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5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50)

  定慧一體第三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我此法門,〕狹義指禅門,廣義指佛門。[以定慧為本。]〔定〕跟〔慧〕本來是一體的,但漸修的人常常會把它們分開。〔定慧〕一體就包括戒,戒定慧,這就是修行;但是這一品六祖偏向於〔定慧〕這兩個字。〔定〕是體,〔慧〕是用,體用不可以分開。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你真的懂,然後會用嗎?比如你現在知道定體慧用,問題是你會解釋文字,但你不會用,翻譯也沒有用。你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境界,你一定要保持冷靜,這就是〔定〕,就是不被影響。然後你果然就定在那邊不動了嗎?不是。不是叫你打坐坐在那裡,或關在家裡念佛啦持咒啦,不是這樣修。遇到事情要處理,處理就是〔慧〕,你聽起來很簡單,你自己遇到境界時就亂掉。你說:「師父,這個你不講我也知道。」你是會這樣講,但是你沒有那個境界。你們身為家長的人,孩子只要出了問題,你們的心情就亂了,尤其是現在青少年的問題那麼多,真是太折磨你們這些父母親了,年紀輕輕就當父母親的一大堆。家裡老的需要你照顧,小的不聽你的話,枕邊人又對你不理不睬,旁邊又沒有良師益友。現在你怎麼辦?只要你不亂,你是有影響力的。任何事情我們都靜下來,答案就會出現,接著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為什麼你聽起來很簡單,遇到境界就會倒?因為你並沒有養兵千日,你都在養病。你平常要修行,不然你平常都在做什麼?你說:「師父,平常怎麼修行?」就是要修你的心。那不妨礙你上班,你不需要辭職再修。奇怪,你修行和辭職有什麼關系?你要加班沒有時間修?你不會邊加班邊修嗎?你加班時沒有心嗎?概念不正確,你修幾輩子也修不來。平常就是要這樣不斷地練習,境界來,你的承受力就越好。就像你練舉重,你平常舉五十公斤,遇到五十公斤的,沒有問題;慢慢增加負重到六十、七十公斤,縱使遇到八十公斤的也不會很慌亂,因為只多了十公斤,那就是事情沖擊力的大跟小。你不這樣練習,當然遇到境界就倒了。例如奧運比賽,你們這個球隊都不練習,當然打輸,這叫因果報應,有什麼好奇怪的?!你遇到境界就倒很正常,因為你沒有修,你修就不會倒。重點不是在困難,而是在懈怠,你不願意做,然後你一直說困難,這樣談沒有意義。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這就是一般人,在論說哪個先哪個後,就是有分別,就是二相。前面已經講過了,佛法是不二之法,如果你有分別,就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也就是說你不懂得佛法。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口說善語,]你聽一個人講話就知道他有沒有智慧。講話展現出來就是用,智慧就是用,所以你要展現出來。你一直怪自己不會講話,這就代表你沒有智慧。但也不是很會講話就很有智慧,很多人很會講話、很會辯,白的講成黑的,那你又把會講話的定義弄錯了;能夠利益別人的人才是會講話的人,我們要用講話來利益別人。諸佛菩薩多麼會講話,所以才能夠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多麼會講,世間所有的好話都讓他一個人說盡。

  [心中不善,]心定不定你自己知道,心中不善就是沒有定,沒有定的人就會妄想,妄想的人心中怎麼會善?![空有定慧,]你們不要在那邊講空話,只有嘴巴會講什麼是定什麼是慧,這沒有意義。[定慧不等;]心口不如一。[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這叫心口如一。修行的人自己的身口意都能夠展現一致,那叫定慧等持,這叫真功夫。六祖大師所講的就是生活,從你平常的展現就知道你到底有沒有修行,這才是我們真正所講的禅。禅不離開生活,可以說是「生活禅」。

