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 六祖壇經講記 第7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71)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自心歸依淨,】〔淨〕指的是出家人。出家人跟清淨有什麼關系?今天有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出家人沒有修,其實連在家人沒有修你也會看不起他。問題是出家人雖然沒有修,但是他有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他敢出家,你敢嗎?再來,到底這個出家人有沒有修?我常常跟有些出家人開玩笑:「我們沒有修不要緊,我們就坐下來不說話,這樣人家就感覺我們很有修。說下去就破功了。」我們就掉入這個陷阱,這雖然是開玩笑,但也是事實。因為當你看到一個出家人,光是看到他的外表就會影響到你,因為我們就是見相著相。看到一個出家人我們就想:「奇怪,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出家,也是看到一個出家人,他想:「這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出家呢?原來是為了尋找真理,想要解決所有的痛苦,這種人就叫出家人。」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才出家。一個出家人就會讓人家覺得好清淨,離開一切塵垢的,所以叫〔歸依淨〕。三歸依中,無論是正覺還是淨,我們今天學習,就是要自淨其意,讓自己內心清淨,一個清淨的心才能夠叫平常心。但是大家卻沒有辦法明白什麼叫平常心,或什麼時候才能夠悟到平常心。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就是〔一切〕的境界,〔境界〕本身並沒有好與壞,我們的內心才會產生好與壞。愛的相對就是恨,愛的潛意識就是執取,相反地就是想要去捨棄,我們對一切的境界都是這個樣子,這叫染。「我很喜歡這個」叫染,「我很討厭這個」也叫染。因為「喜歡」,你的境離開了清淨,「討厭」也一樣,離開清淨就叫染,染的意思就是說你已經執著了。我們不是喜歡就是討厭,喜歡是染,討厭也是染,難怪永遠當眾生當凡夫。如何才能夠不取不捨呢?這樣才能夠達到自性皆不染著。

  【自性皆不染著,】淨而〔不染〕。學佛法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破執著,這也是你要思維下功夫的地方。破不了執著,佛法就白學了,執著就是你的病。今天為什麼要修行,去學各種的方法?比如說你要聞思修,要戒定慧,或是要止觀雙運、定慧定持,無論學什麼法門,就是要破執著。我跟各位講一個最簡單的概念,就是你們一天到晚在講,但是永遠都不懂的「隨緣」。人家問我怎麼修行,我每次回答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常見己過,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觀照自己的心,有時候講我不會修行,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隨緣。你若了知隨緣,必能破你的執著。我們今天都不隨緣,都叫做逃避、隨便,不然就是攀緣。很多人怎麼解釋隨緣?同學說:「請問師父,打電話叫攀緣還是隨緣?」請問,躲在家裡是隨緣還是攀緣?以你學佛法的知識,你應該懂得什麼叫隨緣。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叫隨緣;不該那樣做而去做,這叫攀緣。而不是說:「我以前打電話都攀緣,師父說要隨緣,所以現在家裡的電話都停掉。」這叫傻啦!難怪沒有學佛的會笑我們。我為什麼會這樣跟你講來破執著呢?執著就是不會變化的人,執著就是不懂無常的人。既然會變化,它又是無常的,豈有執著的道理?!你怎麼練習不執著?你現在應該隨緣生活。「我時時刻刻練習不執著,我不執著的狀態就叫做隨緣。」不然,你的隨緣是有問題的,你講的道理不可以成立。你可以思維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執著我的女兒。」「我執著我的先生。」你知道你的腦袋怎麼想嗎?你怎麼觀你的老公?「老公以前英俊潇灑,現在發蒼蒼齒牙動搖。」你坐在那裡觀「我對你不執著了。」你們不用笑,很多人坐在那邊打坐各懷鬼胎,不知道在想什麼。有的人坐在那邊,腦袋就幻想一個場景,好像自己拍電影,當導演,然後看它怎麼樣。你們真的不用笑,有很多人是這樣觀的。我所講的觀察是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觀的,應該怎麼觀呢?請問,無常是晚上還是白天?隨時。那麼隨時是每一小時、每一刻還是每一秒?每一秒。你現在扪心自問,你可以每一秒都觀無常嗎?不可以。你只是嘴巴上這樣講,事實上你並沒有這麼做。既然每一秒都是無常,所以每一秒都是變化,既然每一秒都是變化,代表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既然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那我們如何來面對每一秒不一樣的因緣呢?就只有一個答案—隨緣,隨著因緣條件改變而變化。你的腦袋何必有過去的經驗法則呢?何必抓著預設立場過人生呢?或掉入一種對未來的期待或猜測呢?你不覺得多此一舉嗎?明明跟你說每一秒鐘都在變,你自己卻這樣想,而且都設定好了。這樣一分析起來,我們在做什麼?你所讀的佛法跟你的腦袋是完全抵觸的。我講的就是你現在雖然在讀佛經,但是你的想法潛意識是這樣的,這是真實的。

