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壇經講記(84)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雲: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雲: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永嘉玄覺禅師,】就是〔永嘉禅師〕,他開悟時寫一篇《永嘉證道歌》,很有名。【少習經論,】他年少出家時就深入經藏。三藏叫經律論,但一般研究律的比較少,包括現在也一樣。大乘和小乘比較不一樣的在於小乘人比較偏向於事相,大乘人比較偏向於心地,就是會注重起心動念有沒有犯戒,最好外在的事相跟內心都結合比較好,當然心越清淨的越不容易犯戒。你真正能夠悟道,自然不容易犯戒。簡單地講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握這兩句話,不該做的不要做,該做的要去做。他〔少習經論〕,〔經〕是佛所講的,〔論〕是祖師大德的論作,對法義研究很深。【精天台止觀法門,】各門各派中他又特別精〔天台〕宗,〔止觀〕是天台的修行。〔天台〕有一個美譽叫教觀雙美,教就是它的理論很完整,〔觀〕就是指修行,它的修行也很完整。比如天台大師有很多關於修行部分的論作,一般人最熟悉的叫做《小止觀》,比較大本的叫《摩诃止觀》,有一本叫做《四禅波羅蜜》,這幾本專門談修行,你只要把《小止觀》好好研究,好好修,你的修行就很清楚。當然,我們現在講《六祖壇經》,早就告訴你修行的方法,但問題是有的人就是不得力,這樣才告訴你其他東西。如果得力,會修行的,什麼法門都一樣。他〔少習經論〕,他解的程度很強,又精〔天台止觀〕, 所以他是解行並進。【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就是開悟的意思。假設他沒有前面的少習經論,又精天台止觀,他就不容易看了就開悟。很多東西一定有前因後果,你要有那個功夫。 【偶】偶然有一天。【師弟子玄策】六祖大師的弟子,他也很厲害。【相訪,】他到處參訪,就參訪到永嘉禅師。【與其劇談,】兩個人一聊。〔劇談〕應該是談話的內容很豐富精采、很相契合,都是內行人。【出言暗合諸祖。】玄策跟永嘉談完之後,覺得他所說的跟諸佛祖師說的沒有出入,很吻合,就認為他是個很有見地的人。【策雲:仁者得法師誰?】也就是說:「你今天所悟到的法是跟誰學的?」【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他沒有說他跟誰學。還是有人是自己學。出家人剃度有剃度師,但他不見得是教你法的法師,但絕大部分剃度師都是教你法的。什麼叫〔方等〕?〔方〕就是十方,〔等〕就是平等,十方平等。所有一切的法,諸法實相,就是平等,你明白你就悟了。講了老半天就在講這個問題。〔方等經〕又稱大乘經,也就是他研讀過一些大乘經,他知道幾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師承,但是他也感歎他沒有師承,而是自己看《維摩經》開悟的。〔佛心宗〕就是禅宗,禅宗又名佛心宗,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後來又變成禅宗的「即心即佛」。他悟到了,只可惜沒有人跟他印可,也就是說自己學的。假設有一天,你覺得你悟到什麼樣的境界,在這個時代,你要找人家證明應該很困難。悟道的人,你知道的都往生了,像虛雲老和尚,活著的誰悟道了你也不知道。不過你不要擔心這個問題,你修到這種程度再說。玄策問他,修行人就很如實,這樣地告訴玄策。一般人說他開悟了,你當然不會相信。但是六祖大師的弟子玄策沒有懷疑,應該他也是個開悟的人。六祖大師的門下多少人開悟啊!所以他知道。【策雲: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這句話很多人看不懂。〔威音王〕這尊佛出現在《法華經》,這尊佛我們統稱叫古佛。在〔威音王〕之前,有一段空窗期,因為沒有佛,所以無師,就是沒有佛,因為沒有佛給你證明。〔威音王以前即得〕,就是沒有人給你證明可以,因為那一段期間沒有因緣,佛都是隨著因緣出現的。沒有佛,所以自己開悟的可以。所以為什麼會叫緣覺?緣覺又叫獨覺,就是他獨自覺悟的。〔威音王之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要注意這句話。比如說,你有老師,或你知道誰已經開悟了,很明確,那如果你有前輩可以指導你,你應該去請教他,但是如果沒有的話,當然你可以依照經典。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最好,沒有你就依照經典,你開不開悟,看你的境界跟經典一不一樣。〔威音王之後〕就代表有善知識,有悟道者,代表有佛。〔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也就是說:你有善知識,為什麼不去請教他呢?你的潛意識裡有傲慢,你的傲慢已經讓你變成〔外道〕,〔外道〕的意思就是向外求道,也就是說假設你有善知識,你又何必向外去尋找?你又為什麼不找他印證呢?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玄策這樣回答,永嘉禅師覺得有道理,馬上說這句話。他是開悟的人,他請玄策為他證明,他是看得起玄策,所以從這裡就知道玄策不簡單。我們去跟人家講會跟人家翻臉,比如說出家人在一起,萬一探討法義,會辯來辯去。但是,講實話,你要找一個人跟你辯還不簡單,要找一個旗鼓相當的還很困難,旗鼓不相當的有什麼好講?!【策雲:我言輕。】要注意這句話。玄策為他證明也可以啊,又不是要發什麼證書,只是要講:「我所體悟到的心地,我所證悟的對不對?」就這麼簡單。為什麼玄策說〔我言輕〕?事實上這句話是謙卑,是尊師重道。【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尊重他的老師,老師還在嘛。如果六祖已經圓寂了,玄策就跟他印證。修行人尊師重道,尊師的人才能重道,重道的人必然尊師。曹溪有慧能,各方有很多人去參訪,而且很多人得到六祖大師的法。既然我們談得來,我就帶你去。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跟玄策來參六祖。其他的公案都是跟六祖大師頂禮,他不是。