  【自悟修行,不在於诤;】真的修行人不會跟人家爭。我們《禅心學苑》有網站,你們現在所看到的網站跟過去不一樣,我們的網站過去有「疑問解答」,有任何問題你都可以問,我回答,已經回答好幾百位了,可是現在這一欄已經刪掉了。為什麼?我的用意是,如果你要問法義,或問你自己的問題,我都會解答,但偏偏就有一些人,故意來跟你辯論。你看網路論壇,那麼多人在那裡辯來辯去有意義嗎?會跟你辯的人,不管你怎麼回答他,他就是要跟你辯,這樣就會爭論不休。我常常這麼回答:「我尊重你的意見,阿彌陀佛。」還有人說:「師父,你不可以逃避問題。」我不跟你辯都不行,你要我怎麼辦?我只好把那一欄刪掉,「屏息諸緣,勿生一念。」這樣比較單純。偏偏有一些人寫書跟人家辯,那就不用講了;你是不是修行人,人家一看就知道了,你要跟人家辯什麼?!縱使是你對,別人不對,你就好好修嘛,你何必說別人不對?!如果他不對,他是一分不對,還是十分不對?他是言行不對還是知見不對?他是做法不對還是道德不對?千萬不可以斷章取義。就像我現在在上課,你也可以隨便斷章取義,這樣就不對。有的人雖然觀念跟你不一樣,但是人家德行比你高啊!有的人雖然觀念跟你不一樣,但是人家做多少事,你做多少事?可是你還一直批評別人,你不慚愧嗎?但是懂慚愧的人,就不會這樣出來跟別人辯。除非你跟人家探討,人家又能夠接受,不然就止息。我常常對不可以講的人只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有一次我們學生介紹一個朋友來,那朋友就問他:「你們師父都怎麼教你們?」他說:「就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怪啊!就這樣而已啊?你們師父沒有教你們心法嗎?」他就來跟我說。我說:「是啊,就這樣而已。」我要跟你們講什麼?沒有辦法跟你談。如果你能夠聽懂,我們才可以談,不然就這個樣子就好。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這個樣子,這裡就是極樂世界了,不管你開不開悟,如果能這樣,就已經很好了。你不要講:「就這樣而已嗎?」你根本做不到嘛,做不到你還想聽什麼,所以自誤誤人。

  【若诤先後,】爭法義。如果你不明白道理,或你誤會了佛法,你看佛經文字,只知道文字的表面,不明白它真正的內涵。表面的意義大家肯定會解釋,他寫先你就說〔先〕,他寫後你就說〔後〕,你看不出它真正的內涵。就像我們後面要談公案,第一則就談到無盡藏比丘尼。六祖跟她開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如果你認同這句話,你也說:「如果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那看文字干什麼?」你這樣講就一定不對,我害怕你誤會,我幫六祖補一句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亦不離文字。」有的東西人家講得很直接,但是並不代表就只是這樣子,後面就沒了;就是怕你誤會,所以才繞回來提醒你。很多的經典,尤其是禅宗的東西,講得很直接,不跟你啰嗦,就是因為這樣。有時候你自己的思維不是很圓滿,所以你就不知不覺落一邊,這又是另外一個陷阱。

  【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你在跟別人爭論先後,你本身就是〔迷人〕。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的勝負之心,跟人家比較高低的心沒有斷,這也是貢高我慢的心。〔我法,〕就是我執跟法執,主觀的〔我〕,客觀的〔法〕都要破。[不離四相。]因為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才會跟人家爭。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這段話很重要。在《壇經》當中,六祖會談兩個名相,一個叫〔一行三昧〕,一個叫「一相三昧」。什麼叫一行?有一個禅師叫一行禅師,按照一般的佛教經典來解釋,〔一行〕是專心一意,〔三昧〕就是「定」。怎麼樣才能夠得定?就是一心一意修行。但是六祖有特殊的解釋,這裡面的〔一行〕就是一切的言行,講的就是你日常生活展現的一切的言行。從哪裡展現呢?從〔三昧〕。〔三昧〕不是只有定,前面講過「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裡的〔三昧〕講的是定慧等持的意思。接下來就是解釋什麼叫〔一行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就是日常生活,你的言行舉止,本來就是生活的狀態。平常你要怎麼修呢?〔常行一直心是也。〕就是要保持〔直心〕的狀態,直心就是清淨的心,也就是說你平常就是要保持清淨的心過人生,這就是修行。如果你能夠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心都很清淨,這就叫做〔一行三味〕。清淨的心就是定的意思,清淨當中自然就產生智慧,所以「定是體,慧是用。」智慧的產生就是一種作用。六祖大師這樣解釋,並不是說他故意別出新裁,他是有根據的,他用《淨名經》來印證。

