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竺摩法師:地藏經 第五章 地藏菩薩的示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五章 地藏菩薩的示跡 每一個佛興世來化度眾生,必有許多聖者出現擁護道場,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雖好,須仗綠葉扶持’,有一樣的意義。因此釋尊出世說法,也有許多聖者跟蹤他,侍從他,擁護他。平常說佛講經時候,多有四眾在座:常隨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常隨眾,當機眾,都屬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結緣眾,是普通大眾隨喜法會的。影響眾,多屬菩薩、古佛或菩薩大悲再來,一以助佛道場,一以廣度眾生。現在地藏菩薩,就屬於釋迦佛法中的影響眾。所以本經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叢林,山石微塵碎為恆河沙劫數的時間為喻,而說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他在聲聞辟支佛地?即如果連做聲聞辟支佛時都計數起來,那時間就更長久了。故占察經雲:‘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游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以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減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為善慰說者,所謂巧說諸法,能善開導。’因此菩薩\‘從一切劫來’,即‘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薩在此土的垂化史跡已相當多;現在僅就示現我國的事跡來說,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節 現實的史跡 地藏菩薩示跡我國,時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見聞各異,紀載稍殊。 (一)神僧傳說:佛滅度一千五百年,菩薩降跡於新羅國(朝鮮)王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唐高宗號四年,二十四歲祝發,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若薩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顯聖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二、宋高僧傳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雲:‘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突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於是落發涉海,捨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巖棲澗汲,趣爾度日,……其山天寶中李白游,號為九華焉。藏素持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為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禅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貞觀十九年夏,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鏡嘶嗄,跏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屍坐於函中,泊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升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說事跡詳略或異,而菩薩的籍貫、姓氏、王屬、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資憑信。 第二節 傳誦的逸事 地藏菩薩示跡九華山的時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說幾種,多為史實所載而傳誦於民間的。 (甲) 闵公施地 神僧傳雲:‘時有閣老闵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塵網。’現今所塑地藏菩薩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兩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聽。如果當時沒有這種實情,必難傳誦至今;我們宜誠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眾 宋高僧傳雲:‘建中初,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稿眾”莫不宗仰!’這與上引\‘地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應;初一人時已有如此食法,則後來眾多,再顯神力,亦不足為奇了。 (丙) 獻泉謝罪 宋高僧傳說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卻端坐無念,不動聲色。忽然有一艷婦,姗姗而來,向他作禮饋藥,並說道:‘我的小兒無知,毒螫聖者,今我願引甘泉,以補此過!’言訖不見,但顧左右甘泉潺潺而流。當時的人都說:這是九子山神向菩薩殷勤獻供,是由於菩薩的道行高深所感動。 (丁) 賦詩送童 相傳地藏比丘居九華山時,有個時期,用了一個書童──即侍者。後來這童不慣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辭回家,他也很感動,就寫了一首詩相送:‘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這首詩我曾從好多書中讀到,題目都標為‘新羅金地藏居九華山送童子下山詩\’。如果這首詩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麼他不但是一個苦行的修僧,也是一個上乘的詩人了。因為在這詩裡,不但是音韻好,且把山童與山僧兩者的心情,描寫得很逼真,幾乎從紙上跳躍起來,很夠表現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許多富於感情的詩人,讀到這樣富於表現力與感化力的作品,必會在藝術的宗教的情緒中給陶醉了。 地藏菩薩示跡我國,是不足為異的!本經分身集會品,已說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脫眾生。地藏十輪經亦說他與觀音菩薩一樣能現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種種身救濟有情;可見示跡九華山的,也不過這許多身中的一種聲聞比丘身耳。又十輪經等也說他從他方世界來此土時,多是以聲聞身的姿態出現的;故在唐朝示現的也是聲聞身相。於此,可見菩薩在此世界的化儀,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似聲聞’的。
|
|
|
|
|
|
上一篇:竺摩法師:地藏經 第六章 化主的分身集會
下一篇:竺摩法師:地藏經 第四章 地藏菩薩的本願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