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十六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十六課 思考題 1.阿彌陀佛在因地是如何守護語言的? 2.解釋“自於佛法中,如佛所教住,悲心不吝法,亦令他得住。” 3.略述《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中的公案,學習此公案後你有何收獲? 4.為什麼世間的生活難以完全避免惡業?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怎麼辦? 5.修行人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痛苦?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講法處比丘發了四十八願後於無數時日中行持六度萬行的過程。昨天講了,“(法處比丘)為令眾生,常修白法,於善法中,而為上首”。我們也應該像他這樣,因為大家都是大乘佛教徒,既然是大乘佛教徒,就應該有以佛法利益眾生的善心。 學佛的根本就是產生善心,每個人都應該經常產生善心,要對三寶產生恭敬心,對六道輪回產生厭離心,對因果產生畏懼心,對諸佛菩薩的事跡產生羨慕心,對眾生的痛苦產生悲憫心。如果一個人沒有善心,即使剃掉頭發、披上袈裟,表面上已經出了家,實際上也不算入於佛教。所以,學佛不在於形象,而在於內心。積累資糧也主要是從內心安立的,雖然身體和語言也能積累功德,頂禮、念咒有沒有功德呢?當然有。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說,佛說的任何密咒都具足四種成立[1],這些咒語與本尊無二無別,比如“嗡嘛呢叭美吽”實際上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僅僅口中念咒也有極大功德。但和身語的善法相比,最關鍵的還是內心的修持。 現在大家正在學習淨土法門,各位一定要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生起信心。如果有些新來的人因為聞思基礎比較薄弱,暫時實在生不起信心,也沒必要誹謗這些道理。如果聽課後有一些懷疑,可以向法師們提問,法師們應該能解答這些疑問。 學佛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解或者口頭念佛的膚淺層面,一定要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而且這種信心應該是牢不可破的。在解放和文革期間,面對種種違緣,漢地、藏地的很多佛教徒從內心深處發誓: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捨棄三寶。這些人就是大家的榜樣。當然,信心來自平時的培養,如果平時沒有好好學習,只是表面上聽經聞法、念佛參禅,看起來熱情似乎很高,可是到關鍵時刻原來的熱情就會退失,這樣就不太好了。下面開始講經文。 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 (法處比丘)安住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的境界,內心無有任何驕慢。 “空無相無願”,即三解脫門:因無相門、體空性門、果無願門;“無作無生”,即無有因緣造作,故而無有生;“不起不滅”,即最初無有生起,最後無有滅盡,就像石女的兒子沒有出生,也就不會有死亡一樣。這些都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境界。因為法處比丘經常安住於這樣的境界,所以沒有傲慢等世間的心態。 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 這位正士行持菩薩道時恆常守護自己的語言,不以語言傷害自他,常以語言利益自他。 如果用箭射別人,射箭的人自身不會有什麼傷害,只會傷到別人的身體;而語言則不同,它就像雙刃劍一樣,既能傷害他人,又能傷害說者。一般我們跟別人吵架後,一方面別人心裡不舒服,一方面自己心裡也不舒服。有時候我在課堂上批評別人,回家後自己睡不著:剛才我是不是說得太過了?我不是發了菩提心嗎?為什麼這樣說呢?既然我心裡都不舒服,對方就更不用說了,他肯定也在思維:剛才他為什麼這樣說我? 在漫長的時間裡,法處比丘從來不用語言傷害別人,經常用語言饒益眾生,這就是大乘菩薩的行為。菩薩從來不造口業,他的語言只會讓眾生產生歡喜心,就像《華嚴經》中說的那樣:“所行甚深妙,未曾有口過,悅樂心無量,令眾悉歡喜。” 若入王城及諸村落,雖見諸色心無所染,以清淨心不愛不恚。 如果進入王宮、城市以及諸村落,雖然見到種種色境,但內心無有所染,以清淨心不貪不嗔。 《華嚴經》中說:“其心無所染,無上調伏行。”所以,菩薩不會被外境所染,他的心極其調柔,不會產生貪嗔等煩惱。