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5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七十六頁:

  疏【如諸聲聞,不見捨那神力,不與菩薩大會,以本不贊說十方佛剎清淨功德故。】

  這一段是大師引《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小乘人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就局限於一個小的范圍,所以佛很少給他們講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諸佛,為什麼?他們不能接受,所以佛給這些人只說娑婆世界。一直到今天,泰國這些小乘國家,他們認為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認有他方佛,更不承認人修行能成佛。他們認為修行最多只能成阿羅漢,而不能成佛。其實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明,他這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所以這個不是偶然的。像我們中國人,說到他方諸佛、他方世界,我們能夠接受,這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正如同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跟他講這些鬼神,有的人相信,有些人決定不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這也是與過去生中的因緣有密切的關系。

  這一類小乘人,因為多生多劫都沒有接觸過大乘佛法,也沒有參加過菩薩的大會(就是大乘的法會),為什麼?因為這些人,他久遠劫來從來不贊歎諸佛菩薩,他沒有一點敬意。諸佛菩薩對他們雖然大慈大悲,因為他根性沒成熟,暫時把他放在一邊,就不去理他了。為什麼佛菩薩不用大乘法接引他?諸位要曉得,他遇到大乘法,不但不贊歎,他還要毀謗,毀謗就造罪業,所以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避免他造作惡業。因此就不給他說十方佛,也不跟他講大乘佛法。佛菩薩是不是不理他呢?不是的,佛菩薩應化在他們那一群當中,應以小乘而得度者,佛菩薩就現小乘身而度脫之。這才看出佛菩薩真正的慈悲,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文,那就說得更明白了。

  疏【古謂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

  這也是引用古大德這些話來作證。

  疏【斯名獨善之流,亦號鈍阿羅漢,是以教令回斷滅心,修淨土行。乃知諸佛菩薩,悲智行願,如是廣大,如是無盡,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而單修禅定,不願往生,是為大失矣。】

  句句都是真實語。

  演【古謂下,引古語為證。】

  「古謂小乘無他佛之說」這一句之下。

  演【無他佛之說者,小乘但知有釋迦,不知十方諸佛,此句影略大教有他方諸佛。】

  一定有他方諸佛,在教義上才講得通,尤其是佛法建立在絕對平等的理念上,如果沒有他方佛,那就跟一般宗教一樣,只有一個上帝,沒有第二個上帝,那是講不通的。佛法令人尊敬就是它平等,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何況佛在《華嚴》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圓覺經》上也有這樣的句子,這才是真正平等,究竟之談。

  演【有剎海之談者。】

  這是大乘佛法了。

  演【如華藏世界品。】

  這是《華嚴經》上的。佛告訴我們:

  演【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種』是種子,有種子又能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世界實實在在是無量無邊!

  演【一一世界種有二十重無盡世界。】

  《華嚴經》說出大乘佛教的宇宙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演【此句影略小乘唯知有娑婆。】

  小乘人不曉得有他方世界。大乘跟小乘宇宙觀、人生觀都不相同,因此修行證果有很大的差異。

  底下解釋『諸佛菩薩,悲智行願,如是廣大,如是無盡』這一段文:

  演【諸佛菩薩,具三緣悲。】

  『三緣悲』,悲是慈悲,諸位要記住,就是眾生緣、法緣、無緣。通常佛法裡面講四種緣,此地講三種。眾生都是「愛緣慈」,我喜歡他,我對他就很慈悲。諸位要曉得,慈悲就是愛,愛就是慈悲。為什麼佛不講愛而講慈悲?出發點不一樣,從理性裡面生的愛叫慈悲,從感情裡面生的就叫做愛。所以,愛跟慈悲是一樁事情。所以愛就變成五欲六塵裡面的,那是染污的,慈悲是不染污;凡是理性的決定不染污,凡是感情的一定染污。這四種緣,第一種是染污的,佛菩薩沒有,所以不要它,講後面三種。「眾生緣慈」,實在講世間人也有,所謂推己及人,沒有私心,也就是世間人所講的博愛,儒家講的仁愛。阿羅漢有眾生緣慈,菩薩有法緣慈。「法緣慈」,萬法因緣生,我這個身心是因緣所生法,一切眾生也是因緣所生法,我們是同一個因緣所生法。這個比眾生緣進步很多!所以菩薩幫助一切眾生,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應當要幫助,因為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自他不二,自他一體,這是法緣。如來有「無緣慈」,緣是條件,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佛對一切眾生之愛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演【四種智。】

