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界诠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講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講之⑴

  內容概要:一、修正“學佛只要心到就行”的片面觀點。二、民間許願與佛教發願的本質區

  別。三、地藏經的分章:1-2品地藏菩薩是能化之主;3-5品地藏菩薩所化之機,

  即菩薩度化什麼根機的眾生;6-8品度生的緣,即眾生得度的條件;9-13品說明

  度化的目的是成佛的因緣。四、地藏經五重玄義之釋名。

  ——界诠法師宣講(本文檔由界诠法師弘法視頻整理而成)

  我們昨天跟大家介紹為什麼要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一些道理。題目我們約略看了一下,然後接下來是這一部經的分章。分章就是說大體把它分成四個部分:

  初二兩品,就是第一品和第二品,是說明地藏菩薩是能化之主,《地藏經》佛主要介紹地藏王菩薩如何去教化眾生的一些事跡,也就地藏菩薩分身無量,深入三途當中,尤其是在地獄當中。我們在經當中所看到的,是以孝來行化,令生人天,所以地藏菩薩又稱為幽冥教主,尤其他在地獄當中來度化眾生。這是初二兩品,是能化之主。

  到三、四、五三品,是說明地藏菩薩所化之機,就是地藏菩薩所化的一些根機都是什麼樣的人。他能度什麼樣的人呢?也不是度什麼菩薩呀羅漢吶,他不是度這一類人而是什麼人呢?都是造業的眾生,不孝雙親,不敬三寶,貪瞋癡惑,造身口意業,受了無間地獄之罪惡的眾生,要去度這一類眾生。他地藏菩薩所教化的對象是這一類,那這一類眾生很難化呀,很難教化。

  第三個部分是六、七、八三品,是說明度生的緣。三途當中是不是都能度呢?也不一定吶,度要度有緣眾生。不是說地獄所有的眾生地藏菩薩去都能夠度,那這地獄就不存在了,是要有一定的因緣。所以佛一再囑咐說:地藏菩薩啊,將來我入滅了,所有的眾生,如果有一點點的善根你都應該去救度他。所謂一點點善根,比如:燒香,誦經,造幡、像啊,齋僧,供眾之類種種這些善緣。有這樣的善緣,地藏菩薩,菩薩都有辦法去度他。你必須要有一定的善緣基礎,菩薩才能夠度他,你一點善緣都沒有,就沒辦法度了,就很困難,所以說度生要有緣。那麼在本經當中說,你乃至一點一滴的善,都能夠接受度化。

  然後後面,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一共有五品,是說明成佛之因。度眾生干嘛呢?成佛道啊,這是佛教的一個根本宗旨。所以成佛要度化眾生,令眾生成佛,也就是說令人至誠恭敬念佛名號、菩薩名號乃至布施,財法二施等等,來度盡罪苦的眾生,這些都是菩提的正因。從念佛號、念菩薩名號,以及做種種善事,禮敬佛的形像等等,這都是成佛的因,主要說明這四個方面:一個是說明能度的,是地藏菩薩所度的根機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能接受度化,度化的目的是成佛的因緣。

  好,下面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按照清康熙年間,有個叫青蓮,『青』就是青山的『青』,蓮花的『蓮』,青蓮大師依天台的思想教義,立五重玄義。為什麼要講五重玄義呢?因為天台解經,它有它的一個方式方法。他五重玄義把它提出來,你就知道這一部經大體講些什麼內容了,所以能诠的是名。那麼五重玄義是名、體、宗、用、教,五種。名、體、宗、用、教,這有印象吧?『名』就是解釋名稱名字,就是說經題叫『名』,能诠之名。知道名字了,你知道它的體是什麼個樣子。所诠的『體』又是如何呢?有『名』就有『體』呀。那麼知道這個『體』,必須要知道它的宗旨是什麼,所以說『名體』完了要釋『宗』,釋體要明宗,它的宗旨,這部經的宗旨是什麼。然後『宗』成了,『體』也顯了,它必須有它的妙用,這部經有什麼作用啊?學了半天,經有什麼用處?有沒有?所以說要釋『用』。『用』完了以後那麼從天台的慣例裡面說,它是這個判教,五時教當中應該判哪一時呢?所以要辨『教』。這是五重玄義的一個大體的總綱。

  然後,我們現在一個一個來。

  第一個釋名。釋名,那麼本經以什麼為名呢?依天台的解釋呢?是以不可思議人法為名,都是以不可思議。你看我們經裡面都是解釋地藏菩薩有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種種種種功德,是以不可思議人法,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出來的。

  “地藏菩薩很簡單啊,宋朝金地藏,從朝鮮牽一只狗到九華山,然後坐在那裡修修修,後來就成道了。然後度道明啊闵公啊,就這樣子。”是不是這樣?那太簡單了吧,是不是?後來因為地藏菩薩有一定神通,他向人家要一袈裟的地,然後這闵公說你要一袈裟的地,那才有多大,那你要呗!那袈裟一拉過去,拉了多少?九個山頭啊,好大個地方啊,那神通。

