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宋氏三姐妹成功的秘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20世紀的中國,出了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的宋氏家族,可以說是這個世紀最輝煌的家族。“宋氏三姐妹”,是20世紀中國最顯耀的姐妹組合:宋慶齡成為國母,愛國愛民,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宋藹齡聯姻孔祥熙,善於積財,富甲天下。她們對20世紀的中國擁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因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宋氏三姐妹”從她們出生的時代開始,就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她們不僅僅像傑出的男性政治家一樣參與甚至主導國家政治,而且創造了無數女性解放的“中國第一”,為推動婦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開創性貢獻。

  “宋氏三姐妹”成長的秘密,多半個世紀以來始終是人們興趣濃厚的話題。人們毫無疑問地把目光投向她們那位“不平凡的父親”宋耀如。

  宋耀如在美國留學、生活了8年,從語言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性格無不受到美國文化的熏陶。回到中國的宋耀如,在諸多生活細節上他仍保留著美式習慣和審美情趣。英語成為他慣說的語言,常常不加思索即脫口而出。他虹口的住宅是仿照19世紀美國南方的建築式樣建造的,裡面的布置和擺設是中西合璧的,既有配置紅木桌及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廳,也有擺設鋼琴、扶手椅和沙發的西式客廳。他的飲食習慣也是西式的,宋夫人於是成了一名出色的西餐廚師。他的孩子們從小就熟悉西餐,女兒們還從母親那裡學習到一些美式烹調的奇特花樣。因此,宋家女兒們出生伊始,就生活在一個從語言、居家擺設到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中西合璧的家庭環境中。尤為可貴的是,宋耀如具有遠見卓識,有著充滿苦澀的生活經歷,深受基督教教義和美國民主精神熏陶,具有樸素的愛國情感,准備“有意識地以‘不計毀譽,務必占先’的精神培養子女們應具有崇高理想、不畏艱險和熱愛祖國的意志”。這為女兒們准備了一個崇尚平等、自由、獨立、創新、堅忍、愛國的思想大熔爐,讓女兒們從墜地之始就享有男女平等、個性自由、獨立自主的權利。

  盡管宋家的家庭日常生活由母親倪桂珍主持,但相對於母親的嚴厲、固執和循章辦事,父親的親切、熱誠和隨和更受孩子們的歡迎。況且,決定孩子們教育方針的大事往往還是遵從父親的意見。宋耀如表面上親切、隨和,但骨子裡卻是一個蔑視傳統、勇於創新和執著追求的人。他對中國傳統的壓抑個性和循規蹈矩的陳腐教育方式深惡痛絕。在美經歷使他認識到中國近代化的必然趨勢和美國教育的價值,因而,他下定決心要敢為天下先,讓他的子女接受最好的、道地的美國式教育。在孩子們未入學前,他就開始按照自己在美國得到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來培養和鍛煉他的孩子們。他堅決擯棄舊習慣和舊傳統,不讓女兒們纏腳,免除纏足之苦。他免去了古典教育中無關緊要的“修養”,如傳統私塾中教授的《女兒經》《對對》等。當他看到女兒們因不喜歡刺繡捉弄師傅而遭到妻子的嚴厲訓斥時,他對女兒們厭恨女工活計寄予同情,並聰明地說服妻子“眼睛最好用於閱讀”。

  宋耀如允許孩子們自由玩耍,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並盡可能地提供條件,讓孩子們在玩耍中認知世界。作為父親,宋耀如對女兒較兒子們更為寵愛。當藹齡還在蹒跚學步時,性急的父親就買了一箱皮球讓她追逐。當女兒跌倒時,他並不急著去扶起她,而是笑著鼓勵她自己爬起來。他虹口的住宅處在荒郊野外,周圍是農田菜園,但這為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當她們踏壞了附近鄉民種的菜時,父親也只是拿出一筆錢付給他們,讓他們別干擾他的孩子,讓孩子們在鄉村裡盡情地嬉戲,體味大自然的魅力。暑假的夜晚,宋耀如常常唱起他在北卡羅來納州和田納西州采集來的英文歌曲,純美洪亮的歌聲讓孩子們著迷,讓他們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快樂和美妙。藹齡10歲生日的時候,她還成了中國第一個擁有一輛自行車的女孩,那是父親專門托人從國外運來的。他常和藹齡一起在田間小道上盡情享受騎車的新奇和快樂。

  他很注意訓練孩子們的意志力。他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制、忍耐,養成不畏艱險、堅韌的品格。上海的初春乍暖還寒,尤其是下雨的時候,濕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為寒冷,但宋耀如卻特意帶著藹齡一起淋雨,鍛煉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歲的小慶齡也對此產生興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父親尊重她的意願,自此以後,慶齡也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宋耀如還經常帶領孩子們野外徒步旅行,和藹齡、慶齡一起禁食,抵擋食物的誘惑,學會忍饑挨餓。

