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5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壇經講記(85)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隍雲: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禅者智隍,】他跟六祖是師兄弟。【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他在五祖的門下學習,自認已經得法。〔正受〕就是三味,就是他已經不被影響。【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所以他就離開五祖弘忍,自己搭個茅棚,每天長時間打坐,他當然是有修。【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他就是有修,所以聲名遠播。玄策來到河北這個地方,聽說有個修行人修得很好,就決定去看看,參訪善知識。【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一開口就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隍雲: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意思是:「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他不問:「你到底有沒有入定?」就像《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那你是用什麼心?【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無心〕,你能夠比萬物更厲害嗎?【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大家都有心,你就是有心才有煩惱,否則怎麼會有煩惱?一開始就用雙關語來問他。【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他是勉強回答。問他是有心還是無心,他就說:「我不見有無之心。」故意用這句話避開,但他遇到了高人。【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當一個人已經〔不見有無之心〕,就代表他二六時中都是如此,這就是〔常定〕。【何有出入?】為什麼這麼講?你一開始就跟我講〔入定〕,我才這樣問。【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那叫出入定,不叫〔大定〕。【隍無對。】本來打坐坐得很好,現在無言以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他很尴尬,但丑媳婦總要見公婆。思考了很久,就問:「你的老師是誰?」這個問題真的很有問題,應該是問:「仁者,你可否給我開示?」這樣就好了。他卻問:「你的老師是什麼人?」意思是我要找你的老師不找你。第一個是面子問題,第二個真是答不出來。「我功夫練這麼久,老師又是五祖弘忍,而且我用功了二十幾年,但今天遇到這個雲游僧,一問就答不出來。」大家注意,他問:「你的老師是誰?」就證明他並不服氣,至少他認為玄策老師的功夫一定是勝過他,就好像我們常講:「你是跟誰學的?」【策雲:我師曹溪六祖。】六祖聲名遠播,只要是修行人都知道,就像現在修行的都知道虛雲老和尚。縱使智隍禅師一天到晚躲在山洞裡,他也知道六祖這個人。如果你想追尋什麼,事實上你對這方面的資訊就特別敏感。比如你想修道修行,哪幾個比較有修行的,你一般會知道。【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六祖是用什麼方式教你們禅定呢?」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假設你沒有很好的因緣福德,你今天要坐下來,好好地聽一本經很困難,你要把這本經從頭至尾聽完更困難。下面是六祖大師的心法。