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五十七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一百五十九頁,倒數第二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我們《無量壽經》講到這裡,序分、正宗分都講圓滿了。從第四十三品開始是本經的流通分,這裡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流通分分量也不小,總共是有六品經文,分為五個大段,這是第一段屬於勸信流通,勸我們要相信這個法門。

  淨宗修學的綱領,也就是常講的三資糧,信、願、行。這三條同等的重要,缺一不可的。我們看到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判三分,他都是用信願行來分判的。《阿彌陀經》裡面六方佛贊以下都屬於流通分,每一分裡面都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麼這個分法確實有非常獨到之處。真正修學的同修,應該懂得抓住重點,這樣才容易成就。

  信願行就是淨宗修學的重點,而信又是第一,非常關鍵。我們要想在淨宗裡面有所成就,首先要建立堅固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這個信心不能夠被外界所動搖。如何能夠得到清淨堅固的信心?學習淨土經教就至關重要。不僅我們要對經教有信心,而且把這個信心推廣到我們自己日常生活每一個方方面面,待人、處事、接物,無論你是在逆境還是順境,都要增長自己的信心。這樣我們的修學不離開生活,生活就是修學,修學就是生活,這樣功夫才能夠成就。

  本經修行的綱領、宗旨,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解》裡頭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屬於淨宗的正修。一個人真正覺悟了,他才能夠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唯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才能夠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真的。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覺悟,他對世間肯定會有留戀、有貪著,這種人沒有發菩提心。即使他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跟大家說老實話,不能往生。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對世間還有很多的牽掛、貪戀,這就是往生的障礙。

  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不僅對世間一切法要放下,不能貪戀,即使是對出世法,對修學佛法的種種法門也要放下,也不能夠貪戀。無量無邊的佛法我只修一樣,那就是我依《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種人才是真正一切放下了,他的菩提心才能夠現前。

  我過去就是在這方面沒有覺悟。把工作辭掉了,跟師父老人家學習佛法,也是很好學,知識分子,什麼都想學,儒釋道三家的經典學了不少部,講了很多。所以跟師父老人家五年,沒有絲毫成就,只是在學佛上多種些善根而已,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斷,還很濃。所以自己才幡然省悟,聽師父老人家講經講了多少遍都沒有覺悟,把時間都浪費在廣學多聞上面。跟人談起來,好像儒釋道都通,人家對你很贊歎,可是自己知道,煩惱一分沒有斷,生死還沒有把握了。所以在最近出家的時候,才立定決心,出家以後一切放下,不僅世間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親戚、眷屬的親情要放下,這都屬於世間法,連佛法都要放下。所以從現在開始死心塌地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也不想將來成為一個什麼佛學大師,通宗通教的,不敢再有那個想法了,只老實念佛念到底。

  就像清朝彭際清大居士,這個人也是菩薩再來的,你看他也是對經教都通了,給我們做表法,表什麼?一切放下,老實念佛。他有一句名言用來警策自己,說「從今以後,願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做度人妄想」。

  我自己反省過去就是很多這個所謂的度人妄想。發了心,高薪工作都不要了,現在來學佛了,要給大家做一個好樣子,然後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將來要建立僧團,要復興佛法,把這些自己的志願跟師父老人家報告。師父給我來個冷水澆頭,這是打妄想!他告訴我,佛法已經斷了兩百年了,你現在想要重新復興到像前清時候那樣興盛,至少還得兩百年,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只要能夠把這個佛法的火種傳下去,就不錯了,千萬不再想有多少人能夠將來因你而得度、能成就,那叫打妄想,先自己了生死,你才堪受這個傳承。這就是彭二林(彭際清大居士)說的,要死盡偷心,從今以後即使是遯世不見之,沒人知道你,你沒有名氣,沒人跟你學習,你講法沒人聽你的,大家是不知道你。遯世不見之,遯世是我們隱居起來,沒人知曉你,你也沒什麼遺憾,沒有什麼覺得後悔。做一個齋公齋婆,像一個沒文化的老太太、老阿公,他們每天在廚房灶下安穩過日子,干什麼?每天念阿彌陀佛。一味癡呆下去,人家也不知道他在修行,他自己內心裡面綿綿密密的在念佛,佛號不中斷。你問他要不要弘法利生?他搖頭,佛號還是不間斷。這就是彭二林講的,今生再也不敢做度人妄想。原來度眾生也是個妄想,這個妄想打斷你的佛號,讓你功夫不能成片。

