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二從三為眾,關系順暢修行功。
捨慈悲喜四無量,次第修習倍半功。
人是社會性群居動物,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人可以離開眾人而單獨存在。也正因為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才使得人類有能力主導這個世界。從造字上也可以看到這點,一人為人,一個人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志;二人為從,兩個人是一對,這既可以是順從的也可以是對立的;三人為眾,一個人在上面,兩個人在下面,人多的時候就有了層次之分,這時候就存在相處的藝術了。人無時無刻都要面對各種關系,人際關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周圍關系處理得好,就會心情舒暢,積極上進,信心增強,就容易建立功德,我們的人生就容易圓滿。相反,倘若人際關系搞不好,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諸多不良的影響。因此,處理好這些關系對人生命運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修行,沒有良好的修養和素質,缺乏處理這些關系的經驗,你就會在這些繁雜的關系中感到無所適從。哪怕是讀了一些為人處世方面的書,或者是運用了一些厚黑學方法,暫時取得了一點改善,也終歸不會長久,因為這些畢竟不是自己內心認可的東西,做起來不自然、不順手。而一個修行人,通過佛法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對佛法的實踐和體悟,天長日久,在處理和對待周圍關系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從利益他人的角度出發,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人和事也能從因緣觀和慈悲觀的角度去對待,心態自然就平靜、平和許多,命運自然也隨之而變得坦途一片。
想要正確處理各種關系,關鍵是要有一顆包含慈悲喜捨的廣大心。慈悲喜捨是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這四無量心即是概念也是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照這四心的指導去修去行,必然能夠獲益無量。這四心在修持的時候順序很重要,應該先修捨心,後面依次修慈心、悲心和喜心。
為什麼首先修捨呢?因為人的貪心很重,捨心修不出來,其他的都無從談起,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很容易走彎路。有一次一個信眾說,他在抉擇先修哪個無量心的時候感到捨很難,慈悲更難,覺得隨喜這個應該容易,反正自己不會損失什麼,見到任何事情隨喜就好了,所以就自作主張的先從喜無量心開始修。開始的時候還覺得沒什麼,每天看到別人離苦也隨喜,看到別人得樂也隨喜,反正看見什麼就隨喜贊歎什麼,但是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怎麼也生不起隨喜心了。原來他之前跟別人合伙做生意,後來因為發生矛盾,自己被合伙人踢了出來,其他股東就拿著他做的項目發展計劃賺錢,結果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他聽說了以後不僅隨喜不起來,而且內心中百般怨恨和詛咒,覺得郁悶,感覺老天不公平。從那以後,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整個世界都灰暗了,再也生不起喜無量心了。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修行的方法很重要,一定要按照次第去修習佛法,如此才會事半功倍。修行與人生就如同魚和水,自己修行境界上去了,周圍的關系自然就圓融了,功夫不在雲間而在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