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頁,第二行中間看起: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們今天早上講到『普賢大士之德』,概括起來就是十大願王,我們講到第二,今天上午講的是「禮敬諸佛」和「稱贊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普賢菩薩他的行願的特色今天上午介紹了,就是他的心量無比的廣大,念念都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他廣修供養,是供養遍法界一切的眾生,上至諸佛,下至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內,不但是有情的眾生,無情眾生也都供養。所以這個心量是非常廣闊,這一點我們要學習。學佛的同修不可以再自私自利了,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這個就是自私自利。我們要學普賢菩薩,想的是一切眾生,考慮一切眾生的利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甚至能夠圓滿成佛。眾生怎麼能夠成佛?我們跟他們介紹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這是能夠使他們當生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都是歸向極樂世界,因為眾生未成佛,普賢菩薩他覺得自己的行願還沒能夠圓滿,一定要眾生統統成佛了,普賢菩薩才可能說休息,他才可以退休。
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這一品就是講專門介紹十大願王,經文中講到,「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最就是最殊勝,在供養裡面法供養是最殊勝的。這個法是指佛法,佛法能夠使人破迷開悟,能夠覺悟,能夠證得圓滿的自性,所以一切的布施供養裡面,法供養是第一。這裡講的布施跟供養也都有不同,一般菩薩六度是講布施,第一度是布施,但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講的是供養。供養跟布施有什麼不同?在事相上是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幫助眾生,眾生有什麼需要,他就幫助;但是在心態上不同,供養比布施的心要更恭敬。布施是什麼?有一點像上對下,我布施給你、施捨給你。但是供養是下對上,我是在下位供養上位的人,所以供養的心態就更加恭敬。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他跟一般菩薩不同,他不是布施,他是廣修供養。對一切眾生都好像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師長,甚至像對諸佛如來一樣去供養,平等的恭敬,這一點我們要學習。待人一定要平等,不可以有高下之心。見到富貴人家就特別恭敬,見到貧賤人就沒有什麼好顏色、好臉色,這種不符合佛法的教誨,心不平等。應該是一律平等恭敬,對任何人我們都要謙卑,如同見到父母、諸佛一樣。
剛才講的,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在經裡面講了七種,第一種是最重要的,叫做如教修行供養。法供養大家一聽到,馬上送光盤給別人、送書給別人,現在還有播經機,還可以做些播經機送給別人,是不是供養?當然是供養,別人拿去聽也都會受益。但是這個不是普賢菩薩最重要的供養,最重要的是自己如教修行。拿了光盤你自己要先聽,自己還沒有聽就送給別人聽,菩薩不度自己先度別人,這個講得好聽,其實是自己不是很好學。所以一定要自己真正修行。很多同修很難得,印制法寶很努力、很熱心,出錢出力做光盤、印書,現在還有播經機等等,但是自己都不看,全部都是供養給別人,這個只是修福報,沒有修到智能。聽經聞法是修智慧,而佛菩薩所希望你的,最重要是你自己要開悟、開智慧,你自己不度就能夠度人,佛菩薩講,「無有是處」。經上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就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講的。
我們又聽到經裡面講,菩薩未度自己,先度別人,那些是菩薩,它講的度是什麼?是成佛,自己沒有成佛,先幫別人成佛,這樣可以。好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他的學生裡面成佛的都已經無量無邊了,但自己仍然保留他等覺菩薩的位置,地藏菩薩這樣做沒有問題,因為他是等覺菩薩。他是完全可以成佛,但是他故意不成佛。就好像在大學裡面,我都完全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但是我就是博士不答辯,最後一關我就不通過,保留我博士在學生的這個身分,為了什麼?方便我幫助其它的學生,幫助人。但是他自己的學識、他自己的學問,早已遠遠超過教他的老師了。地藏菩薩是這樣的人,所以他的學生裡面,成佛的都是無量無邊。
