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菩薩、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打開經本第一百三十二頁,第四行,這是「重重誨勉第三十六品」。我們把今天要講的經文先念一念: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個經文講到在六道輪回裡面,我們捨身受身,每一次的輪回肯定會遇到自己的冤親債主。都是過去生中結下的冤仇,這一生會面了以後,阿賴耶識的種子翻騰出來,所以就進行討債還債,互相殺傷。這些冤親債主,可以說自無始劫來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因為在輪回當中迷惑顛倒,所以跟眾生結了不知多少的冤仇,欠了多少的債務。有欠必須有還,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那麼就會出現在這一生,各種人事環境裡面的不如意。佛教我們,在不如意的人事環境裡面要忍讓,忍讓就是還債,就是解怨,不能夠去計較,不能夠起對立,所謂是冤仇宜解不宜結。
如果就事實真相上來說,《般若經》上就講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真正明白了這個話,你自然就能放得下。既然眼前一切的現象都是虛妄,那你還計較個什麼?你還執著個什麼?統統要放下。碰到了冤家,要能夠逆來順受,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他要名,你給他名;他要利,你就給他利,絕對不跟他爭,絕對跟他沒有沖突。因為你是個明白人,明白人絕對不會跟胡塗人起沖突,肯定是兩個人都胡塗才會起沖突。為什麼?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肯定也不要。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要。所以他要跟我爭,他要爭的,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這些我們都不要,你看這怎麼會有沖突?所以冤仇自然就化解了。
不僅不跟他爭,而且我們修行,所有的功德都要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這樣解怨的效果更為顯著,我們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所以我們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就是回向給一切怨親。我們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希望無始劫的這些冤親債主,他們的這些怨恨,在我們這一生統統了結,不要再等到來生。如果還要等來生,那我們還要陪著他輪回。所以絕對不起一個對立的念頭,絕不起不平、絕不起怨恨,而生感恩之心,感恩他們做我的逆增上緣。如果沒有他們這樣對付我,我說不定還覺得人世間挺美好的,不想走了。這樣他們一逼著我,我就想放下了,這不就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嗎?那是我的善知識,幫助我們求生淨土。用這種心態,什麼樣的冤仇、債務都可以了結了。這一生就是最後生,下輩子不會再來六道,你是極樂世界的人了。
如果還有一絲毫怨尤之心,那底下講,『從小微起,成大困劇』,這個小微,就是指非常小的摩擦,乃至是念頭上起的微細的對立,這就是輪回的因。沒有放得下,來生就跟著搞輪回。遇到了,來生又見面了,那就會起摩擦、起沖突,而愈演愈烈。最後,這個對立沖突,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成大困劇」,對於身體、對於名譽、對於財產造成重大的傷害。我們從新聞媒體裡面幾乎天天都看到,人與人之間,往往因為小的摩擦,而造成殺傷。那麼這些小摩擦,最早這個起源從哪裡來的?底下經文就告訴我們: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這裡把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起沖突、對立原因分析得很清楚。這個原因不外乎這裡所說的,『皆由貪著』發生,貪是貪欲,著是執著,堅固的執著,不肯忍讓。在一切境緣當中,特別是財色,這個境界上放不下。自古以來,為財為色弄到破家亡身,甚至是國家毀滅,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不肯施惠』,施就是放下,他放不下,不肯將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惠就是施予恩惠,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還能利益別人。而不肯捨,不僅利益不了別人,卻是害了自己。這是堅固的執著,占有、控制,這些念頭都是很大的錯誤。這就是佛法裡講的我執。首先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對身外之物也很執著。如果真正明白了身都不是我,那身外之物你就能捨了。
