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講記(96)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

  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有情】有情的眾生,指的是我們。【即解動,】我們有覺性,能夠理解,能夠因為理〔解〕而有所行〔動〕。【無情】無情的草木【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切記,修行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做,不是只會坐在那邊打坐,只會坐在那裡念佛、看書或誦經,不是那個樣子,不是叫你坐在那邊〔不動〕,這樣就形同草木。我簡單地講,這樣的修行人,對世界、對眾生到底有什麼利益可言呢?這樣修是一灘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寧靜,不是真正的不動。六祖所講的不動是心不動,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動,有的人口動身不動,有的人身動口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假設你要達到真正的〔不動〕,講的就是你的內心不被影響,真正的境界就是〔動上有不動〕。套一句大家常講的話,就是風雨中的寧靜。風雨就是動,但是在風雨當中,你能夠真正的寧靜,那叫不動。哪裡動?要不要上班?要,要趕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飯?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這個有礙到你修行嗎?沒有,憑良心講。「師父,既然上班不礙修行,您為什麼出家?」「我這樣也是上班啊!」「師父,您為什麼要出家?」「因為出家也是一種行業,行行出狀元嘛。」狀元就是開悟!有時候你也不要講那麼復雜,你就把我當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們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一行很容易體悟三個字「享清福」。你們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間最大的福報莫過清福。那你為什麼不享清福?〔動上〕就是我們人在紅塵,但是心要不染塵。我們動,我們常常在說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動的過程,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運作,所以都在動。你能夠不動嗎?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都在變化,它隨時都在變動,你要到哪裡去找一個不動?縱使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動,哪裡有不動的境界?!因為動,你才能夠體會到那種寧靜。比如說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聽到蟲鳴鳥叫,但是你的心變得很靜,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會有吧!比如你現在聽音樂,音樂本身是動態的,但是你聽起來就是很靜。並不是你沒有那個經驗,而是你不明白這樣的經驗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你沒有辦法體悟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你覺得人生很累,很勞碌。「這樣動來動去如何修行?」這是你的陷阱,你不是沒有這樣的經驗,雖然這個經驗跟六祖說的還差一點點,但它有一點味道。你如果能更深一層去體會這種味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內心世界是不容易受影響的,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才說直心是道場,所以才說「心淨即佛土淨」,所以大家要好好地體悟〔動上有不動〕,你們自己在家裡用功就好了,不用說隔壁鄰居都已經睡覺了,或是洗完澡,或是麻將打完了你才修行、才用功,你要隨緣用功。但是你也要有揀擇的智慧,為什麼有極樂世界?就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你修行,就好像你現在盡量創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學習。當你可以揀擇,那是一種智慧,當你不能揀擇,你就要隨遇而安。所以有的人要講事情,只理會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聽說「心淨即佛土淨」,就什麼都不管,這樣就是只理會事。各位,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要圓融,不是說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不要事。比如說,我現在住的茅棚,旁邊有另外一位法師,看到法師的環境,就說:「法師,你的環境也可以整理一下。」他跟我講:「心淨即佛土淨。」其實有時候我很調皮,我很想把糞水潑在他面前,然後說「心淨即佛土淨」。你講這句話,要有這個功夫,不可以只明白道理,但是環境不打掃。理事要圓融嘛!所以為什麼寺院要莊嚴?要不大家都把垃圾都倒在寺院就好了。讀《壇經》要注意,你要真正懂,不要偏一邊。〔動上〕,這個動講的是一切都是無常,你到哪裡它都變,但在變的過程中你應該用智慧,應該明白怎麼安排、怎樣揀擇。你在修行當中,要老實面對自己,這個法門不適合你就要放棄,適合你就要老實。