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91)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六祖壇經》每一段幾乎都是在講修行,無論你從哪一節課開始聽,事實上每一個觀念都貫通。不是只聽一節課的人就不能領悟,而是你真的聽懂而去實踐了嗎?這樣你才能夠真的受益,不然的話,你就會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一生過一生,一劫過一劫,這不是聽多少的問題。【神龍元年】西元七百零六年。【上元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則天】她對佛教影響很大,她曾經短期出家,住過寺院,跟佛有因緣,也了解佛法,她喜歡看經典,也請過很多高僧大德入宮。她看了《華嚴經》寫了《開經偈》,沒有人比她寫得更好。【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請惠安、神秀二師,至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處理完公事之後,還研究一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我們中國佛教都是偏向於大乘。你們上班有沒有比她忙?下班有沒有〔每究一乘〕啊?所以,如果你知道那是寶,你就不會找借口。如果你認為它不是寶,那當然你就不在意啊。所以,學東西是沒有辦法強迫的,尤其是佛法。但是你要注意,比如說我過去教過《易經》,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學《易經》,不喜歡學佛法?因為你一學佛法,人家就會問你:「你不是在學佛法嗎?怎麼修成這樣?」「你不是在學佛法嗎?跟我耍什麼脾氣?」「你不是在學佛法嗎?你就讓我一下,肚量大一點。」學佛法的人就掉入一個陷阱:「我學了一、兩年甚至十年,談修行覺得很困難,像很沉重的一件事情。」別人給的壓力,加上自己也沒有辦法欺騙自己,所以很多人退道。你學《易經》,沒有人會把你跟修行扯在一起,所以一般同學學《易經》很有成就感,學佛法則沒有。這樣不是很奇怪嗎?並不是說讀了佛法才談修行,讀了《論語》不用談修行嗎?讀了《道德經》不用談修行嗎?也就是要明白你到底在做什麼,我們今天學了佛法,重點到底是擺在哪裡?並不是你學佛法才要修行,修行不是學佛法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最主要是要讓你對人生透徹,每個人都應該對人生透徹,並不是說你是哪宗哪派,或你到底信不信。為什麼要對人生透徹?這樣你才能夠真正過得好。你要好好地活著,要過得好就要通達事理,心中才不會有怨、有恨、有遺憾。大家一定要明白,上完了《六祖壇經》之後,你到底想不想再聽佛法,那是你的權利,但不要認為這是一種束縛,不是。你明白了之後,不用人家催你、度你,不用人家權巧引導你,你自然就會研讀,你才會有懂的一天。【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你看人家肚量多好,身為皇帝的國師,還在推薦:「有一個人比我更好。」真正有修行的人肚量、氣度真的都很好。因為大家都已經是入道之人,哪個是明眼人,哪個是開悟的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惠安國師跟神秀他們共同向武則天推薦惠能大師。為什麼六祖大師〔傳佛心印〕?因為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一直到達摩祖師傳到中國,所以叫〔傳佛心印〕。

  【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如果我們在一個小寺廟裡面當住持久了,能夠接到皇帝的诏書一定很高興,但六祖是何許人也,名利跟富貴如同天上的浮雲,六祖大師就婉拒,意思是他希望在民間就好。〔薛簡〕呈了诏書之後,六祖大師婉拒,一般人是快馬回京報告,但他沒有這樣。【薛簡曰:】他向六祖大師請法。這一段公案很重要,這牽涉到你們的修行。簡單地講,你是要「迷者經累劫」還是「悟者剎那間」就在這裡。沒有人跟你說修越久的就越容易開悟,假設你的知見不正確,這樣修會有所偏差,就好像煮沙不能成粥。【京城禅德皆雲:】他以當時在京城所看到的情形來請教六祖大師,就是京城這些出家人、高僧大德,他們曾經這樣說過。【「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如果你想要悟道,必須透過〔坐禅〕,目的是為了得〔定〕,所以叫禅定。這裡講的〔坐禅〕是指現象界的坐禅,坐在蒲團上盤腿,坐久了之後,漸漸透過各種方法,無論是數息還是四念處,得定。