  『四種智』就是四無礙辯才。你要幫助眾生,特別是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人耳根最利,所以要為他說法。為他說法要具足辯才,佛在經裡面講,佛菩薩有四種無礙的辯才,也叫做四無礙智,就是此地講的四種智。第一「義無礙智」,義是義理,他能夠窮盡宇宙人生的義理,在義理上沒有障礙,這是無礙辯才的根本;換句話說,他理論完全通達,沒障礙,這是最重要的第一個條件。第二是「法無礙智」,法是方法,他所運用的方法非常巧妙,也是無障礙的。第三是「詞無礙智」,雖然理論通達、方法善巧,言詞要是不通,也無可奈何!所以佛菩薩詞無礙、言語無礙。第四是「樂說無礙智」,他喜歡說,很樂意為大家開導,為大眾來演說;如果前面三種都得到,他不喜歡說,那也沒法子,也不能幫助眾生。四無礙智,小乘人沒有,只有佛與大菩薩才有。

  演【涅盤五行。】

  涅盤是指《涅盤經》。《涅盤經》裡面講佛與菩薩有五種行門:第一是聖行,第二是梵行,第三是天行,第四是病行,第五是嬰兒行,這是佛菩薩修行的五種不同的方式。而這五種不同方式,他在接觸眾生的時候不一定用哪一種,哪一種適當,他就運用哪一種,所以運用得非常的活潑,非常的自在,並不是專學一種。

  第一種是「聖行」,聖行就是完全依佛自己所證之理體來行的。換句話說,是佛自證的境界,也就是佛的本來面目,這個我們叫聖行,像我們在一切大經大論裡面所見到的。

  第二種是「梵行」,梵行是在修行階段當中應用的。聖行是諸佛菩薩的自受用,與別人不相干;其余四種是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裡面,第一個是梵行。梵行,經裡面跟我們講,他修十一種空,而後能夠處有而不染,能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不染污,這就是禅家所講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有這種本事。這十一種空是《涅盤經》上說的,《大智度論》講十八種空,《仁王經》裡面佛也講空義。

  十一種空,第一是「內空」,內是內身,指我們身體裡面,雖然有這個身相,這個身相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它沒有本體,沒有自體,找自體不可得,這是內空。第二是「外空」,外是境界,境界也是因緣所生法。第三是「內外空」,第四是「有為空」,第五是「無為空」。有為、無為是造作,不但有為是空,無為也是空,因此有為跟無為都不可以執著,你要是執著就錯了。有為法就是生滅法,無為法跟有為法是相對建立的。《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屬於有為法,後面六種屬於無為法。無為法裡面,只有一個「真如無為」是真的無為,其余五種是相似的無為。此地講的無為空,不但包括前面那五種相似的無為是空的,連真如無為也不可以執著,你一有執著就是病,就是過失。下面所講的是「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這十一種空與《大智度論》所講的十八空大同小異。經上告訴我們,菩薩如果證得這個境界,就住空平等三昧。所以,空義相當深,空不當作「無」講。空,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意思誰不懂!三歲小孩都懂。佛法的空不是如此,空是「空有不二」之空,這個意思就很難懂了。明明是有,佛說是空,明明是空,佛說是有,空有一如,空有不二,這才是空義的精華,一部《大般若經》主要就是講這個道理。