我們冷靜的思惟一下,身外之物,你能夠真的據為己有嗎?你的財產、房屋、汽車、家親眷屬、名譽、地位等等,你真能據為己有嗎?不可能的。你以為你能擁有,那只是你的妄想在作祟,這不是事實真相。為什麼?你要真能夠擁有,你就能夠帶得走。那你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哪裡是你的?最多可以說你是暫時保管一下,而且未必保得很長久,看你是不是能夠修德積善。你要修德積善,還能夠長久一點,如果是造惡、縱欲,那就很快會失掉。無論多久,人總會死的,這一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真的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能帶得走的,就是你所造的罪業!而世人愚癡,不明白這個真相,所以『各欲自快』,這就是什麼?縱欲。
『無復曲直』,這是講不講道理,所謂是利令智昏,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做出種種傷天害理之事。『癡欲所迫』,根本還是愚癡,愚癡裡面產生了貪、瞋的念頭,欲就是貪欲,貪不到就會瞋恚,造了種種的惡業。『厚己爭利』,就是為了滿足私利。現在這個社會是功利的社會,人人都講競爭,個個都追求私利,這就是孟子所講的,「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不是一國而已,整個世界,舉世之人都爭利,那就是其世危矣,地球危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這些種種天災人禍,探求其原因,就不難領悟了,貪瞋癡造成的。
下面又說到,『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人都希望得到富貴榮華,這是所謂快意之事。可是個個想得到,卻不是每人都能得到,你去爭也未必爭得了,為什麼?要看你命裡有沒有,「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不是靠爭就爭得來的。即使一個小偷,去偷別人的財物,能偷得到的,都是他命裡該有的財物。如果命裡沒這個財,那你試一試,你去偷,你去搶,恐怕還沒下手就被人逮住。為什麼?命裡沒有!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干那些偷雞摸狗、損人不利己的勾當?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過去生中有修那個善因,這一生才得善果。你能布施財,才這一生有財富,這不是靠你這一生苦心積慮能夠爭得來的。既然如此,何必去爭?你能不爭,你就是個君子,樂天知命。
下面又說,『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君子明白道理了,知道什麼福報是靠修來的,不是爭來的。這一生有榮華富貴,那是過去生中財布施的結果;這一生容貌的美滿、六根完具、健康長壽是前生無畏布施的結果;這一生聰明智慧,這都是前生法布施的結果。所以君子樂於修善,種善因,將來必得善果。他能夠忍辱,能忍辱就不造罪業。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這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要有這個覺悟心,享福的日子並不會長久。那麼福享盡了怎麼辦?如果現在不懂得積德、修善,反而天天造業,這是糟蹋自己的福報。原來如果有福報,因為作威作福、仗勢欺人,這就把福報大大的折損了。譬如說你本來有六十年的福報,就折成三十年了,這一生的福報都享不圓滿。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都教我們要惜福,這很重要。你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珍惜自己的福報,能夠節約,能夠愛惜物命,那你這福報能夠保持長久,一直到老都不衰。到老的時候還能享福,才叫真的福報。年輕的時候多吃點苦,不要緊,把福報留在晚年享,年輕應該多修福。如果現在不懂得修福,只是圖享受,把福報都享完了,晚年沒有福報,那就真苦了。所以有福報應該怎麼辦?多布施,多與社會大眾共享,那你的福報就輾轉增勝,愈來愈大了。而修福報最殊勝的,莫過於弘護正法。
所以我現在明白了,走弘法的道路,這才是最光明的。我現在是不到四十歲,學講經,發願弘法利生,法布施。《普賢菩薩行願品》裡講,「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最殊勝。我把外財都布施掉了,孑然一身,沒有任何收入,沒有任何財產,甚至養老金、退休金都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弘揚聖教的工作上,我知道將來我是愈老愈有福報,很有信心。
