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五十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大家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一百四十八頁,第二行中間開始看起: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這段經文是在第四十品,「邊地疑城第四十」。前面經文講到有兩種人,因為有疑惑,雖然念佛很精進、很努力,而且也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因為疑沒有斷,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只能到邊地疑城。

  這兩種人,第一種是懷疑佛智,對佛的智慧有懷疑,不相信,不能夠了解、不能夠接受;第二類的人對佛智沒有疑惑了,可是對自己的善根卻是有疑惑,覺得自己業障很重,要精進也好像精進不起來,雖然心心念念想往生,但是信心不踏實,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理。這兩種人就是這裡講的『是諸人等』,他們的疑不是很大的疑,稍微有一點都不行。如果疑很大,完全不相信的,那就往生不了。這種是什麼?他的疑惑還留存著一些,那麼這種人他只能夠生到邊地。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對於自己、對於佛都不應該有絲毫的疑惑,這樣才能成功。

  學佛我們第一心地要清淨,如果夾雜著疑慮,這心就不清淨了。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要學會隨緣,隨緣就是絕對不自己自作主張,凡事都好,隨緣裡面斷惡修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這基本的標准我們要清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統統是惡;凡是對佛法、對眾生有利的,這就是善。佛法自始至終教我們破我執、破法執,如果我們自己待人、處事、接物有自己的意見,那麼這個執著就沒放下,這就不是隨緣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練習,練習什麼?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都樂意接受,我們都歡歡喜喜的接受。

  一定要覺悟!人生在世,古人講,過客而已。這個地方、這個地球,我們只是來客居的,它不是我們的家鄉,何必要這麼多計較?何必要這麼認真?你想想,過幾天我就要走了,你在這個世間樣樣都能放得下了。現在我們的受用,可以接受的,我們很愉快的接受,但是千萬不能有一個據為己有的觀念。如果有這是我所有的東西,這個觀念就大錯特錯了,你走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什麼都得不到。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我們才懂得隨緣。

  隨緣就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很歡喜的相處;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我們都很歡喜跟他相處。沒有我不能相處的人,沒有我不能接受的境界。別人他有執著,我沒有執著;別人有分別,我沒有分別。有,那才會跟人起對立、起摩擦;沒有,那怎麼可能會有對立、會有摩擦?所以修行就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不需要再去選擇什麼樣的如意的境界,眼前的境界就是最好的修行境界,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分別、執著,就成功了。

  所以經上這裡講到的「是諸人等」,那是什麼?有疑惑心。所以因為這樣的因緣,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夠立刻見佛,他沒有能夠到無量壽佛面前,他只能到『佛國界邊』,這裡所說的『七寶城』,這個是比喻,比喻生活受用還是非常殊勝的。說實在話,他們不是真正胎生,他們也是蓮花化生。

  極樂世界絕對不是說有一個什麼樣的邊界,極樂世界是沒有邊的,你看《中峰三時系念》裡面不是講到,「遍十方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哪有邊界?那這裡為什麼講邊地?這是比喻,這些眾生即使在極樂世界,他也見不到佛,不見佛的地方就叫邊界。不管是什麼地方,哪怕是阿彌陀佛講經堂外面,或者是七寶池裡頭,他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見不到諸大菩薩,這就叫邊地。所以邊地是這個講法,不是依文解意說極樂世界還有一個范圍,外面還有一個邊地,不是這樣講。

  這些人為什麼會到邊地?就是因為疑沒有斷,自己的障礙。『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世尊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他們生到邊地不是阿彌陀佛的意思,阿彌陀佛絕對不會說故意不跟他們見面的,是他自己有障礙。佛心平等,佛性清淨,佛心慈悲,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只要我們眾生這一邊沒有障礙了,立刻就見到佛。所以這裡講到是「身行所作」,自己做的。心裡有一個結、有一個疑團沒有完全能夠解開,甚至這個結可能很微細,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很多迷惑我們自己都不曉得。為什麼不曉得?第一個原因是愚癡,沒有智慧;第二個原因,心太粗了,粗心大意,心不細膩,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症結在哪裡。