而世間人則不同,由於心無法堪能,只要稍微接觸美妙或者不悅意的外境,貪心、嗔心等各種煩惱就會紛至沓來。 貪愛和嗔恨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有貪愛的地方就有嗔恨,只要有嗔恨的地方就有貪愛。而菩薩的心非常清淨,既不會有貪愛,也不會有嗔恨。當然,菩薩具有菩提心的大愛,這種大愛是恆時不間斷的,但這種大愛遠離了自私自利,跟世間的貪愛有天壤之別。 菩薩爾時於檀波羅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於惠施,於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起前二行皆悉圓滿。 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法處菩薩自己行持布施波羅蜜多,又能令其他眾生行持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也是如此,都能令自他圓滿行持。 法處菩薩六度的修行非常圓滿,以布施而言,在不可思議無量劫裡,他能布施財物、身體、善根等一切,內心從來不會有厭倦,就像《華嚴經》所說的一樣:“不可思議無量劫,種種布施心無厭。” 法處菩薩不僅自己行持六度,也能令其他眾生行持,這種做法非常符合菩薩的四攝法。《十住毗婆沙論》雲:“自於佛法中,如佛所教住,悲心不吝法,亦令他得住。”意思是,自己首先依佛所說在佛法中如實行持,然後以大悲心不吝惜正法,讓眾生也安住於善法。我們也應該像法處菩薩一樣,不管布施、持戒等任何善法, 自己首先行持,然後再讓別人行持。如果自己一點不行持,光是讓別人行持,這是不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對善法沒有興趣,從來沒想過自己去行持,卻口口聲聲勸別人行持,這樣空口言說無有實義。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湧出。 由於法處菩薩成就如是諸善根的緣故,所生之處自然湧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伏藏。 對真正的菩薩來說,如果有了充裕的財富,行持善法、度化眾生都會比較方便。 復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無邊諸眾生類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無邊諸菩薩眾起諸妙行供養奉事於諸世尊乃至成佛,皆不可以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法處菩薩又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眾生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讓這些眾生乃至成佛之前行持善妙的菩薩行,供養承事一切諸佛。這些善行的數量和種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用分別念了知。 在《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了一則公案:久遠劫以前有一個叫淨命的比丘,他在一億年中宣講千經萬論,令八十億家眾生與他結上法緣,其中七十九億家眾生得到聲聞果位,一億家眾生發菩薩心。當時有一個叫為法的比丘,他對淨命產生了嫉妒心,於是誹謗淨命行為不如法、所講的法不正確。為法又宣稱一切都是空性的,善惡沒什麼可執著的。 這就像現在個別狂禅者一樣。有時候我們在講因果法門,有些人故意在旁邊說:“不要執著”、“佛教不要執著”……其實他們執著可大了,比一般人執著得更厲害,可是卻讓別人不要執著。誰說佛教不要執著?雖然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不執著,但在沒有到達這些境界時還是要有善惡的執著。這個道理就像億萬富翁對小錢不執著,可是窮人還是要執著小錢一樣。所以,如果自己一點境界都沒有,就想什麼都不執著,這絕對是不合理的。 由於宣揚這種惡見,為法死後墮入惡趣,於無量劫中感受劇苦,即便生到人間也成為貧窮聾啞之人。釋迦牟尼佛說,當時的為法就是他的前世,淨命就是阿彌陀佛的前世。 諸佛的顯現確實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一個如理地說法,度化了無量眾生,結果積累了無量功德;另一個不如理地說法,並且誹謗其他比丘,結果墮入惡趣感受無量痛苦。 話說回來,阿彌陀佛因地行持的善法無量無邊,根本沒辦法用語言宣說。其實不要說阿彌陀佛因地,現在的有些大德也是如此。在我的記憶中,法王如意寶的弘法利生事業也無法宣說,只能象征性地略說一點。 或作輪王、帝釋、蘇焰摩天、兜率陀天、善化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王,皆能奉事供養諸佛,及能請佛轉於*輪。 (上師問:“我讀得好嗎?”下面答:“好。”上師遂開示:“現在社會上有這樣的現象:有些領導對下屬說:‘我們要為人民服務,有什麼樣的好建議,請大家提出來。’有些下屬說:‘我們沒有其他的建議,只是覺得您太辛苦了,希望您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這實際上是在阿谀奉承領導。這是世間的一種不良風氣。佛教徒是有智慧的,以後說話應該動腦筋,不要任何時候都說我好,以免有些剛學佛的人生邪見。”) 法處菩薩又示現做轉輪王、帝釋天王、蘇焰摩天(離诤天)王、兜率天王、善化天(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大梵天王,在此期間都能供養承事諸佛,而且能請佛轉*輪。 當年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覺得自己所證之真理甚深難解,即使為人宣說也徒勞無益,故不欲說法,在林中默然安住四十九日。[2]後來帝釋天和大梵天供養世尊千輻金輪和右旋海螺,再三祈求佛陀轉*輪,釋迦牟尼佛遂應允為眾生說法。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也是如此,他也經常供養諸佛並請佛轉*輪。 若作閻浮提王及諸長者、宰官、婆羅門、剎帝利等諸種姓中,皆能尊重供養諸佛,又能演說無量法門,從此永棄世間成無上覺。 如果做南瞻部洲的國王以及轉生於長者、宰官、婆羅門、剎帝利等種姓時,都能尊重供養諸佛,又能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讓眾生從此永離世間的雜染,最終成就無上正等覺果位。 然彼菩薩能以上妙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盡形供養一切如來得安樂住,如是種種圓滿善根非以語言能盡邊際。口中常出栴檀妙香,其香普熏無量無數乃至億那由他百千世界,復從一切毛孔出過人天優缽羅花上妙香氣。 法處菩薩能盡其壽命以上妙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一切如來,令如來得安樂住,如是種種圓滿善根無法用語言宣說其邊際。他的口中常出旃檀妙香,香氣普熏無量無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又從一切毛孔中發出超過人間天界優缽羅花的上妙香氣。 《法苑珠林》中記載:在迦葉佛時代,有一個比丘曾在大眾中贊揚佛陀,以此功德他生生世世口中常出妙香。到了阿育王時代,他成為一位大阿羅漢,當他在王宮中說法時,口中散發的妙香遍於整個王宮。一開始國王以為他在口中含了香,經過詢問才知道這是前世善根的果報。 《百緣經》中也有類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他生來就身出旃檀香,口出優缽華香,父母因此為他取名旃檀香。為什麼他具有這樣的功德呢?原來,毗婆屍佛圓寂後,這個人曾用旃檀供養如來的遺塔,以此善根他生生世世身口常出妙香。 人和人的確有很大差別:有些人因為前世的善業,今生即使沒有塗抹香水,身上也經常散發香氣;而有些人因為前世的惡業,比如在三寶所依前做不如法行為或者排放難聞的氣體,結果今生身體經常散發臭氣。這就是因果不虛的體現。 隨所生處相好端嚴殊勝圓滿。又得諸資具自在波羅蜜多,一切服用周遍無乏,所謂諸寶、香花、幢幡、缯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身諸毛孔流出一切人天音樂,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眾生等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管轉生何處,法處菩薩都具足相好端嚴,他的身相殊勝圓滿。他又得到資具自在波羅蜜多,一切服飾、受用周遍圓滿,無有乏少,各種珍寶、妙香、鮮花、幢幡、傘蓋以及上妙衣服、飲食、湯藥、伏藏、珍玩等所需之物都能從手掌中自然流出,他的毛孔中流出一切人間和天界的音樂[3],依靠這些因緣能讓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眾生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和大菩薩相比,世間人因為沒有獲得資具自在,所以今天缺這個、明天缺那個,尤其大城市裡的人欲望特別大,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內心很難得到滿足,結果始終處於痛苦中。 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不管他因地的發心、修行還是果地的事業,這一切都是凡夫人無法想象的。《華嚴經》中說:“若能須臾念如來,乃至一念功德力,永得遠離眾惡趣,智慧日光滅癡暗。”