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分十二:(一)禮敬支 (二)供養支 (三)悔罪支 (四)隨喜支 (五)請轉法輪支 (六)請佛住世支 (七)回向支 (八)願差別 (九)願邊際 (十)願利益 (十一)勸受持 (十二)總回向
(九)願邊際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虛空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沒有窮盡的時候,煩惱也沒有窮盡的時候。如同我所發的這個願,也恆時無有窮盡。
“我願”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即1、禮敬諸佛;2、贊歎如來;3、廣修供養;4、忏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回向。普賢行願包括在十大願王當中,十大願王含攝一切佛、菩薩的行願。我們學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實際上也就是隨著一切如來、一切菩薩學修他們的願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願願都是無盡願,都是無窮無盡的。無論是虛空、眾生,還是煩惱,都無有窮盡的時候,因此我的願力也恆時無有窮盡。
比如,禮敬諸佛恆時無有窮盡。無論在因地的時候,還是在果地的時候,都要禮敬諸佛。在因地的時候,自己還沒有證得菩提果,因此為了自己能證得菩提果而禮敬諸佛。果地的時候,自己已經證得了菩提果,已經圓滿了,還要禮敬如來。“道”就像船,船是過河用的,過完河了,還留著船做什麼?就不需要了。自己已經證得了佛果,已經圓滿了,就不再需要“道”了,但是還要表法啊!我們都是大乘行者,發的願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不能僅僅自己覺悟了,還要讓眾生覺悟。雖然自己的智慧已經圓滿了,但是眾生的智慧還沒有圓滿。雖然自己已經到達彼岸了,但是眾生還在六道裡啊!所以還要好好表法。
我們要讓眾生的智慧圓滿,要度化眾生。攝受眾生有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共事和同行。前兩點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共事和同行,即要和眾生做同樣的事,有同樣的行持,這樣才能幫助眾生,才能度化眾生。否則,你就是鹦鹉學舌,眾生看你就是鹦鹉。你教鹦鹉說一句話:“不要殺蟲,不要吃蟲……”它也會說:“不要殺蟲,不要吃蟲。”但是它一邊說一邊殺,一邊說一邊吃……
佛菩薩是不會這樣做的。成佛了以後,不是在那邊只享受,只做老大,指揮眾生做這個做那個。而是應該更精進,對自己要求更嚴格。現在有的人說:“沒有事,那是大成就者了,可以吃喝玩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以後,是不學不修,只在一邊吃喝玩樂了嗎?沒有!所以這裡面有很深的含義。
禮敬沒有窮盡的時候,稱贊沒有窮盡的時候,供養沒有窮盡的時候,忏悔沒有窮盡的時候……不是只在嘴上說,而是應該在行動上做,這叫隨喜功德。我們只是在嘴上說:“隨喜、隨喜……”只是動了一下嘴,心裡沒有歡喜,這不叫隨喜。隨喜是隨之歡喜,隨之進行。如果真生起歡喜心了,自己也一定會去做的。如同我們今天發現別人做了一道很好吃的菜:“哎呦,太好吃了。”這叫隨喜,這是一般的隨喜。然後自己也開始做,雖然不一定能做好,但一定會做的。隨喜功德沒有窮盡的時候。還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也恆時無有窮盡。這都是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成佛以後,應該更嚴格、更精進地去做。因為這些更重要啊!對一個大乘行者來說,眾生的解脫比自己的解脫還重要,所以應該更嚴格,應該更精進。
其一,我經常給大家講,“為了解脫而修行不是大乘,為了成佛而修行也不是大乘。”他在修解脫,也在修成佛,但是是為了度化眾生。“我不解脫,沒法讓眾生解脫;我不成佛,沒法讓眾生成佛。”現在沒有能力,心急如焚啊!為什麼晝夜不停地精進修行?就是為了度化眾生。讓自己盡快解脫,盡快圓滿,度化眾生就有能力,就有方便了。度化眾生是他唯一的心願和目的。這時候,應該更嚴格、更精進、更勤奮地學修。
其二,成佛以後,都是任運自成,做什麼都沒有難度。如同前面講過的,都是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去做,無論是普賢菩薩的一切行願,還是普賢十大願王,在一念當中就能究竟圓滿。一念是沒有過程的,是頓現,所以叫“任運自成”。若是有前後的程序,那就不是任運自成。也許有人會想,“解脫了、成佛了,還要學、修啊?”是的,但也可以不叫學修,這個時候是任運自成,這是你利益眾生的一種事業,所以沒有難度。
我們現在在因地的時候,為什麼要發這樣無窮無盡的願呢?無論是發願,還是日常修行,都是為了鍛煉心態,這個時候心態不能狹隘。