  所以現在我終於幡然悔悟,明白了修行把自己修好了就行!再有什麼其它的想法,連那個弘法利生的想法都叫妄想。你真正要弘法利生,肯定都是要在自己念佛三昧得到了再談。而真正念佛三昧成就了,他即使度眾生,心裡也沒有度眾生的相,沒有這個妄念。就像《金剛經》上講的,如來度盡一切眾生,而沒有一個眾生得度這個念頭,沒有。只是把自己本分做好,度眾生的這個念頭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所以現在也有不少的同修來啟請讓我講這個、講那個,我只是合掌跟他念阿彌陀佛,自己沒做到,不敢講。這一生只是學講《無量壽經》,講就是自己學習,也不敢說讓別人來聽,就講給自己聽。

  所以師父老人家安排我住在這個精捨裡面,非常的好,為什麼?在這裡習講不是對外人,只是對攝影機,看到自己前面的就是自己的形象,對自己講。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其它的能力。連彭二林這個通宗通教的大德,都是要只做一個齋公齋婆,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弘法利生?這是蕅益大師講的「死盡偷心」,你才能成就。

  我們看看眼前的環境,真的是觸目驚心,這些都是增長我們的信願。現在這個災難非常的頻繁,逼著我們要努力修學,不修學來不及了。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那你想想,來生會到哪裡?像我們這些出家的人,我自己就很清楚,出家這一場,那真叫背水一戰,面前只有兩條路走,一條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條就是阿鼻地獄,沒有中間選擇的!

  為什麼我敢這麼肯定的說?因為如果不往生,不出生死,你還搞六道輪回,你要想想,我們修學沒有成就,第一個你就是大不孝。世間人都能夠贍養父母,父母年紀老了,我們有贍養的義務。如果我們現在出家了,不能夠在父母膝下奉養,那你想想,假如你出家不能成就,你虧欠的有多少?你成就了,那是一人成道,九祖生天,你這是大孝;你要是不能成就,那個業就太重了,那就是連世間人都不如,大不孝。所以為什麼古德有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非常有道理。而現在我們自己生命還有多久,誰都沒把握。傳說都說有這個大災難,會死很多人,我們看看近來的這些新聞報導,確確實實災難是一個月比一個月多、一個月比一個月嚴重。我們同修給我們師父老人家匯集這個新聞標題,也給我發了一份。我拿這個來警示自己,就像印光大師講的,要把死字掛在額顱上。看到這些災難,每天都這麼多人的死亡,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

  你看看就是十月份,就這個月上半月,一號到十五號,災難就有八十二起。我自己做了一個大概的統計,瘟疫的這些新聞有十二個,就這個月。英國有大腸桿菌的感染;印度有腦膜炎的感染,已經四百九十個兒童死掉了;黑龍江還有牛腸裡的惡菌;新疆有小兒麻痺症;海地有霍亂,今年已經六千四百多死亡;越南手足口病,感染人數已經六萬多人,一百多人已經死了;西非又有霍亂,兩千五百多死亡;還有泰國因為水災,有鼠尿病;台北有登革熱等等,這是瘟疫。水災,就這個月報導就十八起,洪水、暴雨侵襲的地方,差不多各大洲都有。阿爾及利亞、柬埔寨、越南,柬埔寨非常嚴重,已經一百六十四人死亡。泰國也是非常嚴重,二百三十七人死亡,包括大米的損失估計有五百萬噸,整個古都都被泡在水裡。哥倫比亞、土耳其、瑞士、中美洲這都有大水災。地震,就這個月報導的,就有阿根廷、日本、南太平洋海域、新西蘭、印度尼西亞、美西、巴布新幾內亞、俄羅斯等等。還有火山爆發的,還有飓風的、沙塵暴的等等。這些災難的報導,也都是天地給我們敲響警鐘,來日無多,趕緊辦道。