【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講的是〔無情〕的眾生。有情的眾生不能夠離開這些現象,要在這些變化的現象當中隨緣不染境。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前面這兩句我們已經講過了。你要〔分別〕動靜真假,能分清楚,就能夠〔第一義不動〕,就是自性不動,自性不被影響。【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你有如此的正見,就知道自己的佛性〔真如〕本性怎麼起妙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奉勸所有〔學道〕修行的人,大家要精進,好好地用心,用心生活,用覺性來生活。【莫於大乘門,】你今天聽聞到最究竟的〔大乘〕法門。【卻執生死智。】你卻覺得有生有死,覺得〔生死〕是對應的,那是二法、是對治。大乘門是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不要執著在生死的對應,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如果他跟你同見同行,我們可以共同來探討究竟義,最上乘法。【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要記得這句話,你一定不要跟別人相爭。這四句就是指的隨緣度眾,有的人因緣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樣,你不要爭,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樣,不可以說他錯,只能說不相應,彼此尊重對方的法門。【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你只要開口跟人家爭,就是自己執迷不悟。有時候跟人家談法義,兩三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見,這樣就好了。比如說你在讀大乘經典,大乘就是中國的漢傳佛教,但有人覺得大乘非佛說,你不要爭,也不要緊張,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已經有很多人開悟給你看了。【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我們常聽到很多人這麼講,他的法門最殊勝,或是現在末法時代,只有修這個法門能夠得救,其他的法門不能,你就靜靜地,不要爭。如果你執逆诤辯,事實上已經誹謗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你到中藥房去,如果中藥房裡只賣一種藥,那叫中藥房嗎?中藥房假設賣一千種藥,請問哪一種藥能治病?所以,我已經講完了,合適的就是好藥,看你是什麼病,我就開什麼藥給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麼病。明明是感冒,你卻吃腹瀉的藥,明明睡不著,你卻吃酸痛的藥,你的病怎麼會好?!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修行離不開心,假設離開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今天我們學了佛法,你是不是能夠〔依法修行〕呢?【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接下來要談兩個問題:一是六祖大師的衣缽,二是法要傳給誰。【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回顧第一章,六祖大師本來在山中修行,因韋刺史請他到大梵寺講堂為大眾開示,六祖大師講經說法三十幾年當中這些法寶已稍作整理,成為一部經。我們為了恭敬大師,稱之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法寶〕,你知不知道它的可貴之處?這個法這麼好,就是寶,就像開經偈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讀任何一本經,都有甚深的因緣。你們雖然在學佛,但有的經典可能這一輩子沒有機會學到,比如說《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楞嚴經》、《金剛經》等等的這些經,這些經都很好,就看你的因緣和程度,但你也不要貪多。有因緣,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最好一門深入,這樣才不會耽誤自己。人生真的是很無常,短短幾十年,有時候不用功,錯過此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就好像你們有問題要把握機會問。學了佛法最主要就是要破你的執著,讓你能夠徹底放下,讓你明心見性,心開悟解,解脫自在。【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六祖惠能大師講東西敢承擔,他講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擔保,這叫正法。大家都在學佛法,大家接觸不同的道場、法師或是上師,但是你學的是不是正法,沒有人知道。有時候你聽出家人講,聽在家人講,有時候你聽顯教講,聽密教的講,正不正知道嗎?不要以為你聽到的都是正法,你應該多用功,多看看佛經,才知道講得正不正確,否則你根本沒有一個依據誰是正。六祖說的正法就是他說的沒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過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證。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表明很清楚,我們現在講法所傳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領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夠領悟的講太多你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為有時候你不堪承受。