很多人覺得輪回太苦了,一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想離開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有些人聽說成佛了以後福報廣大,神通廣大,就動心了,尤其是想玩神通。世間的這些凡夫都特別喜歡神通,所以經常用廣大神通來形容佛,這是一種方便。有的人聽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好,外器世界有多麼莊嚴,內情眾生也都是多麼祥和,就生起了希求心。
其實剛開始有這種發心也可以,但是這種發心不究竟,應該發普賢行願,這樣才能祛除分別。在六道和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區別?成佛和沒成佛有什麼區別?那些大菩薩為什麼發願,願始終以菩薩的身份度化眾生呢?這裡講的是心量。為什麼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什麼說“地獄不空、輪回不空,我就留在地獄裡,留在輪回裡”,他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什麼?這裡講的就是菩薩廣大的發心發願,但此處也強調了一個真理,即去掉分別心。如果去掉分別心了,平等了,佛就顯現了,就成佛了。前面講過,平等是成佛真正的因,所以要修持平等心。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虛空什麼時候窮盡,眾生什麼時候窮盡,煩惱什麼時候窮盡,我的願才窮盡。也可以這樣發願,“即使虛空窮盡了,眾生窮盡了,煩惱窮盡了,我的願也不窮盡!”這個心量就更大了。其實二者是一個意思,只是發心的方式不同,心量不同。其實眾生沒有窮盡的時候,虛空沒有窮盡的時候,業和煩惱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我的願也沒有窮盡的時候,發的也是無窮無盡的願。但是,心量不一樣。為什麼?這也是為了去掉分別心。
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想,“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就不用學、不用修了;我成佛了就好了,就不用學、不用修了。尤其是現在不能隨便吃、隨便喝、隨便玩……成佛了就超越了,就可以隨意吃喝、玩樂了……”我們不應該有這種發心。成佛了以後應該還是和以前一樣學修。其實成佛了以後,是不學而學,不修而修,一切都是任運自成。你明白了道理以後,沒有什麼可難的。就要發這樣的願,這叫無盡願,以此去掉分別。
你過河了以後,就不需要船了。你到達彼岸了或證得菩提果了,就不用“道”了。這個時候不叫“道”。什麼叫“道”?有兩種說法:一、它是暫時獲得的一個“道”,也是一種智慧;二、是指本具的智慧。前者是無常的,後者是恆常的。暫時獲得的智慧是要失去的,因為到達目的地了,就不需要了;而本具的智慧和覺悟是恆常的。也可以這樣解釋:讓自己到達彼岸、讓自己究竟圓滿的這種方法叫“道”,令眾生到達彼岸、讓眾生究竟圓滿的這種方法也叫“道”,但後者不屬於自相續的道。
(十)願利益
剛才講的是願邊際——無窮無盡,所有的願都是無盡願,這是用無盡來總結十大願王的內容。接下來,學修普賢行願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我們不求這些利益,但是你發了如是的願,就一定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就好比我們點火了,灰自然就有。同樣,我們不求功德,不求利益,但是你學修了普賢的行願,並發了大願,自然而然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願利益分二:1、校量聞經利益;2、顯示眾行利益
1、校量聞經利益。
量是一種衡量的方式。通過比喻量,衡量聽聞《普賢行願品》這部經的利益。《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一品,但是它也可以單獨成為一部經。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這裡講的只是聽聞的利益。只聽聞到《普賢行願品》這部經並且生起了信心,其功德與利益就特別廣大,無法言表。這裡只是以比喻來這樣說明而已。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包括了一切處。“無邊剎”指無量無邊的剎土,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它不是指一個地球,也不是指一個星球,而是指一個世界。如娑婆世界,它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珠寶,供養十方所有無量無邊的佛。