  有的同修聽師父講經講到,說現在這個大災難可能會死很多人,那些造惡業的都會死了,剩下的心念都比較正的,或者是有使命的。他們問,大概我應該屬於那個會留下來的那一批吧?我跟他講,我說你這樣想可能你就留不下來,想留下來的可能都會走。我說我是想走的那批,不要想在災難裡面留。想在災難裡面留,告訴你,即使你留下來了,那種生活、日子,那都是生不如死,那太難過,你得收拾殘局!所以我自己就不想留,能走早點走好。當然如果是佛菩薩要留我在這個世間,那我也不會拒絕,我就逆來順受,樂意去幫助眾生,但是內心裡面想早點走好。真想回來最好是乘願再來,你那個身分就不一樣了,你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看到這些新聞的報導,現在的環境都是讓我們激發道心,這個道心就是信願行三資糧。

  我們堅定不移的修學這個法門,別人對這個法門不了解,他會批評,說我們是不是念佛人很自私、很消極、逃避現實?我們也不需要跟他們辯駁,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是說不學佛的人難信,學了佛的人也是難信。他不相信,就這一部經、一句佛號就能成就嗎?你看人家這個通宗通教的大德,那才叫成就。他要廣學多聞,笑話我們是孤陋寡聞。我們心裡很清楚,他們通宗通教未必是真通。沒有真通,沒真正開悟,臨命終時那還是手忙腳亂,業力做主,自己做不了主。我們自己老實念佛,信心堅固,求生淨土。

  這個法門是不是就是小乘,就是自私?佛在此地給我們很肯定的告訴,告訴我們「非是小乘」,這是這一品經題給我們顯示。大概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對現代這個情況就很了解,唯恐我們聽了那些所謂佛門大德的言論會起疑心,信心會動搖,所以在這裡給我們直截了當說明,這個法門不是小乘,它是大乘。它不是自私,它是大菩提心相應的法門。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而且是一乘中的一乘,無上的法寶,第一法門。這個知道的人實在是很少,所以對修習這個法門,就不能死心塌地。包括我原來都是這樣,搞了很多樣,現在才放下。這是我們淨宗弟子,估計有我這個毛病的可能不止是我一個人,你看他還不能夠死心塌地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那這個人信心還是不扎實,還是有懷疑。所以我們來認真的研習這部經,把道理搞清楚了,信心才能夠堅固。我們來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這是一個小段。在上一品,正宗分末後那一品,講到的是菩薩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剎土這些菩薩們聽諸佛如來宣揚這部《無量壽經》,都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前面經文看到,那個數目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是對菩薩們宣說這部經,那我們問了,為什麼不對普通人講?普通的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你跟他講,他也不相信,他的求生的意願也是發不起來,所以佛只能對菩薩來講。

  誰是菩薩?當我們聽了這部經就歡喜,就不懷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也是菩薩,用這個標准來衡量。原來這菩薩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當然我們自己不是大菩薩,是經文裡面所說的小行菩薩,宿世有種植無量無邊善根福德,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遇到這個法門能夠深信、能夠發願、能夠念佛。但是煩惱卻是一品沒有斷,功夫還是很差,這是屬於小行菩薩。但是不要緊,這小行菩薩念佛求生淨土乘願再來的時候,那就是大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的因緣,這個因緣是無比的殊勝。所以我們對於聞法這個機緣要珍惜,不能夠用散慢心輕忽過去。

  這個因緣,彭際清居士有講,百千萬劫,這個不是百千萬劫,「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日我們遇到了,我們認真的修學,那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這個世間最後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不退成佛。所以佛告訴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說你看看這些求願往生的菩薩摩诃薩,這些都是大菩薩給我們做表法,他們『善獲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成佛,這樣的殊勝利益。這個善字講得是非常善巧,得到這樣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怎麼個得法?得的很善巧,他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非常簡單、非常容易、非常穩當、非常直捷,這是善巧,善巧到極處。所以下面世尊贊歎這個法門第一,勸我們要相信。我們來看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這裡講到的『善男子、善女人』,是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的?這個標准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面說的「三福」,總共十一條。這個經文我們前面講過多次,很熟,這裡我們提一提,不細講。所謂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善,你做一個好人,標准就在此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聲聞福,二乘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你把這十一條統統做到了,你這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資格才叫具足。

  我們說這個可很難。難很難,但是做起來也有一個善巧,就是你能夠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這三福十一句你就統統具足,圓滿,絲毫沒有欠缺。所以我們修三福,善導大師講,這叫助行,幫助我們早一天得念佛三昧的。當我們得到了念佛三昧,這三福統統具足。所以要正助雙修,正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這三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是他有這樣的機緣,他有機會聽到佛的名號,尤其是聽到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講佛的名號功德,你真聽明白了,這叫「得聞」。

