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的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我們把今天要講的經文先來讀一遍: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上次我們講到賢護菩薩,這位大菩薩是十六位正士的第一位,正士就是菩薩。在這裡十六位的菩薩都是在家菩薩。第一品裡面講的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他們是出家菩薩。密宗常常都是用十六來代表大圓滿,所以這裡講的十六位正士是表示圓滿的意思,每一位都是一類人,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我們上次講到『賢護』,他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菩薩,其它的菩薩是他方世界來的,所以這裡先舉出賢護。賢護在《大寶積經》裡面有提到他,佛有講他種種快樂的事情,說賢護菩薩在我們人間,他做人所受的快樂,這個果報比忉利天王還要過之,所以他的福報非常大,連天王都比不上他,更何況說人間的人?這位菩薩他的名號叫賢護,賢是當善字來講,護就是護念、護持,所以這個菩薩的名號就代表,我們要善護念自己、善護持自己,自己要護持好自己的賢德,同時也要護好眾生,這個就叫做賢護。
這位菩薩是等覺菩薩,所謂賢中之首位。一般來講聖賢,在佛門裡面講的聖賢,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等覺菩薩是菩薩中的最高的位次,所以這個賢是賢中之首。在佛經裡面有很多的地方都提到這位賢護,有的時候也叫做賢首,《華嚴經》裡面專門有「賢首品」,這個菩薩我們是相當熟悉的。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聖賢出世有很多,在經裡面我們看到有《維摩诘經》,維摩诘大士他是佛,他不是菩薩,是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尊佛出世,一位是他釋迦牟尼佛,另一位就是維摩诘居士,他是佛再來的,所以他講經說法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派遣他的上首弟子捨利弗、目犍連去探望維摩诘,維摩诘是示現得病了,所以佛就派他的弟子去慰問,用這種因緣來引出《維摩诘經》這個大法。《維摩诘經》是說不二法門,也是一乘了義的法門。
捨利弗、目犍連是出家人,而且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見到維摩诘之後,也好像對釋迦牟尼佛一樣這樣的禮節,頂禮三拜,右繞三匝。所以我們看佛門裡面,師道第一大,老師第一大,你雖然是在家人,但是你證得的境界已經是成佛了,你是我們的老師,在家人都可以接受出家人的頂禮。所以佛法它是教育,它不是講究這些所謂的階級的,哪個境界高哪個大。所以即使是捨利弗、目犍連,見到維摩诘都要頂禮。所以在現在有的人講,說白衣居士不可以講經說法,這個錯誤。當年佛在世就有白衣居士講法,維摩诘,而且捨利弗、目犍連見到他都要頂禮。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夠只是看這個形式,要注重實質。我們淨空老法師當年學經教,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人,我們淨空老法師是出家人,結果出家人都要向在家人頂禮,為什麼?老師第一大。
在六月份,我們這邊香港護世息災委員會辦了一個「《淨土大經解》的心得分享會」,淨土大經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淨空老法師按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來講解,已經講完一遍,現在是講第二遍。同修們在一起來分享學習《淨土大經解》的心得,我們請了劉素雲老師來講解。劉素雲老師證得念佛三昧,我沒有證得,我跟她在一起,我要讓她先走。她跟我很客氣說,你出家人先走。我說不是,菩薩先走。這個就是表演給大家看,我們不是出家人就了不起,好像高高在上,不是,哪個有修行,就哪個走第一。當然在法會裡面,為了莊嚴,要講究儀規、禮節,在家人讓出家人先走,這個也是正確,為什麼?尊重三寶。所以各有各的道理,我們知道之後都不要大驚小怪。