我們跟地藏菩薩差距很大,人家是可以說未度自己,先度別人,菩薩發心,但是我們是凡夫,一定要先自度,才能度他。所以自己首先要聽經聞法,首先我自己要努力學佛,斷煩惱習氣,改過自新,這個是修行。如教修行,就是聽到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認真反省自己,看看我有沒有做到佛菩薩講的要求,我的一行一動,甚至起心動念,符不符合佛在經裡面的教誨?如果符合,就要保持;如果不符合,你就要努力改進,這個叫做如教修行,這是第一的法供養。
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面,大家不妨可以翻開這個經本,第十七頁第二行,你看這句經文,「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句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他是法藏菩薩,他是這樣的心態。假令供養恆沙聖,恆沙是恆河這麼多的沙,恆河沙有多少?印度的恆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如果你去過,你看那些沙,抓起來好像面粉那樣細,一把沙都不知道有多少,你說恆河裡面有多少?無量無邊。供養這麼多的聖人,不是說只是凡夫,聖人,這個功德有多大?都不如你堅勇成正覺。堅是堅定,勇是勇猛、精進,去成就自己的覺悟,成就自己的德行,成正覺就是成佛。所以經我們自己要先聽,我們自己要好好修行,你才能夠感化別人。要不然,你講法供養,那個效果也不會很好。
再下面我們看第四條,是「忏悔業障」。學佛的同修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就覺得自己業障很重,這些是什麼?學佛已經算是學了多年,而且是認真學的人,他說的有良心的話,業障很重。確實業障人人都有,為什麼?在《地藏經》裡面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造業,而且是造罪業。未學佛的或者是初學的人聽到不以為然,不可能,我起心動念沒有殺人放火,怎麼可能說造罪業?什麼叫罪業?經裡面講,增加我執就是罪業,因為增加我執,就是加強六道輪回,你出不去,這個就是罪業。起心動念還有我、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就是造罪業。所以佛法的標准,講善惡用什麼標准?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是想眾生,這個就是善;如果是想自己,就是惡。無論你想什麼,甚至說我要做好事、我要修功德,你不要影響我修功德,我佛沒念好,你不要打擾我,念佛,念著念著別人打電話來,就罵別人一頓,你不知道我現在在念佛嗎?你打什麼電話!有沒有這樣的人?有。還是想自己,所以他的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他沒有放下,因為有我執。有我,罪業就離不開,就有業障;一定要無我,你才能夠消除業障。業障是跟著我來的,幾時你無我了,就沒有業障。無我,誰有業障?沒有業障了。所以要消除業障。
而普賢菩薩在這裡的要求,業障的標准就更高,不但有我執是業障,你有分別、有妄想都是業障。阿羅漢已經斷了我執,也就是說阿羅漢是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他無我了,但是他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起心動念就叫做無明煩惱,分別就叫做塵沙煩惱,這兩種煩惱還在那裡,這個就是業障,所以阿羅漢也有業障。你把分別放下了,還有起心動念,這個是菩薩,菩薩都有業障,還有起心動念。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還有一點點習氣在那裡,習氣分成四十一品,所以《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一個法身大士,就是已經放下起心動念,但是還有無明習氣。這個習氣沒有辦法斷,你有心去斷,你就沒辦法斷得了,為什麼?一有心,起心動念了,反而是墮落。所以無明習氣沒有辦法斷,由它慢慢斷,自自然然斷。古德比喻,好像酒瓶裡面的酒味,酒瓶已經洗得干干淨淨了、抹得干干淨淨了,你聞聞還有酒味,這酒味就是習氣,確實一滴酒都沒有了,但是還是有酒味。怎麼斷酒味?沒有辦法斷,你打開瓶蓋,放在那裡放一年,就沒有味了,唯有靠時間慢慢去化除。所以法身大士叫做無功用道,你不可以用功的,一用你就已經墮落到十法界裡面。有這些習氣都叫做業障,換句說說,沒有成佛之前統統都有業障。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的生相無明習氣沒有斷,他也是有業障。所以忏悔業障,你要知道,從初發心直到如來地都要去修持的。
