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

  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法藏菩薩發起成就國土萬物具足功德莊嚴的大願。《往生論》就是依據這一願和後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願,建立了觀察門的修行。從這三願裡分出二十九種莊嚴,所有這些莊嚴都入於一法句,即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國土莊嚴都攝在一個根本中,就是攝在彌陀無上果覺中。換個方式還可以說,這一切種類的莊嚴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流現的,在大願究竟圓滿時,就自然周遍國土,任運地流現。所謂的“四十八願莊嚴起”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第十八願的成就是使眾生能夠極便利地往生到淨土,那麼所往生的淨土情況如何呢?是屬於功德很一般的淨土,還是功德極殊勝的淨土?

  法藏菩薩這裡的發願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以佛無量福慧資糧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後所感的國土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其中任何一種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稱的種類和數量,都是分別心無法分辨和了知的。

  這些願文實際是告訴我們:西方淨土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勉強用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來講,只能相似地說黃金為地、七寶為池、甘露流、滿願樹等,或者說萬物以眾寶合成等,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寶、甘露等上等之物做個表示。實際上,名稱是依據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種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種名稱。現在極樂淨土的萬物都有無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這是變化無窮的,又是相續不斷地流現,又是順無量眾生的心各個不同地變現,像這樣淨土萬物的體性,用語言怎麼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別心怎麼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長了千口千舌、千頭千心,也無濟於事。所以,淨土的每一種妙物都是無盡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寶。

  《往生論注》在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的時候,一開始是以“如意寶性”總的揭示萬物莊嚴的體性,這樣總說之後,就開始依次贊歎每一種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首先說“如意寶性”,是總的指示淨土萬物都是如意寶,都能隨順眾生的心願而給予滿足,而且是能同時應無量眾生的機,有無邊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實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體大用,更直接地說,這一切都是佛,而對於佛境界,除了佛,誰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數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這就顯示了依報器界極為微妙。只從願文表面上看,會狹隘地理解成只是講國土的量、形色、種種事或觸等的功德,其實這一個大願裡包括了國土所有萬物的一切功德莊嚴。上至以十地菩薩的智慧,下至獲得天眼者,都沒有能力明辨淨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種類和數量,因此說“無能稱量”。

  下面逐句解釋願文:

  “國中天人,一切萬物”總的指極樂淨土所有依報和正報的事物。“窮微極妙”是顯示淨土萬法一一都圓明具德,極盡微妙。“無能稱量”,是指這些萬物的微妙功德超過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別心所能衡量。

  “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指具足德相。“淨”是無垢的意思,因為淨土萬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現,而是由如來無漏心所現。由於佛心極為清淨,佛心所現的萬物也就極為清淨。“光”,是指萬物為光明體性。《往生論注》裡比較三界種種金光,一個比一個明亮,最後比到化樂天的金光最為明亮,但放在淨土的金光裡完全黯淡不現。原因是淨土的金光是從離垢業所生,因此極其明朗。“麗”,是指萬物微妙奇麗。這裡不能只解釋成外觀上的美麗,這樣還沒說出它的深度。實際上這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心所現,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來智慧為體,萬物上的每個細節都超情離見,微妙至極。不論是形色或顯色,都非世間所有,所以說“殊特”。理體遠離一切戲論,平等一相,又能順應眾生的心,顯現無量功德莊嚴,這叫“窮盡微妙”。

  總之,首先這樣認識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信心才會真實引發起來,也才會由衷發起欣求往生的心。這裡做一個對比觀察,就特別明顯,娑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這上是不可能有萬德莊嚴的,因為只是惑業的力量所現,而極樂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圓明具德,因為唯是佛的妙心所現,這樣見到兩者的差距,我們對娑婆世界應當生徹底的厭離,對極樂世界應當生全心的希求。

  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

  首先要了解這一願的涵義:一切諸佛都以菩提樹作佛事,但這僅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無緣見到菩提樹,所以得不到菩提樹的加持而迅速開悟。看到這種情況,法藏菩薩發起大願,使薄福者也能見到極殊勝的菩提樹而開悟、成道。

