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87)

  南頓北漸第七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禀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

  講的是神秀跟六祖。【時祖師居曹溪寶林,】在廣東南華寺,就是在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在北。南講的是頓悟,北講的是漸修,所以說南頓北漸。【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兩宗盛化〕,當時兩個都很有名。神秀被武則天迎為國師,當神秀進宮時,武則天還跪下來,這是很稀少的,和尚是皇帝管的,皇帝叫他們還俗,他們還得還俗。【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不知道他們真正所教的是什麼。比如說以前南有虛雲大師,北有證嚴法師。你也可以說南北不知宗趣,不知道他們講的有什麼分別。事實上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道兩個名字不一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講話一針見血,真理本來講的都是一個東西。【人有南北;】現在佛教分南傳和北傳,但是南北傳不要互相批評,兩者要相容。真理只有一個,你千萬不要批判,一批判就謗法。哪個比較好?懂真理最好。【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只有一種,為什麼現在變成大乘跟小乘?接下來還有三乘四乘,六祖大師一語道破,大家不要再爭了,都是你的根器的問題,所以感覺上五花八門。我們常講誰是正統,誰是正宗?什麼是正宗呢?就像我們出家人一樣,有的師父會送弟子去上佛學院,有的是一定不送弟子去上佛學院的。你說誰對?會修的人最好。不可以你沒有讀,就說不用讀;也不可以你有讀,就說不讀不入流。我沒有讀,但我說讀佛學院相當地好,贊歎。【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定義得很清楚,你明白這句話,不需要辯說是漸修比較好還是頓教比較好,或說還是漸修比較踏實,那是你的程度不夠,是人有利鈍,法有什麼問題呢?所以你不要批評。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對有修行沒有修行,老師沒有問題,都是徒弟有問題。神秀當然也是很仰慕六祖,但是這些徒弟自己沒有修行,所以私底下會講是非,議論別人,所以嘲笑六祖不識字也沒有讀書,他到底有什麼長處呢?事實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包括你們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不識字。我也遇到一位老和尚他不識字,但他開示得很好,辦很多佛七,有時候跟識不識字並沒有很直接的關系。但我們識字,你應該把握你識字,你更容易懂文字般若,透過文字般若更容易起觀照,透過觀照你能夠得到實相般若。六祖大師他是沒有因緣讀書,有些人三餐都不能溫飽,怎麼能夠讀書?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緣。真正會修行的人,不會以個人的知見動不動就嘲笑別人。【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神秀大師多麼客氣,他知道他的弟子在批評六祖。他跟他的弟子開示過,叫他們不要嘲笑六祖,而且他公開贊歎六祖惠能。〔無師之智〕就是等於佛的智慧,菩提智慧本來就有,所以不需要別人教,這樣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智慧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並不是從內在所展現的,那種智慧不高,所以他公開講我不如惠能。這樣的胸襟真的是不簡單,我們現在的長老也不容易說他不如誰,一般會客氣說別人也不錯。我們要會說我們不如別人,不要講不出口。【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這並不是神秀自謙,他也舉例說明,證明六祖不是浪得虛名。【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他用〔恨〕字,就是他恨不得能夠去親近六祖惠能。現在一般長老很少說恨不得去親近哪個長老,都是顧自己的寺廟就好。神秀說〔虛受國恩〕,因為他是國師,有這麼高成就的人,都想要接近六祖惠能大師,所以神秀真的是了不起,講話如實。【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你們這些弟子,不要停留在這邊,你們可以到曹溪去跟六祖大師學習。比如說我們有這幾年之緣,不要只聽我講課,你們可以好好地去找善知識,好好地去參訪。