我們學佛人都想消業障,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身體不好,這裡也痛、那裡也痛,我業障重,年輕時殺生殺得多,現在有報應了。他也知道有因果,也很想消業障。怎樣能夠消?是不是我每天在佛菩薩面前跟佛菩薩講,我年輕的時候殺了多少生,我怎麼去殺那只雞、割牠的喉嚨,還是怎樣煎那條魚,跟佛菩薩一五一十全都講出來。這是不是叫做忏除業障?業障這樣忏,愈忏愈多,不是忏除,是愈忏愈多。為什麼?以前是身體造作,現在口還在講,心還在想,身口意三業都離不開這個業障,所以業障愈忏愈多。這個不是忏悔業障。怎樣才叫做忏悔業障?真正的忏悔是後不再造,以後再不造了,不但我的身體不造,我的口也不造,我的意念也不想,這樣才叫做忏除業障。你的心裡面還牽掛著我很多這些業障,那你的業障就永遠忏不掉。所以重要的是怎樣?身口意三業清淨,你就叫做忏悔業障。
我怎樣才能夠身口意三業清淨?最好的方法,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我的心只裝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我的口就只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我的身只禮拜阿彌陀佛,拜佛真是消業障,所以身口意三業都是佛,你還有什麼業障?佛是沒有業障,你身口意三業都是佛,密宗裡面叫做三業相應,身口意三業相應,三密相應,這個就是成佛,即身成佛。所以我勸大家真正想忏悔業障,從今以後這些罪業不要再想它了,也都不要再講,更加不可以再造,從今以後就是阿彌陀佛念到底,最消業障!念著念著就覺得身體愈來愈健康,我們的女性同胞,念著念著愈來愈年輕美貌。真的,因為心清淨,身就清淨;健康,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美,面相也會美。沒有病、沒有痛,老年都覺得身體很健康,老而不衰,這個效用人人都得到。
你看我們淨空老法師,今年八十六歲,每天講經四個小時,我現在禮拜六上午、下午講三個小時,都覺得要休息了,人家講四個小時,八十六歲比我大四十六歲,兩倍都不止,四十六歲,我爺爺那輩人,二十年為一代,四十六年,所以爺爺那代人,你看,老而不衰。我最近跟著師父去馬來西亞,上個禮拜在馬來西亞,我是參加一個萬人佛七,在佛七上面開示,不敢講開示,是講話,因為開示一般是佛才叫做開示,我們不敢叫開示,講話,鼓勵大家念佛。我們師父在馬來西亞照常講經,所以這個是我們年輕人都覺得比不上。他老人家之所以能夠有這個功力,秘訣就是心清淨。心清淨,你身體自然就健康,即使有病,它自己就會好,不用吃藥,念佛都能夠念好。關鍵你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有懷疑,就不行了。因為淨土法門最重要就是信,這個是難信之法,你能夠相信,效果就非常好,因為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是憑你的信心、憑你的願心,你信得深、願得懇切,你跟阿彌陀佛感應就強。
所以忏悔業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讀《無量壽經》。以前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他帶他的學生讀《無量壽經》。他是密宗的上師,但是他要求他的學生讀《無量壽經》,他自己也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說,共和國成立以來幾十年(他那個時候是四十年,他是一九九二年往生),共和國成立,建國四十周年,真正在密宗有成就的人只有六個,所以密宗不容易。但是淨土法門成就的太多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很多很多,所以他為大家示現,他自己也是念佛往生。今年是他往生二十周年、誕辰一百周年,他八十歲走的。他當時帶他的學生,他批注這部《無量壽經》,要求學生讀《無量壽經》,特別是有病的人,不用看醫生、不用吃藥,就是讀《無量壽經》,一直讀到好為止。讀《無量壽經》,你能夠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密宗講灌頂。怎樣灌頂?有些人認為,灌頂就是密宗上師拿些水往你頭上灑一灑,這叫做灌頂。搞錯了!真正什麼叫灌頂?「頂」是比喻,比喻如來最上的法門,無上法門;「灌」就是加持你。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諸佛如來無上大法,所以你讀《無量壽經》,諸佛如來給你灌頂,比密宗上師還要厲害,諸佛如來給你灌頂。所以你好好的去念,感應是不可思議,能夠消除一切的罪障。
第五個願王是「隨喜功德」。這一條是專門對治我們凡夫很重的煩惱就是妒忌。妒忌心是與生俱來的,不用人教,出生沒有多久就懂的。你看那些嬰兒,兩個嬰兒在一起玩,大人給這個嬰兒一塊糖,另一個嬰兒看見就不高興了,這個是什麼心?妒忌心,與生俱來的。這是什麼?六道輪回當中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氣,只要有「我」的觀念,就會有妒忌心,它跟我執是一起,聯系得很緊密,因為有我,就會有妒忌。你看經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是我見,就是有我的這種見解、這種觀念;有我這個觀念,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瞋恚;我癡,我癡是愚癡,貪瞋癡跟著我見一起出來。有我執就有六道輪回,所以六道眾生都有我執的習氣。妒忌是屬於傲慢心裡面、瞋恚心裡面的一分,有傲慢的人一定會有妒忌,愈傲慢他就會愈妒忌人。當我比別人厲害的時候就有傲慢,當別人比我厲害我就妒忌,其實它是同樣的瞋恚心,遇到不同的緣,所產生不同的煩惱。