【策雲:我師所說:】要簡單地把老師的精髓講出來也不容易,他已經講出六祖大師怎麼教的。【妙湛圓寂,】這四個字講的就是自性。自性的狀態要怎麼講?它是很難形容的,它離開心意識,離開腦袋,離開所有的語言文字,包括你的思想概念都要離開。這對一般人講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就是活在意識形態當中,我們都是被這個概念所綁住。就像今天早上我看到瑞成書局的主任的小寶寶,他帶小孩來聽課。那個小孩子一歲之前,跟我和幾個同學很親近、不陌生,我坐在那邊,他會坐學步車滑過來,腳拉一拉,衣服扯一扯。這個小孩子越長越大,只是幾個月不見而已,他已經不太願意接近我們了,莫非是現在我們比較沒有修?想起來會覺得很可怕,因為知識層面越有概念,就開始產生了很多的分別,只有從一歲到一歲半哦!那你看我們這些人,發蒼蒼,齒動搖,思想概念就更復雜了。所以,從一個小孩子的變化你就會嚇一跳。人的意識形態,當我們在學習,到底是學對還是學錯,沒有辦法分別。所以跟你談到佛性,事實上是不可以說的,這個〔妙〕就是不可思議,〔湛〕就是清淨,〔圓寂〕,我們一般指出家人圓寂。這裡的〔圓寂〕是圓滿的覺性,自性是圓滿的,這個〔寂〕也可以叫做定。這是個簡單的形容,大家不需要在文字上去抓著不放,你要知道他想要形容什麼意思。這裡的〔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湛〕就是蓮華、蓮花,蓮花就是清淨,出淤泥而不染。《妙法蓮華經》就是講自性的問題。你現在在學習自性的東西,你知道就好,但是你不要用你的意識形態強加解釋它,這是沒有意義的,這是要自己證悟的。你證悟的只有你知道,那個境界不可說,因為每個人習氣業力不一樣,所以證悟到的不一定一樣。有些人就好像在黑暗當中看到一盞燈,有的人好像看到螢火蟲,有的人好像看到一道曙光,那是每個人層次的問題。但他們所看到的不是圓滿的佛道,那叫見道,但不是成道,你還沒有徹底圓滿的見到,就是你沒有辦法達到〔圓寂〕。大家不要以為你開悟就不用修了,開悟才是修行的開始。你看到一道曙光,但你並沒有看到太陽。你看到烏雲開了一條縫,陽光灑下,但是你並沒有看到太陽。【體用如如。】〔如如〕就是平等,〔體〕跟〔用〕是平等。不要以為〔體〕就是體,〔用〕就是用。你不要以為〔體〕是常,〔用〕是無常,所以不平等。〔體用如如〕,就是體用不二,叫不二法門。我們今天不能開悟,就是因為沒有辦法悟到平等的空慧,不能夠悟到諸法空寂,它是平等的。我們就是活在不平等,所以才有這麼多問題,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前面這八個字是開場白,講的就是境界,就是說事實上自性是什麼狀態的。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五陰〕就是身心。你坐在蒲團上修行,就是用〔五陰〕在修行。你今天著重在身心,就要觀身不淨,觀心無常,四念處就這樣修的,很多人這樣修。六祖不是說這樣修不對,他是直接告訴你真相。他說:〔五陰本空〕,也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你的身、你的心,它真實的樣子是本來空。」你為什麼要透過身心的修行才能夠漸漸去明白了解呢?你可以這樣修,這是漸修。比如你跟一個人有誤會,你可以慢慢化解,也可以一下子就釋懷。比如說你覺得別人對不起我,但當你知道真相的時候,「啊,原來他是在幫我!」或者「原來是我對不起他。」這叫真相大白。你今天為什麼苦?你覺得身體苦,你覺得心苦,所以才希望離苦得樂。如果沒有苦,你干嘛需要一個樂呢?有的人一心一意在他的身體,所以他的身體不好,他就不好,他很執著他的身體,他只是想著他的身體。你說:「師父,難道不把重點擺在身體,身體就比較輕松嗎?」我用個最簡單的譬喻:你這會兒去看一個朋友,他正在打點滴,哀哀叫:「我快要死了,兒子不來看我,妻子不理我。我要往生了…」假設他喜歡打麻將,你叫他起來打麻將,他馬上精神百倍、興致勃勃,那一剎那他身體的病痛減少,甚至忘了病痛。為什麼有的人雖然身體不好,但他專心在道上,漸漸的身心都不會再受影響,不能夠再綁他,因為他可以超越他的身心。所以大家在修行,沒有像好色之人,沒有像賭徒,如果把這樣的心拿來學佛,早就成就了。〔五陰本空〕的真相如果你知道,不就不被身心綁了嗎?