  那麼菩提樹有哪種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師這樣解釋:佛在樹下成道,此樹稱為“菩提樹”。樹光無不照耀,香氣無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隨眾生的心所好而見到;樹出法音,隨眾生的心所好而聽到。這是如來果報應化之樹,值遇的眾生都自然悟道。

  現在彌陀悲願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見到菩提樹,得大加持。菩提樹是佛秘密莊嚴心所現,加持作用不可思議,能使有緣接觸者迅速開悟、成道。只要緣著菩提樹見、聞、接觸等,就能頓時得到不退轉,證得無生法忍。使眾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轉地當中,就是彌陀願海的一大主題,這一大願如何實現呢?確實在彌陀大願海裡,周到、完備地設計好了一切,最終也如願以償地圓滿實現了。眾生一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就依著從如來妙心所現的淨土萬德莊嚴,在見色聞聲等時,當下使六根寂靜,遠離一切分別、苦惱,當時就能證得無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間永遠不會退轉,有這麼大的利益。

  本願成就文裡這樣說到:微風吹著菩提樹上的枝葉,演出無量的妙法音聲,這個音聲普傳到諸佛的國土,凡是聞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唐譯這樣說:“於甚深法,證無生忍,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從這裡明顯看出,這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漸次地證到無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顯現為菩提樹,發出無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議。一切都是佛以悲願的力量順應眾生的心,現起無數幻化。風是從佛無漏心幻出來的,樹是從佛的無漏心幻出來的,風吹擊菩提樹的樹枝,發出無量妙法音聲,音聲普遍傳到無量世界,眾生一聽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遠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攝持力和加持力。

  經只是舉一個方面說到“知見菩提樹的光色”。其實在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六根接觸到菩提樹的六塵,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經所說:“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意思是說,眼睛見到菩提樹的顏色和形狀,耳朵聞到菩提樹發出的聲音,鼻子嗅到樹的香塵,舌頭嘗到樹的味塵,身體觸到樹的光明,心裡憶念樹所說的妙法等時,無論哪個根接觸到菩提樹,當時心裡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後,就永遠不會退轉。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轉成清淨明澈,不會有絲毫惱亂和苦患。依據這些聖言量,就能生起勝解,確實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淨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間,從此住持著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間,永遠不退。

  所以,往生後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這個加持表現成無數的幻化和妙用,對眾生做全面加持。在淨土中,行者的五根觸到微妙五塵,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頓時轉成清淨,沒有任何擾亂,因此安住在不退轉中。

  所以《阿彌陀經》裡宣說極樂淨土的萬德莊嚴。雖然處處是莊嚴相,但作用奇妙,眼見耳聞等,由有緣而入無緣,以有相而證無相。心一緣,加持就入進去了。所以這裡也講到,目見色、耳聞聲等,都會得到甚深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就是得到了佛力攝持,那種帶動的力量不可思議,能使眾生的心念念往覺悟上轉,而不會迷惑下墮。

  所謂的“無量光色”,在願成就文裡講到:道場菩提樹由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為莊嚴。在菩提樹的各枝條間,垂掛著妙寶、璎珞,百千萬種的妙色,種種變化,無量光焰普照無邊世界。珍寶妙網覆蓋在樹上,隨著眾生所願,妙網中顯現一切莊嚴。(這就知道“無量光色”的意思。這裡,一切莊嚴都是以佛的無漏心為體,作用不可思議。以國土的無量莊嚴能帶起自心的無量莊嚴。)接下來講到的菩提樹的聲音、香氣、味塵和光明,分別對應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

  總之,菩提樹能使一切見聞者都頓時升入不退轉位,證得無生法忍,作用不可思議。這本來是佛的秘密莊嚴心所現,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菩提樹的功能奇妙難思,善根薄的人本來很難見到,但是得到彌陀悲願的特別加被,淨土的一切菩薩都能見到菩提樹,而速證菩提。

