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

  濟諸劇難,諸閒不閒。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濟諸”等兩句指與會菩薩實踐大悲救苦的普賢大行。墮在三惡趣裡的眾生,受苦極其深重,基本上沒有閒暇,叫做“不閒”。相比而言,人天受的苦就輕微得多,所以人都有休閒的時間,天上無憂無慮,享受的時間就更長,這叫做“閒”。不管是有休閒的人天眾生,還是無休閒的三惡趣眾生,都是在相續不斷地輪回生死,都有無窮無盡的苦難,所以都是“劇難”。為此,諸大菩薩以大悲心遍入一切眾生界,以演說正法來救度眾生。

  對與會的菩薩自身來說,確實已經消盡妄念,十方三世的法在一念心中全部顯現,得了“一切種智”。但是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在做著輪回迷夢,對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渾然不知,他們一直不斷地在妄動輪轉,做著無休止的迷夢。所以諸大菩薩以無緣大悲的力量,遍入在一切眾生界裡普做救度!怎麼救度?就是經中所說的這一句“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就是對各類的眾生,分別地以語言、譬喻等的種種方便來顯示究竟實相。“真實之際”,就是指實相妙理到了究竟之處。

  真理有相對和絕對的差別。相對的真理,是指比原來更對一些,實際上還沒徹底,只是就“接近真理”這一點安立“真理”的假名。比如:原來顛倒善惡,現在認識了善惡因果的法則,就是見到了一分真理,但這還只是緣起上粗顯的一分;進一步,見到輪回裡只是蘊的現相在相續,就只是不斷地由因位的蘊產生果位的蘊,從始至終只有一種因緣生的現相,裡面絲毫沒有“人我”,這就看到了“唯法、無我”,比前面看得更真實了,但還沒徹底;進一步:凡是由因緣顯現的法都是假相,而沒有實體,這樣在認識上又進了一步,但是還沒徹底;再認識到虛妄的客塵法本來無有,轉過來,以心地法眼親見到不二的、周遍的本性,這就是真實之際,就是佛成道時三歎“奇哉”的知見,就是究竟實相。

  與會的大菩薩轉正*輪救度眾生,就是要顯示這個“真實之際”。至於教授的方法,那是因才施教、因人而異,既有方便法、也有真實法。但究竟的目的就是這一個——使一切眾生悟入真實之際。

  為了對眾生顯示真實之際,就需要有無礙的辯才。所以又說:“得諸如來辯才之智”。智慧是辯才的體,辯才是智慧的用,也就是內有證得諸法實相的智慧,發之於外,就有無礙演說蘊界處等廣大義以及空性等甚深義的辯才。這又有法、義、辭、樂說無礙四種,叫做“四無礙辯”。具備了這四無礙辯,就能自在無礙地說法,斷除一切眾生心中的一切疑惑,使他們都順利地悟入佛法真實義。

  “入眾言音,開化一切”,就是指與會的菩薩能宣說無數種眾生語言,來開明眾生的本心,達到轉化其心的效果。“入眾言音”,是指通達各種眾生語言。“眾言音”,是說法的工具;“開化一切”,指正式以語言發起說法;“開化”,就是開示佛的知見,也就是開示眾生心的本性。

  “如來辯才之智”指以如來的無礙智慧,能興起四種無礙辯才:

  一、義無礙辯:了知萬法的義理而通達無礙。說起萬法的義理,其實就是指萬法的自相和共相。每一個法它自身的體相如何?眾多法共同的體相如何?對於萬法的自相和共相無不透徹了知,就是“義無礙辯”。

  二、法無礙辯:就是了知萬法的名字,包括萬法有哪些種類,其中每一個法又有哪些名稱的種類,都無礙了解;對任何一個法用什麼名相來表達,也毫無障礙。比如“煩惱”可以說是“結”、是“結使”、是“系縛”、是“塵勞”……;“佛”可以說是“如來”、是“世尊”、是“天人師”、是“調御丈夫”……對萬法的種類以及一一法的多種名相都透徹了知,無有障礙,叫做“法無礙解”。