  我自己常常反省,也是這個疑的根很嚴重,以為對佛菩薩還是具足信心了,實際上沒有。過去根本對自己這些問題看不出來,現在慢慢慢慢通過經教的學習,通過自己的念佛、修持,這個心稍微細膩一點點,這才發現原來自己這個疑的煩惱也很重。傲慢、貪欲、懷疑這些煩惱都很重,要慢慢把這些都洗刷干淨。所以為什麼學佛這麼多年,這功夫還沒得力,自己找到原因了,所以從今以後,努力用功。所幸我們能夠常常在師父老人家身邊,師父老人家身行言教,對我們循循善誘,讓我們不斷的覺悟。否則自己在這裡閉門造車這樣的學法,真的連自己的問題都發現不了。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都不知道,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有修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捨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這裡是講在邊地疑城裡面的狀況。你看『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邊地受生的人,他也是蓮花化生。他們的快樂、他們的生活就如同在忉利天,前面彌勒菩薩也看到了這個邊地,他說是像夜摩天。忉利天也好、夜摩天也好,都是講的他們的生活狀況是十分快樂,享受的天福。那麼這個天福當然是阿彌陀佛加持他的。可是他們在這樣的快樂的環境裡面還是有苦,苦在哪?『於其城中,不能得出』,這就是他們的苦處,不能像九品往生的人。九品往生的人,他們在蓮花裡面可以自在出入,可以遍游虛空法界。他們居住的宮殿也能隨意大小,他們可以在空中飛行,這宮殿還能隨身,隨心所欲。但是這邊地裡面的人就不行,他有障礙,他在這個邊地疑城裡頭,就好像坐在牢獄裡面一樣,不能得出,非常苦悶。所居住的宮殿只能在地上,不能在空中,他們想飛也飛不起來。他們所居住的這些宮殿也不能夠隨意高大,不能變化,所以他們還不夠自在。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這是他們真正的苦。他們見不到佛,也不能夠聞到經法,所以得不到法喜,也見不到菩薩、聲聞聖眾,這些同修、善知識。當然他們這個苦不是無限期的,就好像坐牢似的,他是有期徒刑,不是無期徒刑,他們的期限是多長?五百歲,這是最長的時間,五百年。古大德批注裡面提出來,這個五百年是用我們人間的年數來算,不是說極樂世界有五百年。在人間五百年這並不算長,為什麼?因為忉利天一天就相當於人間一百年,那這些邊地疑城裡面的人,他們感受像忉利天一樣,那五百年對他們的感受就大概是五天,這五天也很容易過。如果說是在夜摩天呢?夜摩天一天相當於人間兩百年,五百年也就是兩天半,這也不長。在這個五百年當中,他們肯定能夠覺悟。他覺悟了,一定忏悔業障,知道自己錯了,過去對佛的智慧有懷疑,這錯了。或者是對自己的善根不相信,沒有自信,這也錯了。認錯就是忏除業障。所以我們要懂得忏悔第一步就是認錯,我們做錯了事情要勇於承認錯誤,絕不能夠掩飾自己,隱瞞錯誤,更不能夠把這個錯誤還推給別人,那這個業障就重了。所以有罪障很正常,我們無始劫來在六道裡面肯定染上了很多煩惱習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這個罪障,我們要把它忏除出去。

  昨天何美慧老師帶著忏悔班的幾十位同修寫的忏悔文,四冊一大沓,來到精捨交給師父老人家,也讓我來看看。我稍微翻了一下,非常的敬佩,這些同修都是這段時間何美慧老師帶著大家做忏悔,發露忏悔,忏悔業障,忏悔得很深刻,非常難得。自己過去造作的罪業不要害怕講出來,講出來了,被人家知道了,人家看不起我們,這罪業就報掉了,這就不留下來了,不會留到下一輩子。我們造的功德、修的功德,我們不要去表,不要去宣揚,這個功德就能夠留下來。所以這些同修給我們做好的表率。師父老人家鼓勵美慧老師把這些忏悔的文章都送上網,給全世界淨宗同學做學習參考。

  我們現在唯一的目標就希望求生淨土,所以一切有可能障礙我們往生淨土的,我們都要去除掉。千萬不能留一點,留一點那就是障礙。哪怕是對佛菩薩、對自己的疑惑也留一點,這到了極樂世界都不能見佛。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尤其是用《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這是要天天對照反省的。這樣把我們的罪業忏除干淨,我們就真正有把握往生。我過去對《弟子規》、《感應篇》重視程度還是不夠,受具足戒之後,回過頭來才省悟到這兩樣東西是一切戒律的根,師父老人家講的一點沒錯,所以我現在繼續天天做《弟子規》功過格、《感應篇》功過格。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疑惑,它的根就是愚癡,沒有智慧,『智慧不明』。『知經復少』,他學的經教太少了,聽經太少了,所以『心不開解』,不開智慧。如果智慧開了,信心就堅定,行就專了。所以我反省我過去還是因為智慧不明,愚癡,再加上知識分子那種自以為是的習氣,盡管老師反復強調「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還是學了很多。所以你看從辭了職務,跟著師父老人家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這五年來,也學了很多的經典,講了很多的經典,講了累計小時數超過兩千小時,到現在才真正意識到修行功夫要想快速得力,還是要專修。所以現在就死心塌地一門深入《無量壽經》,不再搞別的。《無量壽經》我們講完一遍,重新再來講,一遍一遍的不斷的講,希望能夠真正開智慧。那麼跟我們一起學習的同修,相信這樣一遍一遍的熏習,他也能開智慧。