意思是,如果在極短的時間裡憶念佛陀,以一念的功德力就可以生生世世遠離三惡趣,最終能以智慧的日光滅盡愚癡的黑暗。所以,大家應該經常憶念具足無邊功德的佛陀。如果有些道友覺得自己特別笨,一點智慧都沒有,就更應該經常憶念佛陀了。只要你經常憶念佛陀,經常思維經論的意義,自然而然就會遣除愚癡的黑暗。相反,如果你天天憶念貪嗔癡的對境,天天想著亂七八糟的世間事,心裡肯定都是愚癡的黑暗,那不可能擁有智慧的光明。 我認識的一位高僧大德就是如此,他一輩子每天要念十三遍《文殊真實名經》,即便在文革那麼困難的時期,每天也至少念三遍。現在他已經接近八十歲了,可是智慧依然非常敏銳,不僅通達佛教的經論,對世間的哲理也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佛教徒應該將自己的分別念融入佛法的智慧中,只要不斷地努力,即便有些老年人或者智慧不太高的人也會有所提高。相反,如果我們從來不串習佛法,每天考慮的都是吃穿住用:今天咋分大米?聽說今晚沒電……這樣智慧永遠不會有提高的機會。 不過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習氣太重,平時除了吃喝玩樂以外,很少去思維佛法的意義,即使思維也是表面上劃過去。他們搞世間法時很有精神,從來不打瞌睡,說話做事都很有智慧;而一做出世間法,要麼瞌睡來了,要麼散亂來了,要麼痛苦來了,這樣非常不好。 學佛不應該停留在形象上。有些人學佛完全是表面形式,手中拿一朵花,在佛菩薩前搖一搖。而對於怎樣供養花,供養時怎樣發心,則從來沒有思維過,這樣的表面行為意義不大。這次我為大家講淨土法,並不是沒有其他深奧的經論可講。佛教中有很多深奧的經論,我們可以學習因明,也可以學習中觀。但不管學習任何經論,目的都是要讓自心趨入善法。原來自己的貪心、嗔心、癡心非常嚴重,學習經論以後即使不能完全改變,至少也要跟以前有所不同。以前我們學院有一個道友, 有一次他跟另一個道友吵架,最後他說:“我現在學了大乘佛法,不然按以前的性格,我肯定會揍你的!”雖然他當時很生氣,但學習佛法的確起到了作用,否則,對方可能早就在他手下喪命了。這也算是學佛後的一種進步吧。 很多高僧大德都說,依靠阿彌陀佛的智慧、悲心和願心,無量眾生都能蒙受利益、往生淨土。有些人可能會想:為什麼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力量呢?其實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舉個例子來說:有些藥丸具有特殊功效,只要吃一粒就會讓人迷醉或者興奮,既然世間的藥丸都有這麼奇妙的作用,更何況出世間的佛陀呢?在佛經中,對於佛陀、咒語、藥物的不可思議力量有詳細說明,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偈》中說:“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意思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和願力不可思議,猶如大海一樣深廣無涯,如果聽到他的名號後願意往生其國土,那麼必定會到達彼國。(此處有兩個關鍵,一個是聽聞佛號,一個是願意往生。)這就是祖師大德的金剛語,大家應該牢記在心。 有些人對世間的事情記性特別好,別人對自己說了一句難聽話,從此以後一直耿耿於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實我們沒必要記這些惡法,應該多記一些善法,如聽聞佛號有何功德等教證,這對自己才是有意義的。 大家要抓緊時間修持淨土法門。尤其要早日完成一百萬遍藏文的阿彌陀佛聖號:“炯丹迪得因夏巴 札炯巴央達巴 作波桑吉 滾波奧華德美巴拉香擦洛 巧多嘉森且奧”(頂禮供養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壞應供真實圓滿正等覺怙主無量光佛),或者完成六百萬遍漢文的“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有些人沒有念完這些,一定要盡早完成。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緣起,法王如意寶曾在公開場合再三說,凡是完成這些任務的人,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然,要真正往生極樂世界,大家還應該避免各種罪業。人生非常短暫,有些人可能很快會離開世間,有些人可能還要再活幾十年,但不管怎麼樣,在本世紀內在座諸位都會離開人間。我經常想:現在是21世紀,到了22世紀我們都會作古,什麼都不會剩下。(古人死後還有一座墳墓作紀念,有些道友的爺爺奶奶的墳墓還在,而現在的人死後連墳墓都沒有。)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死後財產、名聲等一切都帶不走,唯有生前造的業會跟隨自己前往後世,那我們就要盡量避免造惡業,盡量過清淨如法的生活。 