  三、辭無礙辯:就是無論說什麼語言都沒有障礙。

  教法攝在“名”和“義”當中,名是能诠,義是所诠。能诠的名相清清楚楚,該怎麼表達,毫無障礙;所诠的義理,對於諸法的自相和共相無不透徹了知。接著就要做到自在無礙地運用各地區、各種類眾生的語言而宣說。比如到了美國,就說英語;到了日本,就說日語;到了旁生界,又說旁生的語言;到了天上,又會用天人的語言說法等等。對於世間無數種的語言,都一一通達,能自在無礙地宣說,叫做“辭無礙解”。這樣運用眾生同類的語言進行說法,就能使眾生順利地接受到法義。

  四、樂說無礙辯: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喜歡聽哪一類的法,要相應他的心。說法不對機,等於對牛彈琴。所以要了解眾生的根性,要說得對機,讓他聽得喜歡、受用,這就好啦!

  總之,這是指與會的菩薩以內在契合聖智,後得位獲得無礙辯才,因此能順應一切眾生的根機,宣演四無礙辯,這叫“得諸如來辯才之智”。

  再講“入眾言音”,唐譯說到:“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講得詳細:“三千大千世界裡,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種類,所說語言各不相同,一切都同歸一義,就是最真實的智慧。菩薩順應各處的眾生,宣說種種不同的語言,這樣來說法,開導、教化眾生。”又說:“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

  總之,以上說到與會菩薩遵修《普賢行願品》所說“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等的普賢大行。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一切因緣所生法(或者有為法),總的稱為“世間”。有為法裡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種類的法,叫做“諸所有法”。以總、別來分,“世間”是總體,“諸所有法”是差別。菩薩見到世間諸所有法虛妄不實,既不取著,也無捨離,常在世間隨緣度生,這就是“超過”或“超越”。

  凡夫都陷在虛假的世間法裡,過世俗的生活,過的全都當真了!所以是凡庸!而菩薩住在世間,心是超越的,沒有凡夫心裡的種種執著、妄想、七情六欲,他是自在潇灑,游戲人間。這也就是“普賢願王”恆順眾生的展開,眾生有種種的身體、習氣、服裝、相貌、生活、語言……所謂的恆順,就是只要能利益眾生,無論什麼身份都可以現,無論哪種世間生活都可以隨順,這就是“超越”。既不像小乘著在空邊,也不像凡夫著在有邊,不掛在任何地方,猶如虛空鳥飛,沒有痕跡。

  “世間”這個詞,可以說:“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表一切時間;“間”是指東、南、西、北等方隅,表一切空間。這世間范疇裡的一切法,或者時空所攝的一切顯現,就叫“世間諸所有法”。它的內容就是一切因緣所生的根、境、識等。由於它自身沒有自性,只是以因緣的作用而現出了它,所以只是虛假一現,沒有自體。

  以前講過多次,要常常想一想“電影”這個比喻。這跟目前虛妄分別顯現的世間萬相,性質完全一樣。電影你好理解,之前銀幕上根本沒有所放映的種種影像,但在因緣和合時就一剎那一剎那地現起影像,這些影像是真實存在銀幕上的法嗎?有在銀幕上呆住一個剎那嗎?其實,這裡只有因緣和合現起的一個個錯覺,說到它的內容就只是這麼一點,就好比以揉了眼睛的因緣,而見到空花那樣。這裡所見是假的,能見也是假的,但人入了錯亂的狀態,都渾然不知。

  銀幕上有城市高樓、車水馬龍、秀麗山水等的景觀,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興衰成敗等的情節,有喜怒哀樂等的表現……這就是一切世間相的縮影。電影是二維的影像,人世間的一切現象是三維的影像,周遭的所有一切都是在不斷地放“立體電影”!