  大家要注意,這個「知經復少」,不是說你讀的經典種類太少,不是,是你自己熏習太少了。熏習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這才能開智慧。那麼對於佛所說的真實義不能領悟,也就不能夠完全相信了,所以『意不歡樂』,心裡面就有煩惱、有障礙,法喜生不出來。真正有所領悟了,你這個法喜就能出來了,那真叫做樂此不疲、欲罷不能。我現在對《無量壽經》的學習,還真有這麼一點了,學得有點法喜了,這樣的信心就更足了。『是故於彼謂之胎生』,這是講到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叫胎生,所以不是說真正父母胞胎所生,就是講他智慧不開,不見佛、不聞法。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若有眾生』,這是講到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他們具足了信願行三個條件。這種人有的是專修淨土的,譬如在二十四品裡面講到「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他們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修淨土。另外一類人不是專修的,是修行其它大乘法門,臨終的時候是回向求生淨土,這些人也能往生。慈舟大師判這個是一心三輩。那麼那些人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就看他們的修行功夫,也分為上中下三等。如果是用淨宗的分法,上等的,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是功夫成片。這個跟禅宗裡面所分的三等也相同,上等的叫照見,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中等的功夫是照住;下等的功夫是觀照,這是禅宗的功夫,都是相同的。

  當然不管你修什麼樣的法門,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專精,哪怕是你修其它法門,你也需要專精,不能夠摻雜,這才能夠得三昧。你在求解方面可以涉獵不同的經典、不同的法門,但是在行門裡面,最重要的是專一。我們看到自古至今修行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譬如說清末楊仁山居士,他是「教宗華嚴,行在彌陀」,他是學華嚴的,但是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江味農老居士,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專門學《金剛經》的,都是念佛求生淨土,他是回向往生。他們的示現都是告訴我們要專,一部經、一句佛號,這是成功的秘訣。

  淨宗這是非常廣大的法門,阿彌陀佛並不會限定你,你非得要只修《無量壽經》,只修淨土法門才能夠往生,他沒這個限定。只要你修任何的大乘法門,回向求生淨土,他都來接引你。因此我們對於修學其它法門的人,不能夠擾亂他,不必勸他改修淨土法門,我們應該對他贊歎,鼓勵他專修他自己的法門,只是將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這就好了。特別是他已經在這個法門上用了很多年功夫,就不要去改了。譬如說他是專門受持《地藏經》的,念地藏王菩薩的,我們就勸他好好的專入專精地藏法門,你只要回向求生淨土就可以了。就像回向偈裡講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盡此一報生,同生極樂國」,回向。有的人他不念佛,他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好,你也回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所以我們不可以修這個宗,看不起別的宗,毀謗別的宗,這就大錯特錯。這些不同的宗派都是釋迦摩尼佛所講,每個人根性不同、因緣不同,不能夠強求所有的人都來專修淨土,但是我們鼓勵他們回向求生淨土,這樣就好。

  這一段是說明如果眾生對佛的智慧能夠相信,『明信佛智』,明是明了,信是相信,毫沒有懷疑,『佛智,乃至勝智』,前面有提到,佛的不思議的、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能夠深信,『斷除疑惑』,沒有任何的懷疑了,這種人經上講,「善根深厚」。如果善根不足,他就有懷疑。不僅對佛不能懷疑,對經典不能懷疑,對自己也不能懷疑。不能夠懷疑自己業障重、根性差,不敢承當,這都是夾雜,心還是不清淨。『作諸功德』,你對於佛、對於自己都有深厚的信心,這證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從現在起努力的修諸功德,『至心回向』,這個功德就是所謂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行,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有功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現前絕不要享受,我修的再大的功德、福報,我不居功,我不享受,把福報統統留在臨終的時候享。

  臨終的時候能夠心不顛倒、身無病苦,自在往生,這是最大的福報!這個福報是自己一生修行累積下來的,而且平常真正惜福,我們看到祖師大德都是沒有一個不修福、不惜福的。弘一大師,我們看到出家之前,生活享受派,這個是他出身富貴家族,出家以後整個轉變過來了,把過去那些壞毛病、壞習氣統統都改掉,惜福。這一件衣服穿了幾十年都不肯換,對於常住的這些飯菜絕不挑剔,非常歡喜接受,生活非常的儉樸,這都是好樣子。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清楚,心不顛倒,這是還得靠福報來護持。如果我們這一生把福都享掉了,臨終的時候就沒有福報了,沒有辦法抗拒病魔,沒有辦法抵得住業障,甚至迷惑顛倒,這往生就很困難了。