所以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講你受用的法。我們應該因材施教,你們身邊有很多朋友,同參道友,你不需要將你所學的全盤灌輸給他。你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層次或他的好惡。喜歡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來幫助他。只要你的知見正確,任何一本經讓你講都是圓滿的,圓人法法皆圓。如果你是個明心見性的人,法法都能夠直指人心,這叫做你已經深入法義,你能夠用他最能夠明白的概念來為他說法,內不內行就看你怎麼說。所以我常講:「來,不要講一句佛法,講給我聽聽看。」但是大家都掉入陷阱,因為任何一句話都是佛法。但有些人聽我這樣講反而嚇一跳,他不敢講,你現在開口是佛法,閉口是佛法,只是你講得中不中肯而已。【蓋為汝等信根淳熟,】現在法海問要傳法給誰,六祖大師並不說一個人,他說〔汝等〕,指的是你們。【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我們常說你是佛弟子,就要負擔起如來家業。你們要承擔起來,就好像我們是家庭裡的長子,要擔起家業。當父親不在了,長子為父,你就要承擔。你覺得如來的法很好,大家應該共襄盛舉。【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六祖今天除了不傳衣缽,除了五祖弘忍的交待,還有達摩祖師以前就講一首偈。若不是六祖大師點破,有時候我們看不懂它到底在講什麼。【偈曰:吾本來茲土,】指達摩祖師本人,他從印度來到中國。【傳法救迷情。】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傳頓教法門,也就是佛的心印,或是傳我們所講的禅法。祖師達摩來到中國時,佛法已經傳到中國了,可惜那時候開悟見性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很多人都把它當成學問在探討,或只停留在修身養性,這是很可惜的。所以達摩祖師來到中國,還有人要害他,只是達摩祖師功夫太好了,所以怎麼害他都害不死,這就是一種示現。【一花開五葉,】〔一花〕指達摩祖師本人。〔五葉〕從他下面,就是五個人,就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剛好五葉。【結果自然成。】第一指達摩祖師的任務完成;二是指會有六祖惠能大師來開花結果,讓佛法興盛。中國的佛法之所以會興盛,當然要歸功很多人,但是,後人共推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六祖惠能,真是傳奇!假設他沒有展現這樣的禅法,沒有把禅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我們這些中國讀書人是不能信服啦!達摩已經預言說未來會怎麼樣,你要明白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不但知過去,也知未來,太不可思議。但是,難道你沒有這個能力嗎?有。比如說,有時候你心很亂,你可能沒有想到什麼,但是如果心靜下來,你就會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心更靜,想的范圍就越廣。如果你真正能夠達到徹底的清淨,你知道你的能力嗎?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你們有佛性,只是現在心淨不下來,所以障礙住自己的佛性。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前面有「各各攝心」,回歸心的目的就是淨化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你要切記我所講的這一句話,比如說你現在坐在這裡,你自己敲木魚、誦經,但是你在做這件事當中,你的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坐在那邊念阿彌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無論多少時間,只要你的心沒有淨,事實上你都不是修行。簡單講,那些都叫做修行的形式,你心沒有淨下來,你所做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不過是結個佛緣。如果你的心能夠淨下來,你所做的事,不管做什麼事,統稱都叫做修行。比如說我現在在外面散步,我心能淨下來,事實上就是修行。你現在在喝茶,能夠淨化你的心,就是修行。這樣的關鍵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呢?很多人做了一輩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師父,他在趕經忏,那這樣是不是修行?這要問他的內在,假設他在誦經、做佛事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則就不是。所以無論你現在修任何法門,或是你跟那個師父學,只要你心清淨即修行,心不清淨就不是修行。心如何清淨?執著就不清淨,染著就不清淨。離開執著,離開染著,離開那些境界,心才能夠清淨,所以「心淨即佛土淨」是這個意思。你要真正地達到那個境界,否則我看你還是找個好環境修行,就好像你要找個好學校、好老師、好同學、好師父修行。這叫環境。你的程度不夠,外面的境界對你是有影響的。【聽吾說法。】六祖大師慈悲,把心淨下來,六祖大師說的法大家才會受益。一樣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師還沒有開口,他就開悟了。因為法師還沒有說,他就萬緣放下,當然就開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說法,迦葉尊者不就相應了嗎?!