  這是講的梵行,因為佛菩薩知道身心內外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他樣樣都不執著。他本身樣樣不分別、不執著,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在一切境界裡頭當然不染!他知道這一切法的真實相,就是《金剛經》上所講「諸法實相」,他完全明了,所以他一絲毫不沾染,不執著。這是教大乘學人,佛往往用這個方法來示現。

  第三種是「天行」,此地說的天,是講第一義天。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五種天,天是高的意思,高高在上,我們稱之為天。五種天,第一是「世間天」,指人中之王假名為天,如稱天子。第二是「生天」,那是真正的天人,可以生到六道裡面的天道。第三是「淨天」,淨是清淨,清淨也是高處的意思。第四是「義天」,義理之天。第五是「第一義天」,義理天裡面第一,我們稱佛為天中天,就是稱他作第一義天。這個地方取的意思就是從義理上立的名稱,在義理上是至高無上,大乘教義就屬於這一類,我們通常講第一義谛。

  第四種是「病行」,示現出同於眾生之煩惱、病苦。諸佛菩薩已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怎麼還有障礙、還有煩惱呢?那是變現的,是叫我們警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也有頭痛,這是業報。佛的福報太大了,他還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托缽沒人供養,人家喂馬吃的那個東西供養他,他也就吃了。孔老夫子在陳絕糧,聖人!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報圓滿,托不到缽,沒東西吃,那是示現病行,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惡業最好不要造,你造了惡業,成了佛還要遭受果報。

  如果講成佛受果報,這個話也講得通,為什麼?佛有四種,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這個佛,在四種佛裡面是最低的一種,叫藏教佛。八相成道,藏教佛。真正福慧二足尊,圓圓滿滿的,是圓教佛。藏教佛還沒見性,在十信菩薩位;通教佛、別教佛是正等正覺,十住菩薩位、十行菩薩位,十回向還沒到,十地更不用談了。成佛,藏、通、別、圓,他是哪一類的佛,這個我們要搞清楚。釋迦牟尼佛表演的是藏教佛,你明白這個意思,他所示現的,你就曉得這是佛菩薩示現病行,是來警策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要是造了惡業,尤其是定業,成佛成菩薩還要受果報,所以決定不可以造惡業。所以佛菩薩有的時候示現造作惡業,示現受這個惡報,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增上緣有兩類,有順緣、有逆緣,一切合情合理的這是順增上緣,一切煩惱惡劣的是逆增上緣;兩類都會運用,你在菩薩道上就會一帆風順,兩類要是只會用一類,那你必定有障礙。譬如,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諸位都知道,我們歷史上有一個大忠臣,最愛國家的岳飛,提起他沒有人不曉得。在中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岳王廟,中國文廟供孔老夫子,武廟供關公、岳飛,他是我們民族大眾所尊敬的。我們見到岳飛的像,聽到岳飛,想到要盡忠報國,這是順增上緣。看到秦桧的像,秦桧也了不起,也是民族英雄!我這一說,你們都不高興了。他給我們的教訓太大了,因為看到他,我們就想到漢奸不能當。一個正面教我們,一個反面教我們,兩個人功德一樣大。從前有人問我:秦桧是不是在阿鼻地獄?我說:秦桧早就生天了。他的像跪在西湖岳王墳旁邊,人家一看,每個人罵他一聲,他那個罪就消掉了。而且又給大家一個警惕,做漢奸就像這個榜樣,我們決定不敢做漢奸。這個有莫大教育的意義在裡頭,一個是正面教我們,一個是反面教我們,兩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你要是會用,就像善財童子一樣,哪一個不是善知識,哪一個不是佛菩薩,哪一個不是對我們有大利益的人!總而言之,順逆兩邊都善於運用,你就一點障礙都沒有。

  第五種是「嬰兒行」,嬰兒天真無邪。不管對什麼人,對善人、對惡人,對喜歡他的人、對討厭他的人,小孩沒有假話、沒有妄心。所以,佛菩薩對待一切人都是用真誠之心。一切善行、直行就叫做嬰兒行。