你看看我們前面有人,我們的師父上人就給我們做好的示現。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還沒我有福報。當時小的時候,就遭遇到戰爭的苦難,失學。可以說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可是這一生遇到了好老師,指導他走上弘法的道路。他弘法弘到現在,五十三年弘法,學佛六十年,今年八十五高壽,身體健康、耳聰目明、頭腦敏捷、精力充沛,每天講經四個小時,年輕人都比不上他。論財富,他供養就太多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據他講,每一年從他手上布施出去的,印送法寶都有一千萬美金。聰明智慧來講,那更沒得說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你看他老人家給我們展現出三種殊勝的果報,修財布施得財富,他是內財布施,他沒有外財。無畏布施,講經說法覺悟眾生,人覺悟了就不會有憂慮、恐懼,這是無畏布施,也是法布施。
所以我現在發願走他這條道路,我信心十足,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我現在身上也就不用帶錢了。現在弘法,專職弘法五年的時間,已經有小小福報現前,怎麼樣?吃住都不用愁,去到哪裡大家供養的非常的豐富。我們並不需求人家供養,人家自動來。所以像這次,我跟隨師父上人到台灣,去了幾天,別人就看到我出家了,供養的紅包供養很多,我把這紅包統統轉供養當地道場,請他們去印經布施,我身上不帶一分錢,用不上。我感覺到有福比有錢要好,有錢人未必有福報,有福不需要用錢。這個竅門是什麼?就是布施。不斷的布施,你的福報就不斷的增長。福報增長了,還要繼續布施,千萬可不能夠停住在那裡,要享福了,這一想享福的念頭,這福報就停止了。不能夠停止,繼續努力。像我們師父上人一樣,盡形壽專干法布施,而不享福,把福報都留在臨終的時候享。所以師父也講,世間第一等聰明人,就是肯散財、肯施財,不僅把外財施掉,布施掉,內財也要統統布施出來,也就是說要全心全力為正法、為眾生來工作,不計較自己的利養。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茕茕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就是講自然之理,這就是講因果定律,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這就是天道,所謂天道好還。這個不是上帝主宰的,沒有人去安排,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所謂自己做自己受。輪回也是自己造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念頭造的,沒有人去營造。所以這裡講「天道施張」,施就是展示,張是擴張。
『自然糾舉』,糾是糾查,舉是舉罪。如果造了罪業,就自然會變現出惡道,來消這個罪業。所以因果報應不是從外面來的,完全是自心變現。所以菩薩明白這個道理,起心動念都很謹慎、很小心。因為他知道,只要起一個惡念,將來都有惡報,所以他不敢隨意造作惡業。
『茕茕忪忪』,這是講臨命終的時候,果報將現前的時候,自己驚慌失措。但是這個業已經形成,所謂定業難逃,驚慌也沒有用,恐懼已經晚了。『當入其中』,這就是到惡道裡去了。這個事情『古今有是』,眾生造作惡業墮三途,這是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佛菩薩看在眼裡,非常的悲痛哀傷,『痛哉可傷』。有沒有辦法去解救他?沒有辦法,為什麼?他是自作自受,這個事情連佛菩薩也代替不了的。佛菩薩能幫助我們的,就是勸勉我們努力斷惡修善,發心求生淨土,了生死,出三界,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他的加持就是教誨。所以佛在這裡苦心勸導我們要聽佛的話,要依教奉行。所以下面經文說: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佛對著我們講,『汝等』,這一品經文雖然是彌勒菩薩做我們的代表,但是佛不是光對他講,他已經是等覺菩薩了,佛不必去勸他了,佛是借著他勸我們。凡是讀到這部經的,都是佛勸導的對象。『得佛經語』,「經語」就是專指這一部《無量壽經》,不是指別的經,也不是指別的版本,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講這部經是多次宣講的。經過夏蓮老的整理,會集成為現在我們讀到的最完備的本子,得來真是不易!所以我們讀這部經,要『熟思惟之』,首先我們這部經要讀得熟,那就要多讀,師父對我們淨宗同修提出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把《無量壽經》讀上三千遍,這是熟讀。那你真能把這部經讀上三千遍,你對這部經就很熟了,應該來講你能背誦了。那這部經能夠背誦了,還要天天去背一遍。如果能背就方便了,你走路的時候,散步背經是最好的,經行。
我常常就在我住處的陽台上,經行。一早起來的時候,天剛剛亮,這裡五點鐘就亮了,就在那繞佛、經行、背經。這部經我可以說是最熟的,其它的經還不會背,就這部經能夠背得很熟。讀經、背經目的是斷妄想,修清淨心。所以讀經的時候,誦經的時候,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考,一直讀下去,經的意思不用去思惟、研究,就是這麼讀,這是修戒定慧,這是斷煩惱。平常要多聽經,聽經也不要聽雜,專聽這部《無量壽經》。我們師父老人家現在講《淨土大經解演義》,你就專聽,最好一片光盤,從頭到尾反復聽,聽十遍,那你也很熟。