定又有分層次,四禅八定,或是欲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透過坐禅的方式這樣的修,然後得到禅定的功夫。【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假設你沒有這樣修,而能夠開悟的,從來都沒有,沒有聽說過。【未審師所說法如何?】薛簡請問六祖大師有什麼看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這八個字懂了,你就會修行,沒有真懂,就只是門外漢。我們從這八個字開始來談:〔豈在坐也〕,這個〔坐〕就是盤腿坐在蒲團上那個〔坐〕。六祖大師不是說坐禅不好,〔豈在坐也〕,你坐在蒲團上坐禅是個修行的形式,這沒有對跟錯,就像你在拜佛、誦經也是一種修行的形式。但你要注意,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你說他怎麼會開悟?怎麼會改變自己?六祖大師意思是:你不要拘泥這個修行的形式,你不要被這個形式所綁,你不要誤會這個形式才是修行。你可以怎麼改?你說豈在坐禅,豈在拜佛,豈在誦經,豈在念佛,早晚課也是形式,所以你不可以跟人家講六祖說不用坐禅,你們在學禅,觀念稍微一點點偏差,拿捏得不太准,很容易無形中誹謗經典、誹謗佛法。換個角度來講,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個時間性。比如說你做早課,你做得很認真,做兩個小時,從早上四點到六點,你做完早課以後呢?或做早課之前你在做什麼?或你做晚課之前你在做什麼?做晚課之後你在做什麼?或者你說:「我在念佛。」那縱使你每天念十萬句,十個小時用功的念完,其他十四個小時你在做什麼?我就光問你做早晚課的事情,你做早晚課多久了?他說:「師父,我從二十歲開始做,直到現在八十歲,我做早晚課已經做了六十年了。」但是脾氣、個性很多人是沒有改的,這樣的人應該很多。請問,這是佛的意思嗎?你對不起你自己。你早晚課做了六十年,可以得一個全勤獎,但問題是,你的內心世界並沒有改變,煩惱依舊煩惱,貪瞋癡依舊存在,這樣不是很冤枉嗎?說你不認真你又認真,你付出了六十年。但是,我並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課。

  〔道由心悟〕,這個〔道〕就是佛道,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來體悟。雖然要透過實踐,但是如果你實踐是傻傻地做,沒有體悟,那個實踐是有問題的。什麼叫做生活?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動,生活就是生命活動,哪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在活動?!或許你認為自己在上班、在照顧家庭、在修行…。但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嗎?我們每個凡夫是活在慣性當中。不要活在慣性,要活在覺性。慣性就是佛法所講的習氣,也就是業力,你不知不覺被一股力量推動,就是慣性。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慣性,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是很自然地反應,那就是慣性。你喜歡的在心理學當中叫舒適區,不喜歡的就是一種不舒服的區域,它是很強烈的,代表那種慣性強到已經在主宰你。你以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在活,沒有!你時時刻刻都按照你的慣性,而沒有覺性。就像我們現在吃飯,是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不見得要吃宵夜,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著。我們不見得要吃零食,但有人認為不吃零食人生實在很無聊。就像我們認為要吃三餐,修行人卻只吃一餐,甚至過午不食。這個事實上是沒有什麼絕對,而是你自己的習慣動作。就像我們喝茶,很多時候不是口渴才喝,而是不自覺就拿起來喝,緊張也拿起來喝,無聊也拿起來喝,或是剛好手碰到就拿起來喝。覺性是什麼?「我口渴,所以我在喝水。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還是喝一口就能止渴。」他都知道,我們一般人不清不楚。同理可證,你在做早晚課也會有這種慣性,剛開始做還有感覺,做到最後沒有感覺,你在做一個沒有感覺的事你不知道!例如家裡有人往生,剛開始念佛很有感覺,棺材抬走了,叫你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或是家裡有人往生,念佛幫助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去了我還念什麼?