  演【無作四宏。】

  『四宏』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也分等級,藏教是生滅四弘,通教是無生四弘,別教是無量四弘,圓願是「無作四宏」,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諸佛菩薩具足三緣慈、四無礙智、涅盤五行、無作的四弘誓願:

  演【故為廣大無盡。】

  這一句裡頭,因為它統統都是名詞,包含的意思很多。這是解釋菩薩「悲智行願,如是廣大」這一句。下面講『如是無盡,心不礙境,境不礙心』。

  演【心即境,故不礙境。境即心,故不礙心。】

  這全是《華嚴經》的意思,心與境是一體的。心是唯識裡講的見分,境是唯識裡講的相分,見相兩分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本體,見相兩分是起用,從體起用,所以見相同源,見相一體。因此,見分與相分沒有障礙,這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無障礙的法界。《楞嚴經》也是這麼說,底下舉《楞嚴經》的例子:

  演【楞嚴雲: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故雲本性自空。一切諸法,不出色心二種。今眾生,是色法,度生,是心法,既一切自空,豈非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這是綜合《華嚴》與《楞嚴》,意思就非常的明顯了。《楞嚴》所講的『見』,就是《華嚴》講的心;『見緣』是見所緣的,那就是相分。『並所想相』,想相還是相分。譬如我們眼前一切色法,這是相分。我們心裡起個念頭,我們想像現在火車站改修了,馬上火車站的相分就在自己腦海中浮現出來,那也是相分,這種相分我們自己清清楚楚,別人看不見。可是諸位要曉得,別人是凡夫看不見,如果那個人有相當深的定功,他看得見。你要是不動心,他看不見你;你一起念頭,他馬上就看見。為什麼?起念就有相,他就會找到你。

  從前禅宗有個公案,金碧峰禅師定功很高,他自己曉得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小鬼來抓他,怎麼辦?入定。因為他入了定,他就不現相了。小鬼很著急,沒辦法,抓不到人不能交差!他打聽到,金碧峰禅師的缽是寶缽,是他最心愛的。有人告訴他,你把那個缽一敲,他馬上出定了,為什麼?他很喜歡那個,怕丟掉了。小鬼就敲那個缽,一敲他就出定了,馬上把他抓去了。這一抓去之後,他才曉得上當了。結果他心裡一想,這個缽不能要,東西沒有捨得干淨,心不清淨。好,你抓去不怕,他這個煉子剛剛一鎖,他又入定了,結果小鬼又抓不到,再敲那個缽,他還是不出定不現形,就抓不到他了。

  你心裡只要起念頭就現相,你現相鬼神就找到你,有定功的人也能看到你,只有肉眼凡夫不知道。所以,你不能夠欺騙鬼神,不能夠欺騙有甚深禅定的人。往往定功深的人,你跟他兩個對坐,你心裡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他看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你晚上睡覺作夢,他也看得很清楚,為什麼?有相!沒有相,他就看不到了。「並所想相」,這也是屬於色法,叫無表色。色法裡頭包括很多種類,有粗有細,極微細的色法還是屬於色法。粗細色法都不是真有,這個有叫幻有,也叫做妙有。

  『如虛空花』,《楞嚴經》上常用這個作比喻,虛空中有花。虛空中哪有花?如果眼睛害病,你就會看到虛空中有花;眼睛好了,虛空中就沒有花了。眼睛害病,看這個燈,燈上有個圓影,虛空當中有花,這是你病中才見的。佛就用這個比喻,我們真如本性有了毛病,才出現見分、相分,色心二法;如果真如本性上沒有毛病,那這些東西全都沒有了。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告訴我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