過去劉素雲老師她在家裡聽經就是這樣聽,一小時的光盤在家裡放十遍,今天就專聽這一個小時,反復聽,第二天再換下一片。你要聽的遍數多,你才能記得住。這是聽經明理,明理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得上,要把《無量壽經》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去落實,要去做到。這就是『各自端守,終身不怠』,要依教奉行。
這經不是光用來讀而已,也不是光聽聽而已。你要是做不到,你就沒有受用,所以一定要去做。做要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別人做,所以各自端守,這是自己的事情。人家做不做是人家的事情,不要管,先管好自己。修行是修自己的毛病習氣,這眼睛不能看別人的毛病習氣。所以天天都要做反省檢點的功夫,用這部經就做為自己的對照。尤其是什麼?這部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段就是講了很多我們娑婆眾生的這些惡習,我們細細反思,看看經上講的這些毛病,我有沒有?如果有,趕緊改過來;如果沒有,要好好勉勵自己,萬萬不可犯。這就是端守,端正身心,就依《無量壽經》做標准。終身不怠,怠是懈怠,要精進,不能懈怠,盡此一生都要努力的來奉行《無量壽經》。你努力精進也就是幾十年,一轉眼就過去了,「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所以什麼樣的苦,我們都要能夠忍。咬咬牙,忍過去了,你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得到解脫。
下面教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尊聖敬善,仁慈博愛』,聖人,在佛法裡講,是諸佛菩薩,我們要尊敬。尊敬關鍵在於依教奉行,這才叫尊敬。敬善,善是善人、善知識,我們要尊敬。這個話含義就是講,孝親尊師。尊聖敬善先從尊重父母做起,父母都不能尊重,你肯定不會尊重老師。因為父母對我們恩德很大,我們的身命來自於父母,假如父母都不恭敬,你要說恭敬老師是假的,這是表面功夫,不是你從內心裡發出來的。那麼能夠孝親尊師,進而把孝敬心擴大,對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聖賢。
仁慈博愛,這是講對大眾。仁,儒家講的,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不可以自私自利。自己想得到快樂,也要讓別人得到快樂,讓一切眾生也得到快樂。慈就是講給予眾生快樂。博愛,就是從仁心發展出來的,推己及人,而至於博愛。博愛就是泛愛眾,《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佛法講的范圍更廣,凡是物,皆須愛,一切眾生都要愛,這才是博愛。這個愛心遍法界虛空界,對一切眾生,都用真誠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這叫博愛。那麼這個存心稱性,就是自性本具的德,這個不是靠勉強造作得到,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性現前了。
我們眾生迷失了自性,所以會起妄念,妄念裡面還起分別執著,還有自私自利,這都不是自性本具,這是我們妄識裡面產生的。我們就是在這些妄念當中,搞生死輪回,很苦!所以遇到佛法,這一生要覺悟。覺悟了怎麼辦?就得老實修行,聽話。得佛經語,不容易,要聽話、要真干。在佛法的修學上,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個法門,最貴就是老實。老實人不懷疑,妄念少,容易得度。
我自己反省,在世間讀書是讀了不少,博士學位也拿到了,還在大學裡教書、搞研究,所以搞到最後,就發現自己妄念特別多。這妄念怎麼來的?學來的,天天都在思惟,天天都在想,做學問你就得懷疑、就得思考。別人看我們這做學問的,好像都是聰明人,可是現在學佛法發現,這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叫自作聰明。其實是什麼?不老實。這個聰明,在佛法裡稱為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講了八難,其中一難就是世智辯聰。所以現在回過頭來學老實,這轉彎還真得要好長一段時間,能轉得回來。知道人生短暫,不可以再走彎路了。遇到了真善知識,給我們指出一條路,這條路就一直走到底,一生絕不改變,這才有成功的指望。所以自今以後,我就老老實實的學這一部《無量壽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其它都放下。也不怕被人笑,你什麼都不懂,就懂《無量壽經》,就會念阿彌陀佛。對,我就會這個,就會這個能往生,能出三界。那個什麼都會,什麼都通的,最後什麼都用不上,到頭來還搞生死輪回,這就是經上講的「痛哉可傷」。
不僅自己度自己,還要度眾生。這裡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自度度他,都靠這個法門。那麼我們問,這個「生死眾惡之本」是什麼?佛給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生死眾惡之本。我們要拔掉這個根本,用什麼方法?用這一部《無量壽經》,用這句佛號,就成功了。