  不是我要叫你放棄你的經驗,不是叫你不要有任何希望,我不講那些名詞,我只告訴你有沒有看清楚真相,真相就是每一秒都在變化,你的腦袋干嘛定格呢?定在那裡,然後想要怎麼樣,預期發生什麼事情,這根本就自欺欺人嘛!那你又為什麼有這種狀態呢?譬如下課之後,你跟我聊天,請問,你跟別人聊天,要不要准備功課?聊天就是說「你要跟我說什麼,我就跟你說什麼。」這種人叫修行人,很簡單。這並不代表你的二十四小時可以是這種狀態,但是事實上就應該是這種狀態,所以禅宗講「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完全不需要預設什麼立場。為什麼?預設任何立場都是妄想執著。因為你不知道因緣怎麼變,沒有人知道,因為是無常。這才是你學的「諸行無常」。你到底會不會用?沒有錯,就是這個樣子。那既然是這個樣子,你為什麼一直想你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我們常常會對未來無知而產生恐懼,我們很怕老了怎麼樣,害怕活到幾歲,害怕到時候生病,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種狀態,執著常,真的很苦。這種人叫攀緣,叫背道而馳,叫違背真理,違背真理必然就會痛苦。如果有人問你:「我都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我的生活也過得很好,但是我不快樂。」你就跟他講:「因為你違背了真理,所以你不快樂。」如果他問你:「真理是什麼?」你就跟他講:「隨緣。」他一定聽不懂。

  隨緣,講得更清楚一點,分分秒秒,主觀客觀,各種的因素條件,無論是物質界的精神界的,或是你心靈的層次都不一樣,而且你時時刻刻遇到的人事時地物都不一樣,所以它是變化無常的。你應該用什麼心來應對呢?「無心是道」,我不需要用任何心,我內在不需要有任何的概念。這句話跟放空是不一樣的,放空是你腦袋有個空。我的內在沒有任何概念,就是我的內心如同虛空。你看鏡子就最清楚,鏡子空無一物,才能夠清清楚楚看到所有的一切,這才是般若經典中最難學到的「般若無知」,無知的意思就是他完全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般人只知道《金剛經》的四相,卻不明白四見。誰沒有成見?有成見的必然是凡夫,因為你抓著那個概念不放,這樣就是常。你什麼時候悟到無常?沒有。既然是無常,請你不要抓任何的概念,連真理也不要抓,不需要抓。

  我再講得更徹底,什麼叫正見?所謂正見就是心中不存一見。你的腦袋有時候轉不過來,為什麼心中不存一見叫正見?就才叫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嘛,你有一見就是有一物,有一物就是你生命的障礙,你怎麼有智慧呢?你從今天回去可以做一個練習,大家練習一個月看看狀態怎麼樣,你不要練習到下個月來說今天隨緣不來了,隨緣就是應該來上課你就要來。從今天開始,你應該怎麼練習?一天二十四小時,你要時時刻刻都觀察它是無常,請你生起這樣的正見。只要你現在失去了正念,就叫做失念,失去了正念,因為你沒有如是觀無常,沒有念念觀無常。念念觀無常,是你的內心世界,沒有人知道。但是修行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就好,你真的懂,你一定會展現出來,展現出來就叫做般若智慧。