  『本無所有』,虛空世界一切萬象本無所有。現在雖然是有,有這些相存在,如同我們作夢一樣,這是夢境,夢不能說沒有,有!不能講真有,雖有而空,所以空有不二。如果我們能把現實的世界當作夢境,你在這裡面得失的心就沒有了;得失的心沒有了,你的煩惱就斷了。我們所有煩惱從哪裡來?患得患失。你要是曉得都是空無所有,決定是無所得,無所得是真正得到了。《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智是般若智慧,能證的般若,得是菩提涅盤;講到最高的境界,沒有般若智慧,也沒有菩提涅盤。沒有,那叫真有,你要是有了就糟了。有般若,你般若得不到,有菩提,菩提不能證得,有涅盤,涅盤不能得到,那是假名!佛是不得已而為我們說的,你要是執著這個假名,你就得不到實在的。譬如,你要到台北市,見到台北交界處寫個台北,以為那個牌子就是台北,那就錯了!那是假名。離了假名,就真正得到,拿這個假名當作是的,這就錯了,那就又迷惑了。《般若心經》講的是真正般若,一切法統統捨,捨得干干淨淨,那就是般若現前。

  『本性自空』,本性是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性是體性,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本性。本性是空的,空不是無,空它能現相,它能變現一切境界相。因為它本體是空的,它變現一切境界相也是空的。一切諸法都是自性空變現出來的,就是自性的相分。

  『今眾生,是色法;度生,是心法』。佛菩薩發心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這個念頭是心法,既然色法是空,心法也是空,所以諸佛菩薩『終日度生,終日無度』。這就是佛不度眾生,在理上講確實如此。事上講,佛是天天在度眾生。度眾生的事沒有一天終止過,度眾生的理畢竟空。所以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他心地清淨,不著我相,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度眾生的功德相,所以他清淨!這就是他自己的自受用,他自己的享受,無比的清淨。自己享受當中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叫他受用。大慈大悲不妨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又不妨礙去度一切眾生,沒有妨礙!

  小乘人不了解這個真相,所以他有障礙,他說:我一切事情都不做,我就清淨,我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那我就煩惱,就不清淨了。他是把這兩樁事情對立成兩種不同的境界,因此小乘人不肯發心幫助人。大乘菩薩曉得自他不二,所以度即無度,無度即度,無度是講自己,度是講幫助別人,他曉得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兩句我們不能把意思會錯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那我就不度,我不度就是度!如果把這個公式再套一下,你每天吃飯,吃即不吃,不吃即吃,那你不吃,看看你行不行?不行!沒有到這個境界。

  演【乃知二字。】

  這兩個字就是『乃知諸佛』這句。因為這段意思深,惟恐我們發生誤會,所以大師非常的慈悲,詳細給我們說明。這兩個字:

  演【直貫至終日無度,中有兩節,諸佛菩薩四句,應上文淨土化生,心不喜樂;心不礙境六句,應上文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

  大小乘,他們概念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小乘人心量窄狹,沒有大乘人心胸開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根性。

  演【大率小乘病根,只在但悟蘊中無我。】

  『蘊』是五蘊,五蘊當中確確實實找不到我。

  演【不知蘊亦是空兩句。】

  這就是小乘人的病根,不曉得五蘊也是空的,如果知道五蘊也是空,法空他就證得了。大乘菩薩比他聰明,曉得人我空,法我還是空的,「我」不可以執著,法也不可以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為什麼佛法要捨?其實哪有佛法,佛之所以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是有道理的,何以沒有說法呢?因為佛所說的都是眾生問的,眾生有什麼疑問,問他了,佛給他解答。正如同眾生有病,佛法是藥,藥從哪裡來的?藥從病來的,如果沒有病,諸位想想,哪裡有藥呢?所謂藥是從病那裡建立的,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