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本願海就是專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這部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那麼這部經教我們老實念佛,這一句佛號是正念。除了這句佛號以外,其它念統統是邪念,必須放下。為什麼說只有念佛是正念?因為念佛你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你才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生不退成佛。你搞別的,其它的念頭你辦不到。所以這個是大事因緣,我們要牢牢的把握好這個因緣,這一生一定要成就。
那麼佛說一切經,有人問,為什麼你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這如來出興於世,他也為了說這部《無量壽經》,說彌陀本願海,那佛為什麼還講其它經?我們要知道,佛講這一切經,他不是對一個人說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講的法也就不同。對根性成熟的眾生,佛就跟他講這部經,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其他的還不相信這部經的、不能夠相信這個法門的眾生,佛只好給他說其它經,你說這部經他不信。一切法門最後都引導你入華藏世界。你看《華嚴經》很清楚,到了華嚴世界,最後還是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還是最後念阿彌陀佛,導歸極樂世界。
所以學佛人要把目標認清楚,我們是這一生拔斷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當離三途』,這個三途是六道裡面最苦的。這是『憂怖苦痛之道』,憂是憂慮,怖是恐怖,六道裡面這是充滿了憂慮、恐怖、苦痛。那我們怎麼離?對這個世間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執著,一切都能捨。不僅世間法要捨,連出世間法也要捨。我這一生就緊緊把握著這淨土法門,一部經、一句佛號老實念去,那你這一生就決定到西方了。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講?這是師父勸大家,你現在先別學這麼多法門,就學一個,學一個淨土法門夠了,你能往生西方,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了。所以現在暫緩,不耽誤我們自己的時間,學太多了,擾亂自己的精純,障礙自己往生,那就得不償失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若曹』就是你們,佛勸我們要『作善』,就是修善。修善哪一個第一?這是涵蓋世間出世間法,哪一善是第一善?底下講『當自端心』,端就是端正,這個端心就是八正道裡面講的正念。心端正了,身自然就端正。身端正,不造惡業;心端正,不起邪念。那麼我們具體怎麼個端心?只要你這心裡有一句阿彌陀佛,綿綿密密不令間斷,你這個心就端正了。所以心端正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麼心端正,當然身也就自然端正。所以這一部《無量壽經》,可以說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
這個話是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的《無量壽經解》裡頭講過的,我們師父也常常講。黃念老講過,《華嚴》、《法華》這些大經,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換句話說,《華嚴》、《法華》是權說、方便說,《無量壽經》才是真實說。《華嚴》、《法華》最後還導歸到這部經上來,到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
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生活都很緊張,工作很繁忙,更沒有時間去研究什麼大經大論。不像隋唐時代,當時社會安定,生活節奏沒有像現在這樣,快得不得了。古人是活在詩情畫意之中,他的心是定的,他有很多時間,所以他能夠研究這些大經大論。但是這個時代現在過去了,真正有時間去研究大經大論的太少了。要度廣大眾生,《無量壽經》最好不過。這部經不算很長,也不會很短,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介紹得很清楚,而其義理跟《華嚴》、《法華》不二,文字都比較來說淺白,不難懂。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宣講這部經非常契機,一定是會法緣殊勝。所以時代在往前走,我們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那麼這個法門、這部經,可以說是契合一切眾生的根性,無論是上根人,還是下根人都適合,這法門妙!