  像這樣,菩薩完全知道“世間法”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菩薩知道這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沒有絲毫的自體,都是“電影”。像電影是由膠片、放映機、光線等因緣和合,而不斷地現假相,在這些假相上一點真實性都得不到,菩薩像這樣見到世間法全無自體,所以菩薩的心是超越的。所謂:“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指的是菩薩自心的境界。“度”是超出的意思。“度世之道”,是指超出世間的妙道。超越了顛倒妄想,處在真實的無為道中。“心常谛住”,就是指心恆時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妙理而無動搖。這是指超出有為法的假相,證得了無為法性,既不會執著有所度的眾生,有所說的法,也不住在無為空裡,仍然不斷地說法度生,這叫做“谛住”。

  總之,與會的菩薩恆時安住於無住處涅槃,稱為“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法華經》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就是指一切煩惱結都解開來了,心得到自在了。凡夫日夜都在受煩惱驅使,所以都不自在。像這樣裡面的煩惱結沒解開,再怎麼向外追求,也還是不自在,不可能有絲毫的自在。反過來,一切煩惱心結都解開來了,那就無時無處不自在。

  “自在”又有神通自在的意思,指無論做什麼都無阻礙、無拘束。如果心被拘束,隨物而轉,那就成了被外物奴役的人。

  凡夫是執著實有,見什麼都認為這是真實的存在。二乘人又住在空當中。這兩種都是虛妄分別,都是心隨物轉。無論心隨人而轉,或者隨相而轉,都是於萬物不得自在。但是諸大菩薩已經徹見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沒有什麼能迷住他、捆住他,這就是隨心自在。凡夫呢,見到美色、見到黃金,馬上就入圈套,因為凡夫心裡有貪欲。你說這些我都不貪,就只愛古玩,那拿古玩放到你面前,馬上就被迷住了。如果這些都不貪,但還貪法,那又著在法上。總之,這些都是有執著。到了心不被任何東西、任何假相所轉時,就是真正得自在了,以真心當家做主人了。不再入圈套,不再隨著假相而轉,這才真正有了自在。如果入了圈套,不管是大圈套、小圈套、是金子做的圈套、銀子做的圈套、還是黃銅爛鐵做的圈套,反正是入圈套了!入了圈套,就迷失了自己。時時自己都在,不隨物轉,就是“自在”。

  與會的菩薩不僅做到了“不隨物轉”,還做到了“物隨心轉”,能夠自在無礙地變化。就是神通自在,對萬物心無拘系,能隨緣變化,利益眾生。真正實現了“普賢行願”:“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等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庶類”,就是一切眾生種類。)

  “不請之友”,《維摩诘經》上講:“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就是不必三請五請,以真誠的利他心主動做眾生的善友,把他們安置在解脫的安樂中。肇公說:“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菩薩不是要眾生如何恭敬、供養他,才利益眾生。就像母親愛護嬰兒,是源自母愛的天性,自發的、心甘情願的去做的。不必說什麼,自然會利益自己的孩子。不是還要等孩子請她,才去做利益。這就是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的意思。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這就跟聲聞的表現截然不同。聲聞只顧自己一個人解脫,不想擔起普度眾生的擔子。而菩薩以勇猛的心力承擔起普度眾生的重擔,這是一切擔子中最重的擔子。比如一家之主要養好幾口人,只是養幾口人的負擔,而菩薩的重擔是要把法界一切眾生都度到涅槃彼岸。這樣以極大的心力擔起救度法界眾生的重擔,就叫“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大法炬陀羅尼經》裡說:“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富樂具悉該與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余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所謂的荷擔普度眾生的重擔,就好比一位家境富裕的長者有許多珍寶,他只有一個獨子,愛如掌上明珠,就什麼財富、什麼能得快樂的東西都願意給這個孩子。菩薩就像這樣,對眾生有極大的慈悲心,下至點滴利益功德,都要回向給眾生,乃至讓眾生都證入無余涅槃,得到究竟安樂。這叫“荷負重擔”。

  以上的經文總的是說參與本次法會的諸大菩薩,都成就了“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等的極廣大的普賢行。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如來甚深法藏”,就是指如來藏。“甚深”是指即使十地菩薩也測不到它的底蘊,只能像夜晚見色法般模糊的了解。因為這是“唯證方知”,只有完全證到、本性徹底顯發了,才知道自性有多麼微妙,有多麼不可思議,有無量恆河沙數的智慧德相,所以這叫“甚深法藏”。諸大菩薩消盡了無明,徹底親證了本心,徹底現證到了甚深法藏,叫做“受持”。自領受叫做“受”,不迷失叫做“持”。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就是指恆時護持本性,常觀自在,不令迷失。“佛種性”指法界和諸度,法界指深,諸度指廣。實際上眾生都本具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又叫“法界”,是萬法的根源,這就是佛種性。因為有佛的種性,所以都能成佛。