除了維摩诘居士之外,就是賢護居士。他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殊勝的人物,他是等覺菩薩,他的功德非常殊勝。在經裡面記載,當時他示現在王捨城,做為一個普通人,但是他的功德,是只要能夠聽到他的名,「賢護」這兩個字,就必定可以得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個是記錄在經裡面的史實。這個功德不得了,你只要聽到這「賢護」兩個字,你就一定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我們這部經裡面,我們看到他排列在上首,他在淨土法門裡面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他也是護持眾生,得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種菩提。怎樣來護持?護持眾生念佛往生淨土,你就一定得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為一往生就不退成佛,一定是可以成佛,你不會退轉。
所以,這部經就是幫助我們得到三種菩提。而且賢護這個人,他為我們示現,就說明聞名的功德不可思議,你只要聞到賢護正士的名號,都得到這麼殊勝的功德。那你如果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不得了!所以這裡是表法,名號功德是不可思議。在這部經裡面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講,「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有眾生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全部,俱來就是統統都來齊,來我剎,就是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你就一定可以去極樂世界,這是確實。但是至於是不是在這一生能夠去?那就要看你自己了,這一生去不了,以後肯定終於有一生會去到;但是可能是無量劫之後,受苦是無窮。我們是希望這一生就去到極樂世界。這裡講的「聞此號」,不是說聽此號,聽跟聞是不同的,聽而不聞,很多人都會有。阿彌陀佛這句話個個都聽到,但是你有沒有聞?聞是你真正要明白,對於名號的功德、對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聽明白了,你才叫做聞。所以聞此號,是你能夠把這部《無量壽經》聽明白了,你自然就深信不疑,自然就能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你就肯定能夠來到極樂世界。
在經文裡面講聞名的功德有很多。好像說「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也是講這個道理。《阿彌陀經》裡面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統統都是為我們介紹聞名的功德。所以大家很有福報,現在在這裡聞名,你能夠堅持聞名,你就一定不會退轉。為什麼有很多同修學佛,學著學著就會退?有一首打油詩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愈來愈遠,「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退轉了。為什麼會這樣?他不是真正深入經教,他沒去聽經聞法,所以你沒聞名就會退轉。
「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你想要不退轉,每天都要聽經。我自己就很有這個體會,一天如果不聽經的話,煩惱就開始起了;三天不聽經,真是好像古人講的面目可憎。古人說,「三天不讀聖賢書,則面目可憎」,真是如此。古人是以前那個社會還比較好,社會風氣沒有這麼墮落,現在別說三天,一天都不行,可能半天都不行。所以我們護世息災委員會給大家供養的聽經機很方便,你經常帶在身上,走路就打開,做事、煮飯、洗碗也打開在旁邊聽著;有的同修上班,可能開車的,開車也放在車裡面,一邊開車一邊聽經,方便,可以使你聞名不間斷,你就一定不會退轉。
在《般舟三昧經》裡面講,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他也是弘揚淨宗,所以他跟淨宗的因緣很深。他是親見阿彌陀佛,就是在在世的時候,他就見到阿彌陀佛。跟我們中國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一樣,慧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他在念佛的時候,他在廬山結社念佛,一生三次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蓮池海會,最後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我又見到了,這個情景我一生見到三次,現在是阿彌陀佛來接我走,講完就跟大家說再見,自在往生。這個是淨土宗的初祖。賢護菩薩當時也是一樣,生前就見到阿彌陀佛,所以他今天來參加法會,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他也來做影響眾,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所以你看,等覺菩薩都要為大家帶頭來聽經,他用不用聽經?他不用聽也行,但是他偏偏要來,為什麼?做影響眾。大家看見,你看,這位菩薩都來,我們也要去,這是帶動大家來修學,這個是慈悲。