或是家裡又沒有人往生,念佛太沒有意思了。例如我們剛開始上課,先合掌,念三聲佛號,念開經偈,你會不會感動?你如果沒有,就是慣性。「師父叫我們這樣我們就這樣。」你每個動作都是慣性。學佛的人都知道,吃飯前都要供養,但你內在有真正在供養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嗎?你的心還是慣性,你所做的都是帶著一種形式,那是修行嗎?不是。你並沒有察覺,甚至做一輩子都沒有人告訴你,你做這麼久都沒有意義,為什麼?自欺欺人,你在騙你自己,或是你只是一種形式化,那你怎麼會開悟?開悟的人是用心去領悟。

  〔道由心悟〕,這個心並不是你做早晚課才有〔心〕,也並不是說你在念佛、拜佛、誦經、抄經、讀經才有心。這個心二六時中都跟你在一起,二十四小時都跟你在一起,你卻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如果那時候叫上課,做完之後就叫做下課,上課那樣修事實上是索然無味的,不然就是執著刻意的。你不相信嗎?你參加禅七很認真,坐七天,像佛祖,回去就放松四十九天,因為很累!你為什麼覺得很累?因為是刻意的,你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在執著,所以你不是刻意的,就是索然無味,你這樣怎麼修?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尤其說你們上《六祖壇經》也上了兩年,有很多話你也會講,事實上你始終不會這樣做。比如說怎麼修行,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句話你會講,不會修。再來,要好好地照顧你自己的心,這句話你也會講不會修,因為你並沒有這樣修,你所修的還是形式。要在生活當中修行,但是問題在於,講是這樣講,一般人也是不會修。為什麼?因為一般人生活是慣性,是隨波逐流,在生活當中並沒有念念覺醒,念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們現在把你過去的修行跟六祖大師這句話做一個整理。你早上起來做早課的時候,要清楚你在做早課,你要觀察你做早課的樣子。什麼樣子?你的內心世界的樣子。假設一百個人在做早課,表面上一樣,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清楚,有清楚的人他有一天會開悟,只要因緣成熟就會開悟。但是,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講他有一天會開悟,應該說你現在能夠明白,然後你知道怎麼清楚,在怎麼清楚的過程當中,時機因緣到了,你就會開悟。但是我們話講太快了:「好啦,有一天你會開悟。」這樣講會變成你懈怠的借口,以為睡也會睡到有一天開悟。不清不楚,怎麼會有開悟的一天?你現在清清楚楚,那樣因緣到了才有機會。我清楚我在做早課,我做完早課之後我清楚我在吃早齋,之後我清楚我出去上班或出坡。我在上班的時候我清楚我待人接物的樣子,我做事的樣子,我應對進退的樣子,我處理一切事物的樣子,我都要清楚。下班開車的時候,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我回家之後清楚地做晚飯,打理家事,或是教育小孩子,或跟全家人一起喝茶,清清楚楚地看新聞報告。之後清清楚楚地各自讀書各自用功,晚上心很安穩地睡覺。明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第一步就能夠踩到地板。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尤其是冬天,有的人還沒有踩到地板腰就閃到了,你起床的姿勢不對腰就閃到。你以為起床之後,迷迷糊糊地坐在馬桶上就沒有問題了嗎?你應該先看看馬桶裡面有沒有蛇,那天有這樣的新聞報導。你都不是,你都是迷迷糊糊、麻木不仁的狀態,你都是趕快起來,趕緊把早課做完,趕緊去上班,你在緊張什麼?你那個心不清楚,你到底在做什麼?你回去觀察自己,就會嚇一跳,你根本沒有能力清清楚楚的保持一天。不要說一天,一個小時就好,你真的沒有能力。我再講一遍,更認真的人,清楚起來做早課,之後吃個早餐,散個步,回來清清楚楚坐在蒲團上。下午睡個午覺之後,到佛堂裡面念兩個小時的佛號,「阿彌陀佛」每一句都很清楚,你真的有這個能耐嗎?當你清楚,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變成修行,否則,你所做的那些形式並不是修行。