  要知道,眾生本來是佛,只是現在暫時入了迷夢。比如地獄眾生正當他們被烈火焚燒、痛苦慘叫的時候,他們心中的如來藏也沒有絲毫損減。這心中的如來智慧德相,它不是由什麼因緣新造出來的法,而是本自具足、本自成就的妙體,叫做“本自元成”。也因此絲毫不受因緣的影響,既不會隨著萬法的生而生,也不會隨著萬法的滅而滅,也不會隨著因緣而有任何增、減、損、益,它是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的妙體。跟它相比,根、境、識等的一切現相只是像浮雲一樣忽然顯現的法,只是錯覺裡虛妄的顯現,所以叫做“客塵”。這樣,客塵只是以迷亂的力量暫時現起的錯覺,所以一旦集聚了消除迷亂的因緣,就一定能無余消盡,所以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眾生只是暫時入了迷夢,一旦醒了夢,見到自性本來是佛,就能成佛。)

  現在要知道凡夫是生死的現相都只是因緣生的假相,而這樣的假相是真實中沒有的。既然這只是無而現的假相、是實際無有的法,那就只是虛妄的分別。所以在《辯法法性論》裡說:“實無而現故,以是為虛妄。”就是:實際沒有“它”,還顯現了“它”,所以是“虛妄”的。又說到:“唯計故分別”,就是:這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計,除了心遍計之外,一切時處都得不到它,所以只是“分別”。比如我們做夢,夢裡顯現了山河大地,很容易明白這些山河大地不是“實有而現”,而是“無而現”,所以這只是自己虛妄的分別!夢裡只是自己的心在遍計:“這裡有山、那邊有河、遠處有橋”等等,真實中這樣的山、河、橋梁等一無所有。

  像這樣知道了客塵法是本無之後,排除了客塵法,剩下的就是本有的法,也就是純粹真實、不和虛妄法混雜的如來智慧德相。這裡無論法、報、化三身的體性,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四智的體性,一切如來智慧德相都在裡面圓滿具足,絲毫不缺,而這是以如夢般的影像法絲毫破壞不了的,這就是常住不變的佛性,就是本性住的佛種性。

  再從“廣”的方面解釋佛種性,就是指布施等波羅蜜多。這是指覺悟之後,從覺悟的心中發出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多妙行,或者無量無邊廣大、周遍、妙善的普賢大行,以此而莊嚴佛果。這就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上要發無量行願。

  勝義中,眾生本具的妙明真心是顯現萬法的根源,稱為“法界”。它是覺的體性,又稱“菩提心”,這是指心的本性中法爾安住的佛種性,有它就能成佛,無它就不能成佛,就像芝麻裡有油就能出油,沙子裡無油就不能出油一樣,所以是“佛種性”。

  對於“法界”和“諸度”這樣兩種佛種性,恆時護持,遠離障礙,叫做“常使不絕”。

  接下來再從利他上解釋這一句。這是指諸大菩薩護持眾生心中的佛種性,使世間佛種性不斷。眾生心中都有如來藏,從本以來不變不壞,具足超過恆河沙數的自性功德,只是暫時被無明障蔽了而不起用。所以大菩薩們以大悲心教化眾生,開發眾生心中本具的如來藏,這就是“紹隆佛種”。說到世俗上的緣起,只有發起願行菩提心才能成佛,願行菩提心就是佛的種子,指的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誓願和行動,以發起了上求下化的大願大行,就能成就無上佛果。所以《華手經》說:“無牛就無醍醐,無菩薩的發心就無佛種子。有牛就有醍醐,有菩薩發心,佛種子就不斷絕。”

  這樣從利他上解釋,就是指與會的大菩薩們為了普度眾生,自己在心中受持一切諸佛法藏,由此在無佛法處宣說佛法,使一切有緣眾生種下善根,久久成熟,從他內心裡發起菩提心,邁上成佛的大道,以至最終開發本性,這樣就是“護佛種性,而不斷絕”。

  總之,與會的大菩薩真正成就了“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等的極深廣普賢行願。

  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三趣”指地獄、餓鬼、旁生三種惡趣,“杜”就是關閉、杜絕。)