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出門帶錫杖,看到六祖,他繞三圈。悟道的人,有時候他所呈現的是那種毫無畏懼的心,他不是傲慢,而是:「我既然來這邊,求六祖大師印證,我現在先考你,看你有沒有資格給我印證。」【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贊歎他,而且他真的是具有〔威儀〕,也就是他很嚴謹的意思。〔三千〕就是戒定慧,〔八萬細行〕就是八正道,所以具戒定慧,行八正道的意思。【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六祖說:「你為什麼生這樣大我慢?」六祖大師也敢講,他也是無畏懼,他才不會讓你恐嚇。【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玄覺回答他〔生死事大〕,在生命中有很多的事,但沒有一件事比生死重要,雖然要注重禮節禮儀,但跟生死比,生死比這些小細節更重要。他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他今天是為道而來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生死為重,禮節次之。你們可不要一去就說這句話,你又不是生死為重,你是驕傲,這真的是不一樣。有很多學佛的進來佛堂都不禮佛,我看過十個學佛的,進來佛堂有五個不禮佛,實在是讓人搖頭,他也不知道他在學什麼。你去寺院一定要先禮佛,之後才向住持法師頂禮。【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六祖大師接他的話。他說〔無常〕,六祖就說〔無生〕。〔無常〕是假相,有生有死就是生滅,生滅就是假相,所以六祖大師說:「你何不直接去明白那個真常的道理?」真常就是〔無生〕。你何不直接去體悟那個不生不滅的道理?這樣就沒有快慢的分別了。」【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也就是當〔體〕就是〔無生〕,當〔體〕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當下就是。六祖大師不是叫他去體悟嗎?他說:「當下就是啊,所以〔了本無速〕,我已經了解了,所以就沒有快跟慢。」意思就是六祖跟他說:「你不是說無常嗎?你何不去了解那個無生?」玄覺就說:「我當下就是。」【師曰:如是!如是!】肯定他:「沒有錯,沒有錯。」這是第一回合。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他要走了,哪像我們:「六祖啊,你知道我怎麼樣修的,我有多麼苦命,多麼辛苦,多麼認真,多麼用功,今天才遇到你的學生,辛辛苦苦風塵僕僕披星戴月來到你這兒,當然要留一段時間。」我們一般凡夫就是這樣。你看什麼叫不攀緣,修行人的心跟我們的心真是差這麼多。人家問了,說好,他就要走了,有什麼好留戀的?他也不會想「我跟在六祖身邊就好了,有六祖這塊招牌我就不得了了。」修行人不要名利,早就萬緣放下。有時候看內心世界,我們的內心還是會攀附富貴。【師曰:返太速乎?】佛法不外乎人性。意思就是說:「你何必那麼趕呢?你剛來而已啊,就要走了?」對這種客人你覺得喜歡還是錯愕?說幾句話就走。六祖意思是留他。【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他跟六祖的回答又是禅。六祖說:「你這樣就走不會太快嗎?」這叫做現象。他說〔本自非動〕,他講的就是本體性,無來無去嘛,也就是「我本來就是如如不動嘛,哪有說回去太快這個問題呢?」功夫不比他好,早就沒有面子了。【師曰:誰知非動?】六祖大師順他的話:「對啊,你既然這麼講,那是誰在知道說本自非動?」這就是禅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或是「誰在念佛?」「念佛是誰?」「打坐是誰?」或是「現在坐在這裡講《六祖壇經》的是誰?」這個就是最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懂了就開悟,不懂就不可能開悟。有兩個方式,第一個方式就是直接面對這個問題;第二個,就是你分別妄想執著的心止息了,就在止息的那一剎那,你就知道是誰了。我還是勸你:妄想止息你就懂了。很多人去參是誰,參到最後都生病,修到頭腦壞掉,到精神療養院去,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後來到宋朝之後就改成參話頭,都叫話頭禅。事實上六祖大師並不是用這種方式,後來的禅師這樣改,因為眾生的根器沒有那麼好,所以加個「念佛是誰」,用念佛來參。【曰:仁者自生分別。】六祖你現在問我〔誰知非動?〕,是你自己想的。【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這是第二回合,六祖贊歎他。前面說「如是!如是!」,現在說「你真的懂無生法忍。」【曰:無生豈有意耶?】第三回合。他又接:「無生豈還有一個心意呢?」〔無生〕就是說連這樣的心意也不可以起的意思。【師曰:無意誰當分別?】如果沒有一個心,〔誰當分別〕啊?你聽他這樣說,會發覺《六祖壇經》讀到這哩,你才知道你不懂,你不知道他到底說什麼。六祖再繞回來,前面講〔誰知非動〕,現在講〔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跟前面的「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這句話一樣。【師曰:善哉!】你看這個公案表面上好像永嘉玄覺比六祖更厲害,事實上不對,事實上六祖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他「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了不起!很多公案,我們看了覺得太贊歎,自己卻什麼也不懂。【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這是很有名的公案。
|
|
|
|
|
|
上一篇:悟妙法師:打坐的時候腿會酸麻,怎麼克服?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3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