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
這是解釋華嚴兩個字。為什麼用『華』做比喻?因為華開花之後會結果,『生實』就是結果的意思。而菩薩的行,行後面也感果,行是造的因,有因必有果。這個造作,不但是在言語、行為上造作,起心動念就造作。所以我們自己現前感受的果報,將來我們也會感受果報,不論果報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是自己業力招感的。你自己沒有這個業因,怎麼會有這個果報?真正覺悟、明白了,在受果報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果報受了之後就了了,絕不怨天尤人,等於說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如果受報的時候,特別是受惡的果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那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又造惡業,你將來的果報就更苦,愈來愈苦。可是世間人有幾個覺悟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他不會怨天尤人?太少了,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受極大的苦難,他知道自己造的業因,應該受這個果報,這是覺悟的人。所以用華來比喻因,比喻造因。
『雖復內外兩殊』,這個比喻是外,實在講的意思就是菩薩生活行為,這個不一樣,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開花,花開得好,果一定結得好;花開得不好,果就結得不好。跟我們在生活當中造業是一樣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的心善行善,果一定善;心不善、行不善,果一定不善,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說法是相似的。『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用華來表法,顯示在生活裡面所遭受到的這些果報。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一集) 1996/4