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6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61)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六祖壇經》後面會談到「心地無非自性戒」,跟〔自心中無非〕一模一樣。你在讀佛法不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一般人學習都是依語不依義,依語就是聽人家講的語言或文字,而不能夠知道它的弦外之音,這一點你真的要懂,自己讀佛經才會受用。我們現在回歸自己的心,你的內心為什麼會有一些不好的概念?它們到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知道問自己的人,比一天到晚在研讀佛經的人更有智慧。要看到自己,你要自問:「我的內在為什麼會這個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問題。當你真正探討下去,才知道錯了,你的觀念錯了。舉個例子,人為什麼會自私?為什麼不去幫助別人?他自私,你不能怪他,因為他不明白人為什麼要幫助別人。「我辛苦賺了一萬塊,為什麼還要拿兩千塊出來布施?」他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錯,因為他不懂拿兩千塊給你有什麼好處?這時候就要靠你的慈悲和智慧,你要循循善誘、權巧方便,用他懂的概念慢慢跟他講,讓他懂。當他懂的那一剎那,自私就消失了,他不懂,自私就不會消失。重點不是我要鏟除你的自私,而是希望你真正懂得人生的道理,你懂了,問題就消失了,我不需要針對你那個問題談。就像你問:「師父,怎麼驅趕黑暗?」我說:「很簡單,電燈打開,黑暗就消失了。」電燈打開就是智慧開了,當你看清楚了,問題就消失了。我們一個人自私自利,內在充滿了丑陋,我們在包裝自己,都是因為不明白道理,所以很累。我們為什麼要活得那麼累呢?有什麼好包裝的?越包裝越假,越痛苦,越不自在,越躲在黑暗裡哭泣。你說:「師父,因為我有自尊心,我在保護我自己,怕別人瞧不起我。」我們內在都是這種想法,這樣一探討下去,智慧不就開了嗎?你為什麼不探討呢?你真正要徹底把你的心擺平,只有一個概念:「原來這個世界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世界。」如果你不能夠領悟到這個概念,你的心有對待,有「你」跟「我」,就一定有問題,嫉妒啦、排斥啦、尊卑啦…,彼此較勁,都是相對的概念。你不能夠察覺到這個真相,再怎麼假,只是脾氣比較好,修養比較好,但是你的內在跟別人還是敵對的,只是包裝得很不錯,骨子裡面還是有偏見,還是瞧不起別人,認為別人錯。

  〔戒香〕就是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惡」,和眾善奉行的「善」的定義是什麼?你講不出來怎麼做?學佛不可以學到善惡不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利益別人是善,傷害別人就是惡。還沒有講完,這只是一般的概念,還沒有講到真實的內涵。真實的內涵就是執著就是惡,不執著就是善,你執著做一個善事也是惡,因為你一定有目的有動機。我們要無相布施,《金剛經》講得很清楚,〔戒香〕的目的就是要教我們這樣去做。因為我們人有彼此對待的關系,所以才會去傷害到別人,彼此的概念徹底地打破,你才有可能真正地持〔戒〕,不然只是形相的事戒,不是內心的。菩薩的戒是心〔戒〕,一般二乘人持的是事項戒,他對真理不究竟、不圓滿,只是按照一般世間人的道德在持〔戒〕,在行為舉止以不傷害人為主,外在的行為以幫助人為主。只要你能夠真正為別人著想,你內在就沒有不善的概念,你沒有真心為別人,無論你怎麼修,你內在的概念必然生起,所以你要修「無我」,把「我」的概念破掉,是很困難的。你何不在利益別人當中忘了我的存在呢?這是換個角度來破,這就叫菩薩道。二乘人不是這樣修,他直接去觀照自己,把自己破掉。菩薩道是在利益別人當中完成自利,這就是核心。你的心就像菩薩,你怎麼會犯〔戒〕?你怎麼會有不善的概念?連起都不會起。