  我們讀了《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告訴你們要有般若智慧。你們一天到晚跟我講:「我沒有開悟,我就沒有般若智慧。」各位,智慧有很多種層次,你現在懂了,懂多少,你就展現出來。如何展現出來?你隨緣生活,這就叫般若智慧的展現,叫般若行。我知道無常,所以我才能夠隨緣生活。那隨緣生活的狀態是,他不會停留在過去心,所以他不會抓著過去的經驗法則在看待人生;他不會活在未來心,也不會有任何的期待或推理推測;他也不會活在現在心,他知道現在念念都是變化的,所以他內在沒有成見,沒有包袱,沒有預設立場。早上起來,奇怪,今天鬧鐘怎麼沒有響?不要生氣,沒有響就沒有響,不要拿起來把它摔在地上。起來就起來,不要起來之後,不小心撞到就很氣,無常啊,撞到就撞到!起來刷牙,用牙刷太大力碰到了牙龈,無常。出去拿早報,今天的報紙送到了隔壁,不要生氣。肚子餓喝羊奶,羊奶打開,裡面有一只螞蟻…。我所講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會一直變,你做任何事情不要預設任何立場。我從小事一直談到大事。今天起來看到孩子,說:「早。」今天孩子臉色不好看,隨緣。吃早餐前孩子說:「早」,過來跟你擁抱,那就隨緣跟他抱一抱。這樣講你認為很簡單,但並沒有很簡單,你的內心世界不是這種狀態。你的內心世界是這樣地設定:「我昨天那樣做,今天也應該是這樣過。」很多人有職業倦怠,因為他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每天都過同樣的日子,覺得生活那麼枯燥無聊,難怪你那朵蓮花會枯萎,難怪你那一盞蠟燭還沒有燃燒就溶化掉了,因為你沒有用心生活。從今天開始注意觀察,每天都是不一樣。這時你會得到一個答案:「天哪!我誤會我的人生每天都一樣。自從我觀察念念無常,能夠隨緣過日子,我才察覺原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人生那種的光和熱展現出來,生命是不一樣的。我不會活在一種擔心害怕,也不會活在一種欲求跟期待。

  什麼叫活在當下?念念活在無常的人就是活在當下。你不覺得突然之間你內心的包袱全部散落一地?!太輕松了!你太興奮也苦,太過悲傷也苦,所以你內在完全不要有那些預期的概念,只有隨著因緣的變化而改變,這叫做智者。這個修行的方法簡單,但是沒有察覺,你不明白隨緣修行,所有很多同學常常都是攀緣修行,他離開「當下」,找個修行的法門去修行。真正《壇經》所講的道理,「無為法」所講的道理是最簡單最清楚的道理,偏偏很多人不能領悟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就教你其他的。你不要活在「我隨著因緣的變化而面對」,這樣智慧還不夠。比如我不太講話,我遇到壞人我不講話,我遇到好人我也不講話,遇到傻人我也不講話,不管面對好人、壞人、傻人都不愛講話,這樣一定不對,這樣智慧還生不起來。你要隨著因緣的變化而改變,改變應對的方式,這是一種隨緣的狀態,那就是修行。

  例如今天有時間做早課你就做早課,沒有時間做早課,你就去做現在所發生的因緣所面對的那件事就好了,很單純。今天腿盤不起來,不一定硬要把它扳起來。「哎呀,師父,我都爬不起來,不能用功呢!」你就躺著用功。「啊,師父,我這個月很懈怠,因為我閃了腰。」你閃了腰,還可以用功,請問,心有沒有閃了?我是叫你修心,不是叫你修腰啊!這樣只有兩個概念,一個叫無常,一個叫隨緣,就是這樣修。所以又繞回來三法印,你們不要小看它,這個懂你就懂了,只是講深講淺,只是換湯不換藥,換個其他的模式,但是道理核心都是講同樣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只要面對一切的境界,這個境界怎麼變化,我就怎麼變化的來面對它。這樣就好了。因為你知道它是變化的,你自然不會執著,所以每一件事情你都清清楚楚,做很多事,但每一件事情你都不執著。為什麼?因為無一法可得,沒有一物不變,何來執著?我連執著的心都不用起,因為連執著的心都是無常。如果你能夠這樣,那叫「眾中尊」,因為你的心能夠清淨。