  第二十九、受經普得智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這句願文是法藏菩薩發大願使一切淨土菩薩都能由受持經法等,而開發智慧。

  願文中的受持、讀誦、諷誦、開演,總的是指十法行。依靠對於教法作受持、讀誦等法行,就能開發辯才智慧,所以十法行是因,開發辯才是果。法藏菩薩立下大願要使自己國土的一切菩薩都能受持經法、得到辯才,所以是“普得智辯願”。“普”是指一切受持者,都能開發辯才。

  內在有了無礙的智慧,表現在外,就是能無礙地演說正法,這叫辯才。辯才的體性是智慧。有法、義、辭、辯四種無礙解。

  (一)法無礙解:“法”是指善惡、有漏、無漏等種種差別法,任何一個法又有很多名稱,比如無明,又叫做癡、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覺、明等等。對於諸法的種類和任何一個法的各種名稱都通達無礙,叫做“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就是了達各種名字所诠的涵義,這個義是指諸法的自相和共相,對諸法的各種涵義通達無礙,叫做“義無礙解”。

  (三)辭無礙解:就是對於各世界、各地區、各種類眾生的語言,通達無礙。

  (四)辯無礙解:指對一切提問都能自在無礙地回答,得到了從某一個法義展開乃至宣說一個大劫也不會窮竭的智慧。(比如問:“輪回的狀況如何?”可以從各方面不斷地宣說,即使說上一個大劫,慧辯也不會窮竭。這是因為智慧無礙地了知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對任何提問都能自在地宣說、解釋。)

  這叫四無礙解。當然層次上有很多差別,現在是總體上這麼講,後面還會講到,佛的願力不但要使受持經法的人都得到慧辯,而且要使他的慧辯增長到無限的程度。這就是彌陀悲願,以無比的加持使眾生本具的無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開發,而不會只停留在某個有限的量上。彌陀願海有顯發眾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淨土,就能圓滿地成就普賢行願,而速成佛道。

  這是初步講到通過佛說法,以教法為發起辯才的因緣,當法受持在心裡時,會起很多作用。得到佛願力加被,都能開啟辯才。所以我們未來往生到極樂世界,進了阿彌陀佛的講堂,佛就降甘露到我們心裡,聽完佛講經,再受持、讀誦、演說等,心中的辯才會迅速開發。

  漢譯本中說到:阿彌陀佛隨往生者前世求道時心裡的喜好,隨他的意樂而給他說法,這樣一領受就能迅速開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當時聞法的效果,是聖眾對所願的法門,無不歡喜讀誦和修習。各自諷誦經法都達到通暢流利,心中永無厭足。而且,諸菩薩和阿羅漢中有誦經者,聲音如雷;有講經者,如疾風暴雨(“疾風暴雨”是形容辯才迅捷,滔滔不絕)。以上是這一願成就狀況的一段描寫。

  第三十、慧辯無有限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上一願是加持淨土菩薩作誦經等法行,都能開發辯才。這一願是進一步發誓,使淨土菩薩的慧辯達到無限的程度。就是無論法、義、辭、辯哪種無礙解,都達到無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辭無礙解,不是只通達幾種或幾十種語言,而是通達無數種語言。其他可依此類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這樣解釋:一般依靠對教法讀誦、受持等,雖然能開啟辯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從內心開出無量辯才,關鍵是證得無分別智,證到諸法大平等性,然後在後得位自然起用,對蘊界處等的廣大義和空性等的甚深義都能徹底了達,斷除一切疑惑,由此會發起無量辯才。

  本經後面有以上兩願的成就文,裡面講到:“極樂菩薩,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意思是,極樂菩薩以無礙的大智慧為眾生演說正法,而且極有效果,能使眾生除滅煩惱過患等。

  總之,如果我們往生淨土,得到佛願力加被,就能迅速開發極廣大的辯才。上面講到彌陀願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萬億那由他為量,而這裡發願成就菩薩的慧辯要達到無限的量,要知道這種量是無窮大。

