼?飛碟算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念之間想去那裡就去哪裡。你要了解佛法這三個體系,明白你在學什麼,要明白它們的差別在哪裡,但也要尊重它們,這叫平等。你要明明白白,否則你被別人一說,信心就會動搖,談到最後,你會放棄,因為你自己正見不夠。你讀了《六祖壇經》要修別的法門,我也不反對。至少要有這樣的正見。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什麼叫〔愚人〕?並不代表一定是不明白這個法門的人,而是不懂諸法平等的人,才在那裡謗法。你不要想說法,卻造成你在謗法,你不要以為你在護法,實際上是在毀法,這一點很多人都不了解。因為不懂法,所以才誹謗這個法,因果的東西絲毫不爽。沒有見性的人,因為他執著,所以因果受報,雖然一切本來就是空,但他依舊會受報,因為他謗法,他長時間沒有辦法接觸佛法,這就是他的因緣,是他自己所創造的,就叫做因果。
|
|
|
|
|
|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7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真正修念佛法門,看一切眾生、山河大地都是阿彌陀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