不用說就懂了。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信。你要深信這個事實,你自己是佛,你千萬不要懷疑。你說:「師父,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因為你睡著了,當然不知道,你醒了就知道了。「我才不相信。」我說你是佛祖,你就說你是妖魔鬼怪;我說你真有智慧,你就說你真傻。有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你要把他往上拉,他就是越往回走。就像昨天跟班長談到人生有很多陷阱。我說:「沒有關系,雖然都是陷阱,你爬得起來就好。」沒有錯,人生有很多陷阱,你已經都跳下去了,也踏到地雷了,但是現在爬得起來就好。不要再躺了,爬起來。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掉進陷阱爬起來就好了。【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解。六祖大師先講那句話叫你信,你真信才能夠真正地去理解。如果有人為你說法你懷疑,事實上你是沒有辦法受益的,那又如何去理解呢?!這句話簡單地講,就是「心外無境,境外無心」,表面上是外面的境界,事實上是你的內心。我們都知道佛印跟蘇東坡的一個故事,蘇東坡看佛印像牛糞,那是蘇東坡的境界;佛印看蘇東坡像佛,那是佛印心中的境界。所以,境界就是境界,汝心自生分別,所以境原無好丑,好丑起於心。錢就是錢,錢沒有善惡,是用錢的人產生的善惡。所以有人說修行一定要貧窮,為什麼非要這樣?富不是一樣?不見得要貧道,那知見還是有問題!別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樣,不可以說他錯;別人的穿著跟你不一樣,你不可以說他奇裝異服;別人的興趣跟你不一樣,不可以說他怪胎。我們的很多概念真是沒有道理,但我們總以為很有道理,難怪你不能開悟。你明白道理了,事實上你看這個世間都很順眼。你如何看得順眼?那是因為你明理,所以你心柔軟,你看這個世間真的順眼。如果別人跟你不一樣你就不順眼,那是你的心自己起分別。【故經雲:】這是出自《楞伽經》的一句話。【「心生種種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就能成就。【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滅,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義的人,事實上自我覺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學禅宗的人,他的心觀照能力很強,對自己的觀念察覺也很銳利,那個就是覺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大家要去培養這樣的功夫。【若欲成就種智,】〔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要成就佛的圓滿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需要達到這兩種境界。這兩種乍看好像差不多,但還是不同。〔一相三昧〕指的是現象,你面對一切現象境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響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內心不被影響,內心能夠得定,能夠自在。我們不要說這兩個成就,光是一個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說你現在坐著,看到外面的現象的變化,你的內心還是很穩定,那叫〔一相三昧〕。比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開會,跟主管同事之間的溝通,跟客戶的互動,一直到回家,解決家裡的一些問題,一直到你晚上睡覺,整天的過程中,內心都是清淨的,那叫〔一行三昧〕。越說越困難,我們不要說清淨這兩個字,光是說不生氣,這比較簡單,但你都做不到。慢慢練習,先從不要緊張開始練習,接著練習不要懷疑。不懷疑表面上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懷疑,你懷疑習慣了,只要一風吹草動,晚上就睡不著。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不要執著那個現象。【於彼相中不生憎愛,】我們很容易在現象中產生喜歡跟討厭,喜歡起貪,討厭起瞋,這是在學佛當中相當強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夠在這裡修就了不起,「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開悟了。離開貪跟瞋,就是愛跟恨,就是喜歡跟討厭,這樣就開悟了。【亦無取捨,】心中不起愛憎,自然就不會〔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隨著因緣。就像世間有成敗興衰,《三國演義》剛開始就講,「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世間的人沒有辦法看清楚這個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敗,就好像接受花開不接受花謝一樣。很多的東西可以叫一個周期,一個回圈,我們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嗎?!有的東西時間到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佛法還不是在印度滅亡?那有沒有因為這樣,釋迦牟尼佛就出來捶胸頓足?沒有,這是因緣條件。