再來看〔六塵非有〕,我雖然在講佛法,但很少講名相,〔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指的是這個世界,指的是外面的環境。〔六塵非有〕就是你不被一切的現象境界所影響。〔五陰本空〕,就是認識自己;〔六塵非有〕,就是你要了解環境。這就是佛法,這就是真相。我講的東西是沒有學佛的人也能夠聽懂的,問題你說它深它很深。〔五陰〕就是你自己,你不要抓著自己不放,因為〔五陰〕不斷地生滅變化,隨著因緣不斷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外面的世界也盡是無常的,如夢如幻。你對人生沒有看透,真是很可惜。 我常常在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生命,第二個問題是人生,第三個問題是生活。生命就是體,人生就是相,生活就是用,體相用。你今天苦在人生的現象。你這一輩子平不平順?「師父,我這一輩子很坎坷,我人生的這一條路高低起伏。」人生就是你這一輩子啦,這一輩子的現象幾乎找不到一個人是平靜的,只要是現象,它一定有高低起伏,就像日升日落是很正常的。從現象界來講,你根本找不到一個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縱使說小時候出生,嘴巴就含著銀湯匙,有一天銀湯匙不是吐出來就是卡在喉嚨,縱使不是這樣,含在嘴裡半夜也會被偷走。你抱怨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未來又是怎麼樣。比如說你過去是悲哀的,現在是潦倒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不然,過去是輝煌騰達的,現在是虎落平原被犬欺,未來就不知道了;不然,過去是很潦倒的,現在如日中天,未來呢,日落西山。你要告訴我人生的現象,你們哪一個會快樂?所以說你不了解人生的現象。 再來,講生活,你怎麼用你的生命活在這個世間就叫生活。一般來說,貧賤的想要富貴,富貴的想要更富貴,不然就是富貴當中呈現不安的現象。我常講,一個月三萬塊應該是小吉小利,一個月三百億我看是大凶,中樂透的人,人生從此改變了,怎麼改變?心不安了。一般樂觀的人說:「人生都是這樣,生活可以過就好。」但他不是開悟者。悲觀的人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所以樂觀、悲觀都不是學佛者正確的態度,學佛的人要豁達,要中觀,要達觀,要看到生命。你隨便找出一個人,他只看到人生跟生活,他沒有看到生命。如果他說他看到生命,他指的是身體,就是看到他活著。我現在說的生命就是佛性,就是法身,就是生命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才是真正的生命,不是你那個肉體。你悟到你的生命了,人生跟生活的現象自然就安住了。今天就是你不明白你生命的狀態,所以你才會在現象作用中打轉,不能開悟。自己是〔五陰本空〕,這個世界是〔六塵非有〕。問題是受用不受用,你自己去想。你不能夠認同,你就自討苦吃。你說:「我能夠認同,但是我不甘願。」那你認同什麼我也不知道。今天只要學佛法沒有修行的人,就是認同,但不甘願,這也沒有效。你在認同什麼?你是在自打嘴巴。你會察覺到你的思維模式很奇怪,既然你認同這是真的,但你又執著那個假的,你不覺得自己是精神分裂嗎?奇怪!你要麼就從頭至尾認同這是真相。什麼叫悟?就是說讓你徹徹底底地認同,從你的身口意,從內在到外在,從此時此刻一直到未來際,你都能夠明白這樣的真相,就在你百分之百地去認同的那一剎那,你自然就會見道了。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叫真相,無論你怎麼修行,你是修禅宗、淨土、顯教、密教…,無論你修什麼法門,你都是要了解這個真相。你現在學任何法門都一樣,你了解了就見性,不了解就不見性,你就會被身心世界所綁所牽制所束縛所折磨。你生生世世都會被它折磨,無論你六道輪回到哪一道,都沒有離開這個問題。如果你真的懂了這八個字,這個真相,接下來就是如下的:【不出不入,】因為本空。空哪有什麼〔出〕跟〔入〕呢?就是因為有形有相才有個出入。為什麼空?不是五蘊本空嗎?【不定不亂。】你為什麼〔亂〕?你是被境界所轉,所以才亂。比如說,你在紅塵當中覺得心很亂,再找個清淨的地方覺得心很定,這都是陷阱。你找個很清幽的地方,背山面湖,明月清風,小橋流水。