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若你沒有深刻地悲泣過,就不算真正開始禅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個學生問道:你教導我們坐下時就專心坐著,吃飯時便專心吃飯。請問禅學大師也能在生氣時同樣專心地生氣嗎?

  鈴木大拙回答道:你的意思是說生氣時只管讓自己大發雷霆,然後靜得風平浪靜?哈,但願我能做得到這點。

  當心靈已覺醒之後,我們該如何理解人類的情感生活?有些修行傳統把覺醒之心視為完全寂然不動,但有一次,我在禅修時不禁悲從中來,當時負責教導的客座禅修老師Dipama Barua說,「瑜伽士這樣悲泣是沒必要的。禅修老師是不哭的。」她告訴我。但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師阿姜查所說的話與之完全相反:「流淚是禅修的一部分。若你沒有深刻地悲泣過,就不算真正開始禅修。」

  借著理解人類情感的所有層面以及體驗最精細的情感,我們能在其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這過程並不因為開悟經驗而停止。

  有位佛教老師回憶她跟隨禅修大師學習的經過:我當時正在參一則公案,但有時我會直接參與訪談,以至於根本沒辦法參自己的公案。我必須先談自己的情緒問題,因為它們是修行的核心。有時內心生起的是愉悅的覺受,但更常碰到的是跟父母相處困難的不適與怨怼情緒,或是人際關系觸礁的苦惱。我的老師在傾聽我訴說時,會隨之悲泣。他會說:「是的,我明白這有多麼困難。有時候我的家人也是這樣。」我以為他不應該說這些話的。他對我生命中的遭遇表現出的那份開放胸襟使我打開心門。他是這麼人性化和悲憫,心甘情願地陪伴在最需要他的人身邊。

  我初遇佛教老師,精神科醫師羅伯特·霍爾是在1974年。他設立了第一所結合身體、情感與靈修的羅米學院。我當時是新進的心理學家,我記得我告訴他說,自己正在學習如何診斷出那些外表看來正常的人的困難所在,以協助他們找出問題,並且回顧他們就醫的歷史,但我還不確定的是,該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改變。

  「噢,別這麼做。」羅伯特說。「您不會這麼做?」我不敢置信地問。「不會,」他繼續說道,「我只協助他們面對真相而已。真正的療愈是從這兒開始的。」

  我們若不具備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就會不斷把自己的問題歸咎到別人頭上,不論單一或一連串事件皆然。正如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言,「我猜一般人之所以執意汲飲仇恨的毒汁,是因為他們明白一旦遠離恨意,他們就被迫面對自己的痛苦。」唯有當我們願意承認內心的真實情感,靈修才有可能繼續向前邁進

  為了在禅修期間讓自己更了解內在情緒的豐富性,有時候我會復誦一份單子,上面有多達五百種的情緒變化。它們是親愛、有企圖心、矛盾、愉快、對立、焦慮、冷漠、感謝、專斷、祝福、心碎、平靜、快活、恐懼、封閉、悲憫、專注、關心、好奇、快樂、沮喪、氣餒、沖動、狂熱、害怕、驚恐、憎恨、榮幸、謙卑、歇斯底裡、歡欣、沉迷、感恩、陰沉、貪婪、嫉妒、欣喜、討厭、拘謹、悲傷、愚蠢、昏沉、清醒、見多識廣、同情,等等。

  若心靈真正覺醒,我們就有能力懷著溫柔的心去接觸這些內涵豐富的情感生命,由於我們開始接受感情的多樣性和它獨特的生命律動,我們便是在向人生的萬千喜悅與悲傷頂禮致敬。不論外緣或內在心境如何變化,都要如實接受。尊崇道家哲學的男女不會在生命裡不斷抗爭沖突。他們只是平靜接受生命的本貌,滿懷喜悅地……他們不會拔苗助長,而是順從自然循環的運作。

 

上一篇:智渡法師: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下一篇:智渡法師:請問師父,海青和搭衣是否也是修法人的法器?是不是不可以隨便贈與別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