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國學,是中國人的心靈家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國學,是中國人的心靈家園

當代中國最大的危機是信仰的危機。我們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現代中國人靠什麼安身立命?習近平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所謂精神家園就是心靈獲得安慰的地方、精神信仰寄托的地方。

國學:中華傳統文化的代稱

什麼是“國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沖擊,日本學界發出了提倡“國學”的呼聲。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商議,想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發表《國學保存論》,並於次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當時旅居日本的章太炎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

將國學看成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主要是章太炎和鄧實提出來的。顯然這種意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提出的,“國學”之興亡與國家的興亡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定義,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堅守,已為大眾所普遍接受。

“國學”如果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可分為六類:六藝(六經)、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中醫)。如果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可分為四類:經學、子學、史學、文學。如果按照現代學科分類,可分為哲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中醫學、古代科學等。按照學術流派來說,主要有儒學、道學、佛學以及中醫學等。不能把國學僅僅看成是儒學。

從傳統分類看,經典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六部經典,是中國原創精神的主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被稱為當代聖人的馬一浮就說過:“國學者,六藝之學也。”他說的六藝是大六藝,也就是六經。古文經學派按時間先後排序,將《易經》排在六經的第一位。另一位當代聖人熊十力則出佛人儒,最後歸宗於大易。

一源三流:國學的基本結構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如同中華大地的地理結構一樣。中華大地的源頭在青藏高原,在玉樹,從這裡流出三條河流:黃河、長江、瀾滄江。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禅。

為什麼《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因為《易》在六經中起源最早。傳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伏羲就創作了八卦。目前最早的一個八卦圖案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陽發現的,是離卦,刻在一個黑陶紡輪上,距今四千五百年。八卦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先有八卦,後有《易經》。

《周易》經文(易經)學術界已認定為西周初年所作,傳文(易傳)為戰國時期所作,從漢代開始歷代都有解“易”之作(易學)。《易經》、《易傳》、“易學”不僅是“易文化”形成的三階段,標志著中華文化從巫術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學文化的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周易》成書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精神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

《易經》這本書,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世界四大元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聖經》是西方文化第一經典,《吠陀經》是印度文化第一經典,《古蘭經》是阿拉伯文化第一經典,而《易經》作為東方文化的第一經典,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同時也是日本、韓國這些東方民族所尊崇的。韓國國旗就是太極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大和”就是取自於《周易》:“保和大和,乃利貞”,日本的國教叫神道教,取自於《周易》“神道設教”。如果將世界文化分為東西方文化的話,那麼西方文化可以用《聖經》來代表,東方文化可以用《易經》來代表。

距今3000年左右(西周前期)成書的《周易》經文過了500年之後導源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道家及其他諸子百家,也影響了中國化的佛家。從學術源流看,孔子弘揚了《周易》乾卦精神,老子弘揚了《周易》坤卦精神。《周易》不僅是人類軸心時代唯一一本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共同構成的經典,而且是唯一一本書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儒家將《周易》奉為五經之首,道家將《周易》奉為三玄之一。

西漢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後,從古印度傳來了佛教,它是從三條道路傳來的——南傳、藏傳、漢傳。此後,佛教就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到隋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八個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是禅宗。我們絕不能說佛家源於《易經》,但禅宗則受到《易經》的影響,我認為禅宗就是印度大乘佛教與中國三玄(易、老、莊)結合的產物。

“一源三流”可分解為八個字:易為主干,三教互補。我做了一副對聯:“易貫儒道禅,道統天地人”。其中“儒道禅”的“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統天地人”的“道”則是“大易之道”。這個“大易之道”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醫,這副對聯就是“易貫儒道禅醫,道統天地人心”。所以說,中華文化表面上分出這麼多家,實際上是互補的,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

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易經》用源頭的那一泓清泉,聚成奔湧不息的生命之水,匯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大易之道”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

陰陽中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大易之道”進行概括,那就是“陰陽中和”。

《易經》究竟是講什麼的?我們看一看“易”這個字就明白了。“易”字有兩種寫法,其中一種寫法像蜥蜴,蜥蜴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第二種寫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是太陽,月是太陰。合起來“易”就是陰陽變化。《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化、陰陽中和就是“大易之道”。可化解為三句話:宇宙周期變化的大規律,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

陰陽中和的“大易之道”正是中華文化之道,是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之後提煉出來的。

“中華文化的主干”究竟是什麼?目前有三派觀點,一是“儒家主干”說,二是“道家主干”說,三是“儒道互補”說,我是贊成“儒道互補”的,准確地說是儒釋道三家互補。但互補的交點在哪裡?我認為就是“大易之道”,因此我提出“易道主干”說。通貫儒家、道家乃至中國化佛家的“大易之道”正是中國文化的主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陰陽中和”,表明中華民族有兩大精神,就是乾卦和坤卦、陽剛和陰柔兩大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乾坤並健、陰陽中和、剛柔並濟、儒道互補。