【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為吾說。】神秀派一個聰明多智肯學的志誠到曹溪去聽法,因為他記性好,就叫他好好地記起來。神秀有付諸行動,他自己沒有辦法去,派一個徒弟去。【志誠禀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六祖很厲害,我們從一個很簡單的角度,今天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他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徒弟人數很少,他一看就知道,但萬一好幾千人在聽,就不容易了。六祖大師以他當時的知名度,相信聽的人很多,六祖就知道今天有陌生人來聽,但是一般的陌生人,六祖不會說〔盜法〕。【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告訴來意。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反應很好,顯出他的聰明多智。因為被六祖大師識破,他反而有機會開悟。如果靜靜的聽講,沒有直接跟六祖大師對話,反而沒有機會談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所以有很多事情還是要坦白,你沒有坦白就有障礙。我們內在都是有障礙的,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夠坦白,這些都是你的心結,讓你不能夠開悟。我們能夠學到直心不簡單,內心沒有障礙不簡單。【師曰:汝師若為示眾?】你的老師都怎麼教你,怎麼開示大眾的?【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止。【觀靜,】觀。【長坐不臥。】每個寺院或師父都有自己的宗風和教法,這就是神秀的宗風。〔住心〕,因為我們的心常常都打妄想,事實上指的是念頭飄浮不定,都是生滅生滅。這個〔住心〕就是希望心停止下來,心靜下來。在《佛遺教經》有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事實上是有這樣的教法,也就是我們所常講的止觀的止。〔觀靜〕就是觀,就是止觀,〔住心觀靜〕就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一般修行人期待這顆像猴子、像野馬、像莽撞的水牛的心,能夠停止,能夠靜下來,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學習的。但是我跟各位講,這個心越飄,你越想把它拉住,它就產生一股相反的力量,你想要讓它靜,它反而更躁動不安。漸修有這樣修,頓悟的方式不這樣修,因為六祖大師是反對這樣修的。為什麼?你可以參考這句話,六祖大師的宗風是:「然此坐禅法門,元不著心。」就是不住心,亦不著靜,他也不會坐在那邊觀靜,亦不是不動,不是身體坐在那邊不動,原則上六祖大師的宗風跟神秀的宗風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六祖大師反對?「若言著心,心原是妄。」你何必去執著這顆心?或看著這顆心不動,這顆心指的是妄心、妄想、妄念。既然如此,「知心如妄,故無所著也。」這顆虛幻的心,你知道就好了,又何必去要它不動,或要它安靜呢?讓它不要跑,不要動,何必呢?六祖大師就是叫你看到真相,你知道真相就好。又講,「若言著靜,自性本靜。」自性本來清淨,你又何必要怎麼修才會清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就是因為這樣的理論,所以六祖大師反對這樣修。六祖大師是希望大家知道真相,知道真相就是悟。神秀原則上是修,他不悟就是修,他希望修了才能悟。六祖大師則說:「你不用那麼修,你要先去悟。」知道真相之後,日常生活哪一件事不是修?!什麼叫修行?如果人家問你,你就反問他:「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日常生活,難道走路不是修行,吃飯不是修行,難道呼吸不是修行嗎?這是格局的問題。但我們格局沒有那麼大。我們不要跟人家辯,也不要去破壞別人的修行方法,我們要問自己,別人有時候領悟的法跟你不太一樣,因為他有師承。說到師承,這也是你們個人的因緣,你們跟到哪個教師,所學的法門也不太一樣。