妒忌心很麻煩,是墮地獄的主要業因之一,很多的罪業都是由於妒忌產生出來的。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的忠臣良將被陷害,都是因為妒忌。最明顯的例子:秦桧殺岳飛。岳飛是宋朝的名將,抵抗金兵,保家衛國。秦桧當時妒忌岳飛,看到他的聲望這麼大,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跟宋高宗進讒言,講岳飛怎樣怎樣不好,甚至想私通外敵,就勸宋高宗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飛調回來。岳飛正在打仗打得最危急的時候,被朝廷調回去,然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就把岳飛殺了。這個是什麼?妒忌心的作用。所以秦桧現在在哪裡?我們肯定他在地獄,在陽間他都背千古的罵名,在陰間他一定是無量劫的痛苦。所以我們看到,杭州西湖邊上有岳王祠,紀念岳飛,祠的門口就有兩個銅像,是哪兩個銅像?就是秦桧夫婦兩個人,跪在那裡。所以一般的游客去拜完岳飛之後出來,就拿木板打那個銅像,打那個小人,邊打邊罵。你看秦桧千年之後,宋朝到現在八百年了,都仍然被人唾罵。所以這是什麼?當時一念妒忌,造下無邊的罪行。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是遇到有人妒忌他的。最明顯的是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不是外人,都是自家人。什麼人最容易妒忌你?跟你最親密的人,外人一般很少妒忌你的,跟你沒有什麼利益沖突,行內人、家裡人容易起妒忌心。所以提婆達多當時妒忌釋迦牟尼佛,他自己想作佛,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受萬人尊重,他自己心放不下,他就想害死佛,想了很多的毒計想害死佛,但是都害不死。因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福報圓滿,任何人都害不了佛。提婆達多最後墮地獄,墮無間地獄。所以千萬不可以妒忌,這個煩惱不可以增長,一定要斷除。
在這個社會裡面,只要你想做一點好事,為眾生做好事,如果做小事無所謂,事情做大一點,一定有妒忌。我的師父,就是傳法師父,我有兩個師父,一個剃度恩師暢懷長老,一個是傳法恩師淨空長老,淨空老法師跟我不知道講過多少次,起碼也有二十次,他提醒我,說你要有心理准備,將來你這條路不好走。他說,「我一生被別人妒忌、被別人毀謗、被別人障礙,受過很多的委屈」。這些我們都有目共睹,甚至到現在,還有人去毀謗他。這個是難免的,自古以來,除非你不出名,一出名,肯定會有人妒忌你、毀謗你。他告訴我說,「你將來受到的挫折比我要大十倍」。我聽到眼都直了。我相信是很有可能,因為師父這樣提醒,他至少提醒我二十次以上。為什麼?因為現在社會的人心,比以前他那代人(他比我早兩代人),現在的人心比他那時候的人要惡很多。以前我們小時候,十歲以前那時候的社會,三十年前,聽那些什麼殺父害母的事情不會很多,偶然間聽到一起,覺得不得了;現在殺父害母都不是新聞了,真是時時都會有,殺人放火更加不在話下。就在前兩天,有同修給我看到的新聞,說好像就在深圳,有一個女子開著寶馬車,一出來就被兩個歹徒搶她的錢包,她就拼命跟他爭斗,結果這兩個歹徒竟然拿刀把那個女子割喉,立刻就死了。現在這些所謂的慘案非常多,我相信很多都沒有報導,所以從這些社會的現象,你就可以看出,現在的人心有多惡毒。所以師父提醒我,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不怕,我曾經還跟師父辯白過,師父說我一定要小心,我就跟師父說,師父你放心,我死都不怕,大不了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心心念念希望的。但是師父就很嚴肅的罵我,說你死很簡單,但是佛法誰去傳?他老人家還怕我聽不明白,他說現在的人惡毒到整死你,你都不知道誰整死你,甚至逼到你要去自殺。我心裡面雖然覺得好像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師父老人家這樣提醒我,有他的苦心,因為歷代的祖師大德遇到生命危險的大有人在。你看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九死一生。他那時候的社會比現在的風氣要好得多。為什麼人家會想害你?無非就是你危害到他的利益。你看虛雲老法師去到雞足山,在雲南雞足山,他在那裡沒有什麼,講經而已。講經,結果那裡附近的信徒就來聽經。在雞足山有一個僧人他是山大王,他完全就是違背戒律,自己收養小老婆,然後飲酒吃肉,用佛教的名義來騙取人的錢財。結果虛雲老法師在那裡講經說法,把事實真相都講出來了,大家信徒就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結果這個假僧人就起了殺心,就想殺虛雲老法師,最後還是虛雲老法師命大福報大,有護法神,所以沒有得逞。他自己最後被官府捉拿,他用很多的毒計來陷害虛雲老法師,結果都一一被破解。所以這是講的差不多一百年前,應該是剛好一百年前,虛雲老法師活了一百二十歲,他是一九五幾年的時候走的,肯定是整整一百年以前。一百年以前你要在那裡講經弘法都已經很不容易了,一百年之後的今天,要面對社會人心的險惡,而且你講經又比虛雲老法師當年法緣要更殊勝,聽經的人更多,那你確實要小心謹慎。