  第二種形式是,假定下個月請每個人將這個月的心得講十分鐘,很多同學就會講:「我這個月沒有什麼心得。」一個月有三十天,那你這個月怎麼活?這是什麼意思?行屍走肉,慣性生活,麻木不仁,然後以為買了幾本佛經,跑了幾個道場你就怎麼樣了!或是你家佛祖擺很多尊你就有修。這話你居然講得出來:「我沒有心得。」這樣很可恥,太對不起自己。但是他說沒有心得,這句話並沒有騙我們,他真的沒有心得。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心悟,他雖然活著但心不悟,活著在做什麼?他就是透過慣性在過人生。所以你們看一看自己,就會察覺這種生命的狀態,這種生活的模式,豈能對得起自己!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但問題是你把它當作一種形式在騙自己。

  再來,我從第三個角度來跟大家分析,比如你很喜歡看佛經,你一直在研究說這句話是怎麼解釋,不然就查佛學辭典。但是你對生命呢?你會翻譯《六祖壇經》,但對你的生命都不見得會領悟。只要有人叫你談對《六祖壇經》的領悟,你就講不出所以然。那你在研究學問嗎?你對生命沒有領悟。對生命有所領悟的人,他拿經典,可以講經典,但是他不落經典的文字,他甚至沒有經典也可以講出經典的內涵。你想聽淺就講淺給你聽,你想聽深就講深給你聽,你想聽理就講空理給你聽,你喜歡聽事相就講事相給你聽,你喜歡聽因緣譬喻,他就講給你聽。他真懂,那是心悟,心開悟解,他明白,所以內心沒有局限。所以,你不要局限,這個樣子就叫做修行。

  什麼叫心悟呢?比如說,你看到花開花謝,領悟到什麼?你看到一盞燈忽暗忽明,領悟到什麼?或是你感覺到一陣風,領悟到什麼?我以風的角度來譬喻,風是無形無相的,為什麼你知道那是風?它的作用是什麼?風本身是無形無相,如同我們自性的本體,抓不到、摸不著,你怎麼知道那是風呢?因為樹在搖,你透過這個現象,這叫「相」。樹為什麼會搖?因為風的作用,那叫「用」。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現象跟作用,你卻不悟「本體」。現象就是樹在搖,你看到樹在搖,你就認為那是風的本身,這樣是不對的,這是現象。就像你看到你的身體是現象,你看到你的心在煩惱,你的起心動念,那是作用。你這一輩子都看到你的身跟心,但是你沒有悟過佛性。你活在現象跟作用,一輩子都是這樣,所以你才沒有辦法「常住真心」,才不會內心「生起般若」。我從風這個譬喻來跟你談法義,但這個譬喻並不是佛經寫的,而是你到處都可以領悟。你不悟,你的心到底擺在哪裡?那就叫做不用心。有的人說:「有啊,我的心擺在錢。」我說:「不對,你沒有真正擺在錢。心擺在錢的人知道他怎麼賺錢,怎麼用錢,知道錢的價值到底在哪裡。錢只不過是工具,是幫助別人的工具,並不是訓練開悟的工具。」你說:「師父,我很愛人。」我說:「你不夠愛人,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應該幫助你的孩子,如果你愛你的先生你應該幫助你的先生,如果你愛你的朋友,你應該幫助你的朋友。但是,為什麼你都傷害你的家人?」所以你並不清楚。一樣的道理,你愛佛法你會是這個樣子嗎?你回顧學佛的過程,你雖然讀經典,但生活當中,你的心有沒有處處有所領悟呢?你並沒有。比如說,我想洗手,水打開了我就洗手,你有沒有想過水為什麼是冷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洗手?因為手髒了。你有沒有想過髒的定義是什麼?你不要小看,你已經產生一個很嚴重的錯誤,然後你從來都不理會這些問題。就好像說你要離苦得樂,但是你沒有體悟過根本就沒有痛苦這件事情。假設是有,如果你認為是有,可以,那痛苦怎麼來怎麼去,你知道嗎?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然後不知道它怎麼來怎麼去嗎?你怎麼可以這樣!你一天到晚抱怨,跟別人倒垃圾倒一輩子有什麼意思?你不覺得很多人都是這樣?!你的心有沒有悟?不見得是大悟那個悟。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到有一天大徹大悟,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領悟,但是你卻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他清楚他的生命,他清楚他的人生,他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麼過,怎麼活的,這才叫活在當下。這樣的修行你會嗎?這樣的修行難道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嗎?不是。這樣的修行,就是叫你直接去面對每個當下,只是這樣而已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你為什麼要坐禅?「我的心很亂,透過坐禅讓自己的心不亂。」那亂跟不亂到底怎麼定義?