陰陽中和的“大易之道”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示。這張圖叫太極圖,也叫陰陽圖、八卦圖、陰陽魚圖。太極圖是“大易之道”最完美、最典型、最形象的表達方式。我在拙著《易圖探秘》中對這張圖的來龍去脈做了詳細的考證,發現這張小魚頭的太極圖才是唯一正確的太極圖。因為最早的太極圖就是對伏羲八卦次序圖的形象描述,它是可以量化的,它的八條半徑就是對應從乾到坤八個卦,兩個魚眼就是坎離二卦。

這張圖無比形象而准確地反映了儒釋道三家的“中和”本質。三家都可以在這張圖裡找到各自的位置。

儒家在哪裡?白的。道家呢?黑的。因為儒家崇尚陽,道家崇尚陰,這兩家不是截然分開、絕對對立的,而是互相包容、有所交叉的,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乾卦陽剛的精神,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勇往直前、百折不撓、昂揚向上、變異創新、與時俱進、拼搏進取、勤勞勇敢。道家的基本精神是坤卦陰柔的精神,厚德載物、柔弱虛靜、包容寬厚,自然無為、居下不爭,謙虛謹慎,以柔克剛。佛家在太極圖外面一圈,因為佛家講究“空性”,有“四大皆空”“五蘊皆空”“萬法皆空”等說法。

儒、釋、道三家又都在兩只魚眼或者S曲線上。兩只魚眼和S曲線表達了“中”的意思。黑魚眼是陽中含陰,白魚眼是陰中含陽,S曲線處在中間。三家都講“中”。儒家是站在陽剛的立場上講中,叫“中庸”——“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道家是站在陰柔的立場上講中,叫“中道”——《道德經》講:“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不如守中”。佛家是站在空性的立場上講中,叫“中觀”——大乘佛學中觀派以“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中道”來解釋空性。

簡單總結一下,三家都講“中”:儒家講中庸,道家講中道,佛家講中觀。三家都講“和”,儒家講仁和,道家講柔和,佛家講圓和。儒、釋、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圓融和諧,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陰陽中和”的基本精神。

這裡還需要補充一家——醫家(中醫)。從文化背景看,隋唐以後的中醫是儒釋道三家智慧在生命科學上的最佳體現。當代社會,中醫是最能反映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是唯一還活著的一種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文化形態。醫家在太極圖的什麼地方?在中間S曲線上。因為中醫最講陰陽的調中致和。

“陰陽中和”體現了儒釋道醫共同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陰陽中和”的基本精神與時代精神完全融通。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我國在倡導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就人而言,陰陽中和表現為四個層面,第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第二是人與社會和諧,第三是人與人和諧,第四是人的身與心和諧。

“陰陽中和”的基本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融通。中共十八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24個字來表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分別針對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說的。我個人認為,這24個字的核心在於:自由、平等、公正、和諧。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普世的價值觀,是天地之道的具體體現。“中和”就是中正、和諧,中正就是公正。至於自由、平等,正是道家、佛家所倡導的。

修心:國學的終極目的

學習國學的終極目的,簡單地說就是“修心”。修四個層面的“心”:天地之心、民族之心、組織之心、個人之心。

“天地之心”就是天道、天理。中華民族是有信仰的,那就是信“天”,“敬天法祖”,崇敬上天,效法祖先。“天”,有自然之天、倫理之天、哲學之天、宗教之天等多層含義。“天”這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是一個人上面一個腦袋,可見“天”的本義就是“頭”。後來引申為自然界的最高處。由於“天”是至高無上的,就成為人們敬畏、崇拜的對象。在上古先民那裡,“天”已成為皇天、昊天、天皇、天帝,被神格化、人格化為最高之神。“天”有意識地化生了萬物和人,為宇宙萬物的主宰者,具有無上的權威。由天子親自主持的“祭天”成為華夏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儀式。

《易經》第一卦就是乾卦,乾為天。《易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天”除了最高之神的意義外,還有天道、天理的意思。天道就是天地之道、乾坤之道,就是中華民族兩大精神,就是“陰陽中和”:平等、自由、中正、和諧。

“民族之心”就是中華民族之魂,就是中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組織之心”就是社會實體、機構單位的核心價值、基本精神。比如企業核心價值、大學精神、城市精神等。“個人之心”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實際上就是個人的精神信仰。

這四個“心”是什麼關系?表面上看是從大到小、逐層遞減的關系,其實是一回事。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實是天人合道、天人同道、天人同理、天人同心。

儒家、道家、佛家無論哪一家都講“修心”。儒家講“正心”。《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正心是關鍵,這個“心”就是“仁心”,有了“仁心”,才能推廣開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道家講“清心”。老子主張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笃”。道家修的“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是“本然”的意思。佛家講“明心”。“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心、虛空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覺悟,就可以成為佛菩薩。

所謂“修心”說到底就是重塑中華民族的信仰、找到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的過程,大而言之,“修心”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前提。

 

 

上一篇:德行能滋養人,是有生命科學依據
下一篇:印光法師: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YIN心不除,塵不可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