  我們可能有人又問了,師父老人家現在講《大經解》、《大經科注》,采用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著作,黃念祖老居士是九十年代初往生的,他往生的時候沒有站著走,沒有坐著走,而且還有病走,大家就有去問師父老人家,為什麼這樣的大德臨終的時候走得還不如那個鍋漏匠那麼自在?你看谛閒老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他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那是真的是自在。難道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修持、智慧還不如鍋漏匠嗎?那不是這樣的。這是什麼?兩個人的道路、因緣不一樣。黃念祖老居士,他的這個專修的功德確實沒有鍋漏匠那麼殊勝,鍋漏匠什麼都不干,他什麼都不會,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預知時至往生了,自在。黃念老他不是專修,你看他在年輕的時候學禅、學教、學密,到晚年歸心淨土,還要批注《無量壽經》,注得很辛苦,特別是文革期間遭受到身心的摧殘,晚年是忍著病苦,奮力注經。七十歲以後才開始作這個批注。他老人家悲心很重,批注好《大經解》以後,還用白話還要給《無量壽經》作一個批注,但是沒注完,注到一半,身體就不行了,就往生了。他也預知時至,在往生之前兩個月一切放下,精進念佛,一天十四萬聲佛號,所以他是決定往生。

  所以論弘法利生的功德,黃念老遠遠超過了鍋漏匠;但是論專修,確實鍋漏匠更殊勝。這兩個人的因緣不同,各偏在一面。那麼這是不由自己決定的,是因緣。像黃念老,他是捨己為人,為了批注經典,為了給末法九千年眾生留下這一部著作,他犧牲自己,就是把自在往生犧牲掉了。但是他的犧牲有底限的,底限是一定保證能往生,即使受一點病苦也無所謂。如果說連往生都受到影響了,那就不行了,這就絕對不可以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底限,我們自己現在連往生把握都沒有,那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在專修淨土上,等到拿到往生把握了,那有因緣才應該把重心放在弘法利生上面。所以這一段講到這些眾生,他的信心很純。

  『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在七寶蓮華裡面化生,化生是『跏趺而坐』,這是坐著在蓮花中化生。化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這三輩九品決定在他們自己念佛修行的功夫上面。大家注意這是念佛的功夫,不是講念佛的多少,這功夫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的純度愈高,品位就愈高。所以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能不能夠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的信心和願心是不是純正,這是往生的條件。那麼往生品位高低,決定在你持名功夫的淺深,就是你念佛功夫那個淺深。功夫高的,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最深,相當於禅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事一心不亂就要低一等,事一心不亂也斷了見思煩惱,相當於小乘阿羅漢這個功夫,圓教七信位菩薩的功夫。最淺的一個功夫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雖然見思煩惱沒斷,但是伏住,那也了不起了,那也叫念佛三昧,這個功夫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都能夠努力達得到。

  事一心、理一心,這個我們很難說,不一定達得到,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那還是有業障,所以忏除業障就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忏除業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門,業障不忏除掉,這個就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心。所以每天反省檢點,這個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千萬不能夠忽略。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上中下三品,實在講,如果你能夠有上品的功夫成片,你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就自在。我們講生死自在,也就是說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這你自己可以把握的。你想留在世間多幾年,也不礙事。這樣的功夫我們要努力都能達到,為什麼不努力?沒有別的,就是我們佛號的功夫能夠將煩惱伏住了,伏住雖然沒有斷,但是它不起現行。如果我們每天還會有煩惱起現行的時候,那這個不行,那要努力忏除這個業障,這些煩惱要忏除掉,這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我昨天晚上跟師父老人家散步的時候,我就請教師父一個問題。我是學《無量壽經》忽然就想到,過去我也常常給人助念,助念有的走得也還算是比較殊勝,他念佛,頭腦也很清醒,平常也學佛,見到我們來了,我們勸他要一切放下,什麼牽掛都不要有了,就牽掛阿彌陀佛,就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能往生的,我們給你念佛。就給他念佛,他也歡喜接受,跟著我們念佛,念念念,念到最後斷氣了,走了。那我就問師父,這種情況可不可以斷定,他是往生極樂世界?師父說未必,不能斷定他是能往生。我就問,那他念著佛走的?清清楚楚在我們佛號聲中斷氣的,那怎麼可能說不往生?