  引導孩子們閱讀書籍,更是他十分注意的。他特意為孩子們從美國訂購了大量兒童讀物,與妻子一道花費大量時間引導孩子們閱讀,這使她們養成了勤於讀書的好習慣。藹齡在威斯裡安女子學院學習時,依照父親的推薦,研讀了許多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新澤西州薩米特鎮圖書館館長路易斯·莫裡斯記得宋慶齡和宋美齡這兩個姑娘讀書如饑似渴。慶齡“那個嚴肅的姑娘”,貪婪地閱讀成年人讀的小說、傳記和歷史等,“遠遠超出她那個年齡的普通姑娘的口味”。美齡則愛讀《小兔彼得》。據說在她10歲時,就已讀完了狄更斯的所有小說。她自己回憶在皮德蒙特時的生活說:“我讀了大量的書。我最喜歡坐在住房旁兩棵樹之間的那條長凳子上看書。”

  至於語言,宋耀如在孩子們剛學話時就注重對她們進行英語會話的訓練。他還專門請了英國女教師教授孩子英語和拉丁語。藹齡3歲時,步惠廉牧師在同她對話時就發現她的英語會話能力一點也不比同齡的英美家庭小孩差。馬克蒂耶學校除語文外,其余課程一律采用英語教授。宋家姐妹在校學習時都不存在語言上聽不懂的問題。在注重培養英語能力的同時,宋耀如也不忽視中文教育。他嚴格督促孩子們練習毛筆字,還請曾教過他中文的老先生教授他們古典文學。

  宋耀如還盡可能地鍛煉孩子們的講演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孩子們會寫字會畫畫時,宋家客廳的一面牆壁就成了展示牆,上面釘上了孩子們的繪畫、習字、用中文或英文寫的文章等。每當有相熟的客人來訪,這些作品的作者們都要當眾演說,說明他們的構思。他們家還經常召開小型演講會,孩子們擔任主講。1898年,宋耀如還和長女一起編了一份《上海兒童報》。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報,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寫。印刷業務最初由父親承擔,不久孩子們就親力親為。孩子們還負責把報紙推銷出去,藹齡把她的創刊號推銷給了兩位表兄。這份報紙一直辦到宋耀如最小的兩個孩子子良、子安進入聖約翰大學附中時才停刊。在這片自由的天地中,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才干迅速得到增長。

  他最喜歡看到孩子們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他盡一切可能尊重女兒們的決定,培養她們的獨立意識。上海的馬克蒂耶學校是由美國南衛理公會創辦的,是為中國女子開辦的一所最重要的外國學校。當藹齡只有5歲時,她一心向往著進入這所學校,並向父親提出了入學請求。父親尊重女兒的選擇,幫她一起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奇跡——年僅5歲的孩子成了一名寄宿學生。學校的桌凳是為大孩子制作的,藹齡腿腳不夠長夠不著地,一小時左右的正規教育課讓她的腿失去知覺。吃飯時,她搶不到放在桌子當中碗盤中的飯菜,總是吃不飽飯。而最可怕的莫過於夜晚,她不得不忍受單獨一人躺在大寢室的孤獨,直到晚自習結束。盡管如此,但在父親的影響和培養下,年幼的藹齡用異乎尋常的意志力克服了這些困難,堅持了下來。1902年,慶齡和美齡也一起來到這所寄宿學校,在這裡培養獨立生活、個人奮斗的精神。

  1903年,宋耀如送長女宋藹齡去美國學習。到那時為止,在中國僅僅真正有錢的人家才夢想著送他們的孩子出國受教育,而且,只有男孩才被送出去,還沒聽說一個女孩應該出國,但宋耀如毅然送藹齡進入佐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裡安女子學院讀書。該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專為女子開辦的大學。後來,他又把宋慶齡、宋美齡和宋子文一起送到美國學習。宋美齡後來就讀的威斯理大學校長麥克阿斐女士曾高度評價宋氏父母:“宋美齡的雙親在打破國內的習俗,送其東方生長的女兒來西方學校裡求學時,實在需要想象力及勇氣的。由於鼓勵他們在一個文化中成長的女兒到另一文化中求學,宋氏父母實為東西文化融合的前驅。”

  三姐妹在美國留學時,宋耀如堅持不懈地定期給她們寫信,寄剪報,談上海發生的事件,告訴她們中國國內局勢和革命的發展。父親的影響使藹齡的根仍然牢牢地扎在中國的土壤裡。盡管她在外表上有了一些變化,以適應所處的美國環境,但在內心深處,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她的同學回憶說,有一次當一位教授贊美她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美國公民”時,宋藹齡變得非常生氣,當著同學的面駁斥說,我不是美國公民,而是中國公民,並以此感到自豪。宋慶齡的心情則經常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狀況時喜時憂。辛亥革命爆發時,宋慶齡收到了父親寄來的象征民族聯合的五色旗,她激動得滿臉通紅,把她房間的舊國旗從牆上扯下來,踏在腳下,高喊:“打倒龍!高舉共和國的旗幟!”當她們從美國的大學畢業時,都成長為有事業心的優秀女青年。她們滿懷熱情,都想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點什麼。尤其是慶齡,大學畢業的時候,已經成長為一個准備投身革命事業的愛國者。

  一個偉大的父親,用自己不平凡的智慧,把3個女兒都培養成了領時代之先的新式傑出女性,他的教女經驗,直到今天依然閃耀著迷人的光輝。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我入佛門三十年才相信這個法門,對於經上講的難信之法,我是深有體會
下一篇:原諒像一把傘,它會保護你,幫助你在雨中前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