  『能生一念喜愛之心』,這個「一念」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就是一心念。你以最真誠的心、最清淨的心、最恭敬的心,聽到這句佛號,你就念佛。這一念是純而不雜,沒有第二念。有第二念,這心就不夠真誠,一念才是誠,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講這個時間之短,只生了一念,但是這一念是真心,從真誠心裡面產生的歡喜心,你這個喜愛之心,你歡喜。得到這個法門,是百千萬劫、無量劫難遭遇,它能幫助你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所以你歡喜,你愛樂修行這個法門。這個一念喜愛就是信,你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

  底下是『歸依瞻禮』,這是講發願,你對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歸依。這個「歸依」不是普通講的三皈依而已,普通講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皈依三寶。這裡講「歸依」,這三寶落實了。三寶第一個佛寶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你以阿彌陀佛為依靠,就像孩子依靠父母一樣,念念不捨,一時一刻都不肯離開,心裡念念都有阿彌陀佛,你這樣就叫歸依了。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它統統都捨掉,這是一心歸依阿彌陀佛。皈依法寶是什麼?這個法還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依靠這句名號,執持名號,我們修這個法,求生西方淨土,這叫皈依法。包括我們一心深入《無量壽經》,這個法寶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濃縮在一起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皈依僧寶,僧的意思是淨而不染。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皈依清淨心,那清淨心還是用這一句佛號得到,所以僧寶還是一句名號,我們用這句名號達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看,皈依三寶落實了,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專修淨土。所以這個法門多方便、多容易,真的叫易行道。

  「瞻禮」,瞻是瞻仰,禮是禮敬。能夠瞻仰、禮敬,那肯定是什麼?要跟他學習。我們專學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師,學阿彌陀佛的存心,學阿彌陀佛的發願,學阿彌陀佛的修行,他怎麼樣待人、處事、接物,心同佛心、行同佛行、願同佛願,這才是歸依瞻禮,發願向他學習。怎麼樣向他學習?我把《無量壽經》條條經文都做到,這就是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就在《無量壽經》裡!所以你看看,這前面講到的,「得聞阿彌陀佛名號,生一念喜愛之心」,你信了;「歸依瞻禮」,你發願了;底下是『如說修行』,這是信願行,這兩句經文就包括了信願行三個條件。「如說修行」,是要我們自己真干,不管別人,別人修不修行,我們不用去管他。他如果機緣成熟了,他對這個法門也能夠生起一念喜愛之心,也能夠有信願行,那我們也很歡喜,我們有義務進一步的去幫助他,去提升。但是如果他聽到這個法門,他不歡喜,或者他也歡喜,但是修行的意願不濃厚,那我們就知道,他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就沒有必要去積極幫助。為什麼?你要太積極了,你是好心,可是他心裡會起疑惑,他覺得你怎麼這樣來靠近我?你什麼企圖?這個反而提防你、遠離你,錯會你的意思,那就沒有必要了。誰的錯?不是他的錯,是我的錯。我不會觀機,我不善教,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問題。

  我過去就常常犯這個毛病。對人很熱情,看到人就想幫助他趕快提升,趕快念佛求生淨土,反而不一定得到人家的歡喜。這是度人,他是用情識、用感情去度,不行。要用智慧去觀機,看他能接受多少,我們就教他多少,教多了,他接受不了。所以佛菩薩度化眾生,應機說法,所說的不多不少,正是他歡喜接受的。

  我們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自己如說修行。果然按《無量壽經》修行,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那你哪能說不往生的道理?我們死了以後,那當然這邊一斷氣,自自然然那邊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志趣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同,跟其它的世界不相應,所以我們只有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完全是你自己的願力、你自己的心念感召的。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六道境界現前,你往哪一道,那都是你自己感召,沒有人在這裡給你主宰。