雖然可能你已經是老修了,可能你修行的功夫比台上講經的人還厲害、還要好,但是你也要來聽經。為什麼?做影響眾,帶動眾生來聞名,這個是慈悲,這個是護法。所以我們希望佛法興盛,怎樣能夠興盛?聽經的人多,深入經藏的人多,這個佛法就興旺。不是說做法會的人多就是一定興旺,未必!做法會,如果他不知道法會裡面這些經本的義理,跟著在那裡唱,在那裡熱鬧一場,未必得到什麼利益。所以做法會,一定要先把法本裡面的義理跟大家講清楚,大家做的時候才能夠隨文入觀,這個功德就大。即使是要度幽冥界的眾生,做的人都需要有這種隨文入觀的這種功德,隨著你自己入觀,眾生才跟你入觀,他能夠得到利益。如果光是這樣做,別人念你也念,別人唱你也光是唱,根本不知道唱什麼,這樣度不了眾生。還不如好好來聽一座經,你聽經的過程中,你就隨著講經人的思路入觀,功德更大。
這次六月份的《淨土大經解》的法會,很多同修覺得法喜充滿,真的比參加任何法會還要殊勝。我昨天剛剛接到一封感謝信,是一位大陸的同修,她說她來參加這一次的聽經。她的姐姐以前年輕的時候有一位男朋友,這個男朋友今年年初的時候車禍去世了,結果她姐姐就經常夢到這個人,在夢中看見他非常淒慘,一定是墮惡道。她姐姐也不學佛的,也不知道怎麼辦,就把這件事情告訴她的妹妹,她妹妹就來參加這個法會,她姐姐沒有來。她來參加法會,就代她的姐姐來祈請她的這位過世的男朋友來參加這個法會,希望能夠聽經得度。結果這場法會之後,她姐姐竟然又夢到她這個過世的男朋友,那個樣子完全不同了,非常莊嚴的樣子,很高興來感謝她的姐姐,也感謝她的妹妹,說他參加這個《淨土大經解》的分享會,他已經得度了,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特別來感謝。所以她這個妹妹就很歡喜、很感激,寫了這封感謝信來給我,我昨天看到。我相信確實這些講經的法會,其實度眾生的功德一定是很殊勝,不僅在世人間可以聽經,其實看不見的眾生來聽經的更多。
你看《無量壽經》這個法會,經上面記載,人是兩萬人,但是那些人以外的法界是無量無邊的。你看經文裡面講的,第二品講到最後,我們看第八頁。除了這些菩薩以外,我們講的是凡夫,菩薩就另外算了,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上首的人是無量無邊的,你看「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這些不算了。就是講凡夫,下面說,「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這是講天眾。其實還有鬼道,最後第四十八品,最後一品就講到,第一百七十四頁最後一行,「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天龍,天是天人,龍是鬼神道,八部鬼神,「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所以從這裡看,這場《無量壽經》的法會,來的眾生是無量無邊,有鬼神來。
昔日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有這麼多人聽,這麼多眾生聽。我們現在?一樣,從六月份的法會就看得出來,你看劉素雲老師她說,每天無量的眾生都乘著蓮花往生極樂世界,確實,我們要相信。鬼神往生比我們人容易,為什麼?因為鬼神受的苦要多,甚至還有地獄放出來放風的眾生,他知道如果我這次機會喪失之後,再回去還是要下地獄,所以他拼了命來聽經、來念佛,這種真誠心,遠遠超過人。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些鬼神是百分誠敬,萬分誠敬,所以立刻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們可以相信。
下面我們再看第二位菩薩,是『善思惟菩薩』。因為菩薩的名號要介紹起來時間很長,在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大經解》裡面就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我們的時間關系,就不要在這些方面花太多時間了,後面主要經文要下多一點時間。「善思惟菩薩」下面,『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這四位菩薩在《四童子經》裡面有講到他,這四位菩薩是他方世界來的,應化在印度,是在家人。下面『光英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是在《佛名經》裡面有提到,這些統統都是等覺菩薩,在《月燈三昧經》裡面有提到『香象菩薩』。這裡我們從這個名號也可以看出這些菩薩的修持。