供養的對境既不是阿羅漢,也不是獨覺佛,而是佛;供養的物品既不是吃的,也不是穿的,而是金銀珠寶。做一次這樣的功德,所獲得的福德和善根都是不可思議的。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這樣一則公案:我乳輪王往昔變成一貧人時,(一天)拿著一把豌豆去看一位新娘,途中遇見德護如來去城中,他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接觸到佛的胸口,以此異熟果轉生為南瞻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而統治四大洲的國政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成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執掌國政。這個權力、福報多大啊!她所供養的物品不是金銀珠寶,只是一把豌豆。
“最勝安樂施天人”:施予最殊勝、最美妙的一切無量無邊的安樂。“天人”也是指最殊勝美妙的人天的一切安樂。在世間,只有人間和天界才算稍微有些安樂,所以講的是天人。其實講的是一切的無量無邊的安樂,都是無有邊際、無有窮盡的境界。我們感受的是珍寶、是世界,其實講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希望大家都有悟性,悟到不可思議的境界裡去,不要總抓這些相上的東西。“能有那麼多金銀財寶嗎?”不要想這些,希望大家具有智慧。
這裡所布施的物品是無量無邊的安樂,對境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即使稍微拿點東西布施一位貧困的眾生,這種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更不用說布施一切人天無量無邊的安樂了。
“經一切剎微塵數劫”:在時間上,做這些供養和布施不是一次,不是幾分鐘、幾個小時、幾天、幾個月、幾年,而是以劫為單位。在一切剎土中的極微塵數的劫當中做這些。
供養時,供養的對境是如來,此殊勝的福田是無量無邊的;所供養的物品都是珠寶,也是無量無邊的;時間是盡未來一切劫中,也是“恆無盡”。布施時,這些安樂是最殊勝、最美妙的,布施給無邊無量的眾生,時間是盡未來一切劫中。這些福德和善根不可思議,所獲得的利益也不可思議。這是用比喻的方式,說明聽聞《普賢行願品》這部經的功德利益,這樣說更具體一些,眾生更能理解一些。
首先要明白做供養和做布施的功德利益,然後再去思維,心裡就會有特別的感觸。現在這些人都不知道做布施和做供養所獲得的利益,所以聽了也沒有太多的感受,更沒有覺得好,只覺得好奇。如果真正懂得布施和供養的功德利益,甚至自己正努力在做,這樣的一個人聽到這些後,也許就嚇壞了,“啊?這功德利益這麼大啊!”也許感觸特別深。
這些都是佛在經中講的。佛是無欺者,佛不會欺騙眾生。大家每天都在念誦,不知道有沒有得到如是的利益?如果沒有,應該觀察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若人於此勝願王”:“人”是指具有善根和福德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此勝願”指普賢一切行願,或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最勝妙的願。因為都是超越的,都是遠離二邊的,完全是大平等的境界,所以稱為“王”。
誰都有願望、希求,世間人,包括三惡道的眾生也有。但是願和願不一樣,希求和希求不同。這裡講的都是超越輪涅一切法,遠離二邊的,完全是大清淨、大平等的狀態,所以叫“願王”。這裡講的都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講的都是本具的大光明。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根基和福報,真的是大根基、大福報啊!但若你經常擦肩而過,就不算是大根基和大福報之人。
“一經於耳能生信”:聽到了、聞到了,然後生起信心了。聽聞不只是以耳根聞,還要有甚深的智慧攝持。
有些人懷疑,“哎呀,哪有這樣的事啊?我們不是每天都聞到了嗎?甚至每天都在念嗎?我還和以前一模一樣啊!”這是因為你自己沒有成為法器。是在聞,但是沒有真正聞到;是在聽,但是沒有真正聽到。僅僅用耳根來聽這個聲音,以眼根看見這個字,這不是聽聞。這裡講的是真正的佛法,講的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以你的耳根和眼根能真正接受得了嗎?能真正消化得了嗎?不可能。所以對你而言,這就不是《普賢行願品》了,只是一般普通的文章了。
若是你真正聽聞《普賢行願品》,就要有智慧,要接受啊!這是從一真法界中傳來的消息。你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末那耶識和阿賴耶識都不能接到這個信息。因為八識都屬於是世間的,都沒有超越,所以無法接到一真法界裡播出來的信息。大家得有智慧啊!