佛法在印度滅亡反而在中國興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權利,法是普遍一切,是普遍的現象,它並不屬於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創造真理,而是他發現了真理。【安閒恬靜,】一個人能夠這樣就很潇灑。【虛融淡泊,】就是我們所講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的名言,他還是有這樣的體悟啊。但是這樣的生活你可以過嗎?這八個字,就是早上我寫的享清福。之前我在山上三年,有一次有個人去爬山,看到我坐在那邊,就過來跟我聊天。他說:「師父,這就你一個嗎?」我說:「是。」他說:「你會不會無聊?好像很孤單很靜。」我說:「只要還有一個人,就太吵了。」只要還有一個人的存在,就太吵了。誰在吵?自己在吵。所以你們不要害怕孤單,一個人就很亂了。就你一個人,你抓住他,怎麼淨?還是淨不了。形式上一個人表面上是很靜,很孤單,但是你的內在太吵。所以把那個概念放下才能夠〔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前面我們講過一個概念,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真心,就是平常心,你能夠保持平常心。【不動道場,】你的心不被境界所影響。【真成淨土,】此時此刻不是淨土是什麼?!因為你的心不被染著,那是徹底的清淨。這個〔土〕指的是你的心地,指的就是你的心清淨。【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假設有人具足這兩種〔三昧〕,修行到這兩種功夫。【如地有種,】這兩種就好像是種子。【含藏長養,】等待因緣成熟。【成熟其實。】自然就瓜熟蒂落。【一相一行,亦復如是。】這兩種的道理跟大地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今說法,】前面談到的是種子,但是它要有助緣。〔說法〕就是助緣,比如說,今天我在上課,但是你內在的種子亂七八糟,我再怎麼上課,你長出來的是更糟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假設種子是差的,雨淋下來會越來越差。有時候我講的法刺激到你,沒有辦法消除你的貪瞋癡,還會增長你的瞋恨。我們要幫助別人,反而讓別人的瞋恨心生起。所以兩個要配合,當我要讓這個種子長大時,還要看你內在是什麼種子。如果你內在是善的種子,我助你一把,讓你善根增長;如果你內在是惡的種子,我助你一把,有時候會讓你的惡勢形成。嚴格教導孩子,也是助緣,把孩子好好寵愛,也是助緣,但是一個成器,一個不成才。為什麼結果不一樣?你有沒有辦法好好看到你自己的內在?這會兒不是說我一直教,你們要配合,你至少要有真正想修行的種子。你只要把它埋在心裡,我沒有來跟你說,我就對不起你,這樣課講下去才有用。佛法譬如天雨,天雨雖大,不淋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有緣怎麼區別?你的條件准備好了,就有緣嘛!我們不是常講一句話嗎?—「機會是留給准備好的人。」但是,這顆種子不容易,我不是說對佛法有興趣,我是說你真的想修行,不簡單。有時候你還在觀望,我容許你觀望,但是不要觀望太久。為什麼?因為第一班船是鐵達尼號,你最好不要上船。第二班船就要慈航普渡,就該上船啦,不要再看了。【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六祖大師講的,你說狂妄也好啦,但他話可以亂講嗎?不可以,因果自行負責,未證不可以說證。就像釋迦牟尼佛開悟時,為五比丘說法,他也是類似這樣的講法,他說「我已證,我已知,我已斷,我已成。」他可以這樣講。該是承擔的時候,應該勇敢地講出來。前面兩句意思是:「如果你能夠按照我所講的宗旨或理路,你一定開悟。」〔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悟後要起修。第二句話:「按照這樣修行,一定能夠證果。」這樣的話,你看《高僧傳》就好,事實上也沒有幾個敢這樣講。一般就是修行修到最後,結果他示現往生極樂,或他修行的成果,這有可能說他開悟了。但六祖講的這個話,好像是說你按照他這樣做,必然會成佛呢!六祖大師是什麼層次?他不是一般我們所講的那種開悟的層次而已,所以人家才贊歎「何其嶺南,有佛出世」這樣的話。你聽他講的話,就應該明白他的層次,常常有人講六祖惠能一定是再來人,一定是菩薩來示現。

  【吾偈曰:心地含諸種,】就是唯識所講的八識田中的種子。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復雜,所以我們要多增長善的種子,讓它增長增強,惡的種子要讓它減少減弱。精進就是這個意思,精進不是說你一天用功多少小時,精進講的是品質,不是時間。只要停留在時間就是現象,你看現像是不准的。比如說,我們同學當中會互相贊歎︰「師父,你知道某某同學有多精進嗎?他早課三點鐘,晚課三點鐘,一共六點鐘,有夠精進。」你講的是現象界的時間,這不是精進,他如果沒有改變,喊破喉嚨也枉然,坐破蒲團也枉然,拜斷雙腿也枉然。你有沒有看一些武俠片?比如說一些魔頭在洞中修行也是很精進,但是妖魔鬼怪總是妖魔鬼怪。所以,精進的定義你抓對了嗎?不是時間,而是他有沒有讓善增長,讓惡減少,或從此止息,或是善未生,讓它生,讓它長,這是真精進,關鍵就在這裡。【普雨悉皆萌。】比如說你們今天能夠來聽佛法,就證明在八識田中有佛法的種子。但是你今天聽聞佛法,我不是普雨,我只是毛毛雨,我所知道的只是一點點。但是如果你的種子夠強,一點點就夠。有些植物,只要有露水就夠了,它不用澆水。有很多植物並不是渴死的,都是淹死的,不會種花的人都把它澆死了。如果你條件好,你有露水就活得很漂亮。你自己的種子好,內心純厚,點一下就行,不是你要聽很多,觸動了就觸動了。【頓悟花情已,】就是開花的意思,譬喻開悟。【菩提果自成。】開悟之後自然就能夠修成正果。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7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95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