  《易經.系辭傳》上孔老夫子說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凡是性趣相合的,他們自自然然就結成一個團體。我們自己這一生要培養什麼樣的志趣?當然一定要像阿彌陀佛一樣,我們跟他老人家培養相同的志趣,這樣將來自自然然就到他那裡去了。別的地方跟你這志趣不相同,拉你也拉不走,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人到六道、到三惡道去的,那也是志趣相同。譬如說,貪心重的人就跟鬼道眾生志趣相投,死了以後他就到鬼道;瞋恨心強的人,他就跟地獄眾生志趣相投,死了以後他必然就到地獄去了;愚癡的志趣就跟畜生感應道交,他就到畜生道去了。三惡道都是自自然然感召的。你要想得人身,必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心裡念的是道德仁義、五戒十善,將來才能得人身。如果你想要生天,那五戒十善要有上品,還要加上修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天人的道德標准比人要高。

  一般宗教裡面講說,你信上帝就能升天了,這句話有問題。就好像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你信了就能往生,這也有問題。真信,底下還要有願,還要有行,信願行缺一不可。你說你信了,但是不願意去,或者是我不努力修行,那個信都不是真信。所以你看這句經文講的,「能生一念喜愛之心」,這是信了;還要「歸依瞻禮」,歸是回頭,從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回頭;還要從佛法其它法門那裡回頭,依這部經典,依阿彌陀佛,「如說修行」,像經上所講的這個方法來修行,這種人才叫具足信願行,這種人那個利益就大了。

  經上講,『當知此人為得大利』,這個利益連一切諸佛如來跟你講也講不完,那叫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真正修學這個法門的人,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不是小福、薄福的人能夠修得了的。所以我們能聽到這個法門,能相信,大家自己要有自信心,你不是普通人。因為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宣說第一法門,業障重的人,他對這個法門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那就沒辦法了,他該怎麼生死就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就怎麼輪回。假如你要能相信,即使是你曾經造過五逆十惡重罪,你現在深信這個法門,發願往生,還是能得度,這叫大利,這一生保證讓你永脫輪回。

  不僅脫輪回,經上下面講,『當獲如上所說功德』,這個功德,前面從第一品經文到第四十二品所說的一切功德,你就成了菩薩摩诃薩,阿惟越致菩薩。黃念祖老居士概括起來,四句,什麼功德?「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這就是如上所說的功德,不可思議,讓你一生不僅出三界,而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圓登四土,四種淨土,一生一切生,它四土是在一起的。而且一生就補佛位,你不退必定成佛。究竟寂光就是圓滿成佛,一生就能做到,時間非常快速。所以這個法門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而修行這個法門的人,必定得到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的護念。因為你這一生就往生不退成佛了,這個功德那是不得了,不得了!

  『心無下劣』,心裡沒有卑劣的想法,對自己的善根能夠生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敢於承當。而用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你一生成佛,所以法喜充滿,一片光明。『亦不貢高』,你不生卑劣想,也不會有貢高想,不會貢高我慢,你心地清淨平等,沒有絲毫傲慢。為什麼?你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本來是佛,只要一往生,都一樣不退成佛。所以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人人都是平等的。絕對沒有看不起別人的念頭,他是謙虛、恭敬別人,這是真修行。愈是真修行的人,他愈是平易近人。你在表面上看他,好像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他對人都很恭敬,沒有任何傲慢習氣。凡是搞特殊的,搞一些奇奇怪怪的,每天說什麼見鬼見神,什麼很多感應瑞相,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那都有問題。

  下面講,『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這個善根,世間善根是三個,無貪、無瞋、無癡,沒有貪瞋癡;出世間的善根就只有一個,精進。那修行這個法門的人,他世出世間的善根都成就了,都增長了。這種人,底下佛告訴我們,『當知此人非是小乘』,這個人你可不能小看他。從外表上看他,好像他也沒有在度人,他只是在那裡念阿彌陀佛。甚至什麼戒律他也沒修,這些弘法利生的善事好像他也沒做,就是老實念佛。這個人,佛告訴我們,「非是小乘」,他不是小乘。就好像我們剛才提到的彭二林大居士,你看他,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國防部長,彭居士就是所謂的高干子弟,家裡很富有。而他又從小聰明,很有智慧,未冠登第,不到二十歲他就考到了進士學位。考了功名之後,他不做官,他在家裡學佛,隱居過日子,一生著書立說,影響後世,可以說度人無量。可是他自己卻說「作一個齋公齋婆,在廚房灶下安隱度日,今生不敢再有度人妄想」。度人無量,他心中若無其事,他老實念佛,這個人哪裡是小乘?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學習。自己要想功夫得力,佛祖有一句老話,就叫持戒念佛。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這個業障障礙了我們的戒行,障礙了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現在要怎麼個修法?師父常講,在家同修要把五戒十善要學好,出家同修要把《沙彌律儀》要學好,這就是世間的善知識。其它的說老實話,我們也做不到。哪怕去受什麼戒,那都是個形式,舞台上表演的,不是真的。