  我們看地藏菩薩:“哎,蠻厲害的。”只是這樣而已,這是什麼呢?這是因本垂跡,現一個事跡而已,一點點而已,以不可思議當中,只是顯那麼一點點示現在九華,是這麼一個示現。但是這個人呢,不是我們思惟想象能夠想象出來。地藏菩薩他所做的功德有多大,然後我們看到經文裡面才知道。先知道它是以不可思議人法為名。

  這部經叫《本願經》,又叫《本行經》,叫《本誓力經》。本來是三個名稱,但是我們這裡叫『本願』,『地藏菩薩本願』六個字,這是別,『經』是通。『經』,所有一切經,《彌陀經》啊,《無量壽經》啊,《般舟三昧經》等等都有『經』啊,那麼前面那是別題,然後『經』是通題,這個大家都知道。『地藏』是別,『菩薩』是通。『菩薩』,觀音也是菩薩呀,文殊菩薩呀,菩薩不一樣。

  前面是『地藏菩薩本願』,『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叫人法,來立這個題目。這經題我們都看多了,有種種形式,有人法,有單人有單法呀,有法義啊,人法義具足等等為名。那麼這個地方是講,以不可思議人法為名。那麼這個地方呢,尤其是講他的本願,地藏的本願,因為了解地藏的本願,我們才徹底了解地藏菩薩這個人,他到底發了什麼願才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經以願為名。

  為什麼不以行為名呢?地藏本行經啊,地藏菩薩本行經或者本誓力經,為什麼以本願為名呢?因為說以願必導行,有願你肯定要去行啊。既然你要當菩薩要成佛,那麼發此願必導行,行必定有超拔之力,有這個行,行的作用,就產生作用,就是度眾生拔眾生苦的作用啊,所以說有力,又可以證明願之深。行之廣要倒過來,先是有願,有願必會去行。我發這樣的願你要去做啊,行,有行就有力量,就像五根五力一樣,有根然後產生力呀,是這麼個作用。然後有了力,超拔眾生之力,說明願的深,地藏菩薩願深而行之廣,不是做一點點事情啊。

  地藏的『地』,『地』是什麼意思記得不?有生長的意思對吧,荷護住持等等的意思。『藏』是含藏一切善法,當然這裡是講善法而言。地有性的意思,就是本性吶,佛性那個性,地有性的意思。我們通常說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就是講心性的意思,就是講我們內心心性,也就是說依此地,或者依此性修行。

  修什麼行?修萬行。『因修萬行,果滿萬德』,那就叫作心地,對吧?修行從心地開始,地藏是從心地開始,那麼一切佛法一切人,你要修行,必須要從心地開始,表相要從於內心。燒香啊、拜佛呀,這是相,相要從心起,心起恭敬心,你才會行這個相嘛。

  去年年內有一班干部,然後他們來這裡,叫我在廟裡帶著轉了一圈,然後到了臥佛殿呢,有幾個去拜,跪在那兒拜拜,他們一般都跪中間拜的嘛。拜呢,旁邊有拜的人叫說,叫沒拜的人來,“來一起拜呀”,那幾個說:“哎呀,不用拜啦,心到就行了。”他心到就行了。那麼旁邊人說:“要麼燒一支香吧。”他說:“行,我們去燒支香吧。”有幾個說:“不要,我們心到就行了,不用燒了。”

  有沒有道理?也有一點點道理啦。但是你心到,你形象都不去做,怎麼證明你這個心到呢?行為導致你心的一種體現,你心的展現,說明了你內心的觸動作用。你行為上都沒有表現,說明你心很好怎麼表現得出來,對吧?他不願意、不好意思,燒香拜佛都不好意思,哪一天你吃了苦頭了,你叫菩薩你都來不及了,是不是?

  通常人都這樣吶,到緊急關頭找菩薩了,發神經了、發瘋了,然後到廟裡去:“哎呀,能不能幫幫忙啊!”我們這山下有一個工人,年內好像二十幾了吧,他發神經了。發神經說什麼鬼呀附在身上吶,然後就找個人說,叫我趕緊給他念念大悲咒啦,念一些什麼大悲水喝喝。那我就給他念呗,念念放在那裡,後來他又好啦,好了就沒來拿。過了年我就碰到他:“你說叫我念大悲水,你怎麼沒來拿啊?”他說現在好了,好了他就不著急了。然後沒好他著急,拼命找啊、找啊、找找,給他念啊,叫我念念念。我說你平時都不修,不是真正信仰的人都喜歡怎麼樣呢?——臨時抱佛腳。你平時都不積德啊,不修行無所謂呀,我心到就行了,對不對?那好了,要這麼說的話,他要找我們念的話:好喽,我們心到就好喽,念什麼念,對吧?我心到就好啦。

  心到,你嘴巴要念出來呀,你這樣才有加持力,身、口、意三業的嘛。修行要修身、口、意三業的,同時進行才可以啊。身在合掌禮拜,口在稱念,心在思惟觀想,同時進行這才產生效果嘛。你說“我心到”,你心在那兒觀想,身一點兒都不動。好了,下回有人找我,那我心到就行了。他不到緊急的時候,他不找佛菩薩的。他覺得沒辦法了,然後來找我們。平時你要積累啊,對不對?