  眾生因為迷,佛才說法開悟他,悟了以後,佛法也沒有了。如果悟了以後還執著法,又迷了,迷在法裡頭,所以眾生很難開悟,總是執著。佛給你講,世間法是六道輪回的生死法,叫你要捨掉,你捨掉了,捨掉怎樣呢?執著佛法。殊不知執著佛法還是個生死法,為什麼?佛是叫你破執著,不是叫你另外去換一個執著,換一個對象,那有什麼用處?譬如佛說貪是煩惱,叫你不要貪愛世間五欲六塵,好了,你不貪了,結果怎樣?貪佛法;貪心沒變,只是換個對象而已。

  貪心在六道裡面是餓鬼道的業因,你貪愛佛法,將來還是墮餓鬼。因為墮餓鬼,並不是講你貪愛對象去墮的,是說你那個貪心重去墮的,不管你什麼對象!你貪惡法,在餓鬼裡頭是很苦的無財鬼;你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餓鬼裡頭是多財鬼,你還是個鬼。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貪的對象,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世間法我們要捨,佛法也要捨,世間法不能貪愛,佛法也不能貪愛,我們心才能清淨,我們念佛才能到一心不亂;有一絲毫貪婪,就是一心的障礙,你念佛要想念到一心就不容易,甚至想到功夫成片都很難。

  我常常跟諸位說,在我們修學這麼多年的過程中,自己深深體驗到,功夫不能成熟就是這些障礙沒有去除干淨。因此,在無量法門裡面只能取一門,如果取太多,你就是貪得太多,不容易捨!我只取一樣,捨起來容易。太多了,捨這個掛念那個,捨那個又掛念這個,麻煩可大了。所以法門只能修一個,對於其余的法門,我們贊歎,決無毀謗。像善財童子,像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我只學這個法門,人家說那個法門好,我已經選這個,我還是這個路子走到底,絕對不變心。那個法門好,我贊歎!你們去學,我恭敬,我敬仰,我還是學我這個,決定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凡是見異思遷都是大病,幾時才能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可能。專精於一門,他心定了。見異思遷的人,心不定,心不定就是生死凡夫;心要是定下來,就有出頭的日子。

  演【故唯知所證為極,不復知有大乘妙用。】

  這是講小乘人的見解。

  演【聞淨土化生,自心不喜樂也。今日回心,乃知大乘妙用,如是廣大,如是無盡爾。以不知蘊亦是空,故不知一切浮塵幻化,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這三句也是《楞嚴經》上重要的一段經文。『一切浮塵幻化』,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今天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自然現象,全都包括在這裡面。「浮」是不實在,「塵」是不清淨,這兩個字在此地都是比喻。「幻化」是說出它的真相,它不是實在有的,不是真有,是幻有;幻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聰明人曉得當體即空,不必慢慢分析才知道它是空的。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說一切法的真相。如果諸位真正把這句參透,用念佛法門來說,你現在就是理一心不亂,就證得了。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這個境界。回向偈裡面講,花開見佛悟無生,悟什麼境界?就是這個境界。一切萬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不來不去,沒有來去!這個是事實的真相。可是這個真相我們沒辦法覺察到,我們看到一切法逐漸在演變,好像有過程慢慢在發展,其實那是我們看錯了,事實決不是如此。所謂生滅是剎那之間,也可以說生滅同時,因此就沒有生滅了。

  佛在經上給我們一個概念,是不是事實真相我們很難說,但是我們總可以說一定是非常接近事實,因為真正事實的確說不出的。佛給我們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什麼人彈指?不是我們慢慢的彈,經上講是勇健之人,勇猛健康的人,他彈得有力量,彈得很快。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普通人彈指,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什麼生滅呢?我們這個身體,整個宇宙這個境界相,所以這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

