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的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日益減少,生態的均衡受到嚴重破壞,近幾年來,有心之士紛紛奮起,疾呼保護動物的重要性,一些相關的團體組織也應運而生。其實,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的祖師大德們一直默默地為保護動物奉獻心力,其思想與作法值得大家參考效法。
【佛教對於動物的看法】
首先,我們從下列四點,來了解佛教對動物的看法:
一、戒殺:動物與人類一樣,同有血肉,同感苦樂,同俱親屬,同解趨避,思及於此,何忍加害。所以古聖先賢均以勝殘去殺為尚,成湯的“解三面之網”,孔子的“釣不綱,戈不射宿”,千百年來傳為美談;佛教則更為徹底,不但五戒十善均以不殺為首,更提倡素食,以斷殺機。
二、放生:佛陀在《梵網經》中諄諄勸戒佛子必需以慈心行放生之業,因為六道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親眷,所以如果見人殺害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放生的方式及功德在佛經中屢有所見,例如:《金光明經》中敘述瀕死的魚因流水長者子及時救起,並為講大乘經典,而得生忉利天宮;《雜寶藏經》中記載年幼沙彌因救起即將溺斃的蝼蟻,而獲長壽果報。世間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所以放生不但是在為對方延命,也是在為自己積德;不但是在愛惜物命,也是在報答父母深恩。
三、護生:愛護動物最重要的是必需自他互易,立場對調。像惠意法師以缽中食物惠養群鼠,智凱法師不嫌污穢,氈被野犬,不但感動畜類,也為時人所敬。佛陀惟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為鳥獸谛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可說是保育運動的先驅。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觞。
四、平等:佛教主張世間萬法互為緣起,彼此關系密切;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有差別。《金剛經》中,佛陀發出“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實無有一眾生滅度者”的宣言,不但是以平等心看待動物的真義所在,更是人類文明的極致表現。而在佛門裡,因佛陀感化而誓願護持佛法的天龍八部之中,有愚癡瞋恚的龍神、性情猛烈的大鵬金翅鳥(迦樓羅)、貪婪邪谄的蟒神(摩候羅伽),則證明了即使是凶狠無比的動物,如果我們能以悲智攝化,都能發揮心地中本自具有的佛性。
【佛教藉動物的譬喻來教育眾生】
佛陀善於觀機逗教,故能攝受不同根性的眾生,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最能引人入勝。像“驢牛二乳”,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人鳥明暗”,比喻人我立場不同,所見亦有差異;“蠶繭自縛”,比喻眾生因起惑造業,而沉淪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勸人改過向善。而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為人身的難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以“蛇尾爭權”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則是佛陀為了教育弟子,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為主角自編的寓言,因其內容生動,所以傳誦至今,仍能感心動耳,發人深省。後世的祖師大德為廣度眾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說因地修行時,以種種方法度脫畜類的功德,像“割肉喂鷹”、“捨身飼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銜水救火”等世人耳熟能詳的慈悲願行,與其在諸經中宣說自己累劫以鳥獸身度脫同類的事跡,同樣都是教化眾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無論傳播到那裡,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詩偈的流傳,對於人心的提振,社會的淨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那得免無常”、“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等等,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以寥寥數語,畫龍點睛般地闡明處世之道,最能深叩心扉,令人難忘。
【寺院藉動物的象征來啟發信念】
佛教基於“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導佛子把動物視為朋友,愛惜呵護,更將眾人敬畏的動物與諸佛菩薩的美德相譬,藉以觀想思惟,引發信心。例如:獅子勇猛伏眾,獨步無畏,號稱“百獸之王”,為大家所一致稱道,因此在佛門裡,經常比喻佛陀為“人中獅子”,佛法為“獅子法門”,說法為“獅子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獅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當然也就稱為“獅子座”了,“獅子身上蟲”則表示身在佛門卻破壞佛門的敗類。
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行誼莊嚴的高僧大德為“佛門龍象”。
又因為大象具有忍辱負重,堅毅不拔的性格,因此顯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為普賢菩薩的座騎,來彰顯普賢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深切願心;以青毛獅子為文殊菩薩的座騎,來表征文殊菩薩堅無不摧,猛利無畏的無上智慧。兩位菩薩並列在佛陀的兩邊,示意眾生惟有“定慧一如”、“解行並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場中,則分別以象征游行無畏、堅力無礙、尊貴吉祥、端麗明慧、智用隨方的獅、象、馬、孔雀、金翅鳥,來作為大日如來、阿□(編者:此處缺字)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的座騎。
此外,佛門裡以魚類晝夜張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稱為“木魚”,以示精進;“海青”本為鵰類的一種,因神態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為大袍的別名。當我們接觸這些法物時,想到它們的深遠含義,自然就能興起信心道念。
【禅門藉動物為開悟見性的契機】
阿彌陀佛以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流法音,令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禅門大德則經常隨手拈來,運用身邊的事物作為啟發後學的契機,一些動物也因此在公案語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百丈懷海因為馬祖道一的一句“野鴨子飛到那裡”而破除執妄;杜鴻漸宰相由於無住禅師問他是否聽到烏鴉啼聲而契入聞性;百丈禅師以“騎牛牧牛”的問答,讓長慶大安自此領旨,更不馳求;廓庵禅師繪“十牛圖”,闡示修禅的方法和順序;洪恩禅師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義。此外,像“野狐禅”、“鹦鹉學話”等語句的流傳,不但豐富了中國的辭匯,也成為佛弟子們自我警惕的銘言。
人類最大的危機,在於長久以來僅以自己的立場來看待萬物,能用則用,相悖即誅,以致步步自限,自毀前程。放眼世界,惟有佛教的真理才能保護動物的生命,惟有佛教的妙谛才能挽救地球的危機。因為惟有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才能去除人類的我執,惟有佛教“同體共生”的思想才能促進宇宙的生機,惟有佛教“慈悲護生”的作法才能減少人類的殺業,惟有佛教“以事明理”的教育才能開拓閉塞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