  六祖也反對常坐不臥,就是不倒單,或是整天坐在蒲團上。事實上當今教六祖大師禅法的已經寥寥無幾,後來都是改良的。為什麼?因為眾生根器不好,聽不懂。唐宋以後,就開始有參話頭,或參念佛是誰,到最後就數息,觀呼吸。這樣的禅風跟六祖的實在是不一樣。台灣的道場,縱使號稱是禅宗的也一樣,也不一定是曹溪的禅法。為什麼現在沒有人教曹溪禅法?因為以前的人障礙很少,我們現在的人的心如銅牆鐵壁,障礙那麼多,所以曹溪禅教了你也沒有辦法承受。有時候也不是祖師要改良,而是他那樣教沒有人受用,所以慈悲權巧。教不了,就教念佛,念到最後才參念佛是誰。以禅宗的角度,先念佛,再參念佛是誰。以淨土宗的角度不用參,一路念到底,一路念到西方。你要參你就參,你不參就看你自己。但你在看佛經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要注意到自己的程度,要知道你的定位,不要看了一本經就以為你是這種程度。你不要欺騙自己,有時候你真的沒有那個程度,這個自己要知道,就好像我們能夠提幾斤你要知道,不要好高骛遠,也不要妄自菲薄。該怎麼修比較好,原則上也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要不斷地觀察自己,自我了解是什麼程度?到底是什麼根器?對什麼特別敏感?比如說很多人聽公案完全聽不懂,但有的人卻很有感觸;有的人你跟他講一些靈感感應神通就很喜歡聽,有的人則相反,這就跟你多生累劫有關系。修行不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可能已經修很久,只是自己不知道。你過去修什麼法門,誰能告訴你?靜下來看看自己:你有什麼特性?你在看什麼經?或是哪一本經你比較契合,你要觀察自己,因為現在很少有名師可以告訴你是什麼根器,你要學什麼法。因為你的老師不是開悟的人,他沒有辦法告訴你,他沒有辦法觀你過去的因緣。我們不要依賴別人,要回歸自己,靜下來觀察自己,一定可以找得到自己的特色。常常有一些年輕人,出社會繞了一圈之後,對他的人生事業感到茫然。我就常常對他們講:「你要靜下來觀察,天生我材必有我用,你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對某方面一定特別敏感。」不要講修行,講你的發展就好,有的人企劃能力特別好,有的人審美觀念特別好,有的人對文字特別敏感,有的人天生口才就很好。所以你要找對,找到適合你的。每個人都有多生累劫的東西,你們一定有,只是你們不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發掘。我過去常講一個公案,有一個禅師叫他的弟子到火爐煮藥,他說:「你去木炭堆裡找個火苗來。」他的弟子扒拉了一下,就跟他師父說:「沒有了,都沒有火苗了。」師父去看,就把火苗找出來。你不相信你去試,剛開始看好像沒有火苗,但找到最後會有火苗。這是什麼意思?這代表你不用心,你對自己不負責任。每個人天生有某些的才能,如果你過去有修行,你對某一個法門,或某一類的經典就特別地敏感。但是,功課人家沒有辦法替你做,是你要看看自己,了解一下到底要怎麼樣切入。我觀察過我自己,這一輩子什麼事情都不會,我只善於教書,假設我不教書,我不知道我還活著做什麼。一樣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歡音樂,他沒有音樂活不下去,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歡畫畫。你們一定有天賦,但是你們並沒有去發現,很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並不是他們沒有天賦,而是他們懶得去發現,他們放棄了自己,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就像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有成就的人很少,很多人也是靠著佛祖過生活。好好地去了解自己吧!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這樣反而更增長你的病,反而你不了解禅。【長坐拘身,於理何益?】道在心悟,豈在坐?不是你整天坐在那裡,這樣對真理有何益處呢?你不見得要坐,像有時候經行散步就有很多好處:第一,你的身體可以變好;第二,可以訓練你的耐性;第三,可以讓你的心更靜;第四,可以讓你體會到動靜一如。經行就是慢慢地走,也可以思維法義。大家不要以為修行就是坐在那裡,或就是拿一本經來念,不一定,但是我們也不反對。也就是說道理懂,你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道理不懂,你怎麼做都是錯。【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指的是活人,活著的時候一天到晚坐著,該睡覺也不躺。【死去臥不坐;】指的是死人,死掉了,躺在棺材爬不起來,就是指活著的時候執著坐,死的時候執著躺,這叫執著生死一邊,這樣講很直接了當。【一具臭骨頭,】講的就是你的身體。【何為立功課?】心可以立功課。身體不是不可以立功課,要借助身體來做很多事情,但假設你心不懂,身體再怎麼練也沒有用。悟道在心不在身,但是悟到心之後,身就可以建立,心是理,身是事,理事就可以圓融無礙。六祖大師講這一句話並不是叫你不要照顧你的身體,而是針對志誠所談的他師父怎麼教他,志誠今天之所以不能開悟,就是因為執著這個觀念,所以六祖針對志誠來破他的。【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你也不可以講他在神秀那邊九年沒有用,假設沒有前面九年的功夫,他也沒有辦法今天一講就契入本心。