  菩薩悲愍眾生,普遍地使他們離苦得樂,這是一種真實的、平等的大悲心。雖然凡夫和二乘人也有悲心,但悲心不廣大、不平等。比如凡夫對於怨敵不起悲心;二乘人只是在入滅前做一些慈悲利他的事,到了入滅後就不再起悲心;或者,只是對苦苦有情生悲,對壞苦有情、行苦有情不生悲心,這都不是廣大、平等的悲心。

  《涅槃經》說:“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諸佛都是以拔濟眾生苦難的大悲為根本。《入中論》講到:“初如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到菩薩最終成佛時,以大悲心自然成了無量眾生的受用處,就像一棵果樹到了成熟、果實累累的時候,就能常時給予眾生受用。與會的大菩薩就是這樣“興大悲、愍眾生”的。

  “演慈辯,授法眼”,就是指諸大菩薩以慈心給予眾生安樂。怎麼給予眾生安樂呢?就是為眾生“演慈辯”,就是以大慈心給眾生演說能夠得利益安樂的妙法。結果如何呢?就是授予了眾生法眼,意思是由開示佛法真實義,使眾生生起慧解,而看清了萬法的真相,這就是給予了他法眼。再看身心世界的現象,就都一清二楚了!沒聽佛法時好比瞎子,看不清有為法的體性、有漏法的體性、無為法的體性,輪回的真相、世間的事業、感情、根身、器界等等什麼都看不清!整套的觀念、行為都是顛倒的。而聞了佛法之後,就會在見解上發生全盤的轉變。以前認為樣樣是實有的,現在認識到樣樣是虛假的!以前認為有很多獨立存在於心外的事物,現在認識到世間萬法都是空花幻影,一切只是虛妄的分別,求這、追那全都是捕風捉影。

  像這樣授予眾生法眼,使他看清萬法的真相。這才是以大慈心利益他,不只是給他好吃、好穿、好住,而是給他法眼,讓他看透世間的真相,從而遠離妄想執著,真正得安樂。安樂不是在外面求得到的,要在裡面止息了攀緣妄動,就有安樂!像這樣開啟了法眼,停下了妄想、執著,就得到大安樂。

  “杜三趣,開善門”,這是指這些大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眾生最苦就是墮落惡趣,所以首先要關閉惡趣的門,要先引導眾生斷除惡業。要告訴他:身體做什麼行為是惡,將來得什麼惡果;口裡說什麼樣的語言、心裡起什麼樣的念頭屬於惡行,將來會遭到什麼惡報。要讓他認識因果規律,從心裡真實生起斷惡的決心,這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惡趣。

  進一步要開導他怎麼積極地用自己的身、口、意來行善,告訴他善行有哪些種類,以及做了之後會得到哪些殊勝的安樂果報。通過循循善誘地啟發,使他心裡對行善發起真實意樂,逐漸地把身口意轉在做善法上。又給他多講因果的道理和事例,使他覺悟到:以前用口說了很多绮語、妄語、惡口、兩舌,造了很多口業,一旦業力成熟,會顯現很漫長、很慘重的果報。現在要把舌頭轉過來,常常說誠實語、柔和語、和合語、具義語,就會積累很多福德;過去都是顛倒的過生活,用這個身體不知道造了多少惡業,現在要好好用這個身體多多地行善積德;過去用自己的心不知道起過多少貪、嗔、癡的邪念、惡念,現在要盡量用自己的心發利他的善心、起慈悲喜捨的善念。這樣教會他有意識地訓練這個心,讓心越來越習慣起善念,就是幫他打開了善門,把他送上了善趣和解脫的安樂之道。