那個不亂是真的不亂嗎?不對,那個不亂只是比前面的亂比較沒有起伏而已。「我的心起伏很大,現在坐一下,讓心靜下來。」現在假設這裡有一壺水,裡面裝一些沙,搖一搖,沙塵都會浮上來,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狀態。當你心很煩,想透過打坐靜下來,就像這個茶杯放著,讓它慢慢地沉澱,你的心終於靜下來了。但是這個茶杯只要再拿起來搖一搖,沙塵又上來了。你這樣修對嗎?它本來就有雜質,放久了雜質就沉澱,你就以為它沒有了嗎?你不要這樣修啦!「師父,那怎麼辦?是不是把它倒掉?」我告訴你一個答案,「本來就沒有雜質。」你說:「明明就有。」「好!有,我不被影響。」修行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一帆風順,身邊的人不是每個都通達事理,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而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你不被影響。以現象的角度來想是這樣,但以本體的角度來思維得更透徹一點,小人跟君子事實上是你內心所創造的,本來沒有君子,本來也沒有小人,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創造了這個問題,接著你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如何留下君子驅除小人?」你才去尋找這個答案,但你尋找這個答案事實上是不究竟的。你有沒有一直去領悟呢?你現在在修行,你的內心世界掉入一個很嚴重的陷阱。第一種,你在動亂當中想去求個寧靜。第二個陷阱,你想在逆境當中去求個順境。遇到逆境你想逃避,你的內心想要順境,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順利,事事如意。我告訴你,都是陷阱。你現在心很亂,你想透過念佛、拜佛、靜坐來讓你的心靜下來。這個靜不是真的,是假的,但你現在只能夠這樣做。我改個字,在動中不要去「求」那個靜,而是去「悟」那個靜,去領悟那個真正的靜,這叫風雨中的寧靜。在動蕩不安的時代,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在是是非非的人生裡,去體悟到那一種寧靜,那個靜就是真正的禅定。為什麼叫靜?靜就是不被影響啦!為什麼不被影響?那個是你真正的領悟,不是你修來的,所以是心悟,不是心修。

  接著,在逆境當中不要求個順境,在逆境當中去悟它是順境,這個順不是順利的順,這個順就是隨順因緣的意思。我們先看凡夫,他的人生一定會遇到陷阱,所以常常會跌倒,跌倒要爬起來,但爬起來之後又遇到障礙,越過障礙之後,還是會遇到麻煩的問題,人生的狀態是不可能沒有這些問題的。你會因為跌倒就自甘墮落嗎?你會因為遇到障礙就選擇逃避嗎?什麼叫修行人?一般人認為的逆境,只是不能夠順我的就叫逆境;修行人就不是這個樣子,在逆境當中要領悟那個順,隨順任何的因緣,不就自在了嗎?而不是說他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因緣還是會產生,因為多生累劫以來,我們跟別人難免會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緣,在生命當中時機到了它就會呈現出來。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報,而是:「我明白了這個因緣,我隨順這個因緣,所以在逆境當中我能夠悟到這個順,在順境當中我也能夠悟到這個順,所以順境跟逆境原則上是沒有那個境的,我只是隨順因緣而已。」隨順因緣,你就是個明理的人,如果你在因緣中分順、逆,那你是個凡夫。如果「無順無逆」、「隨順因緣」你達到了,你真的是修行人。你沒有這樣的知見,無論修任何的法門,終究是自欺欺人的。你懂這個概念,各門各宗各派都是平等的,什麼法門都可以成就。六祖大師所說的心,我們不要說得那麼抽象,說什麼真心跟妄心,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應該用心,用心領悟你自然就能夠領悟到佛道,領悟到真理,你自然就能夠開悟啊!如果不這樣領悟,在那邊呆坐,坐破蒲團也枉然,跟喊破喉嚨也枉然意思是一樣的。六祖說〔道由心悟〕,即在日常生活中悟。〔豈在坐也〕,非拘泥一種形式。