我們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智上菩薩」是代表智慧無上,他來參加這個法會是表什麼法?一定是智慧無上的人才能夠深信淨土法門,你智慧不足,你沒有辦法深信這個法門,你會有懷疑,沒有懷疑是智慧。「寂根菩薩」是講六根清淨,寂靜。大勢至菩薩他的修持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是我們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把這六根收回來,集中專注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上面,這就叫做淨念相繼。我們能夠專注去念佛,就自然把六根收回來。所以如何都攝六根?只要你淨念相繼就行了,如何淨念相繼?你要都攝六根,你要專注。六根裡面,我們尤其注重我們的耳根,念佛要用耳朵去聽佛號,聽自己念佛,你什麼時候聽得到,你就是專注,你什麼時候聽不到了,你就在打妄想,所以非常容易鑒定。聽不到怎麼辦?聽不到立刻要把你的耳根收回來,專注去聽,一定要聽到。
下面「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是代表什麼?代表信願行,這個是淨土三資糧。我們要修淨土法門,這是三個必須的條件。首先要相信,相信之後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如果不發願,無論你念佛功夫有多好,你都去不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看你功夫的,是看你的信願。雖然功夫很差,有信有願你可以去到。功夫再好,你不相信,有懷疑,或者你不願意去,沒有用,還是要六道輪回。所以信慧,信是要靠智慧,發願也是智慧,怎樣看出你有沒有智慧?看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發願。大家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發願要去?好,你們都有智慧。這個智慧不同於世間的世智辯聰,世間很多的什麼大學者、大文豪,他們很聰明、很有智慧,但是那些,他對於這個淨土法門不能夠真正相信,不是發願要去,他智慧比不上你。為什麼?因為你這一生就能夠成佛了,他也不知道到哪一生才能夠成佛,所以智慧是沒得比的。
香象菩薩是表行門。香象,大象你看走起路來一步一步很穩很定,這個代表什麼?我們念佛要念到三昧,三昧就是定。我們佛號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不間斷,我們的心不受外界影響,這個就是三昧。二十四個小時都不受影響,現在我們要練這個功夫。你走在街上,這邊街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你就多看幾眼,甚至跟著進去了,掏出錢包要買東西,受了影響。特別我們很多的女同胞,年輕人,年輕女子很喜歡漂亮,每年新出的服裝一定要去追,買最新潮的服裝,去年的服裝就不敢穿出來給別人看,說穿出來笑死人,你看。有一次,有一個女子跟我們師父講起這件事,這些服裝年年都要換,現在都要講新潮,去年的服裝穿出來,人家就覺得你老土了,笑死人。結果我們淨空老法師很有智慧講:笑死人是人家死,不是你死,你沒有死;以後人家說,你穿這件衣服那麼土,笑死人。笑死人,是別人死不是我死。我們如如不動。
所以我們的衣食、我們的受用一定要簡單,要惜福,多余的錢盡量拿去布施,去幫助需要的人。一件衣服,你愛惜的穿,穿十年都不會壞。我很多衣服都是二十年了,從我以前大學的時候,穿到現在還保存著,還沒有壞。特別現在我出家了,更好,不用換衣服了,天天都這套,我是兩套衣服就行了,穿一套,洗一套,這樣多快樂、多自在。天天都要考慮,今天我上街要穿什麼衣服,頭上很容易長白頭發的,思慮過度。所以我們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惜福,生活愈簡單愈好,有得吃,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小的房間能夠遮蔽一下風雨,夠了。全副的心力就擺在用功、擺在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上面,你這一生就一定能夠往生。所以千萬不要受這個社會的誘惑,沒有智慧、沒有定力的人,才會去受他們的誘惑。那些是魔,你走到尖沙咀的那些街市,那些名牌的,什麼LV手袋,看到這些是什麼?魔向你招手,你辛辛苦苦賺下來的錢,都要去供養這個魔。所以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如如不動,不受它的誘惑。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有佛號,這個是念佛三昧,香象菩薩代表。