  【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禅宗所講的禅是智慧,跟一般所講的禅定不太一樣。一般的定,透過其他的修行法門,比如說止觀,止就是修定。你平常怎麼修〔定〕?一般人的修法就是制心一處。比如說你專心念佛是專心在一句佛號,觀呼吸是專心在呼吸,守丹田是專心在丹田,持咒也是如此…。一般人修〔定〕就是鎖定在一處,因為他的心剛開始是散亂的,他鎖定一個目標,久了他的心就漸漸不散亂,就越來越專注,到最後就得定了。你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心有定的感覺,就產生一股力量叫定力。一般人的修行就是這樣的,他是在沒有別人干擾的情況下這樣修,比如說你在家裡好好地用功,或在道場好好地精進,那樣的定不是自性的定,是他修來的定。同理可證,他那個定也會消失,當他遇到一些比較激烈的或誘惑力比較強的境界,他的定就消失了。所以我說人性是不可以考驗的,你不可以去考驗任何人,縱使這個人是好人你也不可以去考驗他。為什麼?無常。好人也會變壞人,境界一變他就亂掉了。為什麼很多人到大陸去幾乎都會有外遇?因為他沒有修定,到大陸去幾乎全部淪陷。為什麼?人性嘛,沒有修定不要談什麼定力,所以你就不要考他。你今天透過修行知道怎麼修定,但那個定是修來的,就會馬上退掉,因為那個定不是真正的定,所以那樣修你會很挫折。當你去到嵩山少林寺,你躲在山洞裡,沒有什麼干擾,當然好修行;回來後你不能夠躲在山洞裡,你得出來見人,見到人就完蛋了。這些眾生都是大菩薩,他們為了你都傷透腦筋,每個人每天都要出很多考題來考你呢!你說你現在練到什麼境界,你有什麼功力,他們不是用逆的考你,就是用順的考你,金錢沒有辦法,就用色誘,你就倒了。所以一般的定是這樣的,它並不是真的〔定〕。

  六祖大師所講的〔定〕,就是能夠在紅塵當中,面對世間所有善惡順逆的境界,能夠心不亂,才是真〔定〕。要這樣修,你遇到任何境界就不會倒,否則,你會被迷惑。你說:「師父,這何其難!」當然難,但沒有關系,難從易開始,從簡單的開始做,你平常怎麼生活,就從那裡開始做,你在上班就上班做,下班就在家裡做。怎麼做?就是跟人在一起,所有的境界都是人的問題,在每天的生活當中,跟家裡的人、外面的人相處的時候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心被他們影響,你知道就好了。高興是影響、生氣也是影響,自卑是影響、自傲也是影響,你只要察覺就好了,從察覺心被境影響的那一剎那開始練習。這就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是你修多久的問題,而是領悟的問題。但是,修下去你還是覺得沒有辦法,還是被境界影響,因為你沒有智慧,沒有辦法看穿境界的真相,所以才會被人家影響,就這麼簡單。你說:「師父,那境界的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你要有辦法看到「如夢幻泡影」,要有辦法看到「緣起性空」,看到所有的境界都是一場夢,如空中花、水中月…。你就要有能力看到,才不會被它影響。你要看到,因為「慧」不足,所以〔定〕不能夠成就;因為〔定〕不足,所以「慧」不能夠成就。它們是雙胞胎,是一體兩面,所以「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你會修〔定〕了嗎?〔定〕跟「慧」還有「戒」要同時,文字有陷阱,比如說文字先講「戒」,再講〔定〕,再講「慧」,這是語言文字的陷阱,「戒定慧」是要同時發展的,這樣才會穩固。

  【三慧香:】你有沒有智慧,看你的心就知道。你的心有障礙,你就沒有智慧,你的心完全沒有障礙,你的智慧就通達,就像水一樣通流。看看內在不就很清楚了嗎?!哪裡有心結,哪裡有障礙,或是哪裡解不開,就是沒有智慧。怎樣才會有有智慧呢?很簡單,排除障礙,不就有智慧了嗎?怎麼排除它呢?答案就在問題中。我上課講了太多的觀念,隨便一個觀念你懂,就能夠突破很多問題。為什麼答案就在問題中?比如說「我為什麼痛苦?」只要思維這個問題,就有答案。「我為什麼會緊張?」只要思維這個問題,就能夠消除你的緊張。這叫做智〔慧〕。

  【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我們一般人沒有能力、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自性。沒有關系,你先學習看到你的內在,也就是看到你的起心動念,很清楚地察覺到自己的內在。我們一般都察覺到內在的結果,沒有想辦法察覺到內在的原因。因先起,果後面地才呈現,因為我們覺性沒有那麼強,所以看到的只是結果。比如說:「我很生氣。」「生氣」已經是個結果。「我很緊張。」「緊張」已經是結果,你沒有辦法看到緊張的來源,或當生起那一念的時候你就看到了。所以你要從這裡學,從結果拉回來看到那個因,佛法講生滅,「滅」已經結束了,你要學習看到「生」,有能力看到「生」, 就能夠看得到「滅」。禅宗有「參話頭」,話頭你看不到,你每次都抓到話尾,所以你不知道它的源頭。