所以我覺得師父提醒我都是非常的有他的苦心。不過我也非常相信,如果我有這個使命留在這個人間,目的就是講經說法。假如眾生有這個福報,我就一定會留在世間;除非是眾生真是沒有這個福了,那我就早點回家,去見阿彌陀佛。所以對我沒有什麼所謂,但是苦是眾生苦。
所以妒忌,特別是妒忌真正弘揚正法的人,造的罪業統統是無間地獄。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就講到這個公案。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有六十位菩薩,這六十位菩薩都已經是不如法的菩薩,沒有修行、不用功、退轉的菩薩。這六十位菩薩就來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跟他們講,說你們因為過去曾經造作罪業,這個什麼罪業?過去在拘留孫佛時代,是很多劫前了,他們曾經是持戒精嚴的法師,因為當時妒忌有兩位講經的法師。這兩位講經法師法緣很殊勝,大家都供養他、尊敬他,這六十位出家人當時也是持戒精嚴,同行就會相嫉,互相會嫉妒,就毀謗這兩位講經的法師,說他兩個人搞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邪YIN。結果一講,當然信徒就聽信了這些謠言,於是就不再聽講經了。結果當時這些眾生本來可以得度,聽經聞法是可以得度的,由於聽信了謠言,斷了法身慧命,這個罪很重。殺人的身命,這個罪輕;殺人的慧命,這個罪重,智慧的生命。因為這身命失去了,最多是輪 回之後二十年又來作人,又是一個好漢,但是如果他的法身慧命受到損害,他的知見偏了,錯誤就很難糾正過來,可能都會在惡道裡面流轉。所以當時這些眾生就沒有辦法成就。這六十位菩薩因為這個罪,毀謗法師,所以他們那一生之後墮地獄,墮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就是無間地獄,是地獄裡面最苦的地獄。在阿鼻地獄六百萬年,然後再轉出來等活地獄,一個地獄一個地獄這樣去流轉,總共在地獄裡面有一千八百萬年。這個時間真是漫長,這個時間是用我們人間的時間計算,在地獄裡面叫做度日如年,不但度日,度一分鐘都如年。一日之中萬死萬生,那個苦受是我們沒有辦法思議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受報受完了,出來之後做五百世的聾盲瘖啞,就是殘廢人,聾的、盲的、啞的,而且是貧賤、愚癡這樣的人,五百世。因為什麼?障法,障礙別人聞法,他將來得的果報就是愚癡。好在這六十菩薩又遇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跟他們授記,將來你在末法時期,再會遇到淨土法門,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為他們授記。
我當時看到這些經文,我首先想到可能我就是這六十菩薩之一,過去可能造了很重的罪業,妒忌人。所以今生即使被人妒忌,我們也心甘情願,還債,無所謂,只要這一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好了,千萬不要再搞輪回。過去生中都是修行人,這六十菩薩過去是持戒精嚴的法師,就是因為我執沒有放下,傲慢、妒忌,所以墮落得那麼慘。
這個時代是必然的,所謂法弱魔強,除非你不發心弘揚佛法,你要發心,你就要經受考驗,要經受魔的挑戰。你能夠經受得住這些考驗、這些挑戰,你就能夠成功。怎樣去經受?唯有一個忍字,一味的忍耐,絕對不跟別人起矛盾、起沖突,別人跟你爭,你就讓。所以我出家的時候跟自己立三個條件,第一,絕對不做寺院道場的住持,不跟人爭。不做住持,我只是講經說法,所以去到哪裡,凡是要皈依的,我請那些信眾皈依我們住持的老和尚方丈,我絕對不收信徒、不拉信徒,那就沒事。所有供養的紅包全部歸常住,在哪裡講經,我們就歸到哪裡,絕對不會拿紅包。一個不拉信徒,一個不收紅包,你只是來貢獻,這就受歡迎了。
第二是我絕對不收徒弟。自己沒有勢力,孤家寡人一個,別人看到,踩死他好像踩死螞蟻一樣,所以就不會防備你。如果你勢力很大,一個大僧團,一千多人,人家看到你就害怕,一定會打擊你,一定會陷害你。我,你不用陷害我,我本身就很弱的,你就放心了,我絕對不收徒弟,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
第三,我是絕對不去攀緣、不去化緣。絕對不開口問人去拿錢、去化緣,也不會去辦什麼大的事業,我不建道場,也不搞其它的。就是講經,就是聽經,就是自己研教,很簡單,生活很容易過,所以不需要化緣。你不化緣,不跟別人搶市場,別人就放心了。這個都是我們師父教我。