這裡講的其它的六位菩薩,在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裡面,就說沒有提到,沒有在其它經上面見到。從賢護到香象十個人,都有在其它經典裡面找到依據,其它六人就沒有提到。但是古德批注講,說這其余的六人,都是他方世界有大成就的在家菩薩,釋迦牟尼佛來講經的時候,他來助佛宣法。這個是講十六位菩薩。但是其實黃念祖似乎漏了一位,第十六位『解脫菩薩』,其實解脫菩薩有經典的依據,哪部經?《地藏經》。如果大家對《地藏經》熟悉的話,你可能會記得,地藏菩薩過去世做光目女的時候,她遇到一位羅漢教她念佛,她當時念的是清淨蓮華目如來,因為那時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所以念的是清淨蓮華目如來。所以如果人家問你,地藏菩薩是怎麼成就的?你告訴他,念佛成就的。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個個都是念佛成就的。你看觀世音菩薩不用講了,本經裡面就講到,他是在娑婆世界往生淨土,是在阿彌陀佛的左手,跟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輔助阿彌陀佛來救度眾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兩位是《華嚴經》的上首菩薩,我們前面介紹過他,他們也是念佛求生淨土。
那地藏菩薩?我當時在讀大學的時候,十九歲就讀《地藏經》,我就已經有這個悟處,當時我就悟出,地藏菩薩修什麼法門?也是修念佛法門。你看婆羅門女是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光目女是念清淨蓮華目如來,而且地藏菩薩在經裡面,特別為我們用一品的經文介紹,稱佛名號這個功德,第九品,勸眾生念佛。所以地藏菩薩麼樣成就的?念佛成就的,證明所有的菩薩統統都是念佛成就。所以經上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十地,個個都念佛,沒有一個不念佛。
光目女當時念佛成就了,她念到什麼功夫?從經上來看,估計是功夫成片。她的功夫不是很高,她不如婆羅門女那麼高,婆羅門女念到事一心不亂,所以婆羅門女可以直接下地獄去救度眾生,而且她作菩薩,所以無毒鬼王稱婆羅門女是叫她菩薩。光目女應該是念到念佛的功夫成片,所以她沒有能夠直接下地獄去救眾生,但是她能夠夢到佛,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她見到佛了。她在夢中見到佛放大光明,告訴她,說妳媽媽(因為她想救她媽媽,媽媽墮入地獄)將來就會生到妳家裡,是做為妳的婢女的兒子,出生三天就可以講話,她就告訴妳。
果然沒有多久,她的婢女就生了一個兒子,三天就講話,說我就是妳媽媽,墮了地獄,那個痛苦真是沒有辦法講,謝謝妳為我造福德,救我出來;但是我十三歲就要死了,福報很小,死了以後還要墮惡道,希望妳再能夠救助我。光目女當時就發願,為她的媽媽發願,願自己的媽媽能夠永遠脫離惡道,甚至脫離女身,因為女身業障相對比較重一點,就是受的苦比較多一點。所以願自己能夠發願,盡未來際救度眾生。結果因為這樣發願,這個功德加持她的媽媽,感得佛又給她示現說,因為妳這樣發願的功德,妳媽媽十三歲這一生死了之後,就不會墮惡道了,生為梵志(梵志就是修行人),壽命有一百歲,一百歲之後就要生無憂國土。請問大家,無憂國土是什麼國土?沒錯,極樂世界就是無憂國土。所以她媽媽下一世成為梵志,修行人,一百年,肯定是學什麼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然後往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無量壽!所以,她已經成為了解脫菩薩。
你看經上面佛跟我們講,當時這個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光目的媽媽就是解脫菩薩,解脫菩薩是等覺菩薩,從哪裡來?從極樂世界來,現在又出現在我們無量壽會上面。所以他的因緣是這樣一回事,統統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再來的菩薩,而且是等覺菩薩。他們示現在家人,也都表示什麼深義?淨土法門是最適合在家人修學。末法時期出家人少,在家人多,不像當時。你看這部經,出家人有男眾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在家人只有七千五百人。但是現在不同,現在看看我們這個講座,出家人加上我才得三個,其它統統都是在家人。證明什麼?淨土法門在家人適合修持,在家人跟淨土的緣分深。