所以我自己就立定決心,就在這一部經上下功夫,自行、化他都用這部經。說老實話,只有自己成就了,自然有能力幫助別人。所以自己端心、端身了,也就可以幫助別人端正。這裡舉這個身,就分比較細。後面還講,『耳目口鼻』。那麼這裡的身,就是講身體。我們身禮佛,就專禮阿彌陀佛。你能夠禮阿彌陀佛,也就等於禮一切諸佛。這個不需要去分別執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們供養佛像,不用供養很多,像印光大師你看他晚年,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你老看這尊佛像,印象就深刻,到我們往生的時候,佛就會現這個身、這種像來接引你,你絕對不會弄錯。我們的耳專聽自己念佛,我們口念阿彌陀佛,耳聽自己念阿彌陀佛,眼睛專看佛像,鼻聞香爐裡面的香,這都端正了。你能夠專注,心就定了,心定這才能得念佛三昧,這個要靠自己。『皆當自端』,不是靠別人來約束你,我們是自己要用功。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能夠如此來端正自己身心,用一句佛號來修養清淨心,心清淨則身清淨,自然就會身心淨潔。與善相應,這個善就是《無量壽經》經題裡講到的,清淨、平等、覺,這是大善。跟這個相應,這是佛心。再看底下經文: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佛勸我們『勿隨嗜欲』,萬萬不可以隨著自己的貪欲和嗜好,要是隨順自己這些煩惱習氣,那就很麻煩。『不犯諸惡』,這身業要持戒修善,要守法,一切的惡業都不造。『言色當和』,這是講口業,言語要柔和,我們的容貌、顏色要安祥,要和藹,所謂和顏悅色。『身行當專』,你看這裡又提到要專,那麼人只要能夠專,就很容易得定。所以我們修行選擇法門,最好選一個,這專。你能專了,那心就能安,這是《大學》裡面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你心平氣和,自然一切舉止、造作就會安祥,這是講風度威儀。說話也好、行動也好,要緩慢一些,不要倉卒,不要慌張,徐徐做去。你看我們師父上人,那就是這樣,不管你有多急,他心裡面總是保持平衡,絕不會慌張,這心在定中。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這往往有此現象,這是行持上不穩重,心浮氣躁。這心不安定,行為也就慌張。倉卒,《弟子規》上講的,「事勿忙,忙多錯」,倉卒做起事來,肯定有很多錯誤,有錯誤就失敗,就會令人後悔。『為之不谛,亡其功夫』,如果所行不慎重,那我們修持功夫就會喪失掉。這個「不谛」的谛,是講真實,就是說我們的修行就不真實了,那功夫是假的。
我現在反省過去,五年前,還是很心浮氣躁,那往往就是作事倉卒,很多事情不先做好准備,這提前不做好准備,臨時就手忙腳亂,一點禅定功夫都沒有。往往這效率也很低,為什麼?因為老出錯,出錯就重新再來,浪費時間。現在跟著師父修學,看到他老人家的舉止、言談都那麼「安定徐為」,我也要學。發現你這個動作緩慢,一點不會影響你的效率,為什麼?因為你心在定中,你處事、接物就會考慮周詳,不會錯亂,這就是《大學》講的,「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且人舉止安定,心也容易安定,念佛你才可能連得上片。這一慌張,佛號就忘掉了,而且我發現,不僅是佛號忘掉了,甚至什麼?自己手頭上的東西都會忘掉,這是慌亂。一慌的時候,你這個東西就找不著了,往往是有這樣的經驗。你找不著的時候,把心一定下來,念念佛,突然想到這東西在哪。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誡,非常的具體。這一品經文,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下面我們看第三十七品: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這一品的品題是從譬喻上來說。舉一個比喻,勸勉我們要努力的修善、念佛,要精進,就好像貧人得到寶物一樣,那種渴求的心,用這個心來求道。我們看經文: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那麼這一段裡面,佛叫著彌勒菩薩及當時與會的大眾,『汝等』,當然這也包括我們所有遇到《無量壽經》的人,我們聽到佛的這個呼喚的音聲,那就要直下承擔,要依教奉行。『廣植德本』,廣是廣泛,植是種植,德本是什麼?如果依大乘經論裡面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就是六度十願,這是德本。如果依淨土法門來講,這個德本就是一句彌陀名號,這一句名號,萬德之本。你看蓮池大師批注《阿彌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一句佛號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所以淨宗裡面念佛是正行。除了一心念佛以外,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還沒有到極樂世界,那麼現在還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夠脫離廣大群眾,我們在待人、接物方面要用什麼心態?佛在這裡叮囑我們『勿犯道禁』,道是道理,禁是禁戒,不要違反道理,不要觸犯禁戒。換句話說,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一定要講道理。這個道禁,當然不僅是指佛所說的戒律,包括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訓,也包括世間一切法律、規約、制度、風俗、習慣等等,都不可以違反。世間禁戒很多,無非都是為了維系社會的秩序,所以人人如果能守法,這社會就和諧。我們學佛弟子,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都要遵守當地的法令制度,不可以壞世間法,違犯這個法規。要想做到不違道禁,要想做到廣植德本,底下所說的就很重要了,怎麼做?要『忍辱』,忍辱是忍耐,你如果不能忍,那你想不犯道禁就很難。所以要忍得住煩惱,控制得了情緒,自然你就可以守得住道禁,這是講持戒,持戒必須要忍辱。