  修行當然從心開始是沒有錯,心開始要行為上。你不能躺在床上,人家去做早課去了,你說我心在念就好了吧,你們念嘛,我躺在床上,直挺挺躺在那裡對吧!那冬天冷得要命啊,躺在床上被窩包著,那是“心好”啊,是不是?心修行不是挺好的嗎?那夏天熱得要死坐在那裡,你看看我們要穿多少衣服?裡面那個汗衫就好了,汗衫然後海青、袈裟,最少是這麼多重,尤其褲腰這一帶,就是腰這個地方多少重?你數數看嘛,多少重嘛,對不對?褲都是折下來的啊,就是說我們那個褲,橡皮筋那樣折下來,又橡皮筋一重,然後汗衫一重,海青一重,袈裟一重,多少重裹在裡面。心到就好,我光屁股在那裡不更好嗎?涼快呀,對不對?

  你這個行為要說明內心的一種落實嘛,你一點落實都沒有,你怎麼說心好?光說心好,對不對?要這麼產生作用。我們講說心地依心而起,導致你行為肯去做就對了。我們昨天講的:你說發菩提心,要發心,發心要去做啊!你光在那兒喊喊喊,要落實,真正一點一滴去做。菩提心是為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然後要成佛道,要修福要修慧。成佛要修慧,利益眾生是培福。福足慧足,這兩者具足了你才成佛嘛。菩提心是這麼一種建立才可以。那麼所以說這個一切的常樂我淨都是從心地而起,含藏著常樂我淨的一切實德,都是從這『地藏』這兩個字的內涵而產生。

  好,那『本願』,『本』是本昔,『昔』就是過去呀,『本昔』就本來過去,我們現在話叫因地,因地所發的願。『願』是什麼意思呢?是希需為義。希就希望的希,需就需要,希需為義。願我希望達到這麼一種目的,叫作願。

  在家人遇到困難了,沒辦法了,然後他就到菩薩那裡許一個願,許一個願就一種交易,“菩薩你要給我什麼什麼,然後我回報你什麼什麼”,是不是這樣?“觀音菩薩呀,我想生個兒子,你如果能夠給我一個兒子呢,然後我就打堂齋”。貿易,是不是貿易這樣子?

  你看看《地藏經》,地藏菩薩是怎麼發願的?怎麼發願?他跟眾生的交易到底有多少?眾生要給他多少東西?然後我發這樣的願有沒有嘛?所以佛教裡面的願跟我們世俗那個願沒辦法相比的。

  世俗人沒辦法了跪在地,燒三柱香跪在地,呼天喊地的:“老天爺啊!保佑我度過難關!然後我用豬頭一個,豬的頭一個,酒一壇答謝你!”跪在那裡,這是民間的做法,佛教的願不是如是。希望,這個所謂的希望,希望達到成佛,我發這樣的願;希望我能夠利益眾生,他是這樣子。而不是說從眾生那裡索取來什麼東西。但是說願也有一個自求滿足啦,所謂滿足,滿足什麼?滿足成佛,滿足度眾生,這佛教的願是這樣子。

  願有通有別,『通』是四弘誓願叫通願,『四弘誓願』那是通途的,都要如是發:“煩惱無邊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些都是『通』。『別』是因人而異,比如說藥師佛十二願吶,彌陀佛四十八願吶,觀音菩薩有人說十二願、有人說十六願吶,等等。這願的不同,其實說這是個總綱總體,那麼那些佛菩薩在因地當然是發一切願的。通願是一樣的,通的,一切佛一切菩薩都發通願。你煩惱不斷、法門不學,你怎麼去利益眾生呢,是一樣。

  別願各自不同,是因為他願有別,所以他所行也有別,做法上就不一樣了。那麼佛教裡面的觀音菩薩呀,文殊、普賢、地藏吶,這四大菩薩是代表悲、智、行、願。觀音菩薩表示大悲;文殊大智;那麼普賢呢?普賢大行不是嗎;地藏呢?大願。但是說,然後文殊就沒有大悲啦?是不是觀音就沒有大智嗎?那地藏有沒有大智?他有,突出這裡面不一樣的。所以說智慧,通常說文殊是表示智慧,他是悲、行、願也同時具足,其他菩薩亦復如是。

  所以他願裡面別當中有共,共當中有別,所發的願裡面是這樣子,有所差異。所以說你看彌陀佛,他成就的國土呢?不一樣,他發願不一樣。共通的諸佛所成佛的國土都一樣,那所有一切菩薩也都一樣,同樣的十地,地藏也十地、觀音十地、文殊十地、普賢十地,大家都十地以上的菩薩,他是一樣。但是他利益眾生的作用點有差別。省委書記這個級別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些省委書記呢,他做的風范不同,這就有別了。但是他通的都是一樣,名稱都是一樣,是這樣的。

  那麼這是『本願』,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就不用解釋了吧?通途一樣啦,貫攝常法呀,那就是『經』的意思。那麼這是名《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一篇:界诠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講之二
下一篇:界诠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講之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