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出家人是專職來修行,當然這樣修行容易成就,在家人他要有家,要有眷屬要照顧,要去工作。特別是現在的社會,所謂的科技時代、信息時代,工作的節奏都非常快速,壓力很大、很緊張,沒有時間修行,修其它法門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就。譬如說,你要坐禅,一天你能不能坐八個小時?你沒這個時間。密宗,你一開始,前行就要十萬大頭,你拿出時間去拜,然後學十年的顯教,你才能入密宗,你也沒有這麼多時間。淨土法門就容易,基本上什麼要求都沒有,你平時即使是生活節奏很緊張,工作很忙,但是你吃飯的時間有吧?走路的時間有吧?你做家務都要做吧?平時這些時間都可以拿來念阿彌陀佛,你再忙的人都可以去修。所以這個法門真是容易方便,而且是效果非常顯著。不需要你出家,甚至不需要你專門拿時間去做功課,就拿平時的時間,叫做積少成多。你走路走十分鐘,我們可以念十分鐘佛;吃飯,我可以吃二十分鐘,我心裡面念阿彌陀佛念二十分鐘;甚至你去廁所、洗澡,你不要念出聲就行了,阿彌陀佛在心裡面不要間斷,你說多方便。你修其它法門,這個不可能,你坐禅不可能去廁所坐,是不是?念佛就方便,所以這個在家人確實是最適合,不需要你好像古人那樣去遁入深山,也不需要去閉關修行,而且這個時代,可以說不允許這樣的修行。你想找個深山老林去修行,找到哪裡?現在你想找都很難找,香港就沒有這種地方。你想說,大嶼山不錯,去那裡找。你要經過批准,在那裡建個茅蓬,你要經過政府批准。你如果自己在那裡建,叫做違章建築,抓你的,所以你不可以隨便,也找不到這麼清淨的地方。
你就在自己家裡,每天聽經、每天念佛,把經聽明白了,每天就可以念佛。所以這個法門是最適合科技時代、信息時代的人類,所謂末法時期。所以過去古德有講,淨土法門它妙妙在哪裡?「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你不需要離開你的世間法,你做家務照做家務,做工作照做工作,照顧家人你一樣可以做,但是你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念。不需要廢除世間法,而去修佛法;也不離佛法,你可以佛號不間斷,繼續去行你的世法,所以這是非常殊勝。再忙的人,我們淨空老法師介紹大家,修九次十念法。我們跟大家講過,每天念九次,早上起床念十句,晚上睡覺前念十句,三餐飯之前也念十句,上午工作開展之前念十句,下班之前念十句,下午上班前念十句,下班前念十句,九次,誰都做得到。平時就散念,如果能夠堅持下去,時間長了,自然你的心就清淨,愈來愈有智慧,所謂煩惱少,智慧增。
古德,日本道隱法師,在他的一本叫《甄解》的《無量壽經》批注講到,這十六位正士列為上首,是「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彰是彰顯,顯示這個法門不是以出家發心為根本,你在家人一樣適合。當然出家專修固然是好,但是不一定這樣要求。話又說回來,現在出家其實好像比在家人還要忙,這個我自己深有體會。出家一年多,一年多的時間說老實話很忙,各個地方都要請我們去講經,我這一年來跑的地區不少。你看香港講經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要講,除了香港之外,中國大陸去過廣州、去過揚州,然後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短短一年時間,跑了這麼多國家,所以平時其實工作也是非常的忙碌。當然我們忙的,算是正事,弘法利生,但是一樣是這樣忙。所以我們自己的功課也是很少,平時主要就是拜佛,專修的時間,專門念佛的時間是非常少。唯有是什麼?好像經上講的「有空閒時」,能夠一個禮拜找出一天念佛,或者是一年裡面打個佛七,這樣去念,專修。所以無論出家、在家,在這個時代都是淨土法門最適合。
這裡講的『而為上首』。前面講的普賢、文殊是參加法會一切聖眾的上首,就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彌勒菩薩是賢劫中一切菩薩的上首,這裡的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薩的上首,所以各種類型的上首不同,這些菩薩都是無量無邊,一時來集,都來集會。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下面經文是贊歎這些菩薩的德行,我們看經文: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先看這三句,這三句可以講是這些菩薩修持的功德的總綱領。第一句,『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講一切的聖眾,出家菩薩、在家菩薩他們都是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經文一直到最後,這一品最後「不可思議」,都是贊歎這些菩薩他們的性德,「大士」就是菩薩。