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最初男女雙方結婚的初始,都是抱著有緣結合在一起,兩人攜手並肩,希冀一生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如果雙方都是佛教信士,心中會更明確,他們知道佛教止惡行善,作為佛教修持者,就應以“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菩薩行者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處處為對方、為他人的利益而去著想的。
結婚後,應該是每天給對方,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讓對方過得幸福美滿,佛教的人生態度是:“一日一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這種人生態度可以帶到每一個家庭,並努力成為現實,何樂而不為呢?我們要切記,結婚後不要有這樣的觀念:讓對方服服帖帖,為你必須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我們要知道,佛教修行的第一步並不是從對方得到什麼,而是要向對方奉獻,要持這樣的修持態度。佛教修行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從布施開始的,就是說,要向對方給予精神和物質(法布施、財布施、慈悲布施、無畏布施)以滿足對方的需要。藏文《心經》中說,把“一切敵人都成為慈悲心,都成為自己的朋友。”既然是終生的伴侶,那就更應該處處關心對方,不要把自己最親密的人變成敵人,如若這樣,學佛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佛教界提出,“為父為母有情願成佛”的弘願,“一切眾生(人民大眾和自然界的生命)是我的幸福田,”對待一切眾生,像對待自己今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去關心,去幫助,是佛教信士積累福德資糧的機緣。既然有緣人請求在佛教寺院舉行婚禮,那就以善待眾生的菩提心來成就其心願。這樣,諸佛、菩薩也會加持護佑他們的人生旅途幸福美滿。
佛教寺院對佛教信士來說是清淨的修行道場,佛、法、僧三寶常駐的殊勝的聖地,是心中清淨的有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幸福田。在這樣一個殊勝的清淨道場舉行婚禮,有緣能夠面對佛、法、僧三寶莊嚴宣誓。沒有皈依的從此皈依佛門三寶,已皈依佛門的長養自己的菩提心,按照佛教的清規戒律在人生生涯中履行兩個人的誓言。信仰堅定的佛教信士,不會在三寶前宣誓之後,違背誓言,因為他們相信因果關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果。“要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要知未來果,現在造者是”的道理。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呼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淨化心靈”。以入世精神來利益有緣眾生。佛教講當下,有緣人來佛教寺院皈依佛門,舉行婚禮,是非常殊勝的因緣。以佛教寺院的殊勝平台,來應機教化眾生趣入無上菩提道。日本佛教曹洞宗開祖道元禅師說:“初使自己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自己”(《正法眼藏——四攝法卷》)以這一方便法門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個機緣。
而兩人婚後要達到和睦相處、達到家庭和諧,就要從學習修持佛教的四無量心開始,即“願諸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願諸有情永離苦惱及苦惱因;願諸有情永不離失無苦惱之樂,願諸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祈願包括我和所有的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佛教裡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怎麼樣的心呢?是覺悟的心。“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是說讓我們自己和別人都去覺悟,脫離煩惱痛苦。達到究竟幸福法喜的美好境界。
正因為佛教寺院是清淨的道場,所以,正確引導新婚的人們以佛教界提出的生存求解脫的八要素(八正道)要求自己,即“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這是正確的人生觀。讓新婚的人們以佛教慈悲、寬容、包容的心和智慧的抉擇去開啟心智,以得到正確的處事方法,止惡行善、利人利己。我們要知道人身難得,五根難具,生命短暫如泡影,業報不虛。要長養堅定的菩提心,勿失良機,不虛度年華,堅持“一日不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高尚人生觀。把貪念的心態轉化成為喜捨的心態,把嗔恚的心態轉化成為慈悲的心態,把愚癡的心態轉化成為智慧的心態,以使我們的人生充實,使婚姻美滿幸福。
《吉祥經》雲“若能孝敬父與母,定然妻慈子又孝,無有惡報心泰然,此真所謂勝吉祥。”以此教言來祝福所有有緣結為夫婦的人們!家庭和諧幸福、六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