底下又講到『精進』,唯有忍辱的人才能夠精進。忍辱要有耐心,要守得穩,守規矩,他心是定的、是專的,唯有他心專才能夠精進。所以精是專精,不夾雜。尤其是我們現在學這個法門,最貴的是專,心就定在這個法門上,一直修下去,沒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往往是因為廣學多聞,學得太多了,就夾雜了,往往心裡就會起很多疑慮。
祖師也在批注經典裡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的信心要足到什麼地步?舉個比喻來講,假使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個個都引經據典來告訴你,修這個法門你不能成就了,你要改修其它法門,你怎麼辦?一定要堅持,肯定佛所講的話是究竟了義,決定不錯。所以你對他講,你引的經典很多,也很不錯,我很尊敬,但是這是佛對一般其它根性的人說的,對我這種根性的,唯有是什麼?我要好好老實念佛,修這個法門。那祖師又更進一步說,假如十地菩薩都來跟你講,甚至等覺菩薩都跟你講,你不要學這個法門了,你修我給你教的這個法門,那你會不會動心?還是不能動心!無論是哪一位佛菩薩來勸我們,不要修淨土法門了,我們心也不能動搖,那是真正定了。這心能夠定,就得三昧,功夫念得不錯的,那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並不困難。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淨念相繼。
這裡講的『慈心專一』,慈是講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我們現在想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最好?勸他念佛,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災難日益頻繁,很多的人都活在恐慌當中。我們念佛人看到這種情形,怎麼救他?最好都是勸他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慈心。心要專一,專注在這個法門上,其余的暫時都不搞了,怕來不及了。
我們自己認真念佛,做好樣子給眾生看,讓大家看了之後,他也有信心,也歡喜來念佛,這就是你的慈心,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還是表現在你修這個法門專一上。自己念佛,勸別人念佛,人家即使不相信,但是他聽到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善根給他種下去了,將來這善根成熟的時候,他一定能夠往生成佛。這就是你的慈心表現。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對什麼樣的眾生,我們都念阿彌陀佛。打電話拿起電話來,阿彌陀佛,不管對方聽與不聽,都進去了。我們在外面掛些佛像,或者雕刻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過路的人看到了這幾個字,他心裡也跟著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好!另外我們大力推廣《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詳細介紹阿彌陀佛的,詳細說明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的,你如果能了解了這個名號功德,你念這句佛號就不一樣,功夫容易得力。
所以我們也是專一,把我們的心力、資源都集中在弘揚《無量壽經》上,這部《無量壽經》要多多的印送。你看這個世間,華人人口十幾億,有多少人能得到《無量壽經》?畢竟還是少數,不夠分。除了《無量壽經》以外,他光拿到這個經本,他也未必肯念,那必須有人給他講,那能講《無量壽經》的人又很少,怎麼辦?我們可以把講《無量壽經》的光盤,多多的去印送,勸他們來聽。他聽懂一段就能得一段的受用,聽甚至比去自己讀效果更好,為什麼?這是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他就揀選觀世音耳根圓通,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我們看未必能看得懂,聽能夠聽得懂,聽容易覺悟。所以勸人多聽經。
下面又說到,『齋戒清淨,一日一夜』,這是講修行。這個齋戒,齋是什麼?從形式上來看,是講日中一食,就是過中就不吃,過了中午就不吃東西了,一般講持午。不過持午,如果是真持這個戒,要求就很嚴格了。那非得是算得很精確,你這一天,根據天文日歷,什麼時點上是屬於日中,太陽正中的時候,過了就不能吃。這個問題,在現前這個社會,持齋確實就很不容易。齋,我們要知道它的意義,意義在哪裡?就是清淨。齋,齋心,心地清淨這叫齋。戒就是持戒,持戒是講我們的行為造作,要符合戒律。我們的心要清淨,心、行都要清淨,這叫齋戒清淨。