  第三十一、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上面法藏菩薩雖然發起無上心,誓願國土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但還沒有發願在國土任何一處都統收十方剎海,到這裡進一步發願統收十方剎海,誓願國土廣博嚴淨,任何一處都鏡納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於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沒有距離。

  “明鏡”這個比喻是表達廣狹無礙、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長的明鏡,裡面能收盡千萬裡的景象。明鏡只有一尺,是狹小的相,但裡面能含容極廣大、繁多的境相,這就是廣狹無礙,在狹小裡含容廣大,這也是十玄門中的一種。而且像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那樣,就是說十方剎海就顯現在眼前,不是相隔很遠。

  這一願顯示了極樂國土的體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論》所說的國土清淨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國土清淨”這一句,說明了極樂國土的體性,處處像明鏡那樣能徹照十方無數剎海,這就看出西方淨土極其不可思議的境界。唐譯本中說到:“國土光淨,遍無與等,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從這句願文看出,極樂世界整個是一個光明清淨的世界,是無比開闊廣大的世界,而且是處處遍照十方剎海的世界。《往生論》中這樣說道:“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這是阿彌陀佛出世無量善根所成就的極其稀有國土功德莊嚴。

  這一願的成就文是:“國土恢廓廣蕩,不可限極。”唐譯說:“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皆照”是指極樂國土任何一處,都能徹照十方無量佛剎。所以這個無邊際的極樂世界裡,任何一處都含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所以是無量中的無量,無邊中的無邊。

  《往生論》裡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在宮殿樓閣等的任何處都如明鏡般,含容十方剎海無數淨穢現相、演示著無量眾生情界種種善惡業緣的現相。宋譯本中說到:“眾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無上菩提。”這一句講到了極樂國土量功德的作用,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最先進的極大寬銀幕現場教學,它的廣度是整個十方剎海,它的內容是無數淨穢、善惡的緣起現相,它的效果是在親眼目睹時,使人生起稀有心,發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無上菩提。

  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法藏菩薩發起成就國土萬物具足功德莊嚴的大願。《往生論》就是依據這一願和後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願,建立了觀察門的修行。從這三願裡分出二十九種莊嚴,所有這些莊嚴都入於一法句,即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國土莊嚴都攝在一個根本中,就是攝在彌陀無上果覺中。換個方式還可以說,這一切種類的莊嚴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流現的,在大願究竟圓滿時,就自然周遍國土,任運地流現。所謂的“四十八願莊嚴起”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第十八願的成就是使眾生能夠極便利地往生到淨土,那麼所往生的淨土情況如何呢?是屬於功德很一般的淨土,還是功德極殊勝的淨土?

  法藏菩薩這裡的發願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以佛無量福慧資糧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後所感的國土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其中任何一種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稱的種類和數量,都是分別心無法分辨和了知的。

  這些願文實際是告訴我們:西方淨土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勉強用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來講,只能相似地說黃金為地、七寶為池、甘露流、滿願樹等,或者說萬物以眾寶合成等,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寶、甘露等上等之物做個表示。實際上,名稱是依據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種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種名稱。現在極樂淨土的萬物都有無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這是變化無窮的,又是相續不斷地流現,又是順無量眾生的心各個不同地變現,像這樣淨土萬物的體性,用語言怎麼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別心怎麼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長了千口千舌、千頭千心,也無濟於事。所以,淨土的每一種妙物都是無盡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寶。

  《往生論注》在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的時候,一開始是以“如意寶性”總的揭示萬物莊嚴的體性,這樣總說之後,就開始依次贊歎每一種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首先說“如意寶性”,是總的指示淨土萬物都是如意寶,都能隨順眾生的心願而給予滿足,而且是能同時應無量眾生的機,有無邊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實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體大用,更直接地說,這一切都是佛,而對於佛境界,除了佛,誰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數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這就顯示了依報器界極為微妙。只從願文表面上看,會狹隘地理解成只是講國土的量、形色、種種事或觸等的功德,其實這一個大願裡包括了國土所有萬物的一切功德莊嚴。上至以十地菩薩的智慧,下至獲得天眼者,都沒有能力明辨淨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種類和數量,因此說“無能稱量”。