  【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你們事、理都要懂。事就是看得到的部份,比如說道場,清淨的道場才是有道的道場。但是很多的道場並不清淨,為什麼?還不是這張嘴巴?所以每個道場都有是是非非,怎麼修行?!什麼叫有道?道場清淨就是有道,而不是它大跟小。我們就是要清淨的道場,而不是要復雜的道場。或許你認為就是要在復雜之中歷練,但你沒有那個功夫,你只是去道場增加是非而已。要遠離一切惡的因緣,遠離是非之地,這個地方有是非,我就會離開。你會說:「師父,你要慈悲啊!」我就跟你講:「我現在有悲心,但還沒有大悲心,所以我要遠離是非,你們要講是非,我就離開了。」這就是你們選擇道場一個很重要的依據。你會講:「哪個道場沒有是非?」有是非就可以看出那邊信徒的素質,這一定可以觀察得出來。你家也是個道場,不要離開你家說要去修行,這會讓人家笑。我們學苑一年到頭沒有什麼活動,「師父,我們怎麼過中秋節?」「你們在家裡賞月啊!」「師父,我們怎麼過除夕?」「你們在自己家裡圍爐啊!」你們每個人待在自己家裡面,這才是我的目的,你們每個人跑來道場,家裡不顧好,未免太諷刺。

  【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你不要〔心〕〔口〕不如一,只把一些道理掛在嘴上講。如果你真的是求法的人,我們可以共同來探討法義。但是你喜歡跟我談法,那是陷阱,如果你所學的東西,沒有辦法內外合一,那是沒有用的。對於一個內行人,他是不會跟你聊的,但對於一個外行人,他會跟你聊得很高興,因為他的心也沒有辦法止息,他想攀緣,想找人聊聊,以纾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你要察覺自己的心,真的騙不了人。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答案出現了。既然〔直心〕是清淨的心,那唯有不〔執著〕才可以清淨。修心,就是修心的不執著,你要修一輩子。你要是真的想去終南山閉關,我跟你說兩三句你就可以去閉關,你就一輩子閉著這樣修,你的內心世界自然就會考驗你,你內心會一直變,變到你跑出來說:「我不修了,太苦了。」苦不是生活苦,苦是內在的掙扎在苦,是心在苦。真的能夠跟大地為伍,跟清風明月為伴,怎麼會苦?那是人間天堂。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修禅或是修止觀,不是叫你身體坐在蒲團上不動。坐在那邊,心不敢動不敢想,拘鎖住,你有這種功夫我佩服你,但這樣修是不對的,不但是壓抑,而且,你心不起不會比這桌子厲害。這張桌子它現在就心不起的狀態,它也坐得比你久,下個月我們來,它還是擺著。你這樣修不是情同草木?我們是要修出自己的覺性。現在很多修行人犯這個毛病。為什麼坐那麼久?一個人能坐這麼久常常是因為能夠坐出法喜,之後,他會貪愛那種感覺,反而會坐很久。你坐不久,恭喜你,那樣你才不會這個樣子。坐得久的,已經嘗到那種滋味,你叫他不坐反而很困難,進入狀態了他不願意出來,萬一他進去越深,那種喜悅甚至超過毒品。世間最大的欲望第一個是性,但性的欲望不及毒品。不信,你問吸毒的人:「要性還是毒品?」他會說他要毒品。進入禅修的人,喜悅勝過毒品,你叫他起來他才不要。他甚至說:「我這一輩子就想做到這種狀態。」這樣坐下去是不對的。那樣修下去就進入四禅八定,那個是不會生起智慧的。我們沒有進入那種境界,在那邊坐也苦。禅定就是「我現在罵你,糟蹋你,欺負你,你不生氣,而不是坐著入定。」那會被六祖罵。所以,你要感謝欺負你的人,沒有他,你怎麼修?怎麼知道你的功夫?〔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這樣的概念,你沒有突破,你跟別人學錯了你真的不知道。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51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49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