  師父講,雖然他嘴還在念,如果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一剎那,忽然想到別的事情,忽然想到我這個人間這裡面還有什麼人沒見,還有事沒做,沒放下,這一念掛礙就不能往生。當然這種人即使不能往生,決定是能保得住人天的。這《地藏經》裡講到的,在臨終的時候,假如有善知識給他念「一佛名、一菩薩名,乃至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他都能夠解脫三惡道的罪報,得生人天。所以他走得也是很安詳,全身柔軟,甚至頭頂還有溫熱,我們講很殊勝,但是這個不能夠完全判斷他是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你怎麼知道他在臨終那一剎那會不會起什麼念頭?除非他在臨終時候告訴你了,「阿彌陀佛來了,他來接引我,我走了」,這個就能決定判斷。阿彌陀佛一來,佛光注照,他就不會再起妄念了,他就肯定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亂,至少事一心。阿彌陀佛要是沒來,不保險。

  所以這個讓我覺得震動很大,為什麼?反觀自己,現在雖然還沒到臨終,但是假如現在如果災難來了,我們自己馬上就面臨著死亡,心裡面會不會有掛礙?會不會有妄念?如果還有別的念頭,有這些妄念,這念佛一中斷,一斷氣了,那還得搞輪回,所以往生沒有把握。所以師父老人家昨天給我這一開示,我就覺得寒毛直豎,這樁事情可不能夠掉以輕心,千萬不要大意,覺得我現在不是都學得挺好的嗎?我在臨終的時候應該沒問題了吧?可能就是生生世世大意,沒有真正生起十足的重視,把這個往生給耽誤了。雖然現在又還得人身,這是什麼?臨終的時候可能有人幫我助念,我們又得到人身了,但是如果我們這一生不努力精進念佛得到三昧,那恐怕這一生又是空過。如果臨終的時候沒人給你助念,或者你頭腦不清醒,你這個業障現前了,可能三惡道都有分。所以真的,何不於強健時努力念佛、斷惡修善,保證這一生要往生,可不能把自己法身慧命當兒戲。所以我更堅定了專修淨土的決心,不能再搞別的,再搞別的就怕來不及了。

  《地藏經》裡講得很清楚,「無常大鬼,不期而至,冥冥游神,未知罪福」,誰知道自己哪一天要走?所以印祖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學道之人,念念不忘這一個死字,你的功夫才有可能得力,最怕的就是因循懈怠,耽誤了一生。所以經上講的,我們這些人這一生遇到淨土能夠深信,不是普通人。本經裡就講得特別明顯,那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修積深厚的善根,所以你能夠相信佛的智慧德能,也相信自己,相信這個法門。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只要這一生能夠依教奉行,這裡講的「作諸功德,至心回向」,你光信還不行,還得要作諸功德,至心回向。這個功德是什麼?要念佛、要斷惡修善,把這些功德統統回向淨土,那你就決定往生。如果你雖然有深厚善根,但是你不肯作諸功德,不肯至心回向,你對佛的經典裡面的教誨還不能完全依教奉行,那你這一世就不能去了,只能跟極樂世界結個緣而已。

  所以我們好好想一想,無量劫來多少生、多少世都是這樣耽擱了。痛定思痛,這一生可再不能夠輕易放過了。要認真,就是我們過去生不夠認真,所以不能往生。對自己的毛病習氣還是苟且、縱容,不能夠毅然斬絕干淨,甚至還明知故犯,那你說你往生的心就不夠切了,是不是?至心回向,至心,至誠心,你才能夠往生。你想一想這一生要是不往生,下一輩子你能去哪裡?可千萬不要做白日夢,我來生還能得人身,我來生還能學佛法,還能修淨土,這是夢想而已。

  我們平常自己想一想,日常生活當中,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如果你五戒十善至少可以打八十分,你才能夠不失人身,那我們能做到幾成?自己給自己打個分,要客觀的來評估一下自己。我自己想一想,我八十分打不到,五戒十善過去可以說條條都犯,都做不到,根本不及格,所以下一輩子還能得人身,這比往生極樂世界還難,這是真實話。往生極樂世界靠佛力接引,不算困難,你下一輩子要想去得人身,這個更困難。

  那麼我們想想,五戒裡面講的殺、盜、YIN、妄、酒這五個戒律,不殺生,我們有沒有犯過?有意無意都不知傷害了多少眾生,有意是罪,無意是過,殺生害命將來還要償命;不偷盜就是不予取,就是別人的東西,我們沒征得別人同意就取用,偷盜是不予取。那我們今天想一想,起心動念還有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有,這就是有盜心,那一定會犯盜戒。譬如說做生意的,偷稅漏稅這就是偷盜國家的,這個罪過就大了,向全國人民結罪了,欠了全國人民的債。如果在三寶門中偷盜,那這個罪就更大了,那將來,《戒經》上講這是墮無間地獄,所以這個盜戒非常的微細。還有邪YIN,心裡面還有這些男女的這些不淨的念頭,這就犯戒。妄語,也不容易能夠持得好的,你看妄語裡面包括妄言、兩舌、惡口、绮語,兩舌是說人的是非、挑撥是非,绮語是花言巧語,這些都很容易犯。還有飲酒,飲酒它是遮罪,不是性罪,用來防范我們造前面殺盜YIN妄的四個根本性罪的。它本身沒有罪過,所以它的開緣很多,譬如說你需要用藥的時候,用酒來配藥,這個都是可以。因為喝醉了酒就亂性,容易犯性罪,所以它叫遮戒。殺、盜、YIN、妄、酒,我們冷靜想一想,這五戒我們如果做不全,來生人身就得不到,這可就不得了!