  下面逐句解釋願文:

  “國中天人,一切萬物”總的指極樂淨土所有依報和正報的事物。“窮微極妙”是顯示淨土萬法一一都圓明具德,極盡微妙。“無能稱量”,是指這些萬物的微妙功德超過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別心所能衡量。

  “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指具足德相。“淨”是無垢的意思,因為淨土萬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現,而是由如來無漏心所現。由於佛心極為清淨,佛心所現的萬物也就極為清淨。“光”,是指萬物為光明體性。《往生論注》裡比較三界種種金光,一個比一個明亮,最後比到化樂天的金光最為明亮,但放在淨土的金光裡完全黯淡不現。原因是淨土的金光是從離垢業所生,因此極其明朗。“麗”,是指萬物微妙奇麗。這裡不能只解釋成外觀上的美麗,這樣還沒說出它的深度。實際上這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心所現,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來智慧為體,萬物上的每個細節都超情離見,微妙至極。不論是形色或顯色,都非世間所有,所以說“殊特”。理體遠離一切戲論,平等一相,又能順應眾生的心,顯現無量功德莊嚴,這叫“窮盡微妙”。

  總之,首先這樣認識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信心才會真實引發起來,也才會由衷發起欣求往生的心。這裡做一個對比觀察,就特別明顯,娑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這上是不可能有萬德莊嚴的,因為只是惑業的力量所現,而極樂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圓明具德,因為唯是佛的妙心所現,這樣見到兩者的差距,我們對娑婆世界應當生徹底的厭離,對極樂世界應當生全心的希求。

  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

  首先要了解這一願的涵義:一切諸佛都以菩提樹作佛事,但這僅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無緣見到菩提樹,所以得不到菩提樹的加持而迅速開悟。看到這種情況,法藏菩薩發起大願,使薄福者也能見到極殊勝的菩提樹而開悟、成道。

  那麼菩提樹有哪種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師這樣解釋:佛在樹下成道,此樹稱為“菩提樹”。樹光無不照耀,香氣無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隨眾生的心所好而見到;樹出法音,隨眾生的心所好而聽到。這是如來果報應化之樹,值遇的眾生都自然悟道。

  現在彌陀悲願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見到菩提樹,得大加持。菩提樹是佛秘密莊嚴心所現,加持作用不可思議,能使有緣接觸者迅速開悟、成道。只要緣著菩提樹見、聞、接觸等,就能頓時得到不退轉,證得無生法忍。使眾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轉地當中,就是彌陀願海的一大主題,這一大願如何實現呢?確實在彌陀大願海裡,周到、完備地設計好了一切,最終也如願以償地圓滿實現了。眾生一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就依著從如來妙心所現的淨土萬德莊嚴,在見色聞聲等時,當下使六根寂靜,遠離一切分別、苦惱,當時就能證得無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間永遠不會退轉,有這麼大的利益。

  本願成就文裡這樣說到:微風吹著菩提樹上的枝葉,演出無量的妙法音聲,這個音聲普傳到諸佛的國土,凡是聞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唐譯這樣說:“於甚深法,證無生忍,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從這裡明顯看出,這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漸次地證到無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顯現為菩提樹,發出無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議。一切都是佛以悲願的力量順應眾生的心,現起無數幻化。風是從佛無漏心幻出來的,樹是從佛的無漏心幻出來的,風吹擊菩提樹的樹枝,發出無量妙法音聲,音聲普遍傳到無量世界,眾生一聽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遠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攝持力和加持力。