  【不造諸惡;】我們時時刻刻看自己,第一不造惡。不造惡跟不起惡念不太一樣。我們起惡念不見得會付諸行動,你還可以制止它,如果造惡事實上已經付諸行動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惡念起了,知道就好了,不要讓它變成一個事實,否則你必然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雖修眾善,】你到底有沒有在行善?這個問題很嚴重。前面〔不造諸惡〕是不該做不要做,後面這句〔修眾善〕就是該做的要去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又是不該做?善事該做,惡事不該做。你的頭腦就是要這麼清楚,才知道如何不造諸惡,又能夠修眾善。如果沒有智慧你判斷不出來,根本使不上力,所以你還是先按照世俗的概念,大家認為善的你就做,大家認為惡的就不要做,等到你自己的程度更高了,你可以真正做到止於至〔善〕,那就不是善惡的善而已。【心不執著;】你是個大好人,做了善事、熱心公益,但你不可以執著你在熱心公益,不能夠執著你在行善。你再執著下去,這個善就會染成惡,我送你的匾額「熱心公益」就要收回來,改送你一塊「沽名釣譽」。我們內在的東西騙不了人,看起來很丑陋,再看下去,太光明了。你不要只看到丑陋的那一面,你還是要繼續看下去,小丑的面具拿掉,看到真正的主人翁,你再貫穿下去,你就一定能夠看得到。這裡講「心不執著」,不是叫你不要執著善的,連惡的也不要執著。六祖大師不是常常講「不思善不思惡」?難道他善惡不分嗎?他一定分。你們不要有嫉惡如仇的心態,這就是執著:「這個人討厭,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人罪有應得。」我們的執著是心在瞋恨,聖人從來不趕盡殺絕,他一定留給人一個機會,那才叫聖人。你要留給別人機會,縱使他過去殺人,出來你還是要給他一個機會,這叫做不執著惡。你不可以說:「師父,我做善事,我完全不執著,但我很痛恨世間的惡人。」那你是什麼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開悟之前,無論你修到什麼程度,你還是會犯錯,這話是很真實的,所以具足慈悲和智慧,才叫平等。

  【敬上念下,】接著要談怎麼去對待人。對什麼人?對平常人,對一般人。我們對長輩、師長要恭敬,對晚輩、部屬要體恤,這叫敬上念下,這才是一個好人。【矜恤孤貧,】也是對人,但是對孤苦的人,就是社會的中下階層。矜恤就是體恤、悲憫,有慈悲的意味。孤指的是人,貧指的是財,人已經很孤獨了,但他又沒有物質條件,不是更苦嗎?再來,孤指的是精神,貧指的是物質,當一個人精神和物質都這麼缺乏,我們應該有悲心來幫助這樣的人。【名慧香。】所謂智慧,不是在賣弄你的口才文章或成就,而是拿來幫助別人,不是拿來炫耀或打擊別人的,那就變成邪惡。不可以拿佛法當武器,把眾生當敵人。你這樣聽起來會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但當你學下去之後,你會貢高我慢,不知不覺傲慢起來,尤其你越懂的時候越要注意。我常常會講,有時候越有才華的人,他的才華反而是他的障礙。有個同學這樣跟我講:「師父,我發現我沒有任何的專長和才華,怎麼辦?」我說:「你的特色就是沒有專長。」我不是跟他開玩笑,就是這樣才會平常,才會甘願,要做個平凡的人不簡單。比如說有很多人抄經,很多人都用毛筆寫,在抄經的時候都要注意看他的書法寫得漂不漂亮,這不是抄經的真義,抄經不是叫你練習書法。透過抄經來淨化你的心,來讓你明白如來真實義,只是這樣而已,不是透過抄經來炫耀你的字有多漂亮。如果你的字寫得很難看,你要感恩你的字寫得那麼難看,你才不會掉入那個陷阱。如果字寫得很美,「噢,我的字越寫越好看,如果沒有拿出來展覽真是可惜。」你就掉入名聞利養,你不知不覺會這樣,也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講穿了你卻不承認。你不是為你自己學佛法的,是為了眾生學佛法的,你不是為了自己修行的,是為了幫助眾生修行的,有如是知見才是菩薩,這樣怎麼會走火入魔呢?怎麼會貢高我慢呢?怎麼會批判別人呢?怎麼會誹謗正法呢?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嗎?透過這三個條件,你都做到了,沒有開悟來找我。這三香成就,你必然就解脫,就是開悟了。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62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60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