  所以作諸功德,這個功德裡頭斷惡修善、持戒這都是基礎。千萬不要把這個意思會錯了,一看到做功德,我在佛門裡面的功德箱裡放點錢就叫做功德了,這是錯的。有的人在佛門裡面求升官、求發財,燒香膜拜,佛菩薩保佑我賺錢,賺到了十萬塊錢,我供養你一萬。這是什麼心?賄賂的心,這個心就有罪!所以《地藏經》裡講,「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把佛菩薩看成什麼樣的人?接受你的賄賂,佛菩薩可不是貪官污吏,你用這樣的心對佛菩薩,你看你造的罪多重。這是什麼?迷惑顛倒。所以不把這些迷惑去除,不能覺悟,功德你怎麼能做得到?

  我們即使在佛門裡面修一點布施、修點福,但是自私自利一點沒有放下,沒有功德;起心動念只為自己想,為了自己的利益來修福,毫無功德。可是現在幾個人不為自己想?佛門裡的同修也不例外,不少人是懂得布施了,但是真正功德沒去做,不能夠斷惡修善,不能夠修信願行求生淨土,那來生還是該怎麼輪回怎麼輪回,甚至該入惡道還得入惡道。這惡道入容易,出來可真太難了。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心行觀照不出來,不知道將來會到哪一道去,可以用一個方法來檢驗,《了凡四訓》裡面有提到,就是看你自己平常作夢,你夢到是人天的境界、善的境界、殊勝的境界多,還是夢到恐怖的、惡的境界多?這就可以反映出你的心行、善惡,你的業障深淺。《了凡四訓》裡面就提到,如果一個人能夠斷惡修善、忏悔業障,業障消除了,他就能夠夢到自己種種殊勝的景象,像游步太空,或者夢到佛菩薩、聖賢,夢醒了之後心裡會覺得很歡喜、很踏實;如果夢醒了之後一身冷汗、很恐怖、心有余悸,這個就得反省,自己還是很多業障,那就要努力修忏悔。剛才反復強調了,忏悔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弟子規》、用《感應篇》,用這個功過格。

  去年七月,我們香港教育佛陀協會發起,在師父領導下發起修六和敬、學習六和敬,裡面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功過格的修學。我們提供給大家《弟子規》和《感應篇》的功過格,還有《十善業》,三個根的功過格,把它印出來正反只是兩頁紙,正反面,天天對照一遍,認認真真的做。就像了凡先生當年改過一樣,他就是用功過格,這樣才是真正忏除業障、積功累德,作諸功德。以這個功德,加上你一心念佛,至心回向,那你就有把握往生。那麼將來往生,經上講的「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這是入品了,七寶池蓮花中化生。一到極樂世界一化生,身相、智慧、光明,這裡講「跏趺而坐,須臾之頃」,剎那之間,這時間很短,你的『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如諸菩薩』一樣,『具足成就』。

  阿彌陀佛發了願,在西方世界所有的菩薩身相都是一樣,「身無差別願」,阿彌陀佛也跟大家一樣,所以你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個樣。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具足成就,你看一往生你就得到,非常快速。雖然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相去十萬億佛國度,這個距離很遙遠,雖然遙遠,但是你剎那之間就到了。就好像什麼?你看電視,眼前你現在看的電視的屏幕,這個是假如說一號台,你有一個遙控器,按一個二號台,那麼就剎那之間就換過來了,一號頻道換成二號頻道。譬如說一號頻道是在美國,二號頻道是演的是中國的這些新聞,你看從美國到中國不就剎那之間嗎?雖然距離很遙遠,一個是東,一個是西,但是一換就換過來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從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很遙遠,也是像換頻道一樣,念頭一轉,這念頭就好像你按遙控器,你念阿彌陀佛,你作諸功德,至心回向,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你立刻就換了法界。你的身相立刻就轉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德廣大的這樣的一種身相,你的光明、智慧、功德跟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一模一樣,這個原理很深。《華嚴經》上講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全在你這一念當中。那一彈指就三十二億百千個念頭,念頭多快,剎那之際就換過來了,一下就轉成極樂世界了。