「我這會兒修得很好。」真好笑,這會兒福報不錯啦!但是這樣的日子你也沒有辦法過太久,你們不是想找個清淨的道場嗎?為什麼不去找?找到了以後就在那裡清淨地打坐就好了,為什麼要跑出來?你們就知道,沒有辦法。所以,〔亂〕是因為紅塵之中被境界所亂,〔定〕實際上也是被寧靜的境界所影響所以才定。六祖大師講〔不定不亂〕,你們不要貪圖那種靜,不要說:「我現在坐得很靜。」這樣是錯的。這裡的〔不定不亂〕就是六塵非有,所有的境界都是如夢幻泡影,既然如此,也包含〔定〕跟〔亂〕。〔不定不亂〕就是非有,〔不出不入〕就是本空,這樣就符合上面講的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了。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寂〕就是寂靜的狀態。【禅性無生,離生禅想。】〔禅想〕,想不想?想哦,你們不要認為學佛不想。〔禅寂〕就是靜,〔禅想〕就是動;〔禅寂〕就是體,〔禅想〕就是用,就是體跟用。〔禅〕翻成中文,就是靜慮的意思,靜就是不想,慮就是想,這兩個不二,不可以分開。靜的意思就是寂靜,這是本體;慮就是思慮,就是用。這是體跟用,體用如如不二,要連在一起。坦白地講,你打坐坐在那邊不想,就是不對。你說:「我坐在那邊想。」那也是不對。你說:「如何想跟不想可以不二?」你坐在那邊想想看吧,你想得到嗎?不想也不對,不想是木頭,「我亂想。」那是凡夫,你真的是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比如說:「師父,念佛算不算執著?」那我問你:「不念佛算不算執著?」也算啊。「為什麼一定要拜佛?」那:「為什麼一定不拜佛?」到底要怎麼做?用你的腦袋,你怎麼樣也沒有辦法了解。現在怎麼樣才能夠達到靜寂?六祖大師開示的這一段你懂就會了。〔禅性〕就是佛性,也就是禅的本性就是〔無住〕。前面六祖大師說「無住為本」,佛性的狀態是無住,是不執著的。〔離住〕,就是說你只要不執著,心不就靜了嗎?就是〔禅寂〕。重點就是在〔離住〕,就是離開那個執著,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 〔禅性無生〕,佛性本〔無生〕,就是不生不滅。〔離生〕的意思就是離開生滅。離開生滅的心,你反而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叫〔禅想〕。前面那兩句就是「無住」,後面這兩句就是「生心」;前兩句是體,後兩句就是用。我說前面後面,是因為文字的關系我才這樣說,其實根本沒有前沒有後,也就是說體跟用不可分。什麼是照見?照就是觀照,就是用。請問我們現在有沒有「寂照」這種功夫?沒有,因為我們不是〔離住〕,我們是有住;我們不是〔離生〕,我們是有生。我們現在沒有靜寂和寂照的功夫,體用也不知道,我們是亂用,把它們混淆在一起。我們心的狀態是躁動又不安、充滿很多的疑惑。我們的本體就像清淨的湖水,我們的作用就像湖水所映照的山川倒影,心清淨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說無為,而無所不為,無念而念,念佛到最後是這樣,無住生心……,公式隨便你套。再來,注意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你可以帶入很多佛學的名相,完全套得通。那些以前聽起來似是而非的話,用這個公式來套,就能夠一並了解,完全知道它們在說什麼。有的人說:「師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人家開悟的跟我們說人生而不生,到底是有沒有生呢?」從作用來講是有生,從本體來講是無生,那你說有沒有生?不要這樣問,這樣問就是凡夫的問法,這樣問就是二分。學佛不能夠離開相對,而想要絕對,那是了不可得的。【心如虛空,】離有。【亦無虛空之量。】離空。〔空〕「有」都不執著。你不可以說:「我的心就像虛空。」然後處在那個狀態中,這樣你會執空,是不對的,所以還要離那個空。這一段事實上已經把六祖大師的心法講完了,但後面六祖大師還會再講一段,這兩段合起來才最好。【隍聞是說,徑來谒師。】智隍禅師已修行很久,聽到這段話就被觸動了。如果我們不會被觸動就是沒有修。你就是要修很久,然後這叫臨門一腳。我們是連門都找不到,那要踢到哪裡去?