一講念經、持咒的功德,很多人都在懷疑。為什麼沒有生起真正的歡喜之心呢?為什麼沒有一點感覺呢?就是心裡在懷疑。一聽蓮師心咒的功德、觀音心咒的功德,就開始念,“嗡瑪呢呗美吽,嗡瑪呢呗美吽……”念一百遍、一千遍,沒有變化。有的堅持不住,就放棄了;有的還堅持,繼續念十萬遍、一百萬遍。自己邊念邊等,“那些功德和利益,那些廣大的福德、智慧、神通,什麼時候發生在我的身上啊?”經年累月地念,卻還是和水裡的石頭一樣,沒有一點點的變化。念經也是如此。念了很多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地藏經》、《阿彌陀經》;念了很多遍,卻沒有變化,就開始懷疑。
的確有如是的功德利益,但是首先你要成為法器。什麼叫法器?你必須要有接受它的能量的能力。若是沒有能力,你能接受得了嗎?你能消化得了嗎?為什麼說“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的因”?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要懂得、要明白啊!真的,若是你明白了,最起碼對佛法不會生起懷疑心,不會生起邪見。現在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我現在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對佛法不會生起絲毫的懷疑心,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是自己的定功不到位,修行不到位,差就差在這。佛講的句句都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理,我對此真的是沒有絲毫的懷疑。我不能說自己有修行,更不能說有成就,我覺得自己現在剛開始要修行了。大家要生起信心,要有正知正見,以正知正見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出於何處。不是佛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也不是僧伽的問題,更不是上師善知識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
我經常講,給我引導的上師不差,教給我的方法——佛法也不差,我在這些方面沒有希求。一旦有一天有什麼其他的希求,那也是表法,或有其他的意義而已。這不是在分別,或對自己刻意地要求,而是自自然然的,確實已經沒有必要希求其他的了。差就差在自己這兒,自己真的太差了。自己遇到了這麼好的上師善知識,遇到了這麼好的法脈。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任何成就。所以稍微內觀、稍微對照的時候,心裡真得非常慚愧。我從七歲出家到現在,穿袈裟的時間也有三十多年了,現在我覺得這是很主要的。不要像無頭的蒼蠅一樣不知所措啊!我為什麼說我現在剛開始修行?是找到問題了。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不是上師善知識的問題,也不是法脈、竅訣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真正接到信息了,就不得不生起信心了。信心是從明理當中產生的,若是不明理,沒有觀察量,沒有智慧,怎麼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正確的。
大家要知道,聽聞和聽聞不同。你真正要聽聞《普賢行願品》,就要有觀察量,要有智慧,有超越的心態。把心態調到超越、平等的狀態,才能接到佛在法界中播出來的真言。佛每時每刻都在給我們直播真言,但是我們接不到啊!就是因為心態沒有調好,沒有調到平等的狀態。佛的直播園是大圓鏡智,很難接到啊!如果不明白,很容易生起懷疑心。
我以前沒有明白的時候也想過,“會不會是一種方便語啊?佛為了引導眾生,也有說‘假話’的時候,佛是不是又在‘騙’我啊?”後來明白了,這是真話。因為這裡講的是大乘佛法,講的是最究竟了義的法。小乘和大乘裡都有很多了義和不了義的法。比如小乘和大乘相比,大乘是了義,但大乘也裡有很多了義和不了義的法。這裡講的是完全平等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最了義的法。所以後來明白了,這不是佛說‘假話’,這是真話。
“求勝菩提心渴仰”:“求”是生起信心了,有這種希求之心。“勝菩提”這裡指究竟的果位,也就是普賢行願裡講的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心渴仰”就是有歡喜心和希求心,並且這種歡喜與希求非常地強烈。
“獲勝功德過於彼”:這個人離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不遠了,也許一瞬間就到了,也許一念之間就圓滿了,所以其他任何的福德善根都無法與之相比!“彼”指前面的廣大供養、廣大布施,它也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卻比不上聞經生信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可見,聞經生信的功德是不可言、不可喻了。說也沒有用,徒勞無益,就這樣吧。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