一日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時,你能在此當中精進念佛,這念佛就是齋心,念佛就是重持戒律。這是蕅益大師講的,真能念佛,放下一切惡業的造作,這不就是大持戒嗎?那麼一天一夜要真干,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單提一句佛號,不令它間斷。把精神提起來,一天一夜,不能睡覺,要拚命,要認真努力來讓這句佛號成片。
如果是七日七夜,這就是所謂的精進佛七。不過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七天不能睡覺,確實很難。我自己曾經做過一次嘗試,在家裡試過七天七夜打佛七,就是不睡覺,身體不躺下來,實在累了坐一會兒,坐好了,又起來繞佛、拜佛,這一句佛號,這感覺到確實是不容易。中間雖然說不睡覺,還會打瞌睡,精神還會有不振作。一天一夜一般人可以受得了,咬咬牙能挺下來,這是修真實的功夫。
能夠修一日一夜,這樣的修法,那確實勝過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環境很清淨,他們身心很清淨,這個齋戒清淨不難。我們在這裡,濁惡的社會當中,要想身心清淨,那可真不容易。所以這就勝過極樂世界為善百年。底下把原因跟我們講,我們看經文: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發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所以者何』,這佛自問,底下是自答,為什麼說在這個世間,你能夠清淨一日一夜,勝過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這底下說,因為『彼佛國土』,在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夠『積德眾善』,就是每一位極樂世界的菩薩,那都是諸上善人,沒有造惡。不僅不造惡,連惡的名都沒有,所以極樂世界是絕對生不起一個妄念、一個惡念,真是純淨純善,『無毫發之惡』。所以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那裡你不會造惡,就絕對不會造惡因,不會受惡報,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
其實我們在這個世間也有體會,你像我們跟著師父上人身邊,就不太容易起惡念,不太容易造惡行。為什麼?這是大善人,他這個磁場就會影響我們,他是善的磁場。我想很多同修都有這樣的感覺,在善人、善知識旁邊,你就感覺到不會生惡念。如果是在外面這個濁惡的場所,殺盜YIN妄的場所,那你就很容易起惡念,貪瞋癡就很容易起來,道理是一樣。那麼在這個世間修善不容易。
經文又說到,『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這個跟前面意思相同,前面講,一日一夜,勝過極樂世界百年。這裡講十天十夜,十倍,勝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他方就是其它的世界,說明整個宇宙裡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最為濁惡。
『所以者何』,底下把原因又說出來了。『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這是講諸佛報土,跟極樂世界也很相似,都是福德自然。在那裡的眾生福德具足,念念都是善,真是沒有毫分不善間雜。無造惡之地,就是不容許你造惡的機會。當然他方佛國的,那都不是普通人,在我們這個世間上講,他們都應該是聖人。在極樂世界,跟諸佛國土有不同,就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個凡聖同居土。雖然你是凡夫,你往生到這個凡聖同居土裡面,你也跟聖人沒兩樣。你也是一樣福德自然,不會造惡,你的心一樣那麼清淨,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所以西方世界得到一切諸佛的贊歎,最主要的就是贊歎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這個實報莊嚴土,諸佛國土都一樣,不需要特別贊歎;方便有余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也好不了其它世界多少;最難得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個他方世界沒有。像我們這些煩惱深重的凡夫,一到了極樂世界,你看馬上就跟阿惟越致菩薩平齊,那就是上善人了。所以佛講這個話,都是勸勉我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底下經文就講,『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佛在這裡很感概。其實佛當年講的,大家還未必能夠體會得那麼深刻,現在講這個話體話特別深刻。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是不是善少惡多?行善的人太少了,到處都看到眾生造惡。飲苦食毒最明顯了,你看這幾年,我們聽到新聞媒體裡面講到的,什麼地溝油、什麼染色饅頭、什麼毒奶粉,乃至這些蔬菜、瓜果統統都有毒,整個土地都被農藥、化肥給污染了。所以飲苦食毒,在現在來講,我們感受就特別深刻了。這還是物質,食物上的飲苦食毒;還有精神食糧那就一樣,現在這個精神污染,精神的生活,那污染就更多了。打開電視、打開網絡,那全是毒。未嘗寧息,這些毒天天在增長,所以人心天天在墮落。那這個世間就一定會有大災難來臨,造惡因得惡報!所以我們細細去想一想,這想要讓身心得一天清淨,都非常不容易,所以這個世界怎麼還能夠待?趕緊要求往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