  你看我上個月剛拿了戒牒,所謂受了三壇大戒。但我自己心裡很清楚,這三壇大戒,這個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我一堂都沒受得了。為什麼?明朝末年蕅益大師,這是淨土宗第九祖,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對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是通達戒律,當時很多人稱他是律師。近代弘一大師也是專門研究戒律的。他們兩位都這麼說,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比丘沒有了,比丘戒也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要傳比丘戒,在戒經裡面說得很清楚,至少要五個如律比丘、清淨比丘才能夠傳得了戒,你才能夠會得戒體。沒有這個條件,我們靠羯磨法是得不到戒的。不僅說比丘戒得不到,說老實話,沙彌戒也得不到,沙彌戒也需要至少有兩位比丘才能夠傳。比丘一個都沒有了,你沙彌戒都得不到。所以蕅益大師講,南宋以後沒有比丘了。換句話說,這也是弘一大師講的,南宋到今天六、七百年,僧種都是斷絕了,沒有比丘了,連沙彌都很難找到。

  所以蕅益大師雖然受了戒,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不敢冒稱比丘。他自己按照《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經上所指示的法門,用占察輪來求戒,求得菩薩戒沙彌,他自己不敢稱比丘,稱菩薩戒沙彌。他的弟子成時,這是他的侍者,在他的老師往生之後,他來整理老師的著作,整理出《蕅益大師全集》,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成時法師自己就連沙彌都不敢稱了,他稱自己是出家優婆塞。優婆塞就是在家居士,他只是說我有出家的這個名分,但是跟居士是一樣的,叫出家優婆塞。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是這樣自稱出家優婆塞。這些都是老實人,說多少做多少,做多少說多少,老實,不敢冒名僭越。

  所以我出家受這個戒,自己心裡很清楚,沒有得戒,沙彌都得不到,自己只能是少分的出家優婆塞。優婆塞要做到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我都沒做好,只做到少分。弘一大師是多分出家優婆塞,他自己也不敢稱滿分。我們這是少分,逐漸逐漸提升到多分。受了這個戒,那是什麼?師父老人家跟我講,既然出家了,要學比丘戒,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你得要學,能做多少做多少。所以你不去受這個戒,你不能學,怕你有所謂盜戒之嫌。我們受了之後,認真的學。另外,弘法用這樣的一個身分,比較上方便,對於大眾產生信心,可能帶來一些幫助,僅此而已。所以我們出家、在家的同修,真正要持好戒,還是要努力的扎根。把《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努力做到,那你才可能持戒。所以我受戒歸來之後,怎麼辦?還是老實每天填《弟子規》、《感應篇》的功過格,還有《十善業》的功過格,一絲不茍天天反省、檢點自己,忏悔業障、改過自新。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還是在這三個根上努力,不好高骛遠。能把三個根做好了,念佛你才容易得三昧。

  修行淨土確實是我們末法時代最保險的、最安全的法門,其它的法門對我們來講都太高,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帶業往生。

  而這個法門絕不是小乘,不僅不是小乘,經上佛跟我們講,『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就了不得。這個「第一弟子」就是修學這部經,修學持名念佛法門的人。所以你看本經序分裡面,把憍陳如尊者排名在弟子當中排第一。憍陳如尊者代表什麼?這個法門是諸佛度眾生的第一經。因為憍陳如尊者是佛成佛之後第一次講法,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他最早開悟的,證阿羅漢果的,所以他是第一弟子。他列在弟子中上首,他的寓意就說明這個法門是如來所傳授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中之大乘,一乘當中之一乘,是無上至高的法門,這部經又是第一經,所以修學這個法門的弟子,那當然是第一弟子。所以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所以我們修這個法門,千萬不要夾雜,你已經得到第一了,你干嘛還要夾雜其它的?下面我們再看經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這是當時與會的大眾,這個大眾裡面有菩薩,有聲聞、緣覺。那為什麼佛特別說,『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沒有提聲聞、緣覺、菩薩?因為那些人不必勸了,為什麼?他們沒有懷疑,只要遇到這個法門,他一定信受奉行。有懷疑的就是天、人,還有阿修羅,這些世間的凡夫,所以佛講經特別也是照顧我們講。我們,尤其是什麼?知識分子,這疑心會特別重,什麼都好懷疑,佛講的這個話,總會打個問號,所以信心不夠堅固,那修學就很難得力。