這裡講的普賢之德,概括起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我們可能都是比較熟悉了,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十大願王是菩薩最高的行門,所以叫願王。願是菩薩的菩提願,願中之王,就是願最高無上的行願。普賢行願的特點就是心量廣大,盡虛空遍法界,他的行願不是只是一個世界,是遍一切虛空法界,所以行願的對象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普賢名號的功德,我們這裡就不再復述了。這十願我們講第一條,禮敬諸佛。佛是講圓滿智慧的人,佛在哪裡?我們看到這一條禮敬諸佛,佛已經見不到了,我怎樣禮敬?現在是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也不在這裡,見到佛像可能是禮敬佛像,所以每天在拜佛。這是不是叫做禮敬諸佛?這種理解連釋迦牟尼佛都喊冤枉,你理解錯誤。《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圓滿一切種智的人就是佛。這裡講的情與無情,就是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可以成佛。有情眾生是動物,人、畜生、天人這些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好像植物、礦物、山河大地,他們都可以成佛,也就是說,我們對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要禮敬。不是說只是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才禮敬,對人就不禮敬,對只狗就不禮敬,對螞蟻就不禮敬,對桌椅就不禮敬了。要知道情與無情都同成佛道。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的佛,阿彌陀佛是現在的佛,還有未來佛,三世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是什麼人?眼前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我們都要禮敬,跟禮敬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用平等的恭敬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才叫做禮敬。
所以我們學了之後要去用,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我們都要尊敬,這裡講的「禮」就是用適合的方式去敬他。不是說見到桌椅我們都要向它頂禮三拜,這個不是禮,這個禮是對阿彌陀佛的佛像、對法師可以這樣,對桌椅就不用這個禮。對桌椅用什麼禮?把這個桌椅抹得干干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個就是對它的禮敬。好像對我們的父母,我們可以拜,可以鞠躬,這個禮敬;對自己的三歲的小孩子,你不需要向他拜,你就不符合禮。所以禮很重要,一定要學禮。
禮是最恰當、最適合的方式,人與人之間最美的一種距離,禮不可以過度,也不可以不及,過猶不及。你譬如說,走到街上你對他禮,對他三鞠躬,人家見到就被你嚇倒,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精神病發作?不可以這樣。所以不同的環境,用不同的禮。甚至我們見到法師,在什麼場合要頂禮,要有講究。正式的頂禮最好在大殿裡面,有佛像的時候,我們對佛像頂禮,口裡面說:頂禮法師三拜。但是向佛像拜,不向那個人拜,為什麼?佛像在那裡,我們對佛像也是恭敬,他也不應該在佛像面前接受你三拜。你講三拜,一般按規矩法師都要說:一拜。一般場合都要這樣講。如果法師不懂,他不會講一拜,你也拜一拜就行了,口裡面說三拜,其實拜一拜行了,夠了。這個就是佛門的禮。如果法師說不拜、不用拜,或者問訊,你就問訊就行了。問訊就是鞠躬,合掌鞠躬,這個就是禮,尊敬。說了不拜,你還要拜,這個就不符合禮,你就不聽話。所以一定是尊重對方。但是鞠躬也要看場合。有一次我在上樓的時候坐電梯,進了電梯,有位同修看見我了,很歡喜、很激動,追著我,接著向我來鞠躬。我進了電梯,電梯門要關的時候,他的頭剛剛伸了進來,嚇了我一跳,立刻拿手幫他擋住,這種場合就不可以鞠躬、不可以問訊,太危險了。萬一頭被夾下來怎麼辦?所以要看場合。所以禮一定要學。