  【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若坐若臥〕指一種形相形式。你認為佛是這個樣子,你就誤會佛了。佛真正的意思是無所來無所去,這講的是本體,本體豈有來跟去。並不是你怎麼修來的,而是你要悟到這個道理。但如果你在現象打轉,在形式上修,豈能悟道?我們不否認現象,而是我們要從現象當中去領悟,就像我們看到日出日落是現象,看到花開花謝是現象,看到生老病死也是現象,你要從現象當中領悟到究竟真實的法義。生命的本質就是無來無去,所以我常跟同學講,本來就沒有痛苦,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再講得更坦白一點,本來就沒有菩提,本來就沒有解脫。你說:「明明有啊,為什麼沒有?」是因為你講有個煩惱,我才講個菩提;是因為你說有個生死,我才講個解脫;是因為你那個樣子,佛才這樣講給你聽。如果你沒有那些事,也不用講。所以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字可說。為什麼?有什麼好說的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就沒有事情,為什麼你創造了那麼多事情?然後才來找答案,才要去尋找解決之道呢?那還不都是你惹來的?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你很容易聽得懂,否則,你一定要慢慢學慢慢修,到最後也不一定能到。為什麼?因為你很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你對真正的道理不懂,事實上你是很容易退〔道〕的。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六祖大師所講的坐禅並不是盤腿的形式,而是它的內涵。什麼叫〔禅〕?禅就是佛性,佛性本來就不生不滅,所以說本來就沒有生死。生死涅槃就像一場夢,這也是如來真正要講的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這個〔坐〕是表法,就是不動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坐著比較穩,不是真的叫你坐。如何才能夠不被動搖呢?你為什麼被動搖?你就是被境界所動搖。為什麼?你認為它是真實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法空相,所以講諸法空寂。你明白了諸法空寂,不就不被動搖了嗎?!不就是真正如來所講的〔坐〕嗎?!這裡的禅坐,禅講的就是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坐〕講的是本體的現象,是一種空體。這一段的意思是要你心悟,是你的心在悟,不是盤腿在那邊修的。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薛簡問:「京城的禅德叫我們坐禅,他們的坐禅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不對?」六祖大師講的更徹底,他說:「你透過這種方法想得到什麼?」根本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得,所以說〔究竟無證〕,所以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證,無智亦無得。我們通常想透過一個方法得到一個目的,他不但破你的方法,也跟你說你沒有得到什麼。不是讓你得到一個本來面目,只不過是恢復本來面目,恢復本來就沒有得跟失。比如說,「師父,我很苦,如何離苦得樂?」說「得樂」是騙你的,不用講「得樂」,離開苦,苦跟樂事實上都會消失。樂是因苦講,苦是因樂說的,所以離了苦不需要再求樂,破了迷之後不需要再求悟。修行沒有那麼復雜,你真的不要誤會,修行就是知道自己的問題,然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問題。「明明就有問題!」這個問題是你創造出來的。「明明就有!」你講的是現象。「這個現象不好。」你錯了,現象就是現象,豈有順跟逆?豈有苦跟樂?豈有好跟壞?豈有美跟丑?境原無好丑,好丑起於心,難道你不明白嗎?你光聽課,沒有通過心去悟,不可以。你光聽課剛開始是對你有幫助的,到最後反而會害了你,因為會增長你的邪見,佛法的專業知識越多,有時候你會越邪。為什麼?因為你只是猛讀一些知識,跟你現實的人生不相應也不相干,這樣是邪見。你開始用你的邪見跟人家辯論,認為這樣是學佛,這很危險。就像你剛開始學佛、聽法義,你只要聽一句你會很高興,但聽到最後會產生疲乏。你摸著良心講,很多人都走過這一段,這很危險,這是慣性,很多人都活在慣性中。你修到索然無味,所以你的解門錯了,你的行門也不對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用心領悟啊!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2集
下一篇:宣化上人: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