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觀無量壽經
著譯者:劉宋[彊-弓]良耶捨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梵名Amitayur-dhyana-sutra。又名《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十六觀經》。略稱《觀經》,又本經並非佛為當時之上根者所說,係為佛滅度後之未來世女人、惡人而說,故本經又名《為未來世經》。漢譯為劉宋.[彊-弓]良耶捨譯,全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經號365。
本經內容為佛在王捨城耆闍崛山中,韋提希夫人被兒子(阿闍世)幽禁,韋提希夫人,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祈請佛陀說淨土之法。佛遂臨王宮中,為其演說三種淨業及十六觀門等往生淨土之法。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依據的三部經典之一:《阿彌陀經》重在稱讚功德起信;《無量壽經》詳細陳述兩土的苦樂,使發欣厭之願;《觀無量壽經》具明行門,此信、願、行三經為往生淨土之重要經典。
此經敘述釋迦尼佛在王捨城外耆闍崛山中,城中太子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欲餓死其父頻婆娑羅王將其閉置於七重室內。其母韋提希夫人身塗麨蜜等物供給其父食用,而目連及富樓那尊者每日亦從空而來為王說法,王食麨蜜又得聞佛法,顏色和悅。阿闍世聞其父多日未死之因深為震怒,乃怪其母欲殺害之。後經月光及耆婆兩位大臣之勸,遂將其母深閉宮中。時韋提希,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請求世尊援救。佛察知其心念,遂展神通現身宮中,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告以其子惡行,令她憂心如焚,祈請世尊開示,世尊依其所願說示十方淨土,韋提希深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唯願世尊教說觀於清淨業處。世尊開示了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及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想觀、阿彌陀佛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生想觀、中輩生想觀、下輩生想觀等十六觀之往生淨土法門。時韋提希聞已隨語作觀,即得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得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並有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漢譯在諸經錄、僧傳說法不一:《觀無量壽經》之名最早出現的經錄於出三藏記集中,但譯者不詳。梁高僧慧皎傳中,提及此經於劉宋元嘉年間在京鐘山道林精捨由畺良耶捨口述,僧含筆受;法經錄以下之諸經錄皆沿用其說。又歷代三寶紀卷四、卷七,於畺良耶捨之譯本外,另列舉東漢、東晉兩種譯者不詳之譯本。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西藏本亦無,而漢譯本亦僅存疆良耶捨譯本。然在新疆吐魯蕃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與畺良耶捨所譯本相類似。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穆勒之請,據現行本譯成英文,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同收在《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冊。
本經歷代的註疏,現存完整的有:隋.智者大師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隋.慧遠撰《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吉藏撰《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唐.法聰撰《釋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宋.知禮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宋.知禮撰《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一卷。宋.元照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三卷。宋.戒度述《觀經扶新論》一卷。宋.戒度述《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三卷。宋.知禮排定;明.真覺重排《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科》一卷。明真覺分會;日本實觀改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五卷,明.傳燈述《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一卷。清.續法集《觀無量壽經直指疏》二卷。清.彭際清述《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民國.諦閒大師撰《觀經疏鈔演義》一冊,諦閒大師遺集第四冊。
本經的流傳,曇鸞受了菩提流支的勸導歸入了淨土門,而菩提流支授與他的經典即是觀經,曇鸞所著的往生註論其中常引《觀無量壽經》,特別是以觀經下品之說,稱頌佛名而成往生之大業;還有淨影寺的慧遠、嘉祥吉藏等諸師專以本經宣揚往生淨土;唐代善導以觀經為恩惡凡夫往生報土的本願念佛一行的專經,依願念佛,開示凡入報土的捷徑,在其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著重發揮的淨土要義,奠定了淨土宗的教理基礎,並在行持中推廣稱名乃至讀誦、讚嘆等大眾化的方式,遂成為淨土宗的宗義,使淨土宗後來成為中國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為流行的一個教派。承受善導精神開創日本淨土宗的源空(法然上人),規定觀經為其所依據的經典,以後日本淨土宗各派汲取其流脈以為承繼,特別是西山派特別重視本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