我們師父還教我什麼?你就好好講經,也不要做法事。如果去做法事,又會維那,又懂得主法了,樣樣都會,人家沒飯吃,人家就會陷害你了。你只會講經,其它什麼都不會,你就很平安。所以我是什麼?我就只學講經,其它什麼都不學,你要我上場打引磬,我都不會打,這樣人家就放心了。這個是自己懂得保護自己,絕對不跟人家搶飯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第六是「請轉法輪」,請轉法輪就是要護持佛法。佛在世的時候,一生都是講經,所以講經說法是如來的家業。釋迦牟尼佛一輩子他就只是做這件事,除了講經之外,其它什麼都不做,也沒見他帶人做一場法會,絕對也沒見他自己建道場,完全是自己生活非常簡單,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有時候有國王、大臣來供養他道場,譬如講,祇園精捨,這是個道場,但是道場的產權是屬於祇陀太子和給孤獨園長者的,是這兩個人合力供養的,產權、所有權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釋迦牟尼佛只有使用權,他不要所有權,所以他自己完全不要道場。到他臨終的時候,他走的時候在什麼地方走?經裡面記載,在雙樹林間,在野外,在樹林裡面走的。所以他一生沒有道場,他住的是樹下、山間,或者是有人供養,他就那裡暫時留住,講完經了,他就離開了。所以一生就是講經、就是教學。
我出家那天,我們師父淨空老法師就叮囑我、囑咐我,說你出家就要有這個使命,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佛教本來的面目是教育,不是宗教,更加不是迷信,它講的教學內容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人人都能夠成佛。釋迦牟尼佛他是老師,他的工作就是教學。所以我出家了,我的目標就是講經說法,我要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就是教學、做老師,做一個義務的老師,不收學費。大家來是不是沒收學費?完全是奉獻。所以我們說學佛,學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這樣去工作、這樣去生活,完全是奉獻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皆離苦。
所以請轉法輪是護法的人,見到有這樣好的老師,就要請他來講經說法。因為你請他來這裡住、來這裡講經,能夠利益這一方的眾生,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一個地方的佛法能不能夠興旺,主要不是看弘法的人,是看護法的人。弘法是雲游僧,到處雲游的,哪裡有緣他就去哪裡,他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財,三不管。我自己也是向淨空老法師學習,三不管。如果人、財、事都沒有人管,那佛法怎麼去推動?必須要護法的人來管。什麼人來做護法?一個道場的住持,他是護法。他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個就叫請轉法輪,利益這一方的眾生。他要管人、管事、管財,當然這是大菩薩的事業,如果自己有私心,有自私自利,讓你管人、管事、管財,你一定墮落。為什麼?管著管著,自我的欲望就在那裡膨脹,自己掌握這麼多資源,有一念私心你就造業了。十方的錢財,如果我們不是用於十方,這個因果就非常的重,所謂盜用十方財物,果報統統是阿鼻地獄。所以做這些事業的人,大菩薩,我們對他們一定要恭敬。他做得如不如法我們不要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因為他能夠這樣做,好,他請轉法輪就行了。他做得如法,他的功德很大,他提升;他做得不如法,他也有福報。為什麼?他可以幫助眾生,所以我們都應該感恩。至於他自己的墮落是他自己的事,等他自己將來受果報的時候,他就能夠明白了,明白就能夠回頭,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面可以救他。
所以我們對所有的道場的住持、護法都要尊敬,沒有他們,我們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即使想弘法的人,他都不可能在這裡講經,沒有場地給他,沒有人去安排。你看大家每個禮拜六、禮拜天來這裡,禮拜六是聽經,禮拜天是念佛共修,大家來,中午飯都有人供養,中午飯都是由護法來護持的,不是我護持,我沒有錢。所以這些就是請轉法輪的工作。請轉法輪的功德就非常大,因為它能夠成就眾生的法身慧命,甚至在聽經的人當中,如果有一個、兩個真是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個功德不得了!統統都是護法的人的功德。你知道,成一尊佛度多少眾生?這個功德是沒有辦法思議。我相信在我們這裡在座的兩百人左右,一定是不少人可以往生成佛的,將來這個功德都是護法的人的功德。