  真正修行人,凡事都不要懷疑,都要有信心。就像本經第二十五品裡面講到的,「不得狐疑」,對我們眼前所遭遇到的順逆善惡一切境界都不懷疑,深信這些都是佛菩薩給我們安排的,我歡然受賜,我樂意接受,這是佛菩薩在提升我,在考驗我。這個道理也是我最近才真正悟出來。過去,知識分子總是愛思考,愛打問號。譬如說我們跟著師父老人家,會想到,師父為什麼有這個舉動?為什麼對我這樣安排?有時候可能看到師父周圍的人似乎有一些不如法的,為什麼師父不說?還對他們特別客氣,對我好像覺得怎麼這麼冷淡?我們心很真誠,師父對我們很冷淡,那些人一定是,我都看出來他是假惺惺的,為什麼師父對他們那麼熱情?心裡會有這些矛盾、懷疑,不敢說。現在明白了,這個懷疑是大錯特錯,是染污,對佛菩薩安排不相信。

  真正修行的人,像蕅益大師講的,「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我自己沒什麼了不起。說老實話,我都沒有了,你怎麼還有一個我了不起?我要受人尊重,我要受人熱情接待,有這種計較,我執太重了。「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你還見到別人有什麼過失,那自己已經錯了,人見、我見都是煩惱。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境界沒有錯,都是自己錯,自己智慧下劣,傲慢心重,所以在境界上分別執著,生出種種的煩惱、惡念,要痛自改革!凡事相信,知道這都是佛菩薩給我們做示現,我只有感恩的心,我只有學習、恭敬的態度。這個信心就愈來愈強,把懷疑徹底放下。

  『應當愛樂修習』,對這個法門、對這部經我們「應當」,這是講得非常肯定,要愛好、要歡喜,要依這個法門來修,用這個經典做為標准,來修正我們的觀念、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言行。這個「習」是實習,要在生活當中去落實,把《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十、二十,這是天台宗所說的,分證的化身。你看,這個功德那是太殊勝了。『生希有心』,這個法門、這一部《無量壽經》實實在在稀有,一切其它的經典沒有辦法跟它相比。我們得到之後,要有殷重的心,要細細的體會、認真的落實。『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導師就是佛。什麼佛?阿彌陀佛。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依這部經修行,就是依阿彌陀佛修行,就是供養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對這部經要熟讀、要深思、要笃行,將經典對我們寶貴的教訓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立刻提得起經中的教誨,這叫真學佛,這樣你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我們看經文: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法門能夠叫一切眾生,不但是我們自己這世間的眾生,十方世界都是如此,『速疾』,就是非常快速,不僅快速,而且安安穩穩,能讓你住到圓滿三不退的地位。圓滿三不退,這是等覺菩薩,即使是把標准放寬一點,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換句話說,能令一切眾生,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都能夠快速平安的得到圓滿的三不退。這個利益上哪兒找去?真的是難信之法,連很多菩薩都搖頭,說沒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法門確是事實。下面經文又說到: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我們修行這個法門,『欲見彼廣大莊嚴』,這個「廣大莊嚴」就是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攝受殊勝佛剎』,不僅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得到,而且受彌陀威神加持,我們能天天到十方一切佛剎去供養十方諸佛如來。真的是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生生世世跟我們有關系的人,家親眷屬、同修道友,我們能見到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去幫助他們,這是圓滿功德。

  密宗裡面也講大圓滿法,這個大圓滿多少人能證得?黃念祖老居士,他就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老人家給我們說實話,他說現在密宗的根基已經沒有了。他說,建國以來在密法上成就的,也不過就是六個人。所以他到晚年就不再傳密,他自己專修淨土、專弘淨土,對於學密的人,他也再三的勸導,讓他們兼修《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要他們發願求生淨土,這是慈悲到極處。真正的圓滿,那就是淨土法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大圓滿了。