〔本心〕就是生命,過去不懂生命,過去在身心、在現象、在事相打轉,在所有的佛教修行的儀式打轉,所以不能夠〔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雖已經明白本心,但還沒有透澈。【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修行不離開〔戒定慧〕,比如我們談八正道,濃縮就是戒定慧,我們談六波羅蜜,濃縮也是戒定慧,一切皆沒有離開戒定慧,這是修行的三個要素,所以他才會問:「你師父怎麼開示戒定慧法呢?他是如何教的?既然你來了,就跟我說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說實在的,這三句話講的真的很好,你不要小看這三句話,你做得到了,你就會開悟。一般人都只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但是不懂得把戒定慧套上這三句,今天若不是我們讀了《六祖壇經》,我相信你也不會這樣套。〔諸惡莫作〕叫〔戒〕,難!我們身口意不斷地造業。有的人講:「修律宗真的能夠開悟嗎?」能。因為修律的人只要把握住,只要念念觀照,不犯錯,他的覺性會越來越強。他保護自己,就是愛護自己,也就是持戒清淨,這樣不是不會開悟。你不要小看律宗,叫你去做你不會。你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嗎?你有沒有觀察你的身口意?能夠時時刻刻不造惡嗎?好好觀察。佛法也不是很抽象,像這個就很具體。但是問題並不是你不懂它,而是你可以做得到嗎?這是你要不要做的問題。至於〔自淨其意〕就不一定了,你要做也做不來。但叫你不要做壞事你做得來,事實上是你要不要做。〔諸善奉行〕,真正知道什麼叫善,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能夠利益別人嗎?不要短暫是善,長期看起來是惡。你要知道,自古以來有很多的君王,他們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表面上是惡,其實是善,或表面上是善,但後來卻遺害了很多人。這需要很高的智慧,真正能夠去行善是一種智慧。智慧跟慈悲不能夠分開,沒有智慧的人不能夠叫慈悲,能符合慈悲的人才真正有智慧,我沒有聽過慈悲的人沒有智慧。慈是給眾生快樂,悲是拔眾生的痛苦,沒有智慧的人根本做不到!你要給別人快樂,你要有智慧!你要拔除別人的痛苦,你要有智慧!比如說你去生命線張老師接電話,你沒有受過訓練,就不能夠接電話。不然我們現在來災區做心靈重建,你覺得你要去做人家就會讓你做?你是去心靈重建還是心靈破壞?〔自淨其意〕,前面兩句話做得到,這句話自然就達到。這句話不要講,多講無益。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不知道六祖大師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誨學生的呢?【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假設我有個法來教導別人,事實上是騙你們的。哪有一個法?因為諸法空寂。六祖大師講得很直接。所以很多人不懂,釋迦牟尼佛明明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到最後說無一法可說?這個公案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無一法可說?甚至說假設言如來有所說法,這樣教導別人,這個人即是謗法。沒有法指的是這個法原則上是諸法空寂。【但且隨方解縛,】既然沒有法,我們現在為什麼在說法?這個法也是假名,假名叫說法。那要怎麼樣說才對?〔隨方解縛〕,這是核心,就是我們所講的因材施教。一個真正的高手,他所講的東西不會固定,他是針對你的問題,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有的人他的腳是踩到鐵釘,有的人手不小心挫傷,有的人在翻書手不小心被紙割傷,治療方法哪有什麼固定?「我因你的病情,因你的心結,因你的障礙給你打開。」這就是六祖的教法,佛的教法就是這樣的,但這麼教的人很少,你要遇到這樣的人也很難。但是這樣的人才是佛,這才是佛真正的教法。不要說佛啦,連孔子都這樣教。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道場不一樣,我們每個人所參加的宗教不一樣,干嘛在那邊爭呢?爭的人就是不懂,懂的人有什麼好爭的?只是〔隨方解縛〕,你執著什麼我破什麼。比如說一個很消極的人,你跟他說:「我告訴你,世間是無常的,諸法空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就會繼續懶下去。所以消極的人你要跟他說:「人生充滿希望,你要好好地做。人活著沒有好好地用,生命有什麼意義?」但對一個很積極的人,你就要跟他講:「該做的事情要做,但不是執著。做事情要隨緣,凡事要量力而為。」講法不太一樣,也可以逆著講,消極用積極來破他,他太積極就叫他不要沖太快。另一種教法是順著講,喜歡念佛的人,跟他講:「你這樣修就對了,好好念佛。」