現在佛法可以說很衰落,為什麼?講經的人很少。在《般若經》上說,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這三個時期是怎樣去分?《般若經》上講的很有道理,它說如果是這個時期當中,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修行證果,這個就是正法時期,好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弟子都是統統證果。如果是有人講經、有人聽經修行,但是沒有人證果,這個叫做像法時期,比正法就差。如果是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沒有人修行了,更加沒有人證果了,這個叫做末法時期。假如說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聽經,這就叫做滅法時期,法就滅了。這樣區分是非常有道理。
我們香港過去,我們暢公講,他告訴我,以前他剛剛來香港的時候,人都不信佛教,見到出家人光頭的,光頭佬,吐口水。現在就不會了,現在對佛教都尊重。所以當時是叫做末法時期,甚至是滅法時期,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聽經;漸漸現在有人講經了,有人聽經了,末法時期;如果有人修行,好像我們圓明寺這裡,講經大概講了一個多月就開始念佛共修,有人修行了,原來只有講經,末法時期;現在加上有修行,有念佛了,像法時期。如果大家能夠念佛念成功了、念佛三昧了、往生成佛了,正法時期。所以希望我們興旺佛法從圓明寺做起,首先把圓明寺造成正法道場。正法時期在這裡重現,這不只是護法的功德、弘法的功德,在座每一個人聽經都是功德無量,為什麼?這個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做到的,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合作,才能夠成就這樣的大事因緣。
現在講經的法師非常少,即使有,他們有沒有真正的正知正見都是一個問題,所以現在佛教裡面最急需的是弘法的人才。過去前任的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趙樸初老人他曾經講過,說我們佛教第一急需的是人才,第二急需的是人才,第三急需的還是人才。沒有人才,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興盛要靠人,尤其是弘法的人。我們怎樣能夠請轉法輪?想請法師請不到怎麼辦?這個就要培養。所以真正請轉法輪,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培養弘法人才。過去倓虛老和尚從大陸來到香港,他是我們暢公的師父,他在香港建了華南學佛院,培養弘法的真才。大概好像是教了幾屆,後來就停了。我們暢公當時好像是第二屆的學員,這個是一九五二年的事情,講是六、七十年了,六十年前的。我曾經也都跟暢公師父提過:師父,你有沒有心想重新把華南學佛院復興起來,培養弘法人才?現在弘法的人太少了。我們師父也都點頭,是應該,不過現在年紀太大了,八十多歲,你們去做。老一輩的老法師確實非常難得,住持佛法,在佛法最低谷的時候,能夠這樣住持,能夠這樣把佛法保留下來。
當然要把佛法真正興旺起來,不是一代、兩代人的事情,因為佛法已經衰落了四、五代人,從慈禧太後那時候開始,到現在差不多兩百年了,慈禧那時候佛法已經衰落。清朝早年的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法都非常尊重,而且真正學習。你看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是佛學的大師,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對佛學研究造詣之深,出家人很多都比不上他。所以清朝之所以能夠這麼興盛,「康乾之治」,康熙到乾隆都是非常興盛,這個靠什麼?靠佛法,靠聖賢的教育。到了鹹豐皇帝之後(慈禧就是鹹豐的老婆),他之後佛法就愈來愈衰弱。以前你知道嗎?這《無量壽經》是清朝皇帝必讀之書,萬壽殿每天的功課,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必讀的就是《無量壽經》。你們可以看梅光羲的序文裡面有講到,這本《無量壽經》是必讀經。到了慈禧就完全廢除了,慈禧她自己自命為老佛爺,你看比佛還要高,她做老佛爺,對佛法就不尊重。上行下效,做領導階層的人都不敬佛,下面更加就不會敬佛,所以就衰弱了。到了民國的時候,就基本上全部打破了,一直都沒有真正復興。到最近中國提出要文化強國,開始對儒釋道的文化重視,這個是一個好的預兆。但是要知道,佛法衰落了兩百年,要再復興可能都要兩百年,四、五代人的努力。但是種子一定要現在就播下去,如果不播種的話,佛法將來沒有人傳。真正能夠得到佛法精髓、入佛知見的人太少了,所以傳燈的工作是比任何的事業都要重要,甚至比弘法還要重要。古人所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淨空老法師也對我們說過很多次,真正的孝道,就是能夠使得家業有傳承。佛法的如來家業,必須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假如佛法斷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我們就太對不起佛菩薩,太對不起祖師大德和自己的老師。所以真正有心來護持佛法的,這個要努力,就是如何去培養人才。