  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要『當起精進』。對於這個法門,要專修、要深入,不能搞夾雜。在末法時代,淨土法門最契合眾生的根基。所以我們看到師父老人家弘揚這部《無量壽經》,在海內外法緣極其殊勝。這是什麼?修學的人多,大家得到這部《無量壽經》都生歡喜心,這是阿彌陀佛加持。

  我們自己得到了這部經,聽到這個法門,『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偽之心』。我們對這個法門,決定不能懷疑,一懷疑就會退轉,懷疑障礙了諸佛的加持。這個利益、功德,經上講的,真的不虛的,只要我們好好修,就能得的到。所以不生退屈,不退轉、不退心,絕對不捨棄這個法門。也不生「谄偽之心」,谄偽是虛偽,聽了這個法門沒有真干,不老實,這都是屬於谄偽。我們的信心、願心要堅定。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這是比喻,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誘惑、多大的障礙,對這個法門,信心絕對不退。這個「疑」就是懷疑,「悔」是後悔。修了這個法門之後,後悔了,改修別的法門,這都是錯了。所以世尊在此地苦口婆心勸勉我們,給我們作證。底下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勸我們?經文上說:

  【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這是講十方世界,我們前面在第四十二品裡面看到的,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數的菩薩眾,他們都為了求這個法門捨身求法、勇猛精進。『尊重聽聞,不生違背』,依教奉行,不打折扣,真正做到了老實、聽話、真干,所以個個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老實、聽話、真干,沒有例外的。再看下面經文: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很多,沒往生的就更多了。沒往生的是什麼原因?他對這個法門沒遇到。『欲聞此經』,他願意聽,他想要聽到,有這麼一個法門能夠幫助他快速成佛,能夠幫助他廣度眾生,這菩薩都很希望得到這樣的法門。有的是業障重,沒聽到,一生當中沒遇到這個法門。或者是什麼?遇到了之後,對這個法門不尊重,不老實去修,那就等於沒遇到。這不是法門有什麼障礙,是他自己有障礙,法門就擺在他面前,他不認識,他懷疑,他不肯接受、不肯相信,當面錯過了。我們冷靜的來觀察現今的社會,現在特別是佛門中的弟子們,確確實實有很多這樣的人。對淨土法門不了解,不能夠專修、真干,那就是這裡所說的,「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真正利根的菩薩,他是什麼?對於這個法門一定是專修,他不搞夾雜,因為這個法門讓他最快速成就。這是上上根人,他已經找到了最殊勝的法門了,所以其它統統放下了。

  我們看到很多淨宗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這樣的人。你看永明延壽大師,禅宗裡面大徹大悟,他一切放下,專念阿彌陀佛;蕅益大師,天台宗的大德、律宗的大德,也把這些放下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所以我們看到各宗各派的他們的晚課,一般都將《阿彌陀經》放在他們的功課裡面。不管是你學哪一宗哪一派的,你晚課都要念《阿彌陀經》,都要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這是祖師大德善巧方便,勸令我們大家求生淨土。所以我們今天很幸運,遇到了這樣一個法門,這一生找到了快速穩當成就的法門。

  我們得到沒有?自己問自己。得到了,那一定是真干。心裡還有其它夾雜的妄念,就不是真干了。所以世尊最後再苦心勸導我們,『是故汝等應求此法』。非常的懇切,告訴我們,今天既然遇到了這個法門,要一心一意專求這一個法門,不要再懷疑。這個法門是叫難信之法,真的是很難信。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說,這是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眾生所能信解也,這不是一般凡夫,連菩薩都未必能夠靠自力信解。如果沒有十方諸佛如來加持,那菩薩也做不到。他也信,信得不夠真。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難信能信,這都是諸佛對我們的加持,只要我們老實、真干,那一定成就!

  所以這一品經文,勸信流通,有兩品,這是第一品。經文不長,看起來意思好像很淺顯,可是裡面含有了世尊對我們一番苦心。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用真實的修行來報答佛恩。要報佛恩,就是要決定往生淨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此地,這一品經文我們就講解圓滿了。下一次,我們就講第四十四品。好,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五十八集)
下一篇:慧律法師:放下執著,本性自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