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這個方法讓成千上萬的人去除了痛苦,消除抱怨的轉念作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我們的心靈之上存在著一條永恆的規律——那就是“因果規律”。不管我們有沒有認識到,或者承認不承認,這條規律都在起著作用,從來不會有半點偏差。因果規律告訴我們,所有起心動念的“內容”都會被存儲進自己的心田——也即變成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將來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變現成外境。所以,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的內容都是精彩而美好的,那麼將來自己生活的環境、遇到的人與事都會是精彩而美好的;如果念頭的內容不精彩、甚至是痛苦的,那麼將來自己生活的環境、遇到的人與事都將是不精彩的、痛苦的。

  當我們抱怨時,所思所想都是事物不好的一面,因而每個抱怨的念頭其內容肯定是不精彩的、自己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如果允許抱怨的念頭在心中生起一次,那就在心中播下了一個不好的種子,於是將來就會多一分不精彩或者自己不願看到的場景。

  而當我們感恩時,或者懷著慈悲去創造時,所思所想也必定是美好而精彩的。所以,如果能夠讓感恩或者慈悲的念頭在心中生起一次,那麼心中就多了一個美好的種子,將來我們所處的世界就多了一分美好。

  所以,佛陀在無量的經典裡面教誡我們要斷惡行善,去除心中所有不好的念頭,努力讓感恩與慈悲的念頭在心中生起。經書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果我們能遵從諸佛的教導,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那麼我們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們知道,抱怨的本質就是讓不滿一次又一次在心中泛起、撞擊並折磨自己的心靈,種下一個又一個不好的種子。所以,按照因果規律,所有不想將來遭遇痛苦的人都應當千方百計地阻止自己去抱怨。

  如何阻止抱怨呢?因為所有的抱怨都來源於對人對事的負面看法,所以要阻斷抱怨,就必須阻斷對人對事的負面看法,學會從正面看待一切事物——也即學會轉念,將對周圍事物的消極看法轉化為積極的看法。

  在《一念之間: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這本書中,作者拜倫·凱蒂傳授了一種“轉念作業”技巧。按照她所傳授的技巧,一個人可以像做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一樣,通過回答與思考問題,可以將自己心中的消極心念轉化為積極心念。這個“轉念作業”的完成,具體操作有如下四步:

  第一步:用筆在紙上寫下你的抱怨。這包括兩個方面:1)抱怨的人或事;2)抱怨的原因。例如,你心裡最近對張三很不滿,甚至很痛苦、糾結,此時你不妨坐下來,拿出一張白紙與一支筆,寫出不喜歡的人或事。例如,某女士正對她的丈夫張三生氣,此時她可以寫到:“我不喜歡張三,對他很生氣、很不滿。”然後再分析一下不喜歡的原因並寫出來,例如,她對張三生氣的原因可能是:“他不肯聽我的說話,對我不夠體貼,老是與我爭辯我說過的每一句話。”她可以將這個生氣的原因認認真真地寫在紙上。

  第二步:拷問抱怨原因的合理性。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真正困擾我們的,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那件事的想法”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源於我們對人對事的錯誤的觀點與看法,而痛苦和煩惱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去反思存在於內心的這個導致痛苦與煩惱的觀點的合理性,甚至拼命地去維護。如果我們直接面對心中那個導致痛苦與煩惱的觀點或看法,並仔細去審視和分析它,就會發現百分之九九的導致內心生氣抱怨的觀點都是很荒謬的。由於人們習慣於維護自心的觀點,所以拜倫·凱蒂建議了兩個問題來拷問內心的抱怨之因:

  1、那是真的嗎?你反問你自己:“張三不肯聽我的說話,那是真的嗎?”然後就靜靜地等待,等待內心出現公平正直、沒有偏頗的聲音。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你不妨追問下去:“我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張三不肯聽我說話嗎?”有時候,我們外表上看來在做自己的事情,沒有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但是自己實際上還是在聽的,張三會不會就是這種情況呢?他聽我說話,而我卻武斷地冤枉了他?

  通過上面這兩個問題,你常常會發現導致痛苦與糾結的很多觀點都是很荒謬的。大慈大悲的佛陀曾教誡我們說:“真理會讓人感到幸福快樂,謬誤會讓人們遭遇種種痛苦。”所以,內心的痛苦與煩惱本身就是自己心中存在謬誤的最好的證明。

  第三步:觀察抱怨的合理性。我們通常會認為:“既然對方是這樣的,或者事情是這樣的,我抱怨對方或者這件事,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當我們對這樣一種反應進行觀察時,就會發現這種反應是欠妥的。拜倫·凱蒂建議用以下兩個問題來觀察抱怨的合理性:

  1、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這個問題是讓我們發現上面兩問所拷問的存在於心中的錯誤觀點對自己心情的影響。此時,你仔細檢視內心,你會發現,當你心中持有:“張三不肯聽我說話”的觀點時,你會:“非常不高興,甚至會與之爭吵,以牙還牙等”,你可以寫下你的反應。

  2、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此時,你會發現,當你沒有“張三不聽我的說話”這個想法時,你會很自在,不會出現任何糾結。

  透過上面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與觀察,你往往會發現,即便張三真的不聽我說話,其實自己也是沒有必要對他生氣或抱怨。

  第四步:反向思考。反向思考也稱為換位思考,也即將自己與他人換位,假想自己心中的抱怨以及抱怨之因不是自己對張三的,而是張三對自己的,或者其他人對自己的,此時自己會有什麼反應。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中說:“你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反向的換位思考,是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同時觀察抱怨與抱怨之因的合理性。我們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自己的思想站錯了地點,現在讓自己的思想換一個立足點,我們的思想本身就會得到升華。此時,你可以將換位思考的句子寫在紙上:“張三對我很生氣,因為他認為我不聽他說話。”當你寫下這個換位思考的句子時,你會本能地出現兩個反應:1)張三是不是冤枉了我?2)即便我不聽他說話,可能也是有原因的,難道他就應該對我生氣嗎?你看,人心就是這樣——總是會偏向自己而苛求他人。

  據說,拜倫·凱蒂傳授的這四個步驟的“轉念作業”,讓成千上萬的人去除了痛苦,改變了命運,過上了健康快樂的生活。如果此時的你內心充滿抱怨,不妨也准備一張紙和一支筆,完成拜倫·凱蒂布置的這些轉念作業題,看看自己心中的抱怨是否會消失?

 

上一篇:恆傳法師:剛學佛不久,想在家裡供奉佛像、家人不同意怎麼辦?
下一篇:恆傳法師:想把所做功德全回向給過世父母,父母能否受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