「師父,我聽人家講沒有深入經藏,念佛還是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沒有,你好好念佛就好。」「師父,我還有很多經典沒有看。」「沒有關系,念到那邊,西方世界圖書館有很多書,你到那邊再慢慢看。」只喜歡研究經教的人,你跟他說:「經教很好,只要有正知正見,無論你生到哪裡,一定會親近三寶,聞到佛法,甚至有人因經教而開悟的。好好深入!」這是順著他,鼓勵他。你會不會用了?一個是反方向的講,一種是順著講,這兩招你們會用就厲害了。對子女也是一樣,你千萬不要破他:「只喜歡玩,喜歡打棒球,有什麼出息?」你就順著他:「好好地打,以後變成王建民第二。」不要說:「一天到晚學下棋有什麼意義?」你得說:「以後變成林海峰第二。」順著他,他反而有成就。大部分的人都要順著教他,只有少部分能夠逆著教。順著教是普通根器,逆著教是大根器,大根器你才要破他。大家不要亂用當頭棒喝,你如果給他棒喝,他給你反棒喝。對方根器要很大,他才能夠承受得起,一般人不適合,只能夠循循善誘。你們讀了禅師的公案不可以亂用,第一你自己沒有這種程度,第二你身邊的人沒有那個根器。你讀佛經要先看得懂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還要看得懂別人的程度,兩個程度不夠,完全不可以破。【假名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成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別人達到一種成就。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先贊歎神秀,這樣教很了不起。【吾所見戒定慧又別。】但我教的跟你師父教的不一樣。【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這就是一般人的概念,以為〔戒定慧〕只有一種,還有不同的嗎?今天最大的關鍵在知見,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為什麼現在的人講一句口號:「知識經濟」?知識經濟講的就是一種思想觀念,勝負關鍵就在於你自己的理念想法,連世間法都這樣講。我換個角度談佛法的問題,佛法不講知識,講的是知見。我們是看知見正確與否?看誰的知見悟得比較深?看誰的知見比較廣?誰的知見比較深遠?比如說,兩個人都念阿彌陀佛,這兩個人以後的成就就看他們的知見,假設他們兩個都是很認真修行,很認真念佛,知見越好、越深、越高、越開闊的人成就就越高。六祖大師講的〔戒定慧〕的知見超越神秀所講的概念。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大師在講法很有自信,他一下子就講:我是〔接最上乘人〕,這話一般人不敢講,六祖是敢講又很肯定。【悟解不同,】每個人見〔解〕不一樣,所〔悟〕的深淺也不一樣。【見有遲疾。】〔見〕有快跟慢。【汝聽吾說與彼同否?】你聽聽看我跟你的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一樣?【吾所說法,不離自性;】你看文字這個樣子,事實上沒有親自說法的人,不能夠明白這句話。我舉個例子,你聽我的課,無論聽一節還是一百節,無論你聽我講一本經還是十本經,我所講的概念事實上是一樣的,就是不離開這個問題,你能夠掌握住這個原則嗎?不要因為我講別部經你就亂了,不要因為我講別的法門你就亂了。比如說我跟你講:「好好生活就夠了。」等一下跟你講:「好好念佛就好了。」然後你就亂了。好好生活、好好念佛都不離開〔自性〕,有什麼亂的呢?行住坐臥還不是你自己?怎麼變還不是一樣?哪有說變一下你就亂了?我等一下跟你講有,等一下跟你講空,等一下跟你講空、有不要執著,講的東西還是不離開自性。為什麼說〔不離自性〕?因為一切萬法由自性,由心想生。【離體說法,名為相說,】〔體〕就是性,離開自性所說的法都是事〔相〕的、現象的,這叫做心外求法。【自性常迷。】這樣當然〔自性常迷〕,你怎麼會見性呢?談法到底如不如法,或到底有沒有離開自性呢?如果離開了,你怎樣聽都是不了義。為什麼說世間法和佛法,以現象來講還是有差別的?因為它不能夠講得很透徹,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比如說,以現象界來看,你要找到一個好人真的很難。你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拋棄妻兒啊,你也可以說孔子休妻離婚啊。說起來真氣,按照你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你找不到一個好人。換個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壞人,你可能不相信,我為什麼這樣講?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叫做病人,他是病人不是壞人。你以為壞人天生在做壞嗎?不是,壞人曾經遇到挫折,他生病了,所以他開始叛逆,開始自暴自棄了,開始不相信別人了,開始攻擊別人,開始陷害別人了,因為他曾經受傷。所以不要把壞人當壞人,世間上只有病人沒有壞人,你們在座的哪一個不是病人?所以要悲憫,之後可以寬恕別人。但其實你不可以說寬恕別人,就像你到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得到瘟疫,你不可以只是悲憫他們,覺得他們很可憐,你應該想盡辦法去找解藥,幫助他們!這樣你才是好人。【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這是答案,萬法都由〔自性〕而來的。