  染就是執著,內在有一個意志層面,就是這個意志讓你很容易執著。我們執著什麼?面對一切的境界就執著。我們對境,執著的心就會生起,我們的意志層面這種執著的心相當地深。比如說,你要觀察你的念頭是無常的,一般人都知道,念頭本來就像秒針,滴答滴答,念頭就是這樣過去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思想是無常的,主觀是無常的,經驗是無常的,思想、主觀、經驗,你的潛意識認為是常,理論是無常,但是你的潛意識認為它是常態,不然為什麼說是你的主見?你為什麼要一輩子抓著這個觀念不放?觀「念頭無常」很簡單,但觀「思想無常」,你做得到嗎?好像就不太容易下手。我們禅修只觀念念無常,並沒有觀思想無常,我們還沒有講到這個部分,因為七天雖然不算短也不長。假設你能夠去突破你的思想都是無常的,你的想法、主觀意識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才能夠體悟到心如虛空。虛空本身不抓任何東西,但是虛空能生萬法,能含藏一切萬物,就像鏡子本身沒有任何東西,但是你只要來到鏡子前面,鏡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意境用腦袋的人是不會懂的。因為我們的腦袋那個鏡子已經有圖像了,不是本來無一物的狀態。

  【名眾中尊。】你先懂「邪、迷、染」這三個字,跟我們人格裡面的「知、情、欲」是有關系的。到底是迷在哪裡?什麼是迷,什麼是邪,什麼是染,它是跟我們內心世界的某個部分相應,就好像跟佛法講的貪瞋癡相應是一樣的概念。以佛法的角度,這個迷就是屬於貪,我們就是貪愛才會迷失;這個染含有瞋恨的意味,我們每次都被境界所困擾,所以才有瞋恨;這個邪就是愚癡,所以才沒有正知正見。你懂了,你有辦法做出來嗎?每一個當下你是不是能夠去領悟?有很多人學佛連人都做不好,這句話我也不否認,但請問,學佛的人連人都做不好,他是學完佛之後人做不好,還是學佛之前人就做不好?他還沒有學佛之前就不會做人,結果他學佛之後,因為學錯了,所以他依舊不會做人。當然我們要負責任,因為我們沒有把人教好,就是因為這樣的感觸,所以我們南投班才要開《論語》的課,要從《論語》開始講起。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很多人開悟,因為他們本來就做人做得很好,也就是說他們讀聖賢書,所以他們一接觸佛法之後,他們很容易開悟。現今開悟的人寥寥無幾,為什麼?大家的基礎沒有做好,本來就不會做人,馬上跳過來學佛。一開始學佛就想學怎麼修行,了不可得,一開始學佛就想學怎麼坐禅,這樣當然有問題。有同學問說「禅心學苑」一定是教人家坐禅的,晚上怎麼沒有開基礎坐禅班?我說不用,不是一般人想進來坐禅就進來坐禅,你這樣教他,有時候會害死他。而且,縱使你教得正確,他坐在那邊想他自己的。假設他不認真學,最好,因為他沒有問題。假設他回去亂學,那更有問題。人都做不好了,你會入禅定?連人做不好,你會開悟?了不可得。就是因為這樣,才想開《論語》的課。

  請問你們已經歸依了嗎?你參加佛教的儀式很多,但是你能夠真正明白,或你真的能做到嗎?你明白三歸依的意思,我奉勸各位有機會就去歸依,你一定不要覺得它是個形式。你今天讀了《六祖壇經》,我不希望你心不甘情不願去,我也不希望你是出於宗教信仰去,我希望你了解之後自己去歸依,這樣的歸依才對你有意義。

 

 

上一篇:達觀法師: 六祖壇經講記 第72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70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