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夫子不斷的領納聖賢的教誨,去深入經藏,去學習,去解行相應,進而盡自己的力量去勸導別人。“何有於我哉!”他所有的身心都在提升自己、都在利益別人,完全致力於行道,把自己都給忘了,沒有為自己想。所以孔子說“發憤忘食”,全心全意自行化他,“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他忘了自己的年齡,也不知道自己幾歲了。人能夠提升自己、利益別人到忘了自己,這個境界不簡單。
而我們很冷靜的看,所有的煩惱根源都在沒把自我放下,煩惱在哪?我貪,貪不到就煩惱憂愁;我瞋,生氣了;我癡,愚癡沒有理智,意氣用事;我慢,人一傲慢起來了,瞧不起人,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我疑,疑心一起,人就不自在了,人就疑神疑鬼。所以能專心致志到把給自己放下,那是最快樂的事情。其實我們很冷靜去觀照自己的念頭,只要不高興就是自我上來。所以《了凡四訓》說,一個人修學要把病根找到,就像那個毒樹要從根把它砍掉,“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你把那個毒樹的根直接砍掉,一勞永逸,還是你說這個是毒樹,“來,先摘一片葉子,再摘兩片葉子”,我們摘的速度還抵不過它長的速度。所以煩惱的根就在自私、就在自我,你能把這個放下,就能把煩惱給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