  再按淨土法門來解釋,怎麼是“杜三趣、開善門”呢?就是指這些大菩薩都在引導無量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只要把眾生安置在極樂世界裡,以佛力加持,淨土的功德力加持,就自然關閉了惡趣,打開了善門。阿彌陀本願裡說:“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再墮惡道,我就不取正覺。”所以只要使眾生生到淨土,就讓他永遠不墮惡趣、不墮生死、不退失大乘。一往生就圓證了三不退:所謂位不退,不墮生死;行不退,不墮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這就是真正的“杜惡趣、開善門”。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這是以大慈心的驅使,在有因緣的時候,一定會主動地為眾生講解佛法。“黎庶”就是指黎民百姓,引申為普天下的眾生。一切眾生都需要佛法,只要有合適的時機、因緣,就把最能利益到他的佛法布施給他,把他帶上安樂之道。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菩薩對待眾生就像孝子愛敬自己的父母那樣。“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是指眾生受苦就像苦在自己身上,表示與會的大菩薩們都有同體大悲心。人最寶貴的莫過於自身,現在把眾生看成自己,那就永遠不會捨棄眾生。因為眾生苦就是自己苦,自己被一根刺刺到都絕對會盡快想辦法拔掉,如果眾生苦像苦在自己身上一樣,那絕對會為眾生拔苦,恆時會為眾生拔苦。所以《涅槃經》裡講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生身心上受的種種苦,都是如來一人苦)。由於受這樣的同體大悲所驅使,會永無停止地救護眾生。

  總的要知道,參與法會的諸大菩薩都真實成就了“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等的廣大普賢行願,真實做到了、徹底實現了“恆順眾生”這一普賢願王。《普賢行願品》裡說:“能令眾生歡喜,則令諸佛歡喜,諸佛都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若能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熟諸佛菩薩智慧花果”等等。與會的大菩薩都成就了這樣以同體大悲恆順眾生的普賢大行。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總結參與法會的諸大菩薩圓滿地成就了權、實二德。

  總之,諸大菩薩一切善本都修到了究竟之處,都證得了究竟涅槃,都具足諸佛無量的福德和智慧莊嚴,都是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按照肇公的解釋:“智慧,體;聖明,用。無事不照,謂之聖;菩薩權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雲不可思議。(意思: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一切事無不照見通達,叫做‘聖’。菩薩的權智和實智所生的靈明照用,以語言和思維無法揣摩、無法議論它的情形,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丁三、結說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像這樣從果向因、德遵普賢的大菩薩,有不可計數那麼多,都一時同來參與法會。

  這不光只是肉眼能看到的會場裡的大眾,肉眼看到的只是前面講的一萬兩千等大眾,而這裡說的是無量無數。可見這不是同一層次、同一境界的事,雖然人類的肉眼見不到,實際上有無數從果向因的大菩薩一齊降臨會場。

  為什麼這些大菩薩一時同來參與法會呢?因為這些大菩薩為法的心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德遵普賢的大菩薩,都有本願:一是有願要聽聞淨土妙法,二是有願要廣弘普賢行願,三是有願要普度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往生淨土、究竟涅槃。以這個緣故,同心同德、一時前來集會。

  要知道修持淨土法門有入有出,在回向上有往相和還相兩種,往相指入淨土,還相指出淨土。入淨土是指回向時以作願攝持一切眾生同生淨土,由此就能往生淨土,圓成自利功德;在淨土得到大成就之後,就以本願出淨土普度眾生,這就是指還相的回向在淨土成就後出淨土門,化現在十方世界裡,攝持無量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行願也是這樣,前面發廣大願王,之後以導歸極樂來成滿普賢行願。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一條速疾成就普賢行願的捷徑。

  要知道: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這期間有無數菩薩已經成佛。既然他們得到彌陀本願慈恩的攝受,由於往生了阿彌陀佛的淨土而迅速成佛,所以一定都有護持彌陀願海法門的大願;也因此,當釋迦佛即將宣說淨土第一經時,都以本願力同來聽法。

  講到這裡就很清楚,當年世尊傳授《無量壽經》的大法會上,不是只有人間一萬二千比丘等少數有情在聽佛說法,而是極其盛大的法會。既有人間能看到的丈六比丘身的化身佛以及在場的聲聞等聽眾,還有無數大菩薩同時莅臨會場聽佛說法。這就不是人間的境界了。

  總之,由以上經文可以證實這部經是當年殊勝的因緣會遇時,世尊對無數菩薩眾和人天宣說的淨土大法。而且從“參與法會的菩薩眾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點,證明了修持淨土法門能快速圓成普賢行願而成佛。所以《普賢行願品》裡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上一篇:衍慈法師:未明與老實
下一篇: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