《弟子規》是最好的禮,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就是講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怎樣對待。好像《弟子規》裡面說,「緩揭簾,勿有聲」,我們揭那個簾,窗簾,有的人揭簾,沒有多久窗簾的鋼絲都掉了,這個是對這個窗簾不禮敬。要慢慢來揭,愛護它,這個就對它禮敬。好像我們淨空老法師,因為我跟他住在一起,經常可以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有一次他洗完澡,洗完澡之後出來了,我就進去幫他收拾。發現他的浴室的牆壁上面一滴水都沒有,我出來問:師父,你是不是還沒有洗澡?他說:我已經洗完了,洗完之後我拿塊干布,把牆壁、水管上的水全部抹干了,這樣可以維持時間很長。他說我用的洗手間,用十年,這個瓷盆、水龍頭好像新的一樣。你看看老法師就是這樣愛護這些物品,惜福,愛惜來用,用十年也好像新的一樣,這個就是禮敬。所以我現在學了他,洗完澡也要用抹布來抹。
這些小節就看出你的修行,好像我們平時用的紙巾,假如這個是紙巾,用完之後,揉成一團,就丟在那裡。我們師父怎樣?用完之後將它迭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把它放在那裡,從這裡就看出修行。這個動作,我是十多年前看到他這樣擺的時候,我當時很感動。別人禮敬諸佛做到家,所以人家的修行不是光說不做,為什麼講經現在法緣殊勝,人家真正修行,真正有這種道德,才有這個法緣,所以鬼神都恭敬。這個不是說你法緣殊勝沒有原因,你真正修行換來的。這些是講簡單的例子,你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你回去,在你的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你都要去用心,落實你的禮敬諸佛。
好像以前,我們在大學裡面一起住宿捨,男生宿捨。我的姨媽那時候來我們大學參觀我宿捨,參觀完之後就說,這個什麼大學生宿捨,我看就好像民工棚、乞丐棚一樣,亂七八糟。我們十幾個人住在一間宿捨裡面,這是什麼?以前的大學生,我們就不懂得這些生活上的細節上的這些修持,脫了襪子隨便一扔,可能過一個禮拜都沒有洗。家裡,你想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你就突然去他家裡看看,如果他家裡亂七八糟的,你就知道,這個人沒有修行。為什麼?第一條禮敬諸佛都沒有做到。一個人禮敬諸佛,一定在家裡面井井有條,窗明幾淨,什麼東西都擺得整整齊齊。你去淨空老法師的房間裡看看,我進去都不敢走路了,怕什麼?把東西弄亂了。他告訴我們,你們也不用幫我找東西,你們不知道我的東西放在哪裡,只有我才知道。每一樣東西該放哪個地方,他自己心中有數,非常有條理。第二個人去幫他放了之後,他就知道肯定有人動過,他肯定知道,因為什麼?跟他原來放的不一樣。那些書哪一本擺在第幾本,他都是非常整齊,禮敬諸佛。所以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所謂戒律,戒律就是守規矩,樣樣東西都是中規中矩,這個就是持戒精嚴。如果你的生活都馬馬虎虎,你不是說真是井井有條,說老實話,你戒律不可能持得好。真是到細節的地方你肯定會犯戒,你肯定就會疏忽、大意、馬虎,戒律不可能精嚴。
第二個願王是稱贊如來。稱贊跟禮敬又不同,禮敬是講對諸佛,諸佛是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但是如來就不同,如來是從性德上面講。你看《金剛經》裡面有些地方講諸佛,有的地方講如來,兩個意思不同。如來是從性上來講,自性;諸佛是從相上來講,眾生。所以對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恭敬,這個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不是說對好人才禮敬,對壞人就不禮敬,不是,統統禮敬,因為他們都是諸佛。但是對好人我們要稱贊,因為什麼?他的好事、他的品德是隨順自性,符合性德,我們要稱贊。但是壞人我們就不稱贊,我們只禮敬不稱贊。所以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有三位善知識是什麼人?搞貪瞋癡的。一個是妓女,一個是甘露火王,瞋恚,還有一個是勝熱婆羅門,是愚癡,YIN怒癡,貪瞋癡。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示現的,但是他們的行為不值得稱贊,所以善財童子去其它善知識那裡有敬禮、有稱贊,但是去參訪這三位善知識,就只是禮敬,沒有稱贊。因為稱贊一定是如來,不可以稱贊違反性德的這些人事物。這個是用智慧去辨別是非、善惡、好丑,然後引導眾生向善,斷惡修善,這個稱贊如來是影響、引導眾生的,所以這些我們都要學習。
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十大願王只介紹了兩條,下一次我們再為大家把下面八個願王介紹出來。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