  所以佛在這裡勸導彌勒菩薩,『彌勒當知』,這其實是勸導我們,彌勒菩薩怎麼會不知道?他是等覺菩薩,他常常都在極樂世界待著,這是等於叫著他的名字告訴我們,提醒我們注意。『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化生的人是九品蓮生,都是智慧超勝。所以智慧超勝就是不懷疑,凡是有懷疑的就是沒有智慧,智慧淺、業障重,他才會懷疑。尤其是我們這些有點知識文化的人,所知障重,極容易產生懷疑,有時候自己還不知道,沒意識出來,但是這障礙就肯定有了,所以要努力精進來忏除業障。到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不懷疑,他對於佛的智慧、德能,對自己的善根都不懷疑,這叫「智慧勝故」。

  反過來看『其胎生者』,胎生的人就是往生到邊地疑城的人,他們『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佛、法、僧見不到。佛,阿彌陀佛,就在極樂世界,他見不到;法,他不能聞法;僧,他見不到菩薩聖賢僧,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大眾,他居然見不到。所以他就『不知菩薩法式』,沒有機緣聞法,所以對菩薩所修學的理論和方法就全然不知。『不得修習功德』,所以他在這個七寶城中,他只是享福,他的福報也很大,佛力加持他,前面講的如夜摩天、忉利天一樣,可是他就不能出去,他就覺得很苦悶,因為沒有機會給他修福,沒有機會給他聞法。所以我們遇到修福的機會、遇到聞法的機會,不能夠錯過,要好好的把握住,這種機會也很難得,失去了未必能夠再得到。

  我看到我自己爺爺就特別有感受,我爺爺也算是有善根,我勸他念佛,他也念,勸他求生淨土,他也發願。但是因為這一輩子都沒有聞佛法,到晚年了,孫子才給他做介紹,他不懂得修福。平常就沒有那個意念在佛門裡面布施,加上一輩子也是窮過來的,生活很艱苦,所以也就對錢特別的緊張,不肯布施。當然他也沒聞法,到了九十歲以後才認真學,修淨土的,今年是九十三。我前兩年把他接到雲南大理,給他安排一個很清淨的環境,有同修護持、照顧他,他在裡面念佛。環境太清淨了,他總是想著說,我要回家。他不習慣,他覺得很苦悶,就好像在監牢獄裡面。實際上他的生活是很享福的,別人看他,這很享福,可是他自己確實得不到法喜。那我就想到,這個跟這裡經中講到的邊地疑城裡面的人,大概有點相像。

  所以我們現在年輕力壯,有聞法、有修福的機會,要努力去做,千萬不要到老了才想著學道,才想著修福,可能時間就晚了,而且你的晚年還未必會有一個孫子這樣來幫助你,那真的是可憐。『無因奉事無量壽佛』,就是講邊地疑城裡面的這些人見不到三寶,當然他也見不到阿彌陀佛,這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他的苦處。這個我們能夠想象得出來,一個人生活環境再好,心裡空虛,不踏實,他也苦。下面把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種人,我們講業障重,這個業障最主要就是疑惑。『宿世之時』,他在往生之前,包括生生世世,聞法比較少,所以智慧就小,沒有智慧,因此就會有疑惑。這個疑,貪、瞋、癡、慢、疑這個疑屬於根本煩惱。即使是他對於淨宗有一定的信心,對淨土有發願,也念佛念得很精進,但是因為這個疑,使到他只能生邊地,不能見佛。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多聽經聞法提升我們的智慧,你有智慧了,煩惱自然就小了,疑惑自然就沒有了,那就是真正能夠把業障消除。我們再看下面一品經文,這是: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這一品是接著第四十品講下來的。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绮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系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

  佛在這裡給我們講了一個比喻,讓我們就容易體會了。他說到,『譬如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屬於人道裡面的,不屬於天道,他是人,但是人道裡面智慧、福報、德行都很超勝,像他這種人在我們地球上沒有出現過。我們看到了我們人世間的歷史,像這樣大福報的人沒有來過,即使是古代帝王,像清朝的乾隆皇帝,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福報最大的帝王,他當時疆土是最大的,北至西伯利亞,西至伊拉克、伊朗,南至南洋,這麼大的幅員,他治理國家也是非常使到社會安定和諧,當時是康乾盛世。但是他所統治的地區不是全世界,也只是大中國地區,亞洲。

  轉輪聖王統治的不光是一個地球,轉輪聖王有四種,金、銀、銅、鐵,這是用這四樣東西來比喻他們的等級。金輪王,他是統轄四天下,就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有多少?過去我們都以為只是個太陽系,現在看來不止,根據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後面的一個附文裡面講到,他說應該是個銀河系,比太陽系就大多了。所以金輪王統轄這麼大的一個地方,整個銀河系;銀輪王,他統轄四分之三個銀河系;銅輪王統治四分之二,一半;鐵輪王統治四分之一。一個銀河系分成四份,叫四大洲,我們是屬於南瞻部洲,還有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這東南西北。