  【聽吾偈曰:】我當初看到這首偈,我就感覺很寧靜,很輕松。為什麼?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用啰嗦。【心地無非自性戒,】假設你的心沒有邪,沒有惡,沒有不善,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沒有害人之心,沒有是是〔非〕非,你的心還需要有什麼〔戒〕嗎?所以六祖大師在無相頌講「心平何勞持戒」,心平就是心地無非啦,心沒有這些是是非非,沒有這些不善之念,這個戒有等於沒有。但是對常常起心動念惡念不斷的人,就要透過戒來規范。但它也沒有辦法永遠規范你,它也是短暫的,你還是會做錯。這個〔戒〕就好像一個籠子,把你關著,但你的心總是要沖出來。你的心為什麼會造惡?你可以告訴我造惡有什麼好處嗎?事實上你講不出來。比如說,陷害一個人,污蔑一個人,丑化一個人,或排斥一個人,打壓一個人,對我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不斷地造惡呢?有時候是愚癡,因為你自己控制不住,那就會變成業力,你被業力牽引,因為業力作祟,它會產生一股力量,讓你一直去。這個時候你要警覺,要忏悔,要發願才有力量,不然有什麼能力呢?所以「禅」叫靜慮,有時候你要靜靜地思考思維。【心地無癡自性慧,】沒有愚〔癡〕不就有智〔慧〕了嗎?愚癡來自於你的執著,當你執著之後,你的眼睛就被執著蒙蔽了,就看不到真相了,那時候你就愚癡了。執著什麼?我們善的執著,惡的也執著。執著不能破,寧可叫你執著善的,熱心公益。好好去修行,雖然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固執,無妨,只是他不要去害人,只是他要去做他該做的事情。知見生病所以叫〔癡〕,不然,就產生疑惑。【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到底在〔亂〕什麼?所有的問題原則上不是那麼難懂,就像我講過的,人生的現象誰平順過?誰都一路順利?不要一直看人生現象,而要看你的生活,好好地活在你的生命當中。這樣,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安貧樂道,就能夠做到知足常樂。但如果你看不到生命,你一定會看到抱怨、嫉妒、不滿,看到你所討厭的東西,因為你活在現象,沒有辦法活在生命。只要沒有辦法活在生命,不管怎麼看你的心都是亂的。為什麼?比不過別人,爭不過別人,也強不過別人,那就亂啦。前面這三句話就是針對神秀所講的戒定慧所開示的。【不增不減自金剛,】〔金剛〕就是本體佛性的意思,所以才叫金剛不壞之身。佛性〔不增不減〕,無論你亂還是不亂,你癡還是不癡,非還是不非,佛性不增不減。【身去身來本三昧。】修行不是不可以動,不是不可以跑來跑去。不要只看到現象,不要以為不跑的人有修行,跑來跑去的人沒有修行,不要以為閉關的有修行,沒有閉關的沒有修行。〔身來身去〕,是隨緣的意思。〔本三味〕,隨緣不變。隨緣自在,面對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不被影響,叫用。

  【誠聞偈,悔謝。】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覺得他前面講錯話了,所以生起感恩的心。為什麼感〔謝〕?因為他悟了。【乃呈一偈:】開悟的人都講一首偈。不用先把偈學好,開悟了自然會寫。【五蘊幻身,】假,不用捨,就是身心。前面所講的住心觀靜,現在很感慨地講出這句話,五蘊的身心都是虛幻的,既然如此,以虛幻的生滅心來修,怎麼能夠修到不生不滅的果呢?這是《楞嚴經》剛開始講的話,因為這樣不符合因果。一開始就要明白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果,這就是感慨過去這樣修是不對的。但〔五蘊〕雖然是〔幻身〕,但身心也有作用,它雖然不是真實的,但不用捨棄。【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真不用求。你想用這樣的心繞回來追求真理,那反而是陷阱,你的心反而更不清淨。這句話跟前面那句相應,前面「假不用捨」,這句話是「真不用求」。【師然之。】得到六祖大師印可。至誠已經開悟了。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8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6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