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廣釋】裡,是村落小區之意。每當進入小區的時候,願有一切眾生,都能進入到一真法界,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的障礙。

  【宣化上人簡釋-1974年版】到鄉村去乞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眾生,入甚深的法界,心無障礙,也無煩惱。所謂「欲除煩惱先忘我」,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宣化上人簡釋-1981年版】「入裡乞食」:這個裡就是鄰裡鄉黨,就是鄉村的地方、城市那個小巷、小弄堂、小胡同,這都叫裡;就是沒有很多人走這個地方,這叫裡。這個入,就是到沒有什麼人走那個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門乞食。沿門就是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賤而從貴,不是說這個家庭裡頭,因為他窮,我就不向他化緣了,我找一個有錢的人去化緣去。也不能說因為這個家庭他很卑賤的、很下流的,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這個門口來乞食,這不能分別的。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為有錢,我不要向他這兒來化緣乞食,我要向一個窮人去乞食,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為他高貴,我不向他來化緣,我向那個賤的家庭去化緣,這也是不對的。

  所以在《楞嚴經》不是說,佛诃斥須菩提和大迦葉。這個須菩提一方面他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就不向窮人化緣,他專門化有錢人的緣。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你知道嗎?這有錢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養三寶,他沒有種福,來生他就會窮了,所以我現在給他們種一點福,這是對的。」其實怎麼樣啊?若按我這個凡夫的思想來推測,就是須菩提一方面有這種理論,一方面也歡喜吃好東西。有錢人的家裡,那個剩飯剩菜都是雞鴨魚肉,哦!那很好吃的!窮人家裡,哈!都是這個菜根、豆芽、菜葉子啊,這一類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錢的家庭去化緣,他總有理由,就說他是為有錢人去種福。

  那麼大迦葉是修頭陀行的,他大約就不歡喜吃好東西,誰若給他供養一點牛奶、花生、維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給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幫人結緣。他專門化窮人的緣,一方面他歡喜吃這個剩的菜、剩的飯,又馊又臭的、沒有味道的、人家不願意吃的這種飯,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憐窮人。他說什麼呢?他說:「這個窮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窮了。他窮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養三寶,他來生更窮了,比今生更窮了。」所以大迦葉就專門向窮人來化緣,去乞食去。

  這樣子一來,兩個人各有所偏,一個人化窮的,一個人就化富的;那麼一個就偏於窮,一個就偏於富。所以佛就說他們兩個人都不對的,不合乎中道,應該平等乞食,不管富貴貧賤,都一樣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別心。所以佛這個理論,這是正確的,這是中道的。那麼現在這個比丘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到這個甚深的法界裡邊去。「心無障礙」:自己心裡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而自己障礙自己。

  【大願法師簡釋】到村落裡面去托缽乞食的時候,要這樣子地發願。

  廣義來說,裡,是裡廛,是村落,現在城市裡面應該說就是一個小區。我們每當進入到一個小區的時候,我們要善巧用心:願眾生都能夠入一真法界,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的障礙!

  乞食——佛陀制定出家人的乞食法,是最多可以連續托缽七家。

  拿著錫杖,振錫杖,如果這一家有人供養就好;如果沒有再走第二家,乃至於第七家;如果到第七家都沒有,就不能夠繼續去托缽了,應該要馬上返回來,那就說明自己今天這個福報不夠。心裡面應該沒有障礙之相,所以要入一真法界,“心無障礙”。

  我們心裡面有障礙是什麼相呢?心裡面有障礙就會有種種的貪瞋癡。

  第一個是如果沒有捨棄今生,就會在寂靜處呆不住——前面說我在寂靜處去學習,去看書幾個月。但是他後面就開始打妄想了,老是在做計劃了,沒有斷掉對世間的貪執,幾個月以後就會妄念紛飛。

  第二個是未通宗法自心為法縛。執著於自己這個宗派,不知道一切法門都是工具,他就會對其他的宗派有一個貶低的心,很容易就造謗法的業:這樣子是心有障礙。

  第三個是未生禅定墊上坐不住,坐墊上面坐不住。

  第四個是沒有善妙的對治竅訣,所以不能夠戰勝散亂。都是心有障礙。

  【海雲繼夢法師簡釋】持缽出來,目的就是要入裡乞食,前面所講的是所看到的一些人事與社會現象。一天當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境界,包括社會的、自然的以及人事的,都要能反觀到內心中去,人生才會更美好。現在入裡了,來到一個小區域,其實化緣托缽也有很嚴格的規定,首先不能老是在同一個區域化緣,今天到這裡,明天就得換地方了。而且要連續托七家,不可在中間跳過去,假如所托的七家都沒人在,就算是托空缽,也是吃飽了,誰叫你沒福報。其中的用意是希望托缽者要有平等心,不要分別,窮的富的都一樣要讓他種福田,沒有差別。

  到達目的地要開始托缽的時候,要能「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入裡是到達目的地,所以是「入深法界」,這個時候希望能「心無障礙」。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況,各位若是沒有用心修行就無法感受到,我們的心常常就在快要抓住目標的時候變得很麻煩,不是抓不住,而是會產生一種畏懼。

  當修法達到某一個程度時,會有所轉變,可是就在從目前的狀況轉入另一個境界的當兒,心理會恐懼,使人沒有辦法很深入。沒有實際修行,光是口頭上口沫橫飛,亂講一通不打緊,可是真正遇到那個關鍵,明知道只要一扣上去,境界馬上不同,可是往往這個時候反而又縮回來。所以我們常說當你在積極用功時,往往不能開悟,反倒是突然回頭時卻真正抓住了。所以要「入深法界」並不容易,心境到了某一個程度時,就要看真工夫了。

  這種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看到人家發大心布施做功德,自己想想會說我也願意啊!可是要在什麼時候才願意呢?怎麼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看得順的可以讓你發心?這樣就沒有辦法入深法界。因為你沒有一個標准,假定你已設好了一個標准,標准一到,馬上進入,就應當沒有問題。問題是對於那個標准你根本就沒弄清楚。所以心性的展現,在事相上仍然是具體的,只是有待於深入的去體驗。入裡只是快要到達真正的目的地,其實是接下來的「到人門戶」,「入其家已」。

 

上一篇:人生何其短,何必想太多
下一篇:天有漏洞都可以彌補,人心又有什麼不能彌補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