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有一顆客觀的心,就像河流一樣,流過就流過了,我們只需要專注於每一個當下。慢慢地,你的心就好像從瀑布變成了河流,因為你不再參與外境了。為什麼不參與了呢?因為你的洞察讓你懂得了這種參與是錯誤的,心一直伴隨著它,但不參與進去,這樣你的心才會慢慢地從境中剝離出來。這就是用功,而不是執著於概念。
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就是我們要關注的目標。當然,如果生活變化得很快,我們是很難保持覺知的。我們現在要培養的覺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安詳的心;一個是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只需要把心安住下來,不要有任何的擔心,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在進行一項生命的演習,沒有任何外在的壓力”。只要我們通過正確的方法不斷地努力,定力慢慢地就會增強。定力強了以後,對外境就會做到客觀的覺知。
當我們聽到別的同修有了進步,相比之下自己經歷的都是挫折,這時候就會感到沮喪,這又是在評判。我們要清楚,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失敗。所以,一定要保持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精進以及正確的忍耐。就好像呵護嬰兒一樣,要耐心地順從他的規律,給予飲他各種各樣的必需品,而不能隨順自己的情緒,“我現在餓了,我要出去玩去,管他呢”,這是不行的。
很多女眾已經有孩子,如果你有愛心,對這個小孩抱有希望,那麼你的耐心自然就會出現,你就會很認真地照顧他。如果你對這個小孩不抱希望,即使是最親的人,煩惱起來對他也會嗔恨,也可能會隨便給他一耳光。同樣是煩惱,如果你有了真性情,有了慈悲,有了希望,那麼這些事情就能夠逐步改善。
如果你這樣去思維:哇,這個小孩子,我要花幾十年把他養大,他還不一定聽我的話,說不定還要拖累我一生。這樣想就一定不會有希望。很多生活的問題都是思維制造出來的,而佛法的思維是什麼呢?出世的思維。它指導我們看見自己生命的局限,保持長期的忍耐,充分利用這期生命。
你也許覺得忍耐很不舒服,但是要知道,這種忍耐相對未來墮在火坑裡面,在輪回當中生生世世受苦來講,還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對一個修行人來講,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疾病與不幸,知道這是過去世感召的果報,你就會真正地接受自己的過去,勇敢地開創自己的未來。這就是信心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