人才的培養確實不容易,第一個就是講道德。這個學問不是世間的知識文化,聖賢的學問必須要有聖賢的道德,這樣的人才去傳承,學問才能夠真、不會假。現在很多佛教的佛學院,確實也都教出不少學生,但是能不能夠真正可以培養出傳承正法的這些,好像祖師大德這樣的人物,這個確實是個問號。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教學過度注重在知識的教育,而缺乏在道德、戒律的講求。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律就是德行。
現在想找一個持戒人確實很難,為什麼?持戒要有基礎,基礎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都做不到的話,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十善業道為什麼現在很難做到?身不殺盜YIN,口不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癡,能不能夠做到?現在在家、出家做到的人都很少。為什麼十善業都很難做到?因為下面也都有基礎,基礎沒有,基礎是因果。因果還有一個是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所以淨空老法師非常強調要扎《弟子規》的根、《太上感應篇》的根、《十善業道經》的根。儒釋道三個根,德行的根一定要扎好,沒有這個根的話,上面你即使是把《華嚴》、《法華》這些大經大論講得頭頭是道,都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一定要重視德行的根基。這個事情與其求人,不如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首先我要做到符合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先不講你持戒不持戒的問題。在家人五戒、菩薩戒。我看見有些同修參加法會都搭菩薩戒缦衣,是不是真菩薩?可能是一個泥菩薩。為什麼是泥菩薩?五戒都未必做得好,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能不能夠百分之百做到?百分之百就是連念頭都沒有,這個就是做到。先不要講五戒,十善做到也不錯,十善做好了,你持戒才可能說精嚴。十善,意地裡面的貪瞋癡你有沒有放下?如果貪瞋癡還有,而且很強烈,戒律都是假的。
所以從頭做起,《弟子規》要做到。《弟子規》是以前小孩學的,現在大人都沒有學過,補課!《弟子規》做到了,《太上感應篇》是對我們的心,對照一下我自己起心動念跟《太上感應篇》符不符合?然後再談十善業,你才有根。十善業做到了,五戒自然就做到。你再向上,菩薩戒很容易,菩薩是心地戒,你心地裡面都沒有貪瞋癡了,菩薩戒很容易受持,凡是犯戒都是因為你有貪瞋癡,你才會有犯戒。出家人也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個最基本的,出家一剃頭的時候就要受的。《沙彌律儀》,說老實話我們都沒有做到,比丘戒就更不用講了。
所以與其講這麼高深的戒,不如老老實實做好十善業道、持好五戒,你在現在末法時期你就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就是善人,你就是真的佛弟子。然後你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可以往生,你就是真正大成就者。所以我們講的都是非常實在,不談玄、不說妙,老老實實告訴你,從根基開始做起,《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一定要做到,然後你發心弘法利生,你就可以叫做真正的佛法的傳承者。希望在你的下一代比你又做得更好一些,一代高於一代,這個佛法是興旺之象。我們這一代把五戒持好了;希望下一代把十戒,沙彌十戒持好;再下一代,比丘戒都可以做到了,佛法不就興起來了!他們來講經說法,真正是把佛法帶回正法時期,這樣叫做請轉法輪。
所以培養人才比其它什麼事情都要重要。當然這個是因緣,非常難遇,要有大威德、大福報的人來發心,而且有大智慧,發長遠心,因為培養人才不是短時期,它是什麼?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假如說,我們香港能夠恢復好像當年倓老建的華南學佛院,如果能夠堅持二十年,我相信就培養一代宗師出來;再一代,佛法就又上到高峰;如果能夠有一百年的話,這個學院就一定是跟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的祇園精捨差不多,完全可以興旺正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第六「請轉法輪」就講到這裡,下次禮拜六再跟大家報告。今天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