  經只是舉一個方面說到“知見菩提樹的光色”。其實在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六根接觸到菩提樹的六塵,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經所說:“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意思是說,眼睛見到菩提樹的顏色和形狀,耳朵聞到菩提樹發出的聲音,鼻子嗅到樹的香塵,舌頭嘗到樹的味塵,身體觸到樹的光明,心裡憶念樹所說的妙法等時,無論哪個根接觸到菩提樹,當時心裡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後,就永遠不會退轉。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轉成清淨明澈,不會有絲毫惱亂和苦患。依據這些聖言量,就能生起勝解,確實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淨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間,從此住持著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間,永遠不退。

  所以,往生後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這個加持表現成無數的幻化和妙用,對眾生做全面加持。在淨土中,行者的五根觸到微妙五塵,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頓時轉成清淨,沒有任何擾亂,因此安住在不退轉中。

  所以《阿彌陀經》裡宣說極樂淨土的萬德莊嚴。雖然處處是莊嚴相,但作用奇妙,眼見耳聞等,由有緣而入無緣,以有相而證無相。心一緣,加持就入進去了。所以這裡也講到,目見色、耳聞聲等,都會得到甚深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就是得到了佛力攝持,那種帶動的力量不可思議,能使眾生的心念念往覺悟上轉,而不會迷惑下墮。

  所謂的“無量光色”,在願成就文裡講到:道場菩提樹由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為莊嚴。在菩提樹的各枝條間,垂掛著妙寶、璎珞,百千萬種的妙色,種種變化,無量光焰普照無邊世界。珍寶妙網覆蓋在樹上,隨著眾生所願,妙網中顯現一切莊嚴。(這就知道“無量光色”的意思。這裡,一切莊嚴都是以佛的無漏心為體,作用不可思議。以國土的無量莊嚴能帶起自心的無量莊嚴。)接下來講到的菩提樹的聲音、香氣、味塵和光明,分別對應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

  總之,菩提樹能使一切見聞者都頓時升入不退轉位,證得無生法忍,作用不可思議。這本來是佛的秘密莊嚴心所現,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菩提樹的功能奇妙難思,善根薄的人本來很難見到,但是得到彌陀悲願的特別加被,淨土的一切菩薩都能見到菩提樹,而速證菩提。

  第二十九、受經普得智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這句願文是法藏菩薩發大願使一切淨土菩薩都能由受持經法等,而開發智慧。

  願文中的受持、讀誦、諷誦、開演,總的是指十法行。依靠對於教法作受持、讀誦等法行,就能開發辯才智慧,所以十法行是因,開發辯才是果。法藏菩薩立下大願要使自己國土的一切菩薩都能受持經法、得到辯才,所以是“普得智辯願”。“普”是指一切受持者,都能開發辯才。

  內在有了無礙的智慧,表現在外,就是能無礙地演說正法,這叫辯才。辯才的體性是智慧。有法、義、辭、辯四種無礙解。

  (一)法無礙解:“法”是指善惡、有漏、無漏等種種差別法,任何一個法又有很多名稱,比如無明,又叫做癡、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覺、明等等。對於諸法的種類和任何一個法的各種名稱都通達無礙,叫做“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就是了達各種名字所诠的涵義,這個義是指諸法的自相和共相,對諸法的各種涵義通達無礙,叫做“義無礙解”。

  (三)辭無礙解:就是對於各世界、各地區、各種類眾生的語言,通達無礙。

  (四)辯無礙解:指對一切提問都能自在無礙地回答,得到了從某一個法義展開乃至宣說一個大劫也不會窮竭的智慧。(比如問:“輪回的狀況如何?”可以從各方面不斷地宣說,即使說上一個大劫,慧辯也不會窮竭。這是因為智慧無礙地了知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對任何提問都能自在地宣說、解釋。)

  這叫四無礙解。當然層次上有很多差別,現在是總體上這麼講,後面還會講到,佛的願力不但要使受持經法的人都得到慧辯,而且要使他的慧辯增長到無限的程度。這就是彌陀悲願,以無比的加持使眾生本具的無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開發,而不會只停留在某個有限的量上。彌陀願海有顯發眾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淨土,就能圓滿地成就普賢行願,而速成佛道。