他聽到這樣講,就趕快來拜見六祖大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就證明他弟子講的話對。【汝但心如虛空,】你要悟空啦。【不著空見,】小乘人的境界就是只見〔空〕,不見不空。大乘人的境界是既見空,又見不空。小乘人見空,他不度眾生了。大乘人亦見不空,所以他度眾生。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才不會落一邊。當你的心體會到空,你也不可以執著空。【應用無礙;】當「空」「有」都不執著,你才可以〔應用無礙〕。【動靜無心,】不可以執著〔動〕,也不可以執著〔靜〕。〔無心〕就是無礙。【凡聖情忘;】以前認為自己是〔凡〕夫,現在有一點境界了,不要以為自己是〔聖〕者。【能所俱泯,】〔能所〕就是分別,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對待,這些完全要破除。【性相如如,】跟前面的「體用如如」一樣,文字不一樣。體就是〔性〕,〔相〕就是作用。〔性〕就是性空,〔相〕就是緣起,緣起性空是不二的。性空是真空,緣起是妙用。性空是不變,緣起是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平等的。【無不定時也。】當你達到這個境界時,你二六時中,時時刻刻,無論是在清淨的山中,還是紛紛擾擾的紅塵,無論任何時空,你的內心都是定,都是大定,都是自性本定。為何定?因為世間本來一切都是幻化的。你已經明白了,你何來不定呢?說「定」亦是假名啊。曾經有同學問怎麼修行,我說你就照這一段這樣修,這是六祖大師的心法,這一段講得比《坐禅品》還清楚。你們今天來聽課,或到其他道場,禅七也好佛七也好,止觀坐禅也好,拜忏也好,就是這樣修。這條路是中道解脫之路。什麼叫中道?就是離開空、有,離開動也離開靜,離開性也離開相,離開聖也離開凡,離開善也離開惡,離開正也離開邪,離開正邪,正邪俱不用,清淨至無余,離開好也離開壞,離開美也離開丑,離開是也離開非…,離開能也離開所,比如說我在觀察,這叫能觀,被我觀察的對象就叫做所觀。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叫能所。這樣的公式你會用了嗎?離開,全部離開,徹底離開。但是,離開,他知道有「空」跟「有」,知道有「善」跟「惡」。離開的意思是不執著,不是不知道。這種叫做大徹大悟。你說:「什麼時候是?什麼時候不是?」該說是他會說是,該說不是他會說不是,這就是厲害。學佛法,你用你的意識形態想要了解它是了不可得,想用你的聰明才智去分析它也了不可得。離開這個,也離開那個,但是這兩個是平等的,沒有一個不平等。從今之後無論你處在任何時空,你的內心不就如如不動了嗎?修行就是這樣修,你要悟就這樣悟,悟了之後你要修就是這樣修。你如果聽不懂,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什麼有那麼多法門?就是聽不懂啊,就是這一招沒有效,才想別一招來教你。【隍於是大悟,】智隍禅師悟了。【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形響。]他過去所學的,不會因為他開悟了就沒有用。他過去所學的是他的就是他的,無有〔影響〕,因為六祖大師所教的,並不會影響,並不會否認你的過去。【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你看,你會驚天動地嗎?不是自己刊報紙說開悟,也不是學生說開悟。學生說老師開悟不准,老師自己說也不准。你看起來會覺得說:「真的假的?我沒有聽過空中有什麼人講誰開悟。」這一段的意思是感得人天的道賀。事實上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聽得到,有修的人才聽得到,心比較淨的人才聽到。【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得道了,就要去度化眾生了,不是回去坐。《壇經》越讀體會越深,你要去體悟,讀個百遍都嫌少。
|
|
|
|
|
|
上一篇:悟妙法師:早晨坐禅,在房間內比較好,還在室外的大樹下比較好?
下一篇:悟妙法師:打坐的時候腿會酸麻,怎麼克服?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