當然,要完全過清淨如法的生活也很困難。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叫夏嘎措智讓珠,他說過這樣的教言:由於輪回的本性是痛苦之故,所以人們的衣食住行不可能完全避免罪業。他說得很有道理。拿我們吃的大米來說,農民種地時要殺很多蟲類,所以這些大米的來源跟殺生有一定關系。再比如我們吃的水果,從表面上看吃水果沒有什麼罪過,但這些水果在運輸、買賣的過程中還是有狡詐不如法的行為,所以這些水果也跟惡業有關系。因此,在這個世間,完全清淨無罪的衣食是沒有的,誰都做不到徹底清淨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罪過,那是不是不能吃糌粑、大米,也不能穿衣服了?不是這樣的,只要在生活中盡量避免罪業就可以了,比如有些食物(肉食)跟眾生的生命直接有關,這種有罪業的食物就要斷除。總之,在娑婆世界要過完全清淨的生活,這對凡夫人來講是很困難的,但只要經常忏悔,問題也不會很大。電腦染上病毒以後,只要及時殺毒就不會出問題;同樣,相續中一旦染上罪業,只要馬上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忏悔,不僅當下的罪業可以清淨,以前所造的罪業也可以清淨。 回到剛才的話題,大家應該早日完成上面的念誦任務。不管釋迦牟尼佛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家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在世間,沒智慧的人不懂得如意寶的價值,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如意寶的價值。出世間也是如此,沒智慧的人不懂得善法的功德,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善法的功德。所以,知道了佛號的功德後,各位道友一定要精進念佛。 現在漢地的人那麼多,可是大多數人思想極度空虛,經常處於痛苦和憂慮之中,去醫院檢查時身體各項指標很正常,實際上內心從來沒有快樂過。這些人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內心的壓力太大。其實,人要有一種隨緣、放松的心態,凡事要多從前世的因果上想,這樣即使不是很順利,也不會覺得太痛苦。 在生活中遇到違緣時,比如身體不好、家庭不和、工作不順,不學佛的人因為始終想快樂、平安、順利(這種人我們經常遇到,很多人的心願就是如此,此外就再沒有其他想法了),結果反而覺得特別痛苦;而學過佛法的人,尤其是會運用修心竅訣的人就不同了,由於他們不是很希求現世的快樂,所以遇到違緣時不會覺得很痛苦。 實際上,快樂的生活往往對修行不利,而痛苦則有可能成為修法的順緣。如果一個人每天過得很快樂,就像天人一樣在放逸散漫中虛度時日,那他根本不會對輪回生起出離心。相反,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受痛苦,這個人就有機會生起出離心。藏傳佛教的修心法門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將痛苦轉為道用,那麼遇到任何痛苦都會成為修行的助緣,有一次痛苦就有一次修行的機會。博朵瓦尊者說:“有的商人下雪時說:‘下雪很好,這對馬蹄有利[4]。’晚上下雨時也自我安慰:‘這樣敵人就不會來侵擾了\’。同樣,我們遇到痛苦時也要將其轉為道用,如果能這樣的話,違緣就成了修行的最佳良伴。” 大家應該掌握這些竅訣,今後遇到痛苦時,可以觀想以此代受眾生的痛苦,或者觀想這是遣除前世業障的機會,或者通過感受痛苦認識到輪回的真相。有些人就是這樣,當他們極其痛苦時才明白:原來輪回就像火坑那樣痛苦,現在自己只有祈禱三寶了。有些人痛苦時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佛陀最偉大,唯有佛陀才是開啟智慧的明燈。還有些人痛苦時才明白:輪回中處處都是欺惑,即使最信任的人也不可靠,最耽著的欲妙也會欺騙自己。 大家應該明白,在輪回之中沒有任何可依靠的東西,包括自己最執著的身體也是如此。其實人的身體和破車差不多。我們知道,破車再怎麼維修也不行,一會兒螺絲不行了,一會兒輪胎爆了;同樣,身體也是血肉筋骨組成的“破車”,不僅非常不清淨,而且質量也很差,這樣的臭皮囊肯定會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平時總覺得自己的身體像不銹鋼一樣堅固,一旦生病時就接受不了,尤其接到病危通知書時特別傷心。當然,我不敢肯定自己接到病危通知書時能不能接受?但我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吧,畢竟自己多年來學習佛法,也很清楚這個身體是什麼樣的,它的最終結局是什麼。因此,如果我們懂得了佛法,遇到痛苦時就會有面對的方法,這樣不光能對治暫時的痛苦,還能讓自己獲得究竟的解脫。 