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嗎?
濟群法師:在教界和商界,對佛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佛商”是雙重身份的疊加,首先他是一個商人,其次是個合格的佛教徒。作為佛商,要通過對佛法的認識,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慈悲心懷管理經營企業。一個合格的佛教徒,是由學佛的時間、心態的虔誠、學習的方法及明眼導師四大因素決定的。真正的學佛者,要把佛法智慧變成自己的認識,以修學佛法作為人生追求,並以此要求自己,利益大眾。否則的話,只是和佛法有一定關系而已,離“佛商”這個稱號還是有距離的。
問:佛商和普通商人的區別是什麼?
濟群法師:首先,一個真正的佛商,能以佛法智慧指導人生,並受持相應的戒律,更有道德感,不會有違法行為。第二,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帶著利他的心服務社會,更有愛心和責任,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成就感、優越感管理企業。第三,佛商能以佛法智慧管理企業,更民主、更平等,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能做到以上幾點,那麼,他所做的事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認可,更好地造福社會。
問:學佛不是要放棄世間一切,而是讓生活、工作更有智慧。
濟群法師:有些弟子會在學佛後認識到,修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自然會投入更多精力。不過我們現在所引導的,是菩薩道的修行,不是要放棄一切,而是要更積極地做有益社會的事。我們提倡學佛者能在生活中踐行佛法,也包括管理企業。佛法不是脫離現實的,學佛不是要放棄世間一切,而是讓生活、工作更有智慧。真正的修行是用佛法作為指導,善巧地待人處事,做好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問:佛教如何看待財富?
濟群法師:佛法認為財富有兩面性,既可能是毒蛇,也可以是造福社會的工具,關鍵取決於使用者對待財富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為滿足一己私欲而追求財富,財富必然會帶來無量煩惱,甚至為此造作罪業。如果你是把財富用來造福社會,利益更多眾生,就是一種菩薩道的修行。佛教中講的空,讓人們對財富不要太執著,只有看淡了,才能超越。如果看得太真實,就想牢牢抓住,這種貪著的心會帶來無盡煩惱。一個人把財富看得越重,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反之,如果能超然一點,財富就不會對他構成什麼困擾。一些企業在金融風波中會損失幾千萬甚至上億,但這些錢其實只是數字的變化。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打擊,否則,這種打擊是很難承受的。很多時候,財富會隨著各種因素產生變化,看清其本質,對種種無常變化就能超然物外了。
問:佛說要戒貪瞋癡三毒,那麼,商人追求更多財富是否是一種“貪”呢?
濟群法師:貪不在於財富的多少。沒錢的人,有時一百塊也會貪。有錢的人,可能不貪一百塊,但一萬、一百萬就貪了。所以,貪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心態,在於對財富的態度。如果是帶著利他的心,財富多多益善。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追求財富,那就是“貪”了。
問:商人應該如何運用自己的財富?
濟群法師:佛陀教導我們:財富要從四方面進行分配。第一,用於個人的正常生活;第二,用於再投資;第三,要有一部分儲蓄;第四,要有一部分用於慈善公益事業。經營企業過程中,需要不斷投入,這種投入是無止境。很多人說,要賺多少錢再來做好事,但什麼時候才是有錢?也許等他有那些錢的時候,又會覺得還要更有錢。做善事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善心,這和天性有關。有的人雖然很窮,但很有愛心,只有兩塊錢,也捨得給別人一塊。有的人雖然很富有,但沒有善心,再多的錢也只會守得緊緊的。所以,樂善好施是一種習慣,我們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培養這個習慣。從佛教的角度,慈善本身是最好的投資。一個人能在今生取得成就,是因為他有福報,而福報來自善心的積累。從經營角度來說,一個人多做善事,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信任、認同和支持,做事自然也更容易。
問:這個時代的商人最需要救贖的是什麼?
濟群法師:需要救贖的是心靈。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心態不好,很多人雖然錢多,但並不幸福。怎樣才能幸福?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很多人拼命追求,但忙碌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需要重新認識。正確認識人生很重要,賺錢和事業都只是渠道,一個人的價值和幸福不在於財富多少,也不是通過福布斯、胡潤百富的排名來體現成就,而在於自身的幸福程度和造福社會的程度,來體現他的社會價值。在這點上,商人和企業家有一定優勢,他有條件過得更幸福,也有條件利益更多人,關鍵在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