  那麼這些聖王福報很大,他以《十善業道》教化眾生,真正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這個天下是整個銀河系,使銀河系都太平了,他用十善業來自己修行,也用十善業教化百姓,這是眾生大福報感得這樣的聖王出現。所以,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有聖明的領導,這是這個地區人民的福報,如果這個地區人民沒有福報,不會出現這樣的聖君。轉輪聖王雖然是人道,但是他不是出現在我們地球上,那一定是在外層空間某一個星球上,我們講是外星人,這是人道。說明地球上面的人福報就小,不如外星人。我們也可以想象,我們的科技也不如外星人發達。轉輪王為什麼稱他叫輪王?這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輪,這個輪也是他的武器,可以用來征服天下。經上講他乘的這個輪寶可以在一天之中,從早晨太陽出來到太陽下山,我們講十二個小時之內,他就可以游歷四天下,就是在銀河系裡遍游一圈,你就想想他這個科技有多發達,在他的管轄范圍內巡視一周。

  這個事情在近來,我們從報導上常常看到UFO不明飛行物,就是飛碟,飛碟它的樣子真有點像那個輪,就很有可能就是佛在經裡面講的輪王。是不是這輪王,或者是他請他的這些大使、這些使節在我們地球上轉一圈,來視察視察?因為我們地球也屬於他統轄范圍之內,這也有可能。尤其是這近幾年,我們看到飛碟的這個目擊的報導很多,今年以來特別多。在網上、在報紙上,從八月以來特別多。在網上有一個消息報導,八月,就是今年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號,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都有很多人發現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飛碟,而且還有清晰圖片。就在同一天,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這個城市還有人看到這些飛碟的群體,像個艦隊一樣,一大群,還照下來了。這視頻我都看到了,在空中,晚上九點鐘左右,在空中有很多這些圓形的亮點。據統計今年八月以來,這個UFO目擊事件在全球都有增加,有些國家比往年增加一倍多,達到了一個月就發生一千零一十三次。當然有的可能是幻覺,看錯了,但是肯定也有的是真的。

  大家就在猜疑,為什麼外星人怎麼現在來得這麼頻繁,是不是我們地球要出現什麼事了?這些外星人就來得特別頻繁?不得而知了。我們相信他們是人道,他們不屬於天道,為什麼?因為他們飛行還要借助這些飛行工具,天人不需要借助飛行工具,他們直接想飛就飛。這些人他們一定是比我們更有德行,所以更有福報,科技也比我們發達,我們不能夠跟他有敵對,不能把他當做敵人。我看到報導上說,美國有一次還是好幾次了,還特別派出空軍去追逐這些飛碟,這個肯定是追不上別人的,這是敵對。人家應該是善意,可能是來幫助我們的,估計看我們這些人造業太多了,災難就在眼前了,所以他要來幫助我們,我們不能夠用敵對的心對待他們。佛告訴我們,對一切眾生都不能用敵對,都應該用和善、用慈悲跟他們交往,修和敬,何況是這些人他們確實比我們科技要發達。

  這裡舉到的比喻說,轉輪聖王,一定是在外層空間的一個星球,他們居住環境是宮殿,他們也有個監牢獄,『七寶獄』,這個監獄是七寶造的,富麗堂皇,像宮殿一樣。『王子得罪,禁閉其中』,轉輪聖王的兒子如果犯罪了,就要依法處分,把他囚禁起來,把他關在這個七寶獄中。七寶獄裡面一切物質設施都非常的好,生活、享受那是極高的,跟轉輪王沒有兩樣,所以這裡講到『層樓绮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這是舉一些例子來說,那真的是高級享受,統統像『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只是這些王子有『金鎖系其兩足』,他們的兩個腳上了腳铐,就是腳鐐,這腳鐐也是黃金做的。可是雖然是黃金做的,這帶著腳鐐就不舒服,它不是腳镯,是腳鐐。腳镯那還算是裝飾品,腳鐐就是拷在這個腳上了,這就不自在了。所以『諸小王子,寧樂此不』,這個樂是喜歡,這些犯了罪的小王子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當然不喜歡。這是講到比喻,比喻有疑惑心往生淨土的人就有這個問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在這裡回答世尊的問話,世尊問他,這些犯了罪的小王子在這個七寶獄中會不會歡喜?『不也世尊』,當然不歡喜,監牢獄裡享受再好,心總是不自在,失去了自由。所以他總想著『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希望能夠出獄恢復自由。『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近臣沒有這些權利,沒有權來開釋他,所以找這些近臣也沒有用,必須是『轉王歡喜,方得解脫』,這是權在輪王那裡。「近臣」是比喻外在的因素,你求外在的沒有用,求佛菩薩都不行,必須得求自己。「輪王」就比喻自己的心,心真正忏悔,業障消除,才得到解脫。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德、同修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五十六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五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