  從前人能理解佛講的宇宙人生真相,我們今天對他不能不佩服,實在是難懂!現在我們借用科學的工具,容易體會得多了。譬如我們看電影,我們在電影銀幕看的那個影像就像真的。其實他那個就跟佛講的剎那生滅原理一樣的,一秒鐘,那個鏡頭開關換片子換二十四次,鏡頭一打開放一張底片出來,再關起來又換一張,再開開放出來給你看,一秒鐘鏡頭開合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個生滅,我們看的電影影像就像真的一樣。佛給我們說,我們這個宇宙人生是個電影大銀幕,速度多快?一秒鐘開合二十一萬六千次,所以你把它當真的了。而且這個電影還是個立體電影,你沒有辦法感覺到它是個假的。

  其實真相如此,哪有生滅?沒有生滅,沒有來去!你說你從家裡到這兒來的,哪有這回事情?沒有這回事情的。這叫做空,這就叫空義。知道一切法的真實相,你才曉得一切法決定平等,決定是空寂的,不但是空而且清淨寂滅,那麼你在一切法裡頭決定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你就入了這個境界,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心變現的自性法界,得到全體的受用,得大自在了。就好像作夢一樣,忽然知道自己在作夢,知道自己作夢很好!大做其夢,反正是夢!在夢中可以盡情享受,你也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為什麼?曉得是夢境。諸佛菩薩的受用叫做游戲神通,他為什麼游戲?他曉得都是假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

  一切萬象,我們身心都是如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既然曉得當處,就是沒有來去,既然曉得當處生、當處滅盡,就是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種真相佛證得,他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的心太粗,粗到連電影畫面二十四個生滅就把我們騙了,我們就看不出它是不生不滅的。何況一秒當中,真的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到?心太粗了。愈是甚深的禅定,心愈細。佛在經上講,這個境界到什麼時候能見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八地以上的境界了。《楞嚴》上這一句經文,講的是阿賴耶的三細相。佛不騙人,每個人將來證到八地,他確實見到!如果證到八地見的不是這個情形,那佛妄語,佛欺騙人。佛不騙人!你自己進到這個程度,事實的真相你就看到,真相大白。

  所以佛在經中所說的這一切境界都是現量境界,他自己親證的,不是推想的,不是根據理論、數學來推演的,是他親自見到的,五眼圓明,親自見到這個境界相。這種境界在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亂,但是初證理一心還是見不到。圓教初住菩薩就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到八地,你想想看,理一心裡頭有淺深程度不同,這是很深很深的理一心不亂,才能見到這個境界。小乘人已經入九次第定,他都見不到,何況我們呢?小乘人:

  演【遂執境為有。】

  他我執可以破,法執不容易破,道理就在此地。境界就是講的法,他認為這個是有的。

  演【唯欲避境趨寂也。】

  我們現在所謂逃避現實,他要找一個清淨寂滅的地方修行,避免外面境界的困擾。

  演【今日回心,乃知本不相礙,當體全空,度而無度耳。】

  如果他知道事實真相,他必定發大心,那是沒話說的,他也會效法諸佛菩薩,不甘心做一個小乘人,一定是這樣的,為什麼?慈悲是性德,他本性裡面的德能自自然然會起作用,性德一定會現前。由於這個誤會,這叫所知障。二乘人斷煩惱障,沒有斷所知障,破我執而沒有破法執,有法執,有所知障,他自性的性德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疏【而單修禅定,不願往生,是為大失矣。】

  這是講小乘人。小乘人專修禅定,禅定功夫很深,達到第九定,他不願意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如果他一旦覺悟了,菩薩給他一開導,他聽了之後就明了、就相信、就接受,這一回頭,回小向大,念佛求生淨土,以他這種功夫,只要一回頭,他就是生方便有余土。因為他這種定,在念佛人講就是事一心不亂,因為事一心斷見思煩惱,破我執。小乘人是用甚深的定功破我執,斷了煩惱障,所以他回小向大,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是生方便有余土,比我們一般帶業往生的人高得太多了。

  這個經,也是大慈大悲為化導二乘人而說的。所以在序分裡面,我們看到十六位尊者,都是代表小乘人,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簡介四庫全書、四庫荟要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下一篇:宣化上人:彌陀佛七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