阿難,我今已說法處菩薩本所修行。 阿難,如今我已經宣說了法處菩薩因地的修行狀況。 修行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現在很多學術界的人只是空談佛教的理論,可是從來不去實踐這些道理,內心沒有觀修,身體也沒有行持,結果法是法、人是人,就像噶當派的教言所說的那樣,法和人之間有一匹馬的距離,這是沒有意義的。其實我們聽聞的每個正法都可以用於實修。最近學院的道友在學習《入行論》,《入行論》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實修菩提心的竅訣。《無量壽經》也是如此,經中的每一句話也可以用來實修,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要思維: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做的?我現在應該怎麼做?當然,像阿彌陀佛那樣在無量劫中一剎那不生貪嗔癡,凡夫人確實很難做到,但我們畢竟是阿彌陀佛的追隨者,也要盡量往這個方向努力。總之,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聽聞佛法,努力將所聞之法用於實修, 就一定會減少煩惱、增長福慧。 與佛法相比,世間的知識即使學得再多,跟解脫也掛不上鉤。現在漢地和藏地有些法師講經時經常講一些世間的話題,比如怎樣發展經濟、怎樣維護社會穩定、怎樣提升自己的價值……其實講這些沒有大必要。輪回中的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法?就是空性和大悲,以空性可以斬斷輪回的根本,以大悲可以饒益無量的眾生,這兩者才是佛法的精髓。如果不強調這些,天天講世間的道理,講得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 我們有時候也贊同人間佛教,在某些場合也需要隨順眾生。但如果什麼時候都隨順世間:你炒股票也可以,你說妄語也可以,你偷盜也可以,你邪YIN也可以……這樣大方向就偏了。有些人說:“佛教一定要隨順世間。佛陀不是說過嘛,世間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其實佛陀的本意並非如此。在這個問題上,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佛陀確實這樣說過,但他的真實意思是:世間人有生老病死,我也示現有生老病死,世間人認為“我”存在,我也暫時說“我”存在。也就是說,佛陀在究竟上是無有生老病死的,佛陀的究竟觀點是無我的。所以,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懂得佛陀的密意和意趣,要會辨別了義和不了義的觀點。 總之,通過每天學習佛法,大家應該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輪回生起厭煩心,這兩點非常重要,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當然,一個人對輪回生起厭煩心以後,可能會對家人看得比較淡,對自己的事業也會有一些影響,但這就是學佛的必然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暫時不具備因緣,那麼世出世間法兩方面都要抓,在學佛的同時也要適當地隨順世間;如果到了一定的時候,真能看破放下世間了,就要選擇另一種較高層次的修行生活。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四種成立:一、法性本性而成立,一切文字,本來成立大空等性之本性。二、有法自性而成立,一切諸法之各自本體,無欺而成立其不共顯現之性。三、由以加持而成立,圓融一切萬法之諸如來,從一文字至眾多文字之諸密咒,皆示現為智慧幻化故,以如來加持而成立。四、由從能力加持而成立,如同妙藥、寶珠之力,如是彼等密咒已具無欺無礙而能成就悉地之力。 [2] 如世尊自雲:“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證悟猶如甘露法性義,縱於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 [3] 在藏文譯本中,“一切人天音樂”和前面的“諸伏藏珍玩所須”是連在一起說的,即:及諸伏藏珍玩所須一切人天音樂。 [4] 如果天氣太干燥,對馬蹄會有損害。
|
|
|
|
|
|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十七課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十五課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