  這是初步講到通過佛說法,以教法為發起辯才的因緣,當法受持在心裡時,會起很多作用。得到佛願力加被,都能開啟辯才。所以我們未來往生到極樂世界,進了阿彌陀佛的講堂,佛就降甘露到我們心裡,聽完佛講經,再受持、讀誦、演說等,心中的辯才會迅速開發。

  漢譯本中說到:阿彌陀佛隨往生者前世求道時心裡的喜好,隨他的意樂而給他說法,這樣一領受就能迅速開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當時聞法的效果,是聖眾對所願的法門,無不歡喜讀誦和修習。各自諷誦經法都達到通暢流利,心中永無厭足。而且,諸菩薩和阿羅漢中有誦經者,聲音如雷;有講經者,如疾風暴雨(“疾風暴雨”是形容辯才迅捷,滔滔不絕)。以上是這一願成就狀況的一段描寫。

  第三十、慧辯無有限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上一願是加持淨土菩薩作誦經等法行,都能開發辯才。這一願是進一步發誓,使淨土菩薩的慧辯達到無限的程度。就是無論法、義、辭、辯哪種無礙解,都達到無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辭無礙解,不是只通達幾種或幾十種語言,而是通達無數種語言。其他可依此類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這樣解釋:一般依靠對教法讀誦、受持等,雖然能開啟辯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從內心開出無量辯才,關鍵是證得無分別智,證到諸法大平等性,然後在後得位自然起用,對蘊界處等的廣大義和空性等的甚深義都能徹底了達,斷除一切疑惑,由此會發起無量辯才。

  本經後面有以上兩願的成就文,裡面講到:“極樂菩薩,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意思是,極樂菩薩以無礙的大智慧為眾生演說正法,而且極有效果,能使眾生除滅煩惱過患等。

  總之,如果我們往生淨土,得到佛願力加被,就能迅速開發極廣大的辯才。上面講到彌陀願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萬億那由他為量,而這裡發願成就菩薩的慧辯要達到無限的量,要知道這種量是無窮大。

  第三十一、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上面法藏菩薩雖然發起無上心,誓願國土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但還沒有發願在國土任何一處都統收十方剎海,到這裡進一步發願統收十方剎海,誓願國土廣博嚴淨,任何一處都鏡納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於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沒有距離。

  “明鏡”這個比喻是表達廣狹無礙、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長的明鏡,裡面能收盡千萬裡的景象。明鏡只有一尺,是狹小的相,但裡面能含容極廣大、繁多的境相,這就是廣狹無礙,在狹小裡含容廣大,這也是十玄門中的一種。而且像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那樣,就是說十方剎海就顯現在眼前,不是相隔很遠。

  這一願顯示了極樂國土的體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論》所說的國土清淨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國土清淨”這一句,說明了極樂國土的體性,處處像明鏡那樣能徹照十方無數剎海,這就看出西方淨土極其不可思議的境界。唐譯本中說到:“國土光淨,遍無與等,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從這句願文看出,極樂世界整個是一個光明清淨的世界,是無比開闊廣大的世界,而且是處處遍照十方剎海的世界。《往生論》中這樣說道:“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這是阿彌陀佛出世無量善根所成就的極其稀有國土功德莊嚴。

  這一願的成就文是:“國土恢廓廣蕩,不可限極。”唐譯說:“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皆照”是指極樂國土任何一處,都能徹照十方無量佛剎。所以這個無邊際的極樂世界裡,任何一處都含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所以是無量中的無量,無邊中的無邊。

  《往生論》裡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在宮殿樓閣等的任何處都如明鏡般,含容十方剎海無數淨穢現相、演示著無量眾生情界種種善惡業緣的現相。宋譯本中說到:“眾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無上菩提。”這一句講到了極樂國土量功德的作用,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最先進的極大寬銀幕現場教學,它的廣度是整個十方剎海,它的內容是無數淨穢、善惡的緣起現相,它的效果是在親眼目睹時,使